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脫離舊自我
【8】黑森林─在迷茫中前行
〔愈害怕不確定,愈焦慮〕
我們都聽過刻舟求劍的故事。
有個楚國人坐船過河,中途佩劍掉進河裡,別人提醒他快下去撈,他卻不慌不忙地在船上刻了一個記號,說等船靠岸後再撈也不遲。
很多人都以為,那個楚國人的問題出在認知上,他不了解船在動、劍卻沒跟著動的道理。但我認為,錯誤的認知背後,其實藏著更深的心理動力。也許他心裡明白,就算現在跳下船去撈,也未必找得回那把劍。但這把劍對他而言太過珍貴,他沒有辦法面對自己可能失去這把心愛之劍的事實,才固執地不想面對未知。
在轉變的某個階段,我們都需要帶著失去的痛楚去面對未知。對此,《生存的十二條法則》(12 Rules for Life )的作者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教授曾用中國的陰陽來解釋轉變的歷程。
在陰陽圖案裡,白色的那一半象徵著生活中穩定、有秩序的部分。然而,一個人如果長期生活在白色之中,他的生活和心靈就會變得蒼白、僵化、無趣。所以,白色區域中有一個小黑點,代表確定中的不確定,那是生活中的變化來源。
黑色那一半則代表了危險、混亂、失控。如果一直處於黑色之中,無論是誰都會感到不安與焦慮。
所以,黑色中又有一個小白點,它代表的是不確定中的確定,那是新的、穩定的結構。彼得森教授認為,黑白之間那條模糊的路,就是所謂的「道」。
所謂的自我轉變,正是這樣一條模糊的「道」。我們已經告別了舊的生活、舊的自我,離開了穩定的白色,必然會踏入充滿變化和不確定的黑色。
童話故事中總會有這樣的情節,主角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進入黑森林,去尋找「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過於害怕不確定,就只能在黑森林的邊緣,一邊望著回不去的村莊,一邊躊躇不前,永遠沒有辦法開始尋找自我的冒險。
■放下想要掌控每一件事情的執念
「黑森林」是一個極富深意的隱喻,它象徵著未知、神祕和冒險。黑森林中所蘊含的不確定,至少涵蓋兩個層次的涵義。其一,是事情本身的不確定,其二,則是新自我的不確定,也就是我們對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感到不確定。
先來看第一個層次—事情本身的不確定。在原先的生活裡,可能一切都是有序、可預測的,就算碰到問題,也能藉由自身的努力解決;而一旦踏入黑森林,一切就都變得無序、不可預測,你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遇到什麼,也難以預料行動會引發什麼後果,所以,你不得不重新理解這個世界。
我有一位學員雅麗,她從名校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看起來相當不錯,她在公司裡也受到主管的賞識。不幸的是,那是一家P2P(點對點網路借款)公司。她工作了幾年後,這家公司就隨著P2P泡沫的破滅而倒閉了。
之後,她先是花了一年的時間專心準備司法考試,但這不是為了找相關的工作,只是為了堵住父母嘮叨的嘴。後來她又嘗試了幾份兼職,但全都不了了之。眼看著與自己同年齡的人在職場上愈走愈遠,雅麗也愈來愈焦慮。她花了很長時間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找很多人聊天,也學了很多東西,卻沒有辦法做一件最簡單的事—寫一份履歷投出去。因為她不斷告訴自己:「我已經犯過錯了,絕不能重蹈覆轍。」她不僅對工作的恐懼愈來愈深,對自己的懷疑也愈來愈重。
我問她,希望我幫她做什麼。她說:「我希望能有個權威能告訴我,這次只管去試,這一次,一定不會失敗了。」
我當然沒有辦法成為這個權威。我問她:「如果有個權威不是告訴你這次一定不會失敗,而是告訴你去嘗試,總會有更多的機會,這有用嗎?」
「沒用,」她說,「這樣還是有太多不確定。」
