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我們內心的衝突,心靈深處的噪音
01孤獨讓人產生內心的衝突
馬克思說:「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現代心理學的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人是由其所處的關係造就,若一段關係不存在,就不可能有人,也不可能有人類社會。
對個人來說,他可以處於兩種完全不同的關係:一種是與人在一起享受交流情感和觀念的愉悅,另一種是沒有與他人交流的特殊關係,稱為孤獨。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質,孤獨雖然看起來不是好的狀態,沒有交流,心靈就會像沒有養分的植物一樣枯萎。但是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孤獨也是人的本質特徵。
生物從低分子物質進化到單細胞生物,出現了細胞膜,因此隔離個體與外界,從這一刻起,交流和孤獨成了每個個體截然不同,又缺一不可的狀態。
首先是軀體上的孤獨,皮膚像是人與人的邊界,其次是心理上的孤獨,如果不借助語言、文字、手勢等工具,無法知道別人的想法。相對於大自然而言,人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獨立於其中的存在。
既然孤獨是人的本質,處於孤獨也滿足了人的需求並帶來好處。這些好處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

第一,一個人既被關係創造,也會被關係限定。適時的孤獨可以使他擺脫關係中的限定,不僅讓成為「自己」,更擁有獨立人格。
第二,孤獨可以使人置身關係外,審視一段關係,使交流變得更融恰、流暢。有些企業的最高決策者或國家領導人,總會找機會讓自己獨處。
他們具有智慧和穩定的人格,使他們減少影響並主動掌控關係。但長時間處於複雜的關係中難免受其左右,導致判斷和決策失誤。孤獨可以使他們重新找回智慧和力量,掌控好與人的關係。沒有時間孤獨的領導人可能會成為他人的傀儡和關係中的犧牲品。
第三,從心理發展的過程來看,接納並能享受孤獨是成熟的重要標誌。孩子不具備孤獨的能力,因為孤獨可能使他們受到肉體和心靈的創傷。但成熟的人會在孤獨中整合內心的力量,為更有效的交流做準備。

孤獨大致可以分為主動和被動,前者是必需和有益的,而後者則是不必要和沒有好處的。
有兩種情況會使人處於被動的孤獨之中。一種是外界強加,例如因為某種原因被困於孤島,無法與外界聯繫;另一種情形是明明希望與人交流,但內心的問題使他缺乏交流的勇氣和能力。有社交障礙的人因為害怕跟他人在一起時產生的不良情緒,因此迴避一切有人的場景。如果是這種情況,則應尋求專業幫助。
當一個人進入青春期,特別是青春期的中期時,會出現難以遏制的孤獨感。隨著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渴求獨立的願望增長到一定程度,使他想擺脫對父母的依賴,但另一方面他還沒有完全社會化、沒有固定的交際圈,經濟上還無法獨立。
在兩頭都碰不著的狀況下,像一個被拋在空中的皮球,既不在原地,也沒有落在它處,因此不可避免地產生孤獨感。隨著逐漸成長,孤獨感會慢慢減弱。有些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會感到孤獨。偶爾有這種感受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如果經常有這種感受,可能是心理上出了問題。
一般說來,容易在人群中感到孤獨的有兩種人,一種是自傲的人,另一種是自卑的人。心理學上自傲和自卑是相同本質、不同表現形式的兩種狀態,都是過度關注自己、不善於與人交流所引起。換句話說,自卑和自傲既是不與他人交流的原因,也是結果,如此便離人群越來越遠。
一個能充分與他人交流的人,既不可能自傲,也不可能過度自卑。他會把自己當作人群中的一員,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在人群中感到孤獨呢?一個人在孤獨時,與在有人在場時所做的事情反差不大,可以說他是個內在和外在和諧、真實的人。
反之,如果孤獨時的所作所為,與在公共場所的表現反差太大,人們會認為他是一個內外不和諧、不真實的人,甚至是個喜歡欺騙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要求「慎獨」。君子即使在獨處時,行為也要符合倫理道德的規範。他人在場時由於行為會被評判,我們自然會讓行為符合道德規範,絕大多數人都可以輕鬆做到這一點。但是獨處時失去他人的監督,只靠自己的約束來管理行為,因此容易做出不符合規範的行為。
我們也許可以告訴自己:「別人不知道,所以沒關係。」但至少自己是知道的,也許可以永遠欺騙別人,但能永遠欺騙自己嗎?
