好書試閱

──節錄自第一章〈一去不回的小手術〉

這是一本關於「成功如何發生」的書。接下來的篇章裡,我們將探訪一些全球最具開創性與創新精神的組織,包括谷歌(Google)、天空車隊(Team Sky)、皮克斯(Pixar)、梅賽德斯一級方程式車隊(Mercedes Formula One team),以及籃球巨星喬丹(Michael Jordan)、發明家戴森(James Dyson)、足球明星貝克漢(David Beckham)等傑出人物。
「進步」在人類歷史的過去兩千年裡,特別是在近兩個半世紀,成為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這不只在於偉大的企業或傳奇的體育隊伍,也可在科學、科技與經濟發展上窺其一二。從大方向的突破到小層面的改善,這些變化幾乎改寫了人類生活的每個層面。
接下來的故事裡,我們將試著把這些線索串聯起來,深入去理解無論是在商業、政治,還是在我們個人的生活中,人類學習、創新與發揮創造力的內在機制。而我們將發現,在所有情境裡,成功的關鍵往往取決於我們如何回應失敗。兩者的關係密不可分,卻往往跟直覺相反。
失敗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可能是社區球賽的敗北,工作面試的失常,或考試的失利。但有時失敗會更加嚴重,特別是對於像醫生,以及其他處於高風險產業的工作者來說,失誤可能帶來致命後果。
正因如此,若想深入探究成功與失敗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最有力的切入方式,就是對比當今世上最重要的兩個高風險產業:醫療與航空。正如後文將會看到,這兩個領域在心理學、文化與制度變革上有顯著差異,但最根本的差異,則來自於他們對待「失敗」的態度截然不同。
在航空產業,這種態度格外鮮明,也相當獨特。每架飛機都配備了兩個幾乎摧毀不了的「黑盒子」,其中一個負責記錄發送至機上電子系統的指令,另一個則錄下駕駛艙內的對話與聲音。一旦發生事故,便會打開這些黑盒子,完整分析數據,徹底挖掘事故原因。藉由這套機制,航空產業得以調整操作流程,確保同樣的錯誤不會再重演。
航空業正是透過這套方法,創下了令人驚豔的安全紀錄。早在一九一二年,十四名美國陸軍飛行員中,就有八位死於墜機,死亡率超過一半。在早期的軍事飛行學校,死亡率曾一度接近二五%。在那個年代,這似乎不讓人意外,畢竟,要把沉重的木頭與金屬高速送上天空,本身就是極度危險的事。
然而,今日的情況早已大不相同。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統計,二○一三年全球共計有三千六百四十萬次商業航班,載運超過三十億名乘客,死亡人數僅二百一十人。以西方製造的噴射客機來說,每一百萬次航班僅發生○.四一起事故,也就是每兩百四十萬次飛行才發生一次事故。
不過到了二○一四年,死亡人數增加至六百四十一人,部分原因來自馬來西亞航空三七○號班機失事,單次事故便造成兩百三十九人罹難。多數調查人員認為,這起事件並非一般傳統的事故,而是蓄意策畫的破壞行動。本書出版時,搜尋黑盒子的行動仍在持續。不過,即便將這起事件納入統計,二○一四年每百萬次起飛的噴射客機事故率,依然降至歷史新低,僅○.二三。而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會員中,有許多航空公司都擁有健全的制度,讓他們得以從錯誤中學習,事故率更是低至○.一二(平均每八百三十萬次起飛才發生一次事故)。
航空產業面對的安全問題五花八門,幾乎每週都會出現新的挑戰。二○一五年三月,德國之翼(Germanwings)班機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墜毀。這起空難將飛行員心理健康議題推上檯面。業界專家普遍認知,任何時刻都有可能出現意料之外的狀況,導致事故發生率上升,甚至可能劇烈攀升。但他們也承諾,每當發生不幸事件時,都會竭盡所能從錯誤中學習,確保同樣的失敗不會再次重演。畢竟,這正是航空安全的核心精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