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證真正有效的時間活用術
本書想傳遞的是:以最先進、可驗證的證據為基礎,歸納出「時間管理」與「時間運用」的法則,期盼讀者能更有效地使用時間,並真正受益。不過,也必須說明清楚:這不只是一本教你如何管理或運用時間的工具書,而是引導你追問「我為什麼而活」這個人生最重要問題的起點。在此,我想先和各位分享一句話:
「沒有設定目標的人生,只是在浪費時間。」
這句話出自兩千年前羅馬帝國的政治家兼哲學家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這句話提醒我們:如果沒有清楚的目的,即使再快速地前進,也只是以最快速度偏離真正的目的地;人生亦然。
大約30年前,我背負了6,000萬日圓的債務,原因是當時創業時缺乏周延評估,以及失敗的不動產投資。為了還債,我選擇回到職場當上班族,領取穩定薪水,過著早出晚歸的生活。就在那段期間,與我結婚四年的妻子懷了孩子。然而,她被診斷為先兆流產*,剛出生的兒子被送進加護病房,在保溫箱裡度過兩個月。我們每天只能探視一個小時。我非常自責,因為妻子之所以陷入這樣的身心狀態,正是源自我長期施加的壓力。
我開始反思自己究竟為了什麼而努力,並得出結論:「我不願再過那種忽略真正重要事物的生活。」於是,為了多陪伴家人,在長子出院後,我向公司申請育嬰假。那是1980年代初期,男性、尤其是管理階層申請育嬰假,可說極為罕見。但我鼓起勇氣向社長提出申請,最後核准了兩個月。在這段期間,我盡力與剛出生的兒子建立親密關係,也重新調整了人生步調與價值排序。
珍惜對自己重要的人事物
珍惜對自己重要的人事物,這恐怕是我人生的初體驗。那段時間裡,我每天都能打從心底感到快樂。然而,兩個月後我重返職場,卻發現公司裡已經沒有我的位置。休假期間代理我的下屬,完美地取代並直接接手所有工作。對我而言,這無異於一紙實質的解僱通知。
指懷孕前20週內出現的任何陰道出血,同時伴隨可存活胎兒的情況。
背負6,000萬日圓債務的我,就這樣被公司開除了。當時妻子為了照顧新生兒而無法工作,我的人生彷彿陷入絕境。然而不可思議的是,我並沒有因此沮喪。之後,我選擇再次創業,為重要的家人與顧客提供商品與服務。我下定決心以「珍惜自己真心想珍惜的事物」作為人生準則,並不斷實踐。這樣的選擇源源不絕地帶來能量與熱情,彷彿讓我重獲新生。儘管在工作上遭遇拒絕,我仍自然而然地向前邁進。回過神來時,我已在一年內償還了債務。其後三十年間,我貫徹這項選擇,事業逐年成長;早產的兒子健康長大,現在更接下了我的公司。
在你的人生當中,「真心想珍惜的人事物」是什麼?你是否也希望把更多時間投注在那上面?為了幫助你實現這個願望,我寫下了這本書,一本全新的時間管理之書,不同於市面上教你「縮短做事時間」的書籍,而是以「珍惜自己真心想珍惜的人事物」為目的。
以證據與經驗為基礎的時間術
在寫這本書時,我聚焦在兩個「E」。
第一個E是Episode(事件)。
我將自己的人生轉折、當時的思考與行動,真實呈現給讀者。第二個E是Evidence(根據)。過去三十年,我投入1億7,000萬日圓在自我投資上,並將向各領域優秀人士所習得的重要觀念無保留分享。我曾撰寫43本著作,累計銷售量達104萬本。本書是我進行大規模文獻檢索後完成的一冊,我對其可信度、穩定度與可再現性深具信心,請放心閱讀。
以下將簡要說明本書內容:
在第1章,我會談「為什麼需要學習時間術」。究竟是什麼奪走了我們的時間?又該如何避免在人生終點留下遺憾?僅透過本章,你便能理解這套獨特時間術的核心。
