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心書 面對時光的力量

9特價297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閱前篇
幾個閱讀前要知道的事

會想出版這本書,主要是因為在我從事心理諮商、課堂教學中,太常被問到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需要一個系統的說明,不然很容易被斷章取義,誤以為是通靈或者前世今生。在這一本書裡,我會儘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搭配例子說明,如何讓我們看見內在的潛意識。並且,這潛意識能給我們怎樣的幫助。

第一件:從積極想像,到「內相故事對話」

首先先澄清一件事,我使用的諮商方法是比較接近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方法。之所以要用「比較接近」,是因為在數十年諮商的過程中,隨著年歲增長、諮商經驗累積,漸漸發展出一些有別於積極想像的諮商技術,我在書中將隨著章節推展,介紹「內相故事對話」這種諮商方法。當然其目的並非教導此一諮商技術,只是希望透過本書,能讓讀者一同認識自己的潛意識。如何讓我們看見內在的潛意識,並且,這潛意識能給我們怎樣的幫助。而在諮商的理論背景上,本書亦會提及榮格的「潛意識」(unconscious)、「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原型」(archetypes)與「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但是請讀者放心,我將以最淺顯易懂的舉例說明,呈現原本有些艱澀難懂的理論與專業用詞。

由積極想像漸漸發展而來的「內相故事對話」諮商方法,主要是希望我們能往內心關照,仔細傾聽我們內在的聲音,思維我們真正內心想什麼,找到內在最真實的感受,做出最貼近自己想要的選擇。那麼在此諮商過程中,我習慣請當事人閉上眼睛,請他回想一個他關心的關係裡,一個印象深刻的感動時光裡的事件。藉由回想此事件,會開啟當事人出現內在畫面,專有名詞稱為「視覺心像」(visual imagery)。這是一種當事人所回憶的畫面,不透過向外看見的任何線索,也不是複製原原本本的事實「記憶」,因為我們的知覺早就選擇了我們的框取。而這內在畫面是一個經過個人知覺、感受、解讀、框取、編排、賦予意義後的真實「故事」,這也是經由當事人內在建構的時光故事。最容易被誤解的部分,就在這「內在畫面」了。很多人會想知道這是「前世」嗎?而且這內在畫面裡的情節,可能還有一些神蹟,甚至與神對話,難道是通靈嗎?從小,我們生活在歷代先民傳承下來的社會文化中,有著社會形成的通俗而普遍的信仰文化。由於我們有先入為主的成見,總以為只有得道高僧,或者通靈能力的人,才能出現內在畫面,看見前世今生,與「神」對話。然而隨著科技進步,文明腳步進展,我們有了不一樣的視角。進入二十一世紀,科學發展神速,很多科技更能幫助我們解答問題。很多事實與科學也都證明,內在視覺心像只是我們認知運作的一種發乎自然的現象,不是什麼神蹟或通靈。我們的內在看到的、知覺到的、感受到的「心像」,混合了我們真實經驗過的事情,以及我們想像或期望的情境。

關於前世今生的話題,從上一個世紀一直延燒至今,也有一群心理學家想揭開此神秘面紗,於是就以一些不可思議的個案進行追蹤探訪與驗證。截至今日,得到的結論總是有很多符合的地方,但也存在很多疑點。其實,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想當然爾的結果!一件事情本來就有很多面向,我們看見了,感受到了,知覺整合了,儲存在腦海裡,其中一定包含了我們個人的需求、慾望、習性、生活形態、學習經驗等因素,投射於接收的訊息中。所以,當你依據一個人內在的故事,想去對照外在事實時,一定會有一些符合,一些充滿疑點啊!這到底是不是前世?我們無法證明「是」,但我們也無法證明「不是」。我認為那根本不是我們要關心的問題,既然不能驗證,實在不存在任何意義啊!那就將這個議題放在一邊吧!但是我們的認知運作,會出現在腦海裡的內在畫面,卻是真實存在的,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現象。

由於長期使用積極想像、內相故事對話的諮商方式接觸當事人,我對於人類認知運作,使用腦區思考,出現內在畫面這件事,已經習以為常。加上近年來,許多認知心理學家的努力,揭開了很多我們以往視為神秘的認知領域的科學知識,讓我們對於潛意識有更深一層的理解與認識。但是被問了許多問題以後,才發現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並不像我經常透過諮商,接觸內在認知運作般的習以為常。我發現原來會有許多不解與誤解!所以,出版此書,是希望讀者閱讀本書後,能對於人類認知的內在運作,自己的潛意識,或者以往你認定的神秘現象,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更期待透過本書實例說明,解開心中的疑惑。第二件:每一個思維運作到最終,一定有一個畫面

