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症狀」只是問題的表象
我在大學任教,有許多在幼兒園擔任教師的在職進修學生。我們在課堂上討論如何處理孩子的特殊狀況常有無力感。老師再怎麼盡力,總是無法克服家庭方面的卡關。好不容易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一個寒、暑假過後,孩子回到學校打回原形,所有的努力回到原點。但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知道想法不該停在「咎責」,而是找到方法與家長攜手合作。
親職教育一直是師資專業的培訓重點,但教育界總是沒能在這方面使上力。我在尋找更有效的施力點時,遇到一位應用包文(Murray Bowen, 1913-1990) 理論訪談家長的教育工作者,領悟到抱持「親職教育」的思維注定成效不彰。有時家長缺的不是教養知識,而是早在幼時迷失自己,不自覺的把問題延續到下一代。以系統觀看孩子的「問題」,會發現所謂的問題只是家庭系統失衡的「症狀」。
我有幸斷斷續續觀察四年幼教實務工作者與家長的訪談,發現應用包文理論看懂夫妻關係失衡如何牽扯孩子形成三角關係後,對家長直接指出家庭的亂源,他們的反應通常是震驚的,但鎮定後是積極尋求改變,為了孩子,為了自己,家長有強烈的動機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我接下來的努力方向就很明確,把包文的家庭系統論推廣給所有的教師、家長,以及任何有意與家人和平相處的讀者。
台灣已有許多家庭諮商師嘗試把原屬於家庭諮商領域的專業知識,推廣給一般讀者。坊間已有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 1921−2017)、李維榕等家庭諮商大師的作品。薩提爾分享了溫暖同理的溝通技巧,米紐慶和李維榕師徒則以生動的案例讓大家瞭解家庭結構,很多家庭問題都根源於父不父、子不子,家庭角色錯置。這些作品易讀好懂,但少了理論為依據,讀起來總有見樹不見林的遺憾。
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要補足這個缺口。我試著把包文的理論以淺顯的方式搭配案例詮釋。理論讓我們瞭解家庭運作的共通性,可以更全面的方式瞭解自己的處境。本書的案例有少數是諮商大師提出的知名案例,大部分是個人觀察實例的紀錄,都已經過大幅修改,保護當事人隱私。讀者閱讀時,若覺得與自己或身旁的人事相近,那是因為家庭問題本來就有許多共通點,相似的家庭故事一再重複上演。
我把這本書定位為「自我成長」之書。閱讀此書,透過包文的理論,我們可以瞭解自己如何糾結在關係當中。家庭中的真實血淚,包文的理論早已清楚分類成幾種典型, 並闡述問題的根源。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改變自己與家人的互動,修復家庭關係,得到自己內心的平靜和諧。
家庭系統論的開創者:莫雷.包文
理論是看事情的架構,讓我們不至於迷失在細節的叢林。
家庭諮商的理論與技巧,奠基於過去實務工作者在精神醫學、團體治療、兒童輔導、婚姻諮商,以及思覺失調治療領域的努力成果。家庭諮商的創始者之一,莫雷.包文(Murray Bowen)就是一位擅長治療思覺失調患者的精神科醫生。與其他家庭諮商開創者不同的是,包文投注非常多的心力發展家庭諮商的理論基礎。直至今日,包文的家庭系統論仍是家庭諮商領域中,概念最為周全的理論。
包文以宏觀的視野,採用層層相關的系統概念,透過生命演化的角度點出人和動物的共通性:行為受本能主宰的情緒系統支配。生物對環境刺激有許多本能反應,當本能不足以應付多變的環境時,生命逐漸演化發展出感覺和理智系統,讓個體面對外在環境的挑戰,反應得以更為多元且更有彈性。這樣的觀點在腦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也可以找到相呼應的證據。
人雖自詡為萬物之靈,行為仍經常不自覺的任憑本能支配。在現代的人際互動中, 本能反應常跟不上時代需要,許多家庭問題就肇因於家庭成員過度依賴本能去處理彼此的關係。家庭系統論的核心精神,就是協助我們看清,依賴本能互動的家庭會出現哪些類型的徵狀;要維持理想關係,又該如何讓新進演化出的感覺和理智系統發揮該有的功能。
包文的家庭系統論植基於他的實務工作觀察與驗證。一九四六∼一九五四年,包文於梅寧格診所(Menninger Foundation)開始臨床生涯,主要治療對象是思覺失調患者與其母親。當時他觀察到患者與母親無法適應現代生活的「共生關係」,也就是患者無法脫離母親成為獨立的個體,好像樹上的種子,遲遲無法落地發芽。
後來包文離開梅寧格診所轉往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開創一個創新方案(一九五四∼五九),讓思覺失調患者與其所有家人一起住院治療,並觀察患者與家人間的互動。藉由這個觀察,他拓展母子共生的概念,納入父親的角色,提出「三角關係」概念。也就是當兩人有衝突時,常拉進第三者,以轉移兩人的衝突。父母有衝突,常由思覺失調患者扮演轉移父母衝突的第三者,而這些家庭成員彼此間的互動反應經常是不自覺的。
包文離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後,轉入喬治城大學醫學院擔任精神醫學教授, 並且主持自己創立的家庭諮商專業訓練,並持續發展修正他的家庭系統論,一直到一九九○年因肺癌過世。在這期間他也擔任美國家族治療協會(American Family Therapy Association,1978-1982)的第一任主席。包文的研究興趣一直是人的互動,注意家庭系統失衡又如何讓系統內的成員發病,以及發病前的細微徵狀,而非忽略相互關聯的變因,採取頭痛醫頭的治療方式。他的系統觀強調人的生理、情緒和人際是相互關聯的, 認為只看單一個面向的醫學終究只是走向死胡同。
第2章 在「關係」中,一切都是「相互的」
包文的家庭系統論,到底在說些什麼?