在第2章,我會說明「計畫的制定」、「期間的設定」、「目標進程的掌握」等時間術的基本要點。為何明明有時間,卻仍無法如期達成?為何完成目標後,卻不留下清晰的行動痕跡?最新研究指出,最容易落實的計畫制定方法是什麼?本章將帶你掌握確實達成理想的方式。
在第3章,我要談「行動」。能持續朝目標前進的人,如何保持腳步?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成果的人,依循的思考方式為何?多重任務是否真的奏效?人生中值得投注努力的事是什麼?本章將協助你以不勉強、不耗損的方式持續推進目標。
在第4章,我將談「習慣與日常節奏」。要擁有有價值的時間,習慣是關鍵。在習慣養成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為了讓能力得以提升,早晨與夜晚應建立哪些基準行動?一日的節奏又應如何調整?閱讀本章後,你將能在各種情況下維持行動習慣。
在第5章,我會談「成長與調整」。如何克服拖延?如何面對意外、動搖或環境變動?如何走過漫長無光的停滯期?我將分享如何將過去的失敗轉化為前行動力。只要掌握本章的觀點,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你都能讓時間站在自己這一邊。
本書將對以下讀者有所助益:
不想浪費寶貴人生時間的人
對夢想與目標仍感到模糊的人
「應做之事」過多,導致犧牲「想做之事」的人
想為未來做準備卻苦無起點的人
容易沉迷手機或社群媒體而難以專注的人
重視與家人、朋友、社群的關係
步入人生後半,仍想探索自我可能的人
希望同時擁有幸福與成就的人
無論年齡與角色,只要你曾想過「不想虛度人生」、「想更善用時間」、「希望突破現況」、「不願就此畫下句點」,我相信本書能提供協助。
本書不需要依序閱讀,建議先翻閱目次。
各章中,【╳】代表常見的時間觀念誤區,【○】代表本書提出的行動方法。
請從最打動你的章節開始閱讀。若你覺得「有些章節看起來○與╳似乎顛倒了」,請務必詳細閱讀。那多半是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一旦修正,往往能成為推動你邁向下一階段的重要契機。那麼,請以輕鬆的心情學習「真正高效的時間管理」。
01. 學習時間管理的真正目的在於⋯⋯
╳ 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完成更多事情
○ 「有效率」完成真正重要的事
時間要怎麼運用,當然越能掌握越好。不過在那之前,我們先來理解「學習時間管理的意義」。
大腦不擅分辨「緊急」與「重要」
「半價優惠活動最後倒數10分鐘,立刻搶購!」
當購物網站出現這樣的宣傳時,許多人會不假思索立刻下單,購物車裡甚至可能出現原本並不感興趣的商品。
2018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副教授朱曼(Meng Zhu)團隊,發表了一項相當有趣的研究。參與研究的民眾在繳交五篇商品評論後,可以從以下兩個選項中選一個作為獎勵。
【選項A】巧克力5顆
【選項B】巧克力3顆
這並不是陷阱題。
既然所付出的努力相同,獎勵自然是越多越好。
幾乎所有參與者都選擇了【選項A】。
接著,研究團隊稍微調整條件,再進行另一個實驗。
【選項C】在24小時內提交,可獲得5顆巧克力
【選項D】在10分鐘內提交,可獲得3顆巧克力
那麼,你會選哪一個呢?