也許是之前那次職業挫敗帶來的恐懼太深刻,以致讓她太害怕失敗,非得消除所有不確定,她才能邁出嘗試的腳步。但是她沒意識到,真正的出路就在不確定裡。如果不去主動嘗試一些不確定,那唯一能確定的結果就是,她會持續內耗,找不到轉變的可能性。
對於特別重視的東西,我們會下意識地想要消除不確定,甚至希望在確保一切萬無一失後再採取行動。但是,不確定永遠存在,就像運氣或命運,這個世界並不是所有事都受我們的控制。
有時候,人因為過度相信自己的控制能力,會落入兩種極端的表現—要不過度準備,要不過分自責。過度準備,是因為相信只要準備得夠充足,就能把所有不確定排除在外;而過度自責,則是把所有不如意的結果都歸咎於自己的不足。這兩種表現背後都隱含了同一種假設—我能夠控制一切,但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過度準備和過度自責都是對自身控制力的盲目相信,其背後存在一種焦慮: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不確定的焦慮。
經常有人問我:「老師,我想要轉變,但我很擔心自己沒有能力應對,怎麼辦?」
每當這時,我都會告訴他們:「你當然沒有能力應對。能力,是你面對不確定挑戰時逐漸長出來的東西。現在,你都沒有面對挑戰,能力從何而來?」
■唯一能確定的事情,只有你自己
當你開始正視不確定時,會經歷第二個層次的不確定—新自我的不確定。儘管我們期待長出一個新的自我,但不確定所引起的焦慮常常會讓我們重拾原來的應對方式,以致無法做出真正的改變。
我有一位當事人曉璐,她從小到大一直活在對未來的焦慮中。不過,焦慮除了帶給她煩惱,還幫助她考上了好高中、好大學,幫她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於是,她一邊焦慮,一邊幻想有一天能過上輕鬆自在的日子,例如:弄弄花草、讀讀閒書、看看劇、學學廚藝、到處旅遊……。後來,由於某個契機,她辭去工作,獲得了人生中第一段無所事事的閒暇時光。由於之前的儲蓄足夠支持很長一段時間的生活,她對自己說:「我該好好享受生活了。」
不工作的第一天,她先是買了很多花草,然後在午後的陽光下讀一本小說,還在社群媒體上發文。
第二天,她買了一個新烤箱,做了一塊比薩,又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第三天,她想再做點什麼,卻忽然焦慮起來。
過去她的焦慮有一個去處, 就是工作,但現在她不知道該如何排解焦慮。她總覺得自己會錯過什麼,或者正在錯過什麼。她開始想:「我這樣休息,是不是太不上進了?我會不會很快就被時代淘汰?」在這種焦慮下,時間成了負擔,本該讓人放鬆的休閒活動開始變得索然無味。
我試圖讓曉璐理解,這種焦慮並非來自客觀的處境,而是來自她的內心。過去那種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生活,塑造了她的舊自我。即便現在的環境變了,但舊自我依然存在。換言之,享受生活,是她需要「學習」的新東西。
但她堅持說自己的焦慮來自外在條件:「如果實現了財富自由,那我就能真正享受生活。」於是,她又找了一份快節奏、競爭激烈的工作,一邊焦慮,一邊憧憬財富自由以後的閒暇時光。
曉璐的案例雖然有些極端,卻代表了轉變期的一種普遍情況。
起初,我們只是想擁有一些控制感,最終卻回到了過去,僅僅因為我們熟悉過去。就像一個剛離開一段關係的人,馬上又找了一個跟前任相像的戀人;或者一個剛離開不喜歡的工作的人,馬上又找了一份相似的工作。
這時候,我們沒來得及問自己的是:我抓住這個東西,究竟是因為它適合我,還是因為我現在特別需要一種確定感?如果是因為適合,那恭喜你;如果只是為了得到一絲確定感,那它就不能幫你完成轉變,只是暫停了轉變的歷程。
很早以前,我聽過一個故事。在緬甸,獵人有一種特別的捕猴方法。他們會在猴子經常出沒的森林裡,放一個開口很小、裡面裝滿花生的葫蘆。猴子經過時,總會忍不住伸手進去抓花生,貪心地一把抓,結果手鼓脹得拔不出來。這時,獵人走近,猴子急得亂跳,但愈是著急,手抓得愈緊,猴子完全忘了只要把手裡的花生丟掉,就可以自由了。
