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齡心理諮商服務的多元化模式
面對社會大眾對老人心理諮商服務的疑問或迷失:「老人需要心理諮商服務嗎?」、「心理諮商服務對高齡者有效嗎?」,需要更多相關諮商服務技巧的轉化。最重要的是引導大眾深入了解年長者的認知和心理特質,並從認知層次轉化為個人心智的改變與實踐。然而,不同領域、不同的學術專業背景,「輔導」、「心理諮商」、「心理協助」、「心理治療」等幾個名詞經常被混為一談,也讓人混淆不清。
上述四個名詞都是一種助人的歷程,的確有許多重疊的範疇,但四者對當事人的服務深度則有所差異。
壹、輔導
無論「輔導」或「心理諮商」都譯自英文「counseling」。「counseling」是指由受過專業訓練者,應用精神健康、心理學或人類發展的理論和原則等,透過認知、情感、行為或系統性的介入方式,協助當事人,並強調個人價值、個人成長、事業發展以及心理疾病。學者認為:輔導是一種教育的歷程,在輔導歷程中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輔導人員運用其專業知能,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認識世界,引導當事人根據自身條件,例如能力、興趣、經驗、需求等,建立有益個人與社會的生活目標。並使其在教育、職業及人際關係各方面的發展上,能充分展現其性向,從而獲得最佳的生活適應。輔導也是一種助人的方法,由輔導人員依據誠信原則,協助個體探索自我與剖析環境,有效解決面臨的問題,並積極管理自我,建構美好人生的歷程(吳武典,1990;周甘逢、徐西森、龔欣怡、連廷嘉、黃明娟,2003)。
輔導的目的在於當事人還沒有罹患精神疾病之前,協助當事人促進心理健康,預防心理疾病,是屬於預防層級的專業協助。輔導的意義主要是藉著「引導」來協助學員或當事人;輔導是要協助學員或當事人了解自己的知識、技能、個性、興趣,以及自己目前的處境及問題,協助其找出適當的解決方法。因此,輔導的目的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三點:1 協助當事人自我探索,增進自我了解;2 協助當事人自我成長與適性發展;3 促進當事人的社會與環境適應。輔導過程中主要在協助當事人增加對自我的了解、自我悅納、生活適應、解決問題、維繫人際關係、進行生涯規劃、增進心理健康並發展個人的潛能(吳武典,1990;周甘逢、徐西森、龔欣怡、連廷嘉、黃明娟,2003)。貳、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是指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人員,針對當事人個別化、情緒性的問題給予協助或建議,以尋找補救方法。心理諮商是有目的性的談話過程。諮商者透過對話,幫助求助者探索自身以去除成長的阻力、增進成長助力,也增進其解決問題能力、面對問題的能力。諮商的內涵包括「個人」與「關係」的專業協助。諮商的任務在於提供機會給當事人進行探索、發現,同時協助當事人澄清該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令人滿意、更為豐富(徐西森,2011;鍾瑞麗譯,2012)。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其社區心理諮商服務的Q&A,說明心理諮商的功能:「當我們覺得心理有困擾,希望有專業的心理師可以幫我們一些忙的時候,心理師會藉由晤談或其他問題處理技巧,引導我們釐清問題、處理問題與增進面對問題的能力。」鼓勵民眾只要有下列情形之一都可以透過心理諮商尋求協助:1 想讓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好、更有活力;2 有人際、心理、家庭、工作、生涯等問題,想找人談談,抒解心中的壓力與不滿;3 有憂鬱、失眠、苦惱、焦慮等困擾;4 有輕度精神官能症,穩定用藥中,需有別於藥物之心理支持,經醫師開具診斷及照會醫囑者;5. 周遭的家人、親友、重要他人有前述困擾,或行為偏差的狀況,但不知道如何協助或因應(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2014)。