當您要閱讀此書之前,一定要知道的幾件事。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我們的每一個思維,運作到最終,一定有一個畫面,不僅只是我們原來認為的觀點、推理、評論、見地。讓我們從潛意識談起,「潛意識」這個名詞,是二十世紀對人類最具有影響力的一個名詞。經歷了一個世紀之後,來到二十一世紀,可以用深入人心來形容,在生活中幾乎人人都可以琅琅上口,它似乎變成了跟空氣、水一般的存在。在重視科學驗證的地球世紀,很難有科學實證的潛意識,卻能被人們接受,是因為我們相信它確實存在。

一、我們看不見潛意識,但知道無所不在
在心理學上,提到潛意識,必定提及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雖然潛意識這詞彙不是他首先提出來的,但是卻是他專注認真的探索,不僅在實務上投入,著書論述成一家之言,並成立協會提倡。後來的榮格(Carl Gustav Jung)更是集大成,並提出了集體潛意識。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analytic psychology)都認為,人類心靈中具有意識無法覺察到的領域,也就是「潛意識」。和意識比起來,潛意識在平時很難被覺察,隱約而朦朧,兩位大師都認為只能以象徵的方式出現,例如在夢中、或一時不查的口誤中。

為什麼我們相信「潛意識」存在。那是因為當我們安靜下來,或在深夜、或是只有一個人時,追憶一些曾發生的事件,我們會隱隱覺察一些在當下不明白的心思。知道在心裡面還有一些可能不想知道、不敢知道、不可能知道的想法。甚或在腦海裡會有一些畫面,可能想搖頭甩掉,又想看清楚的隱隱約約的畫面。更有甚者,我們在意起晚上睡覺時的夢境,為何如此真實。

二、內心糾結是因為無法覺察潛意識
是啊!在你心裡、在你腦海裡,在你夢裡,這些都屬於一個人的內在。而這樣的內在,也是一種認知的運作。它跟我們平時向外看的世界的認知運作方式是有些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面對這世界發生的事情常常會產生「內心的衝突」或者「心理的糾結」的原因。我們通常無法覺察到內在的運作,也因為向外看見的世界太五彩繽紛了,於是大白天裡,完全蓋住了我們內在思維的畫面與故事。那麼如果我們能「觀見」我們的內在思維,是不是就能內外一致,不再有內心衝突,甚至可以與人進行情感交流,不再心理糾結呢?內在畫面其實就像夢一般,夢也是我們的內在認知運作而生的畫面,所以佛洛伊德與榮格都是研究夢的大家,佛洛伊德還說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就如同睡眠研究所知的一般,一個人在一個睡眠過程中,大約會有四至六個夢,但是我們不見得記得,甚至有人會說他沒有作夢。其實不是他沒有作夢,而是他不記得了。會讓人記得的夢大部分都是會讓人醒來的夢,如惡夢、特別的夢,醒來前的一個夢。所以,我們的每個思維都有畫面,你會說沒有,是你被向外看的精彩繽紛的視覺蓋過了,而你沒有靜心仔細「覺察」。

三、我們習慣於依據既定的印象,形成內在畫面
讓我來舉幾個例子,請跟著我思考看看,是不是你的思維認知其實都有個畫面,只是沒有覺察呢?

有一句話,我喜歡用台語說,並請您依據這句話給個聯想。「ㄒㄩㄥ ㄞ ㄟ ㄌㄤˊ ㄞˋ ㄒㄧㄥˊ ㄎㄨㄣˋ ㄗㄜˋ ㄏㄨㄟˋ」。就有人聯想到1、先同居後結婚;2、有床;3、租房子同居;4、先上車後補票。

是的,這句話的國語是「相愛的人要誠懇在一起」,但也是「相愛的人要先睡在一起」,因為在國語裡的「誠懇」和「先睡」,台語發音很近似,放在句子裡時,幾乎一樣。當我問起這個問題時,幾乎每個人都想成了後者,因為睡在一起這樣的事件,比起誠懇在一起較能令人印象深刻,也比較容易建構故事。於是我們的認知,產生了既定的印象,也就是一種「成見」。而我們習慣於依據既定的印象,形成畫面,而形成既定印象的過程,也是認知的一種內在運作。