從理性角度來看,時間較充裕且獎勵更多的【選項C】才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然而,實際上卻有30%的參與者選擇了【選項D】。
或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確實是研究結果。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事實上,我們的大腦不擅分辨事情的「緊迫程度」與「重要程度」。
即使冷靜思考會發現事情並不急迫、也不需要立即處理,只要有人催促你說:「沒有時間了,請立刻處理!」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優先處理這件事。
這種傾向,我們稱為「簡單緊迫效應」。
即使能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工作,但如果最終像【選項D】那樣反而造成損失,那麼再怎麼有效率也沒有意義。
不過,這個實驗也提供了希望。
當研究團隊提醒那些打算選擇【選項D】的人:「期限更短、報酬又更少,你覺得這樣可以嗎?」
有些參與者因此停下來重新思考,並改變選擇。
我認為,這正是時間管理的核心所在。
「雖然事情看起來很急,但我真的需要立刻做嗎?」
「做這件事,對我的人生目標有什麼意義?」
「而我的人生目標又是什麼?」
能夠依自身目標反思應採取的行動,才是與時間相處的正確方式。
記住這一點之後閱讀本書,便能真正善用人生的每一分鐘。
這正是「真正高效時間管理」的精髓。
時間管理法的起源:艾維李時間管理法
接下來,我想介紹一個「每天只需10分鐘,就能讓人生更有秩序感」的經典方法。透過這個方法,你能清楚知道一天中哪些事真正值得完成,並擺脫被任務壓得喘不過氣的焦慮感。它可說是時間管理領域中歷久不衰的基礎方式。許多現代的時間管理法,都可以追溯至「艾維李時間管理法」(The Ivy Lee Method)。1918年,美國鋼鐵業者查爾斯.施瓦布(Charles Schwab)向生產顧問艾維李(Ivy Ledbetter Lee)請教時,艾維李提出了以下建議:
1. 在一天結束時,寫下隔天最重要的六項工作。
2. 將這六項工作依照重要程度排列。
3. 隔天工作時,從第一項開始專心處理,未完成前不進入下一項。
4. 若當日仍有未完成的項目,則帶入隔日的清單中。
方法簡單明確。施瓦布採行後,公司明顯成長。三個月後,他支付給艾維李高達25,000美元的酬勞。「優先處理最重要之事」的價值,由此可見。
尊重自我價值的生活方式,能贏得敬重與讚賞
「把自己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是一種前後一致的生活方式。
而能做到一致的人,自然會獲得他人的尊重。
過去在西班牙,有一家極受歡迎的餐廳「鬥牛犬」(El Bulli)。
餐廳僅有50個座位。照理來說,這樣的熱門程度應該會促使餐廳開設分店,但主廚費蘭.阿德里亞(Ferran Adrià i Acosta)不論遇到誰的邀請,都不願開分店。
餐廳每年只營業4月至10月,其餘時間投入料理研究與開發。
每一季都推出全新菜單,據說該餐廳從不重複提供相同的料理。
因為餐廳將「提供最精緻的料理」視為最重要的目標,所以所有安排都圍繞此核心。
因此,餐廳每年收到超過200萬筆訂位預約,並被稱為「全世界最難訂位的餐廳」。
我們卻常因手機通知與他人期待而不斷做出反應,將大量時間花在「別人的重要事項」上,而非自己真正珍惜的事物,這實在是太可惜了。
珍惜自己真正想珍惜的,本書將引導你回到這樣的生活方式。
本書想傳遞的是:以最先進、可驗證的證據為基礎,歸納出「時間管理」與「時間運用」的法則,期盼讀者能更有效地使用時間,並真正受益。不過,也必須說明清楚:這不只是一本教你如何管理或運用時間的工具書,而是引導你追問「我為什麼而活」這個人生最重要問題的起點。在此,我想先和各位分享一句話:
「沒有設定目標的人生,只是在浪費時間。」
這句話出自兩千年前羅馬帝國的政治家兼哲學家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這句話提醒我們:如果沒有清楚的目的,即使再快速地前進,也只是以最快速度偏離真正的目的地;人生亦然。
大約30年前,我背負了6,000萬日圓的債務,原因是當時創業時缺乏周延評估,以及失敗的不動產投資。為了還債,我選擇回到職場當上班族,領取穩定薪水,過著早出晚歸的生活。就在那段期間,與我結婚四年的妻子懷了孩子。然而,她被診斷為先兆流產*,剛出生的兒子被送進加護病房,在保溫箱裡度過兩個月。我們每天只能探視一個小時。我非常自責,因為妻子之所以陷入這樣的身心狀態,正是源自我長期施加的壓力。
我開始反思自己究竟為了什麼而努力,並得出結論:「我不願再過那種忽略真正重要事物的生活。」於是,為了多陪伴家人,在長子出院後,我向公司申請育嬰假。那是1980年代初期,男性、尤其是管理階層申請育嬰假,可說極為罕見。但我鼓起勇氣向社長提出申請,最後核准了兩個月。在這段期間,我盡力與剛出生的兒子建立親密關係,也重新調整了人生步調與價值排序。
珍惜對自己重要的人事物
