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阿德勒談心理2:團體治療與冥想

79特價22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團體治療追求的目標

──參加團體治療會給我帶來什麼好處?

以前菩提達摩,也就是達摩祖師來到中國的時候,中國的皇帝曾問:「信仰佛教,會給朕帶來什麼功德?」達摩只是圓睜環眼,不快地拋下一句:「並無功德。」(笑)。

從某個意義上來說確實如此。大家最好先抱有這樣的覺悟:就算你參加團體治療,也撈不到一點好處;既不會增長你的知識,也賺不了大錢。

──總覺得讓人期待落空了。

如果懷抱著某種期待來到團體治療,可是會失望透頂的喔。

──不過,在團體治療開始之前,組長總會問說:「你們希望從這個團體治療中獲得什麼?」難道野田先生您不會問嗎?

我會問啊。「你們是抱著某種期待,來參加團體治療的嗎?」然後點頭稱是的人,我都會叫他們「立刻回家吧」(笑)。若是抱著期待參加團體治療,那個期待極有可能成為治療的最大阻礙。以為來到我的團體治療,就要學到什麼、讓自己有所成長,甚至解決掉具體問題然後滿載而歸,這根本是天大的誤會(笑)。

──不過一定也有受到公司指派,非得寫出報告交差的人吧。

那種的,只要隨便亂寫一通就好了不是嗎(笑),像是「參加團體治療,讓我獲益匪淺」這類的敷衍之詞。總不可能寫出「參加阿德勒的團體治療後,讓我成了個徹底的大傻蛋」之類的話吧(笑)。總之,空有期待不會發生任何轉變。反倒是你不抱一絲期待、盡情享受的話,該發生的改變就會發生。

──啊,果然還是會有什麼轉變嘛。

這我就不能保證了,所以我會在開頭就言明「這是個花錢讓自己變成笨蛋的集會」(笑)。

不抱期待,才會出現轉機

──那參加者的感想是?

我接到了很多反饋,整體來說就是「雖然不知道怎麼了,不過的確發生了某種改變」。儘管無法說得更明白,不過體驗本身和它帶來的變化,會在你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時候出現。

案例「毫無改變」的人

說件有趣的事吧。在某次三天兩夜的團體治療中,有位參加者在離去的時候,一口咬定「根本什麼也沒發生」。然而,當他結束了在山上的團體治療回到都市,一下電車、雙腳踩到地下街的瞬間,他宣稱眼前的一切都開始熠熠生輝了(笑)。他在那一刻,終於察覺到改變正排山倒海而來。他原本期待的事一件也沒發生,轉機卻在他無所預期的時候現身,讓那個人從此脫胎換骨。這樣的實例經常發生。──是這樣的轉變方式啊。

案例「再辦一次結婚典禮」的人

還有一個有趣的案例。那個人才剛來就飽受驚嚇,說他想要馬上逃之夭夭,明明我的團體治療也沒做什麼過分的事,只是治療的氣氛和他預期相去甚遠。不過由於活動是辦在杳無人煙的山上,就是想逃也逃不了。於是他就這樣心不甘情不願地待了三天。

然而,在回程的電車中發生了轉變。他回到都市後,立刻衝去珠寶店買了戒指,下定決心再送他太太一次婚戒,希望重建家庭關係,兩人攜手重新開始。可是這種轉變在團體治療當中完全沒發生喔,真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啊。

──組長自己可以這麼驚訝嗎(笑)。

不可以(笑)。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團體治療,講求治療師要處理的是整個團體,不可以針對個人。團體並非個人的集合,而是一個不可分割、有生命的有機體。所以發生在個案身上的變化,我都一無所知。

不過,團體治療最少會有兩名輔助治療師,幫我照看個案,至少是由一男一女兩名助手組成。使用複數的治療師,也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看家本領。

──也就是說輔助治療師,會出面協助有異狀的人吧。

正是如此。因為他們不會跟我一一報告,所以個案的詳細情形,我都全然不知。

團體治療是另類社會的實驗場

──野田先生的團體治療和其他團體治療最大的差異在於?

我認為就在於,團體治療是取代現今社會的實驗場。我想要利用團體治療,創造一個另類社會(alternative society)。

所以團體治療必須要帶有一些人們對於理想社會的美好想望。換言之,就是團體治療必須要設計成可以永久持續下去,能夠讓人願意永遠活在其中,而非只是黃粱一夢……。不過這只是我的理念而已啦,實務上辦不到。

──您的意思是,不能把團體治療看作只是短暫的治療場所囉。

團體治療當然也是一個治療場合。我經常在團體治療這麼說:「要是這個團體與生產活動結合,那大家就可以一起這樣生活下去吧。」只要有了生產活動,不只是三天或四天,就是三年或四年也能持續下去。我的團體治療就是這麼設計的。

──也就是公社嗎?