整體而言,諮商和輔導的確有許多重疊之處,相對於強調預防特質的輔導工作,諮商可以說是比較個別化的專業助人工作,協助問題比較嚴重的個人。諮商具有補救性、問題性和情緒性的特點,也就是說,尋求諮商協助者通常已經發生問題,需要給予補救性的協助。而且,尋求諮商的人的問題會比較偏重在處理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問題或困擾(吳武典,1990)。
參、心理協助
至於最近開始受到重視的「社區諮商」,則是透過一個綜合性的服務架構與助人策略,可有效提升個人的發展及所有群體與社區的幸福感。社區諮商模式包括直接個人、間接個人、直接社區和間接社區等四個不同的服務面向,並且整合了脈絡、發展、生態、女性主義、多元文化、後現代主義等相關理論內涵,發展出具有前瞻、預防、多面向、環境覺察、賦權等特質的專業服務領域(何金針譯,2011)。社區諮商偏向「心理協助」,是一種社區型的心理協助模式。以目前全國人口高齡化程度最高的日本為例,從 1946 年(昭和 21 年)起就開始的「民生委員‧兒童委員」制度,是一種典型的社區心理協助模式。隨著日本全國各社區人口快速高齡化,再度被重視和討論。2010 年 7月份東京足立區一位被發現已經死亡了三十二年,確仍然支領老人年金的案例,再度引起日本政府對各社區民生委員的重視。並呼籲社會工作人員和民生委員加強對社區年長者的生活心理協助。
我國由過去的國民健康局和目前的國民健康署領軍,各縣市正積極展開「高齡友善城市推動計劃」,以及 2013 年起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呂雪彗,2015),包括建築型式與戶外開放性空間、交通運輸、住宅、社會參與、尊重與社會包容、文化參與及就業、通訊及資訊流通、社會支持及健康服務,無論社會參與、社會支持、健康服務等,都和年長者的心理健康有關,因此,日本「民生委員‧兒童委員」制度非常值得我們借鏡。事實上,筆者和研究同伴們在 2012 年承辦雲林縣高齡友善城市導入計畫時,曾經到雲林縣不同鄉鎮辦理六場「高齡友善城市 World Café 深度匯談」。每一場會談都由當地 65 歲以上的長者參與深度會談,在訪談和表達過程中發現,鄉村地區的年長者非常關心和年紀相仿,但是因為行動不便,無法走出家門的老年朋友,一再表達希望政府和有關單位能夠透過訪視或談話,給這些年長者一些關懷。這些都是未來社區老人心理協助應該努力的方向。
日本已推動多年的「生活相談員」也是一種社區心理協助模式,目前已證實,透過志工或社會工作服務人員的談話,可以有效引導社區年長者走出心理的傷痛與陰霾(日本家族問題相談聯盟,2013)。「日本家族問題相談聯盟」是日本知名的 NPO 法人組織,主要服務內容為婚姻、家族、熟齡族群婚姻等各類心理諮商,也負責規劃、培訓生活相談員。為順應日本社區老化、健康促進等議題,日本家族問題相談聯盟長期辦理生活相談員的培訓,可免費提供老人面對面的諮商服務,或透過電話相談引導年長者走出傷痛、排除心理障礙,因此越來越多老人福祉機構服務或相關文獻,稱「民生委員‧兒童委員」為「生活相談員」或「老人相談員」。目前日本老人福祉和長期照顧機構都非常重視「老人相談員」對機構入住者的心理健康協助。延伸閱讀──老人相談員
一、老人相談員的角色
日本的「生活相談員」是社會工作的一環,具體的工作包含:(1)入住機構時的面談:例如說明入住方法與機構中的生活型態、說明入住費用與相關諮詢等。
(2)一般生活上的諮詢:例如購買用品時的諮詢、維護與修理照護用具、照護相關諮詢、與其他入住者間的溝通協助等等。生活相談員的角色是幫助入住者自立並快樂生活,不僅僅是聆聽抱怨,也必須站在入住者的立場,以同理心理解被服務者的困難,並適切地決定給予哪些協助。至於專門在高齡照顧機構內服務的生活相談員,通常稱為「老人相談員」。
二、老人相談員的資格
目前日本老人照護服務機構大致分為三類:介護老人福祉機構,例如特別養護老人之家(care home); 短期入住生活介護(short-stay) 和通勤介護(dayservice)。三類機構所要求的老人相談員資格都由法律嚴格規定。主要有以下三種任用資格:
1. 社會福祉士