珍惜對自己重要的人事物,這恐怕是我人生的初體驗。那段時間裡,我每天都能打從心底感到快樂。然而,兩個月後我重返職場,卻發現公司裡已經沒有我的位置。休假期間代理我的下屬,完美地取代並直接接手所有工作。對我而言,這無異於一紙實質的解僱通知。
指懷孕前20週內出現的任何陰道出血,同時伴隨可存活胎兒的情況。
背負6,000萬日圓債務的我,就這樣被公司開除了。當時妻子為了照顧新生兒而無法工作,我的人生彷彿陷入絕境。然而不可思議的是,我並沒有因此沮喪。之後,我選擇再次創業,為重要的家人與顧客提供商品與服務。我下定決心以「珍惜自己真心想珍惜的事物」作為人生準則,並不斷實踐。這樣的選擇源源不絕地帶來能量與熱情,彷彿讓我重獲新生。儘管在工作上遭遇拒絕,我仍自然而然地向前邁進。回過神來時,我已在一年內償還了債務。其後三十年間,我貫徹這項選擇,事業逐年成長;早產的兒子健康長大,現在更接下了我的公司。
在你的人生當中,「真心想珍惜的人事物」是什麼?你是否也希望把更多時間投注在那上面?為了幫助你實現這個願望,我寫下了這本書,一本全新的時間管理之書,不同於市面上教你「縮短做事時間」的書籍,而是以「珍惜自己真心想珍惜的人事物」為目的。
以證據與經驗為基礎的時間術
在寫這本書時,我聚焦在兩個「E」。
第一個E是Episode(事件)。
我將自己的人生轉折、當時的思考與行動,真實呈現給讀者。第二個E是Evidence(根據)。過去三十年,我投入1億7,000萬日圓在自我投資上,並將向各領域優秀人士所習得的重要觀念無保留分享。我曾撰寫43本著作,累計銷售量達104萬本。本書是我進行大規模文獻檢索後完成的一冊,我對其可信度、穩定度與可再現性深具信心,請放心閱讀。
以下將簡要說明本書內容:
在第1章,我會談「為什麼需要學習時間術」。究竟是什麼奪走了我們的時間?又該如何避免在人生終點留下遺憾?僅透過本章,你便能理解這套獨特時間術的核心。
在第2章,我會說明「計畫的制定」、「期間的設定」、「目標進程的掌握」等時間術的基本要點。為何明明有時間,卻仍無法如期達成?為何完成目標後,卻不留下清晰的行動痕跡?最新研究指出,最容易落實的計畫制定方法是什麼?本章將帶你掌握確實達成理想的方式。
在第3章,我要談「行動」。能持續朝目標前進的人,如何保持腳步?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成果的人,依循的思考方式為何?多重任務是否真的奏效?人生中值得投注努力的事是什麼?本章將協助你以不勉強、不耗損的方式持續推進目標。
在第4章,我將談「習慣與日常節奏」。要擁有有價值的時間,習慣是關鍵。在習慣養成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為了讓能力得以提升,早晨與夜晚應建立哪些基準行動?一日的節奏又應如何調整?閱讀本章後,你將能在各種情況下維持行動習慣。
在第5章,我會談「成長與調整」。如何克服拖延?如何面對意外、動搖或環境變動?如何走過漫長無光的停滯期?我將分享如何將過去的失敗轉化為前行動力。只要掌握本章的觀點,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你都能讓時間站在自己這一邊。
本書將對以下讀者有所助益:
不想浪費寶貴人生時間的人
對夢想與目標仍感到模糊的人
「應做之事」過多,導致犧牲「想做之事」的人
想為未來做準備卻苦無起點的人
容易沉迷手機或社群媒體而難以專注的人
重視與家人、朋友、社群的關係
步入人生後半,仍想探索自我可能的人
希望同時擁有幸福與成就的人
無論年齡與角色,只要你曾想過「不想虛度人生」、「想更善用時間」、「希望突破現況」、「不願就此畫下句點」,我相信本書能提供協助。
本書不需要依序閱讀,建議先翻閱目次。
各章中,【╳】代表常見的時間觀念誤區,【○】代表本書提出的行動方法。
請從最打動你的章節開始閱讀。若你覺得「有些章節看起來○與╳似乎顛倒了」,請務必詳細閱讀。那多半是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一旦修正,往往能成為推動你邁向下一階段的重要契機。那麼,請以輕鬆的心情學習「真正高效的時間管理」。
01. 學習時間管理的真正目的在於⋯⋯
╳ 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完成更多事情
○ 「有效率」完成真正重要的事
時間要怎麼運用,當然越能掌握越好。不過在那之前,我們先來理解「學習時間管理的意義」。
大腦不擅分辨「緊急」與「重要」
「半價優惠活動最後倒數10分鐘,立刻搶購!」
當購物網站出現這樣的宣傳時,許多人會不假思索立刻下單,購物車裡甚至可能出現原本並不感興趣的商品。
2018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副教授朱曼(Meng Zhu)團隊,發表了一項相當有趣的研究。參與研究的民眾在繳交五篇商品評論後,可以從以下兩個選項中選一個作為獎勵。
【選項A】巧克力5顆
【選項B】巧克力3顆
這並不是陷阱題。
既然所付出的努力相同,獎勵自然是越多越好。
幾乎所有參與者都選擇了【選項A】。
接著,研究團隊稍微調整條件,再進行另一個實驗。
【選項C】在24小時內提交,可獲得5顆巧克力
【選項D】在10分鐘內提交,可獲得3顆巧克力
那麼,你會選哪一個呢?