沒錯,我的團體治療就是公社形式的組織。大家可以在此和睦生活。我想那是未來社會的典型。從互相責備走向互助合作的社會

言歸正傳,我並不想看到我們未來的社會,是個互相指責的世界。例如在會心團體中,不是會看到參加者互相指責的場面嗎?我可不願活在那樣的社會當中。

我希望未來能活在彼此互相尊重、互信互助的世界,肢體碰觸只為擁抱對方,開口說話只為鼓勵對方。所以團體治療,也必須傳達出那樣的氛圍。

──不過也有人認為,在我們摸索新生活的過程中,會心團體那類的體驗是必要的。

一派胡言。我不認為在追求互助合作、彼此體諒的生活當中,會有互相謾罵、傷害和侮辱的必要。這種說法簡直就跟「戰爭是為了和平而存在」沒有兩樣。

──那麼請您以一句話總結團體治療的目的吧。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來說,一言以蔽之,團體治療就是為了「培養共同體感覺」。

為何不採用傳統的冥想法

──野田先生似乎很喜歡舞蹈或詠唱那類帶有激烈律動的冥想誘導法,但您為什麼不選擇像禪那樣沉靜平穩的冥想法呢?

我也不是不用……只是現代人腦子裡太多雜念了,要是讓他們只是坐在地上一動也不動的話,絕對沒辦法進入冥想狀態,只會投入自己的妄想世界而已(笑)。不靠任何外力就能進入冥想是相當高超的境界,這對新手來說根本天方夜譚。

──有道理耶,一旦開始妄想,就根本不可能持續下去。

而且我也討厭禪的修行方式。就算現在跑到深山的寺廟裡閉門不出,讓和尚拿棒子敲你的頭,也不會有奇蹟發生的喔(笑)。禪的修行方式也是,要是在它誕生的年代來看,多少有點道理,不過那可是距今一千年前的事情,現在社會早已今非昔比。以現況來說,我認為禪的修行模式毫無道理。

──您覺得過去和現在有何差別?

禪所誕生的背景,雖然偶有戰亂,人民食不果腹,不過倒還算是個安樂的社會。在那悠閒的農業社會中,禪寺的規律生活十足作為一個另類社會發揮功能,因此富有治療效果。

在禪寺裡,從早晨起床到入睡為止,生活全部都被統一化。就連飲食生活到排泄方式,都有一套固定作法對吧。在禪建立並盛行的當時,那樣的生活應該震撼了許多人,且讓人相當憧憬吧。禪寺是個革命性的另類生活方法。

──原來如此。

為何人需要冥想?──現在才問或許有點怪,不過人為什麼需要冥想呢?

因為人不過著冥想生活的話,就會招致不幸。冥想生活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生活若沒有冥想,就是天大的錯誤。人類的過失、犯罪、精神病症,世界上一切有違天理的事物,全都是起於我們不過著冥想式的生活。所以反過來說,只要人類都過著冥想生活,所有令人棘手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請您再說得簡單明白一點……

我在前面也說過,冥想就是「覺察」,表示一個人能夠全神貫注,察覺「當下」發生的事,也可以解釋作能夠條理分明看待事物的意思。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進入冥想,那人就等同於尚未清醒、腦筋一片混沌,就沒辦法下正確的判斷,對吧。

──可是有人認為冥想反而更接近沉睡狀態。

那是錯誤的想法。冥想的真正意思,就是讓意識保持明若觀火的狀態。

人不冥想,就會渾噩度日

──如果繼續過著普通生活,就沒辦法達到覺察境界嗎?

只要不進到冥想狀態,就沒辦法覺察。假設你外出散步十五分鐘左右,散完步之後,你還能記得多少沿途的風景和擦身而過的人呢?如果只是漫不經心亂走,應該就什麼都不記得了吧。可是你剛剛在走路時肉體保持在活動狀態,並沒有陷入沉睡,意識卻沒有清醒。這種事情不是三不五時都在發生嗎?

──是的,像我就老是那樣糊里糊塗的。

一般都是那樣,這就是非冥想的狀態。在非冥想的狀態中,肉體雖然醒著,但意識並沒有清醒。普通人幾乎一整天都是這種行屍走肉的狀態,才會每天犯錯不斷。

如果要過著有品質的生活,首先就必須捨棄掉非冥想的生活狀態,並且要能隨時清楚覺察發生在自身內外的一切事物。換言之,必須進入冥想生活。開始過著冥想生活後,就能正確地掌握眼前面臨的各種狀況。

若處在非冥想的狀態中,就會讓人搞不清楚狀況,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犯錯,也就無法合理地應對事情。只要能夠正確地掌握情況,就能做出正確判斷。

所以你現在知道不冥想是錯的了吧。也就是說,冥想的首要意義,就是能夠正確地掌握事情全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