2. 社會福祉主事任用資格
3. 精神保健福祉士
資料來源:www e-miyashita com/shigoto/sg3 html
肆、心理治療
相對於輔導、心理協助和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來提供當事人必要的服務。心理治療的服務提供者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例如根據諮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等理論,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一般心理治療工作者普遍認為,心理治療應該包括下列的特點(柯永和,1993;徐西森,2011;鍾瑞麗譯,2012):
1. 心理治療不同於一般人所說的「談話治療」;心理治療不單只是個人人生智慧的引導或智慧。
2. 心理治療必須建立在一種治療者和被治療者之間非常獨特的人際關係與互動基礎上;利用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以及行為改變等的技巧,協助患者或當事人減輕痛苦經驗、處理心理問題、幫助個人成長,甚至治療當事人的精神疾病。
3. 心理治療是建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的治療系統,這些理論和研究主要包括:諮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理學等。正如導論所述,本書係從高齡者心理諮商服務的積極性和預防性角度出發,引導目前從事老人福祉機構的照顧服務人員、居家照顧者、高齡者社會工作服務人員,認識高齡者對心理諮商的需求,學習諮商的基本理念和技巧,並將這些理念和技巧融入高齡者的照顧服務歷程中,減少高齡者心理障礙,提升其生活品質。因此所介紹的諮商服務技巧和案例,偏向上述所說的「心理協助」與「心理諮商」,而協助精神疾病當事人則偏向心理治療,本書沒有規劃太多的篇幅說明。
高齡心理諮商服務的多元化模式
面對社會大眾對老人心理諮商服務的疑問或迷失:「老人需要心理諮商服務嗎?」、「心理諮商服務對高齡者有效嗎?」,需要更多相關諮商服務技巧的轉化。最重要的是引導大眾深入了解年長者的認知和心理特質,並從認知層次轉化為個人心智的改變與實踐。然而,不同領域、不同的學術專業背景,「輔導」、「心理諮商」、「心理協助」、「心理治療」等幾個名詞經常被混為一談,也讓人混淆不清。
上述四個名詞都是一種助人的歷程,的確有許多重疊的範疇,但四者對當事人的服務深度則有所差異。
壹、輔導
無論「輔導」或「心理諮商」都譯自英文「counseling」。「counseling」是指由受過專業訓練者,應用精神健康、心理學或人類發展的理論和原則等,透過認知、情感、行為或系統性的介入方式,協助當事人,並強調個人價值、個人成長、事業發展以及心理疾病。學者認為:輔導是一種教育的歷程,在輔導歷程中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輔導人員運用其專業知能,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認識世界,引導當事人根據自身條件,例如能力、興趣、經驗、需求等,建立有益個人與社會的生活目標。並使其在教育、職業及人際關係各方面的發展上,能充分展現其性向,從而獲得最佳的生活適應。輔導也是一種助人的方法,由輔導人員依據誠信原則,協助個體探索自我與剖析環境,有效解決面臨的問題,並積極管理自我,建構美好人生的歷程(吳武典,1990;周甘逢、徐西森、龔欣怡、連廷嘉、黃明娟,2003)。