有時候,面對不確定,我們的應對方法也是緊緊抓住手裡的東西,卻沒想過,真正能讓我們獲得解脫的,恰恰是學會放手,擁抱不確定。
●應對不確定的三種思考方式
轉變期的不確定,常常讓人感到焦慮,甚至可能讓人猶豫不前,以致選擇退回過去熟悉的狀態。你可能會想問:「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面對這種不確定呢?」以下提供三種思考方式。
(方式一):用好奇代替焦慮
面對未知與不確定時,除了焦慮,往往還會有另一種反應,那就是好奇。好奇同樣是對未知的反應,不同之處在於,它用探索替代了防禦。
焦慮往往源於對未知威脅的想像。走進黑森林後,我們看不清前路,還要小心防範路上的「妖魔鬼怪」,這當然會引起焦慮。但這會引起一個問題,亦即:在不確定中,容易誇大危險的程度,而忽略好的可能性,更無視自身的適應能力。
你有沒有想過,黑森林裡除了妖魔鬼怪,會不會也有精靈、寶藏?一路上會不會遇到一些你未曾想過的好事?你會不會發掘出某些自己從沒預料到的能力?不確定除了讓你焦慮,裡頭有沒有讓你好奇的部分?其實,好奇本身就可以沖淡焦慮,只是被不確定掩蓋掉了。
我曾有個從國外留學回來的當事人,他叫向斌。由於回國後一直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他的情緒最終出了問題,陷入了憂鬱。經過長時間的掙扎,他決定申請國外的博士學位。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做決定前他很擔心:「如果我去國外讀書,又憂鬱了怎麼辦?人生地不熟,遇到困難,該怎麼辦?萬一學業壓力太大,畢不了業,該怎麼辦?」
我對他說:「對,你擔憂的這些都有可能發生,但你只想到了可能的危險。你有沒有想過,在新的城市裡,你會不會經歷一些新的體驗?會不會遇到一些有趣的人?會不會進入一個激發出你熱情的學術領域,做出你想要的研究成果?你對這些未知的可能性好奇嗎?」
聽我這樣說,他點了點頭:「我也有一些好奇,但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應對。」
我說:「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想像力的問題。人只能想像那些危險的事情,卻很難想像自己怎麼去應對它們。想要增長出新的能力,只能走進你不熟悉的未來。」
後來,向斌去美國攻讀博士時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同時也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資源,幫助他去應對困難。這段經歷給了他很多歷練,讓他成了一個很不一樣的人。
未知會激發我們的力量。最開始,我們對未知不夠熟悉,不知道怎麼去應對。但當我們熟悉之後,應對未知的力量就逐漸成了自我的一部分。換言之,正視未知的過程,也是尋找自我力量的過程。
(方式二):在不確定中創造確定性
失去一份工作、一個目標或一段關係後,我們的生活就像是失去了一個錨點,飄到了空中,再也沒有外在規則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自己也會覺得一切都變得無關緊要,做任何事都沒什麼差別,做任何事都不會有人在乎。
為了避免這種虛無感,有時需要刻意製造一些確定性,為生活增加新的錨點。
我有位經歷過轉變期的朋友,他製造新錨點的方式是,把老家的狗接過來和自己一起生活。他本來就單身,又離開了熟悉的工作,變得無所事事。陷入憂鬱時,他甚至連動都不想動。但狗需要每天遛,於是他只好勉強撐起身體出門。這個強迫性的任務,反而幫他重新建立起基本的生活節奏。如果你不打算養寵物,也可以從種植幾盆植物開始,記得定期澆水、照顧它們。照顧另一個生命,本身就是一種讓你重新連結生活、找回活力的方式。