我請他們再詳細的說出一個畫面,1、看到喜字,然後有兩個人坐在喜字底下;2、兩個人在床上擁抱與親親。3、在客廳坐著,翹起腳來看電視,他們同居。4、一個女生大著肚子,一個男生從後面抱著他,睡在床上。

從上面這些描述,我相信人類的認知運作,最終一定會出現畫面,而且一定每個人會建構後面的一連串故事,只是平時沒有靜下來仔細覺察。而這內在畫面也都很一致的,會以邏輯的方式發展一套自己的成見,所以都想成「相愛的人要先睡在一起」。第三件:認知運作形成畫面,是人類天生自然的能力

一、我們從很小,就有屬於自己的內在畫面,演出自己的內心戲
我們的思維不僅有畫面,還建構一連串有劇情的故事,我再舉例如下。
某天,我上午四堂課,下午有一場演講,當我回到家的時候,已近黃昏。上幼稚園的兒子還沒回來,在家努力長大的女兒鬧鬧,正跟我擦身而過,看來女兒是要到廚房找外婆。我尾隨女兒來到廚房:「媽,好累喔!我去小睡片刻。」旋即走向房間,才一沾枕就睡著了。睡了多久並不清楚,但依稀聽到我媽媽跟鬧鬧的聲音,從廚房傳來,我媽媽的說話聲,夾雜鬧鬧的哭鬧聲。一翻身,打算再睡,但那些聲音似乎由遠而近,終於來到床邊。我很用力的在媽媽講話聲中睜開眼,我的媽媽把抱著的鬧鬧放下來說:「你這種女兒,我一點辦法也沒有,一點也不講理,一直哭鬧不停,我被她吵的快瘋了,還給你啦!」我抱過鬧鬧急急說:「怎麼了!」我的媽媽說:「就快吃晚飯了,卻吵著要吃香蕉,只好先給她吃一半,怕香蕉傷胃,就跟她說那一半等吃飽後再吃。她就一直吵說香蕉會被老鼠吃掉。」我的媽媽繼續說:「哪裡有老鼠,我就沒看到,結果她一直吵說有老鼠會吃掉香蕉。」說完後,不快的走開。鬧鬧還在哭,我問她:「妳真的覺得老鼠會吃掉香蕉?」鬧鬧這時停止了哭,看著我說:「老鼠會吃掉香蕉。」我就跟鬧鬧說:「那我們得好好想想辦法!」、「讓我們鬧鬧現在就吃掉,那老鼠就吃不到香蕉了!」鬧鬧很高興的點頭。我又說:「可是現在鬧鬧如果吃香蕉,會肚子痛,會好痛好痛,那怎麼辦?妳幫媽媽想想辦法好嗎?」鬧鬧好像也開始在想辦法了,我裝作一副突然想到辦法的樣子說:「妳看我來寫一張紙條,警告『老鼠不准吃香蕉,不然鬧鬧的爸爸會打你。』這樣好不好?」然後我順勢拉鬧鬧到書桌旁邊,拿一張自黏貼紙,在上面隨意寫個幾個字。寫完後,我帶鬧鬧走到廚房,把紙條貼在香蕉上。鬧鬧跟我都很滿意地來到客廳,等著開飯。後來也沒再聽過鬧鬧吵過老鼠會吃掉香蕉。這件事讓我很驚訝的發現,原來這麼小的小孩還有這樣的心思啊!原來她自己創造了一個故事。我媽媽、我、鬧鬧一定都知道,根本沒有老鼠,老鼠是鬧鬧創造出來的假想敵,她是為了給我的媽媽一個吃香蕉的好理由,能讓她順利吃完那一根香蕉。之所以舉這樣的例子,是因為這裡面的鬧鬧只是個三歲的小女孩,但是她也能建構一個故事出來,並且演出她的「內心戲」。也就是對於人類而言,這是自然不過的一件事了。那麼當你在看這本書時,就不會處處訝異,以為是什麼通靈、神蹟,甚或誤以為是前世了啊!那些內在的畫面,是我們稱的「潛意識」,是由我們內在思維建構的故事,一個對我們自己特別有意義的內心戲。