每一個人一生都在追求內外的和諧,這股力量遲早會攻擊那些不符合標準的行為,因此產生內心的衝突。慎獨是不讓這種衝突產生,「君子不欺於暗室」是不給自己攻擊自己的機會。
無法學會應付孤獨的人,注定不會得到好的交流。一個無法與自己相處的人,怎麼能好好跟別人交流呢?在他孤獨時產生的內心衝突,遲早會重現在與他人的交流中。
舉例來說,一個內心充滿衝突的人希望透過愛情來緩解,結果經常在愛情開始不久,衝突開始出現在所愛的人之間,最後導致兩敗俱傷。渴望友誼和愛情的人只有在能妥善處理孤獨後,才可能得到高品質的友誼和愛情。
我們可以說,孤獨其實就是與自己的關係,自己與自己交流。對於一個內心和諧的人來說,這種交流是很愉快的。內心和諧是指各種心理的力量沒有發生激烈的衝突。或者說,我們的看法、情緒和行為之間沒有出現互不相融的狀況。
對一個內心不和諧的人來說,孤獨可能是異常艱辛和痛苦的勞役,心理力量的戰爭把他折磨得疲憊不堪。那些不能忍受孤獨的人總是需要生活在熱鬧之中,實際上是在迴避孤獨導致的衝突。
適當、健康的孤獨會帶點淡淡的憂傷,有些人喜歡這種感覺,特別是情感豐富的天才和歷盡人間滄桑的智者。遺憾的是,有些人沉醉於高貴的憂傷,以至於他們無法再回到與人的交流中。使他們進入終極的孤獨,自殺成了他們最後的歸宿。
也許孤獨可以比喻為美酒,偶爾品嚐使人生更加美好,但如果經常大量地狂飲,美酒會變成傷害身體和心靈的毒藥。

02恐懼,來自我們的想像
妻子帶著四歲的女兒和同事一起去江灘公園玩,我在家做自己的事。傍晚開始下大雨,妻子打電話說她們被困在馬路對面的停車場,讓我送幾把傘去。
我想現在是夏天,從停車場走回家只需七、八分鐘,回家後也要換衣服和洗澡,淋雨應該沒什麼關係,就說:「淋雨回來吧,女兒肯定會高興的。」妻子知道我不是想偷懶,但其他人都不同意,只好送傘去。
我穿上拖鞋,拿了四把傘下樓。大馬路邊站滿了躲雨的人,他們看到一個男人手裡拿著四把傘,卻一把也不打開,不慌不忙地在大雨中走著。到了停車場,我把傘分給別人,抱著女兒就朝雨中走。
別人看到送傘的人反而淋雨有些過意不去。我說:「沒關係,就想淋淋雨。」豆大的雨滴打在臉上和身上有點疼,也有點冷。女兒剛開始有些驚慌,大叫:「把我的頭髮打濕了,把我的衣服打濕了。」我說:「別怕,淋雨就像洗澡玩水一樣好玩。」
哪有小孩不喜歡玩水的?片刻後她變得像我一樣鎮靜,在我身上像雨點一樣歡騰。街邊躲雨的人看到這一幕一定想:有傘不打的瘋子還讓小孩淋雨,真是害人啊。如果我跟他們說淋雨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洗澡也是要把身上打濕,他們會怎麼想?或許他們會同意我的看法,但真正願意淋雨往家走的人不會太多。
這個世界上真正值得恐懼的事其實很少,我們大多是被自己嚇著。舉例來說,有人害怕在公共場合講話,但對一千個人講話跟對一個人講話,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你一邊思考,一邊讓聲帶震動,讓聲波傳到別人耳朵裡,傳給一個人和傳給一千個人是一樣的。如果在公共場合講話搞砸了,最壞的結果也並不嚴重,既然如此,就不值得恐懼。
還有,考試跟平常做作業沒有什麼不同。不同僅在於作業做不好沒關係,但考試的結果與能否升學、家長老師的臉色是否難看相關。但不能升學、難看的臉色,也並非天塌地陷的大事。如果把考試當成平常做作業,至少不會因為恐懼而無法發揮平常的水平。
大多數的恐懼來自於我們的想像。例如在我們想像淋雨的後果比實際的結果更嚴重,所以很多人選擇站在街邊等著雨停。但站在街邊躲雨的人卻可以泡在游泳池裡數小時。這樣對比之下,是不是有些奇怪?