創造確定性其實還有很多種形式,比如:預約心理諮詢,你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特定的人談論明確的主題。又或者,我常會建議那些習慣宅在家裡的朋友,抽空去圖書館看書,讓公共空間的節奏與規則,成為一種外在的確定性,幫助你穩住內在的狀態。
這種確定性,不是用來代替現實生活中的不確定,但卻能給我們帶來掌控感。有段祈禱詞是關於確定性的:「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請賜予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古希臘哲學流派斯多葛主義(Stoicism)其應對不確定的辦法,也是異曲同工。它把所有事情分成兩類,分別是:我們能控制的和我們不能控制的。我們需要訓練自己專注於能控制的事情,而不是不能控制的事情,無論我們能控制的事情有多渺小、不能控制的事情有多重要。有時候,這麼做並非為了改變事情的發展方向,而是為了找回內心的確定性和控制感。
(方式三):進入過程而非關注結果
面對不確定時,人們最容易關注結果。比如,這件事我能做成嗎?這件事有用嗎?它能幫我找到工作嗎?然而,結果往往不受你的控制,你能把握的,只有是否投入事情的過程中。
就像下棋,你當然想要贏,這是結果。但當你真正進入棋局,每次你能做的,只是下其中的一步,而外部世界會根據你的棋,給出它的反應。這個反應有時候在你意料之中,有時候在你意料之外,而你能做的,只是繼續下你的一步,等著外界再下它的那一步。
讓一件事延續下去,有時候甚至比結果本身更重要。中國作家史鐵生在《命若琴弦》這本書中講了一個小樂師的故事。小樂師得了一種病,眼睛要瞎了。這對於這個年輕人來說,當然是一個很大的失去。他萬念俱灰,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他的師父,一個老樂師告訴他,這個病其實是有法子治的,但需要一個特別的藥引子—得彈斷一千根弦才能得到。
人在絕望時,任何一絲希望都想牢牢抓住。小樂師真的就這樣不停地彈、不停地彈。當他彈斷第一千根弦的時候,他變成了一位老人。他的技藝有了很大的長進,他作為樂師的一生也接近了尾聲。他拿著師父給的藥方,去藥店裡抓藥。結局你可能猜到了,那不過是一張白紙。
這個故事想表達什麼呢?當我們失去一樣東西時,總想著要彌補它,就像這個故事裡失去光明的小樂師。但有時候,我們只需要一個希望,就能讓我們的生活繼續;當生活繼續下去,你會發現,治癒你的不是這個希望所承諾的結果,而是它所引發的讓你願意投身其中的過程。師父的這個藥方沒有治好小樂師的眼病,卻治好了他的心病。
可是如果繼續深想,這個故事裡也許還有一些別的東西。當這個樂師從少年變成老年人,發現一生的追求不過是一個謊言,他會覺得人生荒謬嗎?會質疑這樣的人生值不值得嗎?在漫長的彈琴過程中,他會懷疑師父說了謊嗎?他是會選擇相信師傅,還是選擇拆穿他?如果有人也對你說了一個這樣的善意的謊言,讓你的人生能充滿希望地繼續下去,你會接受這個謊言嗎?
謊言裡也有真的東西。就算謊言中的承諾是假的,但其中的善意是真的,而這就是不確定中的確定性,它能帶來人生的轉變。
我曾接待過一位當事人。他來找我時,正在經歷事業和婚姻的雙重轉變。
他說:「老師,這段時間我讀了很多悲觀主義哲學的書,覺得人生本質上不值得過。所以,我覺得重新開始工作、重新建立家庭不過是人生的謊言,我實在提不起勁。可是什麼都不做,又很沒意思。」
於是,我就跟他講了《命若琴弦》的故事。我說:「也許你說得對,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但如果有這樣一個理由能讓你的生活繼續下去,你要不要接受它?如果沒有人給你這樣的謊言,你會自己編一個謊言,並讓自己相信嗎?」
我談了這麼多關於轉變的歷程,但在這裡,我想反過來問各位一句,如果這本書裡描寫的轉變,其實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但只要你願意相信它,它就能喚起你內心的希望,帶你走進一段新的生活,那麼,你會願意接受這個謊言嗎?