二、我們會建構屬於自己獨特而一連串有劇情故事的內心戲
這內心戲就好比是榮格提出的「原型」與「原型意象」。那麼原型是什麼?是藉由特定的方法經驗事情的基本模式。原型本身沒有自己的形式,而是遵循直覺法則行事。榮格認為原型本身是無意識的,也就是說我們覺察不到。但可以通過原型意象,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義。一位好友說他們去法國旅遊,兒子到一家名品店買了一條項鍊要送女友。經過一年,媽媽卻在兒子最近交往不久的新女友身上看到這一條項鍊。她很訝異,兒子當初怎麼會知道他與前女友要分手,而沒有送出去。如果知道要分手了,又為何要買這麼貴的項鍊。我聽了卻認為說不定那一條送出去了,這是另外買的一條。想來我跟好友對於這個故事各有不同建構。

後來,媽媽問了兒子,才知道兒子打算在某個特定的日子才要送出這一條項鍊,只是項鍊還沒送出就分手了。但是兒子說他有潔癖,那條還在他那裡。給新女友的是他去英國又買的。那媽媽不明白,為何還要再另買一條。

很簡單,兒子有了畫面啊!當他看到前一條項鍊時,腦海自動出現跟前女友的種種畫面,他在法國為她買的畫面,以及想像送給她甚至為她戴上的畫面啊!這樣的內在畫面緊緊跟隨,他當然無法將這一條充滿前女友畫面的項鍊送給現任女友。不過看起來好友的兒子有一種對感情的自我執著,或許那個品牌與那一款項練,對他有著深埋心中的特殊意義吧!看來好友、好友的兒子和我,雖然是同一件事,我們卻有不同的內在建構,發展不同的故事,很獨特的屬於個人。所以如果不回到「內在畫面」的釐清與解析,覺察我們的潛意識,那麼情感與心思,就無從瞭解與交流了。

三、覺察內在建構畫面很重要,才能真正情感交流
那麼往內心找出這樣的內在畫面,建構一連串有劇情故事的內心戲,這樣的內在劇本,又有何用處呢?我認為看懂彼此的建構畫面,也就等於看懂了彼此的潛意識,才能真正情感交流。因為人很脆弱,當要表達感情時,會假想別人不看重他,可能會嘲笑他,為了自尊與顏面,於是要偽裝,然後還要將情感藏到內心深處,才會成了覺察不到的潛意識。

第四件:內在畫面建構的故事,以時空、集體潛意識為鷹架

一、內在畫面的故事裡,年代與國度是建構的時空元素

二、內在建構了生存劇本,關於神話宗教人物盡出
還有另外一個內在思維,運作到最終的畫面故事裡,某些人的某段時光故事中,會出現心中的神,並且建構了一個與神對話、共處的故事。這些故事的發生地點,有來自天上、海裡、甚或銀河、黑洞、宇宙、外星。這些故事裡會有一些類似的宗教人物,例如玉帝、上帝、菩薩、王母娘娘等等,而自己也會化身仙女、道人、將軍、精靈、天使、意識流等等。那麼這些聽起來很玄,又好像通靈,甚或怪力亂神的現象,到底是什麼?而且都又是自己在內在畫面裡親眼所見,栩栩如生,還能仔細描繪出來,到底是什麼?很多當事人問我,這到底怎麼回事?我覺得榮格就是很有智慧的人,因為他從自身體驗、病人經驗,提出了「集體潛意識」這樣的概念。也就是我們會以這些神話為建構內在故事的其中一個鷹架。

第五件:視覺、感官、基因密碼,是認知世界重要訊息的來源

還有,當我們向外看時,視覺佔據了所有感官的強勢,我們都以「眼見為憑」,於是,我們透過味覺、觸覺、聽覺、感覺的一切訊息,也幾乎被隱藏在內在深處而不自覺。然而,這些隱藏在內在深處的知覺非常重要,因為就生物本能而言,這些訊息關乎生存。這也是為何許多學者想要探索潛意識的原因,而且都在追尋一種方法,讓我們人類能「看見」我們的潛意識,以提高生命存續的機率。一、往內在探索,能清楚感受與知覺所有感官收集來的所有完整而相關資訊
我們先來說說,視覺以外的感官,其實也是我們認知世界重要訊息的來源。像是法國意識流小說的創始人之一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最有名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其中就是因為書中主人吃到了兒時到他姨媽房內請安喝熱茶時,一塊糕點泡在茶裡,帶著點心渣的那一杓茶,碰到嘴巴,而往事浮上心頭。回憶起故鄉山楂樹籬、沿途的石子路,關於威尼斯的一段往事。而催化了各種感覺、回憶、意念,產生滿滿的感知,讓他捕捉住往日情感的無限豐富。這不只是一時一地的感受記錄,而是無數個不同感知,讓時空交疊,共同匯集的似水年華。

二、基因密碼是建構了一套生存劇本,包含完整的資訊與地圖的故事
然而,這些隱藏在內在深處的知覺,除了視覺之外,還有聽覺、味覺、觸覺、感覺等等,卻非常重要,因為就生物本能而言,這些訊息關乎生存!所以,我們不能只依賴視覺的訊息就做出判別,這樣我們將喪失許多珍貴而重要的關鍵訊息。我認為我們擁有的基因密碼是建構了一套完整的資訊與地圖的故事,不僅會有畫面,還包含方向、時節、氣味、喜好等等,即使在生物界也有許多神秘無解的現象,這都很可能就是我們內在畫面裡的故事,卻被我們解讀為前世也未可知!