輔導的目的在於當事人還沒有罹患精神疾病之前,協助當事人促進心理健康,預防心理疾病,是屬於預防層級的專業協助。輔導的意義主要是藉著「引導」來協助學員或當事人;輔導是要協助學員或當事人了解自己的知識、技能、個性、興趣,以及自己目前的處境及問題,協助其找出適當的解決方法。因此,輔導的目的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三點:1 協助當事人自我探索,增進自我了解;2 協助當事人自我成長與適性發展;3 促進當事人的社會與環境適應。輔導過程中主要在協助當事人增加對自我的了解、自我悅納、生活適應、解決問題、維繫人際關係、進行生涯規劃、增進心理健康並發展個人的潛能(吳武典,1990;周甘逢、徐西森、龔欣怡、連廷嘉、黃明娟,2003)。貳、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是指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人員,針對當事人個別化、情緒性的問題給予協助或建議,以尋找補救方法。心理諮商是有目的性的談話過程。諮商者透過對話,幫助求助者探索自身以去除成長的阻力、增進成長助力,也增進其解決問題能力、面對問題的能力。諮商的內涵包括「個人」與「關係」的專業協助。諮商的任務在於提供機會給當事人進行探索、發現,同時協助當事人澄清該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令人滿意、更為豐富(徐西森,2011;鍾瑞麗譯,2012)。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其社區心理諮商服務的Q&A,說明心理諮商的功能:「當我們覺得心理有困擾,希望有專業的心理師可以幫我們一些忙的時候,心理師會藉由晤談或其他問題處理技巧,引導我們釐清問題、處理問題與增進面對問題的能力。」鼓勵民眾只要有下列情形之一都可以透過心理諮商尋求協助:1 想讓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好、更有活力;2 有人際、心理、家庭、工作、生涯等問題,想找人談談,抒解心中的壓力與不滿;3 有憂鬱、失眠、苦惱、焦慮等困擾;4 有輕度精神官能症,穩定用藥中,需有別於藥物之心理支持,經醫師開具診斷及照會醫囑者;5. 周遭的家人、親友、重要他人有前述困擾,或行為偏差的狀況,但不知道如何協助或因應(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2014)。
整體而言,諮商和輔導的確有許多重疊之處,相對於強調預防特質的輔導工作,諮商可以說是比較個別化的專業助人工作,協助問題比較嚴重的個人。諮商具有補救性、問題性和情緒性的特點,也就是說,尋求諮商協助者通常已經發生問題,需要給予補救性的協助。而且,尋求諮商的人的問題會比較偏重在處理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問題或困擾(吳武典,1990)。
參、心理協助
至於最近開始受到重視的「社區諮商」,則是透過一個綜合性的服務架構與助人策略,可有效提升個人的發展及所有群體與社區的幸福感。社區諮商模式包括直接個人、間接個人、直接社區和間接社區等四個不同的服務面向,並且整合了脈絡、發展、生態、女性主義、多元文化、後現代主義等相關理論內涵,發展出具有前瞻、預防、多面向、環境覺察、賦權等特質的專業服務領域(何金針譯,2011)。社區諮商偏向「心理協助」,是一種社區型的心理協助模式。以目前全國人口高齡化程度最高的日本為例,從 1946 年(昭和 21 年)起就開始的「民生委員‧兒童委員」制度,是一種典型的社區心理協助模式。隨著日本全國各社區人口快速高齡化,再度被重視和討論。2010 年 7月份東京足立區一位被發現已經死亡了三十二年,確仍然支領老人年金的案例,再度引起日本政府對各社區民生委員的重視。並呼籲社會工作人員和民生委員加強對社區年長者的生活心理協助。
我國由過去的國民健康局和目前的國民健康署領軍,各縣市正積極展開「高齡友善城市推動計劃」,以及 2013 年起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呂雪彗,2015),包括建築型式與戶外開放性空間、交通運輸、住宅、社會參與、尊重與社會包容、文化參與及就業、通訊及資訊流通、社會支持及健康服務,無論社會參與、社會支持、健康服務等,都和年長者的心理健康有關,因此,日本「民生委員‧兒童委員」制度非常值得我們借鏡。事實上,筆者和研究同伴們在 2012 年承辦雲林縣高齡友善城市導入計畫時,曾經到雲林縣不同鄉鎮辦理六場「高齡友善城市 World Café 深度匯談」。每一場會談都由當地 65 歲以上的長者參與深度會談,在訪談和表達過程中發現,鄉村地區的年長者非常關心和年紀相仿,但是因為行動不便,無法走出家門的老年朋友,一再表達希望政府和有關單位能夠透過訪視或談話,給這些年長者一些關懷。這些都是未來社區老人心理協助應該努力的方向。