【8】黑森林─在迷茫中前行
〔愈害怕不確定,愈焦慮〕
我們都聽過刻舟求劍的故事。
有個楚國人坐船過河,中途佩劍掉進河裡,別人提醒他快下去撈,他卻不慌不忙地在船上刻了一個記號,說等船靠岸後再撈也不遲。
很多人都以為,那個楚國人的問題出在認知上,他不了解船在動、劍卻沒跟著動的道理。但我認為,錯誤的認知背後,其實藏著更深的心理動力。也許他心裡明白,就算現在跳下船去撈,也未必找得回那把劍。但這把劍對他而言太過珍貴,他沒有辦法面對自己可能失去這把心愛之劍的事實,才固執地不想面對未知。
在轉變的某個階段,我們都需要帶著失去的痛楚去面對未知。對此,《生存的十二條法則》(12 Rules for Life )的作者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教授曾用中國的陰陽來解釋轉變的歷程。
在陰陽圖案裡,白色的那一半象徵著生活中穩定、有秩序的部分。然而,一個人如果長期生活在白色之中,他的生活和心靈就會變得蒼白、僵化、無趣。所以,白色區域中有一個小黑點,代表確定中的不確定,那是生活中的變化來源。
黑色那一半則代表了危險、混亂、失控。如果一直處於黑色之中,無論是誰都會感到不安與焦慮。
所以,黑色中又有一個小白點,它代表的是不確定中的確定,那是新的、穩定的結構。彼得森教授認為,黑白之間那條模糊的路,就是所謂的「道」。
所謂的自我轉變,正是這樣一條模糊的「道」。我們已經告別了舊的生活、舊的自我,離開了穩定的白色,必然會踏入充滿變化和不確定的黑色。
童話故事中總會有這樣的情節,主角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進入黑森林,去尋找「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過於害怕不確定,就只能在黑森林的邊緣,一邊望著回不去的村莊,一邊躊躇不前,永遠沒有辦法開始尋找自我的冒險。
■放下想要掌控每一件事情的執念
「黑森林」是一個極富深意的隱喻,它象徵著未知、神祕和冒險。黑森林中所蘊含的不確定,至少涵蓋兩個層次的涵義。其一,是事情本身的不確定,其二,則是新自我的不確定,也就是我們對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感到不確定。
先來看第一個層次—事情本身的不確定。在原先的生活裡,可能一切都是有序、可預測的,就算碰到問題,也能藉由自身的努力解決;而一旦踏入黑森林,一切就都變得無序、不可預測,你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遇到什麼,也難以預料行動會引發什麼後果,所以,你不得不重新理解這個世界。
我有一位學員雅麗,她從名校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看起來相當不錯,她在公司裡也受到主管的賞識。不幸的是,那是一家P2P(點對點網路借款)公司。她工作了幾年後,這家公司就隨著P2P泡沫的破滅而倒閉了。
之後,她先是花了一年的時間專心準備司法考試,但這不是為了找相關的工作,只是為了堵住父母嘮叨的嘴。後來她又嘗試了幾份兼職,但全都不了了之。眼看著與自己同年齡的人在職場上愈走愈遠,雅麗也愈來愈焦慮。她花了很長時間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找很多人聊天,也學了很多東西,卻沒有辦法做一件最簡單的事—寫一份履歷投出去。因為她不斷告訴自己:「我已經犯過錯了,絕不能重蹈覆轍。」她不僅對工作的恐懼愈來愈深,對自己的懷疑也愈來愈重。
我問她,希望我幫她做什麼。她說:「我希望能有個權威能告訴我,這次只管去試,這一次,一定不會失敗了。」
我當然沒有辦法成為這個權威。我問她:「如果有個權威不是告訴你這次一定不會失敗,而是告訴你去嘗試,總會有更多的機會,這有用嗎?」
「沒用,」她說,「這樣還是有太多不確定。」