從理性角度來看,時間較充裕且獎勵更多的【選項C】才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然而,實際上卻有30%的參與者選擇了【選項D】。
或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確實是研究結果。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事實上,我們的大腦不擅分辨事情的「緊迫程度」與「重要程度」。
即使冷靜思考會發現事情並不急迫、也不需要立即處理,只要有人催促你說:「沒有時間了,請立刻處理!」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優先處理這件事。
這種傾向,我們稱為「簡單緊迫效應」。
即使能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工作,但如果最終像【選項D】那樣反而造成損失,那麼再怎麼有效率也沒有意義。
不過,這個實驗也提供了希望。
當研究團隊提醒那些打算選擇【選項D】的人:「期限更短、報酬又更少,你覺得這樣可以嗎?」
有些參與者因此停下來重新思考,並改變選擇。
我認為,這正是時間管理的核心所在。
「雖然事情看起來很急,但我真的需要立刻做嗎?」
「做這件事,對我的人生目標有什麼意義?」
「而我的人生目標又是什麼?」
能夠依自身目標反思應採取的行動,才是與時間相處的正確方式。
記住這一點之後閱讀本書,便能真正善用人生的每一分鐘。
這正是「真正高效時間管理」的精髓。
時間管理法的起源:艾維李時間管理法
接下來,我想介紹一個「每天只需10分鐘,就能讓人生更有秩序感」的經典方法。透過這個方法,你能清楚知道一天中哪些事真正值得完成,並擺脫被任務壓得喘不過氣的焦慮感。它可說是時間管理領域中歷久不衰的基礎方式。許多現代的時間管理法,都可以追溯至「艾維李時間管理法」(The Ivy Lee Method)。1918年,美國鋼鐵業者查爾斯.施瓦布(Charles Schwab)向生產顧問艾維李(Ivy Ledbetter Lee)請教時,艾維李提出了以下建議:
1. 在一天結束時,寫下隔天最重要的六項工作。
2. 將這六項工作依照重要程度排列。
3. 隔天工作時,從第一項開始專心處理,未完成前不進入下一項。
4. 若當日仍有未完成的項目,則帶入隔日的清單中。
方法簡單明確。施瓦布採行後,公司明顯成長。三個月後,他支付給艾維李高達25,000美元的酬勞。「優先處理最重要之事」的價值,由此可見。
尊重自我價值的生活方式,能贏得敬重與讚賞
「把自己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是一種前後一致的生活方式。
而能做到一致的人,自然會獲得他人的尊重。
過去在西班牙,有一家極受歡迎的餐廳「鬥牛犬」(El Bulli)。
餐廳僅有50個座位。照理來說,這樣的熱門程度應該會促使餐廳開設分店,但主廚費蘭.阿德里亞(Ferran Adrià i Acosta)不論遇到誰的邀請,都不願開分店。
餐廳每年只營業4月至10月,其餘時間投入料理研究與開發。
每一季都推出全新菜單,據說該餐廳從不重複提供相同的料理。
因為餐廳將「提供最精緻的料理」視為最重要的目標,所以所有安排都圍繞此核心。
因此,餐廳每年收到超過200萬筆訂位預約,並被稱為「全世界最難訂位的餐廳」。
我們卻常因手機通知與他人期待而不斷做出反應,將大量時間花在「別人的重要事項」上,而非自己真正珍惜的事物,這實在是太可惜了。
珍惜自己真正想珍惜的,本書將引導你回到這樣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