日本已推動多年的「生活相談員」也是一種社區心理協助模式,目前已證實,透過志工或社會工作服務人員的談話,可以有效引導社區年長者走出心理的傷痛與陰霾(日本家族問題相談聯盟,2013)。「日本家族問題相談聯盟」是日本知名的 NPO 法人組織,主要服務內容為婚姻、家族、熟齡族群婚姻等各類心理諮商,也負責規劃、培訓生活相談員。為順應日本社區老化、健康促進等議題,日本家族問題相談聯盟長期辦理生活相談員的培訓,可免費提供老人面對面的諮商服務,或透過電話相談引導年長者走出傷痛、排除心理障礙,因此越來越多老人福祉機構服務或相關文獻,稱「民生委員‧兒童委員」為「生活相談員」或「老人相談員」。目前日本老人福祉和長期照顧機構都非常重視「老人相談員」對機構入住者的心理健康協助。延伸閱讀──老人相談員
一、老人相談員的角色
日本的「生活相談員」是社會工作的一環,具體的工作包含:(1)入住機構時的面談:例如說明入住方法與機構中的生活型態、說明入住費用與相關諮詢等。
(2)一般生活上的諮詢:例如購買用品時的諮詢、維護與修理照護用具、照護相關諮詢、與其他入住者間的溝通協助等等。生活相談員的角色是幫助入住者自立並快樂生活,不僅僅是聆聽抱怨,也必須站在入住者的立場,以同理心理解被服務者的困難,並適切地決定給予哪些協助。至於專門在高齡照顧機構內服務的生活相談員,通常稱為「老人相談員」。
二、老人相談員的資格
目前日本老人照護服務機構大致分為三類:介護老人福祉機構,例如特別養護老人之家(care home); 短期入住生活介護(short-stay) 和通勤介護(dayservice)。三類機構所要求的老人相談員資格都由法律嚴格規定。主要有以下三種任用資格:
1. 社會福祉士
2. 社會福祉主事任用資格
3. 精神保健福祉士
資料來源:www e-miyashita com/shigoto/sg3 html
肆、心理治療
相對於輔導、心理協助和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來提供當事人必要的服務。心理治療的服務提供者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例如根據諮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等理論,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一般心理治療工作者普遍認為,心理治療應該包括下列的特點(柯永和,1993;徐西森,2011;鍾瑞麗譯,2012):
1. 心理治療不同於一般人所說的「談話治療」;心理治療不單只是個人人生智慧的引導或智慧。
2. 心理治療必須建立在一種治療者和被治療者之間非常獨特的人際關係與互動基礎上;利用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以及行為改變等的技巧,協助患者或當事人減輕痛苦經驗、處理心理問題、幫助個人成長,甚至治療當事人的精神疾病。
3. 心理治療是建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的治療系統,這些理論和研究主要包括:諮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理學等。正如導論所述,本書係從高齡者心理諮商服務的積極性和預防性角度出發,引導目前從事老人福祉機構的照顧服務人員、居家照顧者、高齡者社會工作服務人員,認識高齡者對心理諮商的需求,學習諮商的基本理念和技巧,並將這些理念和技巧融入高齡者的照顧服務歷程中,減少高齡者心理障礙,提升其生活品質。因此所介紹的諮商服務技巧和案例,偏向上述所說的「心理協助」與「心理諮商」,而協助精神疾病當事人則偏向心理治療,本書沒有規劃太多的篇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