也許是之前那次職業挫敗帶來的恐懼太深刻,以致讓她太害怕失敗,非得消除所有不確定,她才能邁出嘗試的腳步。但是她沒意識到,真正的出路就在不確定裡。如果不去主動嘗試一些不確定,那唯一能確定的結果就是,她會持續內耗,找不到轉變的可能性。
對於特別重視的東西,我們會下意識地想要消除不確定,甚至希望在確保一切萬無一失後再採取行動。但是,不確定永遠存在,就像運氣或命運,這個世界並不是所有事都受我們的控制。
有時候,人因為過度相信自己的控制能力,會落入兩種極端的表現—要不過度準備,要不過分自責。過度準備,是因為相信只要準備得夠充足,就能把所有不確定排除在外;而過度自責,則是把所有不如意的結果都歸咎於自己的不足。這兩種表現背後都隱含了同一種假設—我能夠控制一切,但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過度準備和過度自責都是對自身控制力的盲目相信,其背後存在一種焦慮: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不確定的焦慮。
經常有人問我:「老師,我想要轉變,但我很擔心自己沒有能力應對,怎麼辦?」
每當這時,我都會告訴他們:「你當然沒有能力應對。能力,是你面對不確定挑戰時逐漸長出來的東西。現在,你都沒有面對挑戰,能力從何而來?」
■唯一能確定的事情,只有你自己
當你開始正視不確定時,會經歷第二個層次的不確定—新自我的不確定。儘管我們期待長出一個新的自我,但不確定所引起的焦慮常常會讓我們重拾原來的應對方式,以致無法做出真正的改變。
我有一位當事人曉璐,她從小到大一直活在對未來的焦慮中。不過,焦慮除了帶給她煩惱,還幫助她考上了好高中、好大學,幫她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於是,她一邊焦慮,一邊幻想有一天能過上輕鬆自在的日子,例如:弄弄花草、讀讀閒書、看看劇、學學廚藝、到處旅遊……。後來,由於某個契機,她辭去工作,獲得了人生中第一段無所事事的閒暇時光。由於之前的儲蓄足夠支持很長一段時間的生活,她對自己說:「我該好好享受生活了。」
不工作的第一天,她先是買了很多花草,然後在午後的陽光下讀一本小說,還在社群媒體上發文。
第二天,她買了一個新烤箱,做了一塊比薩,又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第三天,她想再做點什麼,卻忽然焦慮起來。
過去她的焦慮有一個去處, 就是工作,但現在她不知道該如何排解焦慮。她總覺得自己會錯過什麼,或者正在錯過什麼。她開始想:「我這樣休息,是不是太不上進了?我會不會很快就被時代淘汰?」在這種焦慮下,時間成了負擔,本該讓人放鬆的休閒活動開始變得索然無味。
我試圖讓曉璐理解,這種焦慮並非來自客觀的處境,而是來自她的內心。過去那種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生活,塑造了她的舊自我。即便現在的環境變了,但舊自我依然存在。換言之,享受生活,是她需要「學習」的新東西。
但她堅持說自己的焦慮來自外在條件:「如果實現了財富自由,那我就能真正享受生活。」於是,她又找了一份快節奏、競爭激烈的工作,一邊焦慮,一邊憧憬財富自由以後的閒暇時光。
曉璐的案例雖然有些極端,卻代表了轉變期的一種普遍情況。
起初,我們只是想擁有一些控制感,最終卻回到了過去,僅僅因為我們熟悉過去。就像一個剛離開一段關係的人,馬上又找了一個跟前任相像的戀人;或者一個剛離開不喜歡的工作的人,馬上又找了一份相似的工作。
這時候,我們沒來得及問自己的是:我抓住這個東西,究竟是因為它適合我,還是因為我現在特別需要一種確定感?如果是因為適合,那恭喜你;如果只是為了得到一絲確定感,那它就不能幫你完成轉變,只是暫停了轉變的歷程。
很早以前,我聽過一個故事。在緬甸,獵人有一種特別的捕猴方法。他們會在猴子經常出沒的森林裡,放一個開口很小、裡面裝滿花生的葫蘆。猴子經過時,總會忍不住伸手進去抓花生,貪心地一把抓,結果手鼓脹得拔不出來。這時,獵人走近,猴子急得亂跳,但愈是著急,手抓得愈緊,猴子完全忘了只要把手裡的花生丟掉,就可以自由了。