在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ly)一四八一期有一篇報導,其中提到動物學者的觀察研究發現,有一群鳥類在某個時期增肥的速度近乎病態。這群鳥類叫庭園林鶯(Garden Warbler)。文中說牠們在孵化幾月後,會飛越四千英里到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避冬。就在這旅程之前,牠們會大量進食,儲存體力,牠們的體重增加了一倍,研究人員藉由記錄發現牠們的食量無法解釋牠們增加的重量。不過當牠們到達目的地,很自然就已恢復到正常的精瘦。然而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是,有一群被研究人員留置,沒有飛行遷移的庭園林鶯,仍然會變胖,然後就在野生庭園林鶯抵達目的地的同時,這些留置的庭園林鶯儘管牠們沒有飛行四千公里,仍然會回到原本體重。研究人員發現與這些鳥類體內的某種細菌有關,會使這些小鳥將食物中的某種特別化合物,在體內產生維生的化學物質,以供應長程的飛行所需的力氣。只是為何留置的庭園林鶯也能毫無消耗的就變為精瘦?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假設,這種鳥類如此奇怪的現象,是寫在基因裡面的密碼,會讓所有的庭園林鶯在特定的時機自然啟動身體運作,以便於為了一場足以讓鳥類生存的旅程而準備,並且此一機制也會讓時間到了就自然不見。所以這些基因裡面編寫著一組生存密碼,包含渴望獲得哪種食物,記得是在哪裡吃到,甚至在什麼季節,往哪個方向,如何消耗脂肪,什麼時候自動停止。就彷佛身上裝置一個能自動啟動的機制,畫著詳細的地圖,還配備了所有的精細組裝一般。

在生物界有太多例子了,像鮭魚迴流。又例如在墨西哥蝴蝶谷,有一種奇特景象,那裡有一處帝王蝶(Monarch Butterfly)自然保護區,春天時有成千上萬隻帝王蝶從加拿大到來。但是如同神秘的庭園林鶯一般,牠們是怎樣知道飛行約五千公里回到牠們自出生就不曾來過的這裡?因為遷徙全過程是要經歷兩代帝王蝶的生與死,第二代才能回到這裡。最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回到蝴蝶谷後一定會棲身在父母曾經停留過的同一棵樹上。怎麼會知道是父母曾經停留過的樹呢?這也只是一種形容,因為每一棵樹上只停留同一種長相種類的帝王蝶,看起來彷佛是知道父母停過這棵樹。

有對雙胞胎,剛出生後不久,就被美國與澳洲的夫婦分別認養,三十五年後第一次相逢,他們卻發現有相同的習慣,不約而同都有上廁所前一定要先沖一次水的行為,這些無解的神秘巧合,或許都來自基因密碼。
當我們閉上眼睛,內在認知運作,所出現的故事情節,其中一些神秘不可思議的片段,有沒有可能是我們內在傳承下來的不知地點,也不詳時期基因裡的密碼所出現的故事呢!這些故事可能是我們遺傳基因裡,某個祖先在某些時期的經歷,只因為思維最終是有畫面的,因此出現在自己的內在畫面故事裡,卻被我們誤認為自己的前世!

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時光使者
那麼在我們要進入本書之前,我要先說明,在書本的書名頁下,寫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時光使者」。這時光使者是誰?他的使命是什麼?我將我們心中的潛意識,出現內在畫面的時光故事,建構的內心劇本,想像成每個人心裡的秘密花園,在花園裡住了一位時光使者,就彷佛是這個秘密花園的園丁一般,住在我們心裡面,管理這些內心戲的各個檔案。在我們需要認識這內心戲裡的自己,並生出生命力量時,時光使者會為我們提取出來,在內在腦海裡放映這些時光故事。讓我們覺察、領悟,繼而讓時光力量帶我們活出自己,使人生豐富精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