面對想像的恐懼,我們可能永遠都是失敗者。我們自己製造恐懼而且不斷被加工放大。想要對付恐懼,最好的辦法是拋開想像,看透事情的真實後果。
當真實的結果顯現時,我們可能會啞然失笑,覺得當初的害怕沒有道理。即便真實的結果可能很嚴重,但如果已經有所警覺,就可以想辦法對付。這比對付想像的後果要容易多了。
當夏雨再次來臨時,你是否也會去雨中走走,看看淋雨的後果是不是跟你想像的不同?

03成就感是對抗煩惱的良藥
女兒一歲左右已經能辨認出家裡幾個大的物品,如冰箱、微波爐。每次當她指認對那些物品時,我們都會用掌聲和歡呼聲來讚揚和鼓勵她,她也會因此高興得嘿嘿笑,甚至手舞足蹈。
她開始能扶著硬物慢慢走,然而學走路時摔跤、大哭也是必然的過程。每當此時,我和媽媽總會抱著她百般勸慰,但她總要哭上幾分鐘才能慢慢停止。
有一次,她又因為摔跤大哭,我抱起她後突然靈機一動,問她:「微波爐呢?」她立即停止哭泣,目光四處尋找,抬起手準確地指出微波爐的所在,同時發出聲音,好像在告訴我們「那裡、那裡」。
她從我的表情中得到肯定後得意地笑了,和著淚水的燦爛笑容讓我心疼無比,也驚喜無比,她是忍著痛完成任務的!而且摔倒後豈止是疼痛而已,肯定伴隨著恐懼、緊張、煩躁等負面情緒。但完成任務的成就感,不僅使她忍住疼痛,還可以使她的心情迅速變好。
我一向認為:疼痛和成就感相比,前者更為真實。因為人的存在會先以生物性為主,之後才會漸漸出現社會性。但女兒的表現卻證明這種看法不一定正確,一歲的孩子向我們展示更真實的人性。
這讓我想到戰場上的英雄們,明明受了重傷,還向敵人射出最後的子彈,或引爆最後的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對他們而言,完成任務的成就感不僅超越疼痛,而且超過生命本身。
軀體的疼痛可以靠成就感減輕,心靈的痛楚也是如此。勞作後的收穫除了物質以外,還有無法估量的精神收穫,後者可能更有價值。當我們煩惱時,做一點能快速獲得結果的易事,並享受其中的小小成就感,也許是對抗煩惱的一劑良藥。
有人說:「煩惱即人生。」如果人們可能使人生變得不那麼煩惱,用大大小小的成就果實,鋪滿從起點到終點的人生道路。對人而言,成就感可以比疼痛和負性情緒更真實。

04偷窺成癮源於安全感的缺失
前些日子,有幾本涉及隱私的書賣得非常好、閱者無數。一部名為《銀色獵物》(Silver)的好萊塢電影風靡全球,票房收入甚至破紀錄。內容討論到與隱私相關的議題,其賣點之好,原因也許比隱私本身更加有趣。
這部電影敘述一名偷窺者的故事:男主角名叫柴克,年齡約在二十五歲到三十歲之間,是一棟出租大廈的主人。他花費巨資在大廈的每一間房間的客廳、臥室,甚至廁所內祕密安裝攝影機鏡頭,他則坐在自己的房間裡,從數十個電視機螢幕將每個家庭發生的任何事盡收眼底。
雖然這是典型心理變態者的形象,但影片有兩個情節證明,證明偷窺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愛好或是需求。
看起來不像喜歡偷窺他人隱私的女主角卡莉,當她用望遠鏡看見別棟屋裡一對夫妻的「寫實」鏡頭,竟興奮得驚叫,其他人也蜂擁而上搶著看這一幕。雖然此時有人高喊這樣不妥當,但在這種情形下,這個人的表現反倒顯得不正常。
另一段情節是當卡莉像柴克一樣,坐在數十個螢幕前目睹芸芸眾生的生活時,她的表情時而憂傷、時而喜悅、時而憤怒,但是她自始至終投入其中。
偷窺到的內容決定偷窺者動機的強弱,如果看到的全是吃飯聊天、洗臉刷牙等瑣事,偷窺的願望會大打折扣。只有能偷看到每個人都會做,但不會在別人面前做,甚至不會在別人面前談論的情節時,偷窺者才會樂此不疲。