有時候,面對不確定,我們的應對方法也是緊緊抓住手裡的東西,卻沒想過,真正能讓我們獲得解脫的,恰恰是學會放手,擁抱不確定。
●應對不確定的三種思考方式
轉變期的不確定,常常讓人感到焦慮,甚至可能讓人猶豫不前,以致選擇退回過去熟悉的狀態。你可能會想問:「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面對這種不確定呢?」以下提供三種思考方式。
(方式一):用好奇代替焦慮
面對未知與不確定時,除了焦慮,往往還會有另一種反應,那就是好奇。好奇同樣是對未知的反應,不同之處在於,它用探索替代了防禦。
焦慮往往源於對未知威脅的想像。走進黑森林後,我們看不清前路,還要小心防範路上的「妖魔鬼怪」,這當然會引起焦慮。但這會引起一個問題,亦即:在不確定中,容易誇大危險的程度,而忽略好的可能性,更無視自身的適應能力。
你有沒有想過,黑森林裡除了妖魔鬼怪,會不會也有精靈、寶藏?一路上會不會遇到一些你未曾想過的好事?你會不會發掘出某些自己從沒預料到的能力?不確定除了讓你焦慮,裡頭有沒有讓你好奇的部分?其實,好奇本身就可以沖淡焦慮,只是被不確定掩蓋掉了。
我曾有個從國外留學回來的當事人,他叫向斌。由於回國後一直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他的情緒最終出了問題,陷入了憂鬱。經過長時間的掙扎,他決定申請國外的博士學位。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做決定前他很擔心:「如果我去國外讀書,又憂鬱了怎麼辦?人生地不熟,遇到困難,該怎麼辦?萬一學業壓力太大,畢不了業,該怎麼辦?」
我對他說:「對,你擔憂的這些都有可能發生,但你只想到了可能的危險。你有沒有想過,在新的城市裡,你會不會經歷一些新的體驗?會不會遇到一些有趣的人?會不會進入一個激發出你熱情的學術領域,做出你想要的研究成果?你對這些未知的可能性好奇嗎?」
聽我這樣說,他點了點頭:「我也有一些好奇,但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應對。」
我說:「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想像力的問題。人只能想像那些危險的事情,卻很難想像自己怎麼去應對它們。想要增長出新的能力,只能走進你不熟悉的未來。」
後來,向斌去美國攻讀博士時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同時也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資源,幫助他去應對困難。這段經歷給了他很多歷練,讓他成了一個很不一樣的人。
未知會激發我們的力量。最開始,我們對未知不夠熟悉,不知道怎麼去應對。但當我們熟悉之後,應對未知的力量就逐漸成了自我的一部分。換言之,正視未知的過程,也是尋找自我力量的過程。
(方式二):在不確定中創造確定性
失去一份工作、一個目標或一段關係後,我們的生活就像是失去了一個錨點,飄到了空中,再也沒有外在規則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自己也會覺得一切都變得無關緊要,做任何事都沒什麼差別,做任何事都不會有人在乎。
為了避免這種虛無感,有時需要刻意製造一些確定性,為生活增加新的錨點。
我有位經歷過轉變期的朋友,他製造新錨點的方式是,把老家的狗接過來和自己一起生活。他本來就單身,又離開了熟悉的工作,變得無所事事。陷入憂鬱時,他甚至連動都不想動。但狗需要每天遛,於是他只好勉強撐起身體出門。這個強迫性的任務,反而幫他重新建立起基本的生活節奏。如果你不打算養寵物,也可以從種植幾盆植物開始,記得定期澆水、照顧它們。照顧另一個生命,本身就是一種讓你重新連結生活、找回活力的方式。
創造確定性其實還有很多種形式,比如:預約心理諮詢,你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特定的人談論明確的主題。又或者,我常會建議那些習慣宅在家裡的朋友,抽空去圖書館看書,讓公共空間的節奏與規則,成為一種外在的確定性,幫助你穩住內在的狀態。
這種確定性,不是用來代替現實生活中的不確定,但卻能給我們帶來掌控感。有段祈禱詞是關於確定性的:「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請賜予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古希臘哲學流派斯多葛主義(Stoicism)其應對不確定的辦法,也是異曲同工。它把所有事情分成兩類,分別是:我們能控制的和我們不能控制的。我們需要訓練自己專注於能控制的事情,而不是不能控制的事情,無論我們能控制的事情有多渺小、不能控制的事情有多重要。有時候,這麼做並非為了改變事情的發展方向,而是為了找回內心的確定性和控制感。
(方式三):進入過程而非關注結果
面對不確定時,人們最容易關注結果。比如,這件事我能做成嗎?這件事有用嗎?它能幫我找到工作嗎?然而,結果往往不受你的控制,你能把握的,只有是否投入事情的過程中。
就像下棋,你當然想要贏,這是結果。但當你真正進入棋局,每次你能做的,只是下其中的一步,而外部世界會根據你的棋,給出它的反應。這個反應有時候在你意料之中,有時候在你意料之外,而你能做的,只是繼續下你的一步,等著外界再下它的那一步。
讓一件事延續下去,有時候甚至比結果本身更重要。中國作家史鐵生在《命若琴弦》這本書中講了一個小樂師的故事。小樂師得了一種病,眼睛要瞎了。這對於這個年輕人來說,當然是一個很大的失去。他萬念俱灰,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他的師父,一個老樂師告訴他,這個病其實是有法子治的,但需要一個特別的藥引子—得彈斷一千根弦才能得到。
人在絕望時,任何一絲希望都想牢牢抓住。小樂師真的就這樣不停地彈、不停地彈。當他彈斷第一千根弦的時候,他變成了一位老人。他的技藝有了很大的長進,他作為樂師的一生也接近了尾聲。他拿著師父給的藥方,去藥店裡抓藥。結局你可能猜到了,那不過是一張白紙。
這個故事想表達什麼呢?當我們失去一樣東西時,總想著要彌補它,就像這個故事裡失去光明的小樂師。但有時候,我們只需要一個希望,就能讓我們的生活繼續;當生活繼續下去,你會發現,治癒你的不是這個希望所承諾的結果,而是它所引發的讓你願意投身其中的過程。師父的這個藥方沒有治好小樂師的眼病,卻治好了他的心病。
可是如果繼續深想,這個故事裡也許還有一些別的東西。當這個樂師從少年變成老年人,發現一生的追求不過是一個謊言,他會覺得人生荒謬嗎?會質疑這樣的人生值不值得嗎?在漫長的彈琴過程中,他會懷疑師父說了謊嗎?他是會選擇相信師傅,還是選擇拆穿他?如果有人也對你說了一個這樣的善意的謊言,讓你的人生能充滿希望地繼續下去,你會接受這個謊言嗎?
謊言裡也有真的東西。就算謊言中的承諾是假的,但其中的善意是真的,而這就是不確定中的確定性,它能帶來人生的轉變。
我曾接待過一位當事人。他來找我時,正在經歷事業和婚姻的雙重轉變。
他說:「老師,這段時間我讀了很多悲觀主義哲學的書,覺得人生本質上不值得過。所以,我覺得重新開始工作、重新建立家庭不過是人生的謊言,我實在提不起勁。可是什麼都不做,又很沒意思。」
於是,我就跟他講了《命若琴弦》的故事。我說:「也許你說得對,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但如果有這樣一個理由能讓你的生活繼續下去,你要不要接受它?如果沒有人給你這樣的謊言,你會自己編一個謊言,並讓自己相信嗎?」
我談了這麼多關於轉變的歷程,但在這裡,我想反過來問各位一句,如果這本書裡描寫的轉變,其實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但只要你願意相信它,它就能喚起你內心的希望,帶你走進一段新的生活,那麼,你會願意接受這個謊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