偷窺的內容往往隨著時代而改變。據說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生活清貧,只有過年才有好東西吃,一些無事可做的老太太常常把目光聚焦在左鄰右舍的爐灶和餐桌之上。她們會或大或小聲地互相轉告:「李家又在煨湯」或「張家又在做燒雞」,語氣中混有羨慕、嫉妒、驚奇,甚至仇恨等情感。
但人對性的偷窺興趣,卻從來沒有減弱過。從人的需求層次來看,性的生理需求位於最底層,接著依序為安全、愛與歸屬感、尊重,最高層則為自我實現的需求。
越底層的需求,則越接近生物性的需求。人對性的需求是由生理決定,也是人類能夠繁衍至今的最直接原因。但是性不只是因為生理結構,時代和文化在性的問題上打下的烙印,比任何事物都鮮明、深刻。
偷窺也可能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果。電影中因為柴克揭露男子調戲未成年妓女的行為,而阻止他的罪行。不論偷窺具有什麼樣的人性基礎,也不論能產生多少積極的社會效果,刻意的偷窺都是不被接受的。影片的最後,卡莉用手槍打碎所有電視螢幕,她在偷窺和保留隱私之間,果斷地選擇了後者。
柴克會成為病態偷窺者原因出於他的母親。他母親是一名肥皂劇演員,由於長期在外演出,很少有時間陪伴他。柴克後來愛上的兩名女人都很像他的母親,是他潛意識裡想找回缺少母愛的表現。
柴克認為他偷窺到的事情,是世界上最真實的肥皂劇,從這一面反映他對母親的關注。這些情節可以看出編劇和導演深受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影響。
從安全感的角度來理解偷窺的成因,偷窺者通常處於主動、安全的位置,而被偷窺者則處於被動、不安全的位置。柴克獲得安全感的手段就是偷窺,面對大樓的所有居民,他可以在心裡安全地說:「我知道你們的一切,而你們對我卻一無所知,我可以在任何時候利用這一點達到任何目的。你們都是我鏡頭下的臣民。」
現代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每個人一出生就與世界建立種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人第一個面對的客體是母親和母親的乳房。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太早與客體分開,在成年後會下意識、強迫性地尋找幼年失去的客體。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尋找客體會被限定在社會允許的範圍內,例如追求金錢、地位、權力,來替代童年喪失的客體。
但對柴克來說,他在超越社會規範的情形下,同時透過數十個電視螢幕與他人的家庭生活發生關聯,才感覺重新擁有童年時期的客體。人性太過複雜,心理變態的種類多不勝數,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這些種子,可能在適當的條件下發芽、生長。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一種心理問題是某個人獨有的。
理解這一點,會使我們增加對他人的同情和愛,最重要的標準,是看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時代的道德規範。我希望這些規範逐漸變得寬容,給人性更大的自由空間,同時也希望人為的悲劇,會隨著對人性瞭解的增多而減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