簡單的說,就是面對家庭問題時,不再只看出現的症狀,而是用整體來看家庭中的互動,這樣才能真正瞭解問題的根源,瞭解後,改變才可能發生。
「A造成B」的思考方式,通常只是咎責
令人頭痛的少年聖凱是家庭諮商的典型案例。他叛逆,人緣不好,身上總有一肚子氣,遇到事情習慣性的為反對而反對,事情不如他意就大發脾氣,同學、家長、老師拿他沒輒。以線性關係思考,可能會去找是什麼事件讓他脾氣失控(事件-失控)? 或推測是缺乏社交技巧所以容易失控(缺乏技巧-失控)? 或歸咎父母不會教孩子(教養失當-失控),或者試著找出學校環境有哪些因子誘發少年的脫序行為(因子-失控)。前述都屬於「A造成B」的直線型思考方式。利用這種思考方式所得的結論,嘗試改變聖凱的行為,通常沒有太大效果。家庭系統論,則是想找出問題的根源。它會探究聖凱的家庭互動模式,聖凱的父母、手足如何互動?聖凱的父、母以前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各自是如何成長的? 因為父母本身與其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會造就他們的慣性反應,他們會本能的複製這些反應,不自覺的運用在自己新成立的家庭中,與伴侶、孩子互動,形成新的互動模式,也讓聖凱不自覺的習得某些慣性反應。
所以,問題的根源不能只由聖凱身上找,也不能只看教養技巧或學校環境。問題根源可能在聖凱的家庭環境,家庭互動系統不成熟,讓孩子養成不良的互動方式。
找出問題源頭
以家庭系統論探究聖凱父、母在原生家庭的慣性反應,或許可以進一步發現問題的源頭。
聖凱爸的成長經驗:聖凱爸的父親早逝。聖凱爸和他的姊姊由母親扶養長大, 照顧兩個孩子是母親的生活重心。這個母親個性挑剔,對孩子管束嚴格,限制孩子外出交友的活動。聖凱爸的姊姊是乖乖牌,沒有逃脫母親的掌控,長大後也一直保持單身,並跟母親同住。聖凱爸則是早在青春期就無法忍受母親的專制,下定決心有機會就遠離,大學時終於能離家,逃脫母親的管控。
聖凱爸與其專制母親的互動慣性就是抗拒干涉。這種未經思考的反抗情緒,是「自我分化」低落的特徵。「自我分化」是指一個孩子出生後,在漸漸脫離對他人的依賴,並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過程中,能學會辨認自己的情緒和理智判斷,且能不受制於自己或他人情緒。就像小豹離乳、離群,成為獨立的成豹一樣。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能理性應對旁人的干涉,而不是一味情緒性地反抗。這個自我分化的概念,是家庭系統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後面的章節會深入介紹。
與母親未成功分化的聖凱爸,因而對別人的批評及控制,不自覺得過度敏感。
聖凱媽的成長經驗:聖凱媽的原生家庭,關係緊密,她和四個姊姊感情深厚。她大學畢業後想繼續念研究所,但是父母認為女孩不該念這麼多書,希望她及早準備成為人妻人母。聖凱媽為此和父母衝突激烈。執意離家進入研究所後,從此未與父母恢復感情。聖凱媽保留了在原生家庭中養成的慣性,希望婚姻關係能讓她重拾以往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她對維持親密關係的渴望,也是自我分化程度低的特徵。聖凱父母的互動關係:聖凱的爸媽都和家人斷絕關係,也少有朋友。經過短暫熱戀後就結婚。婚後的蜜月期沒有維持多久。聖凱爸媽各自從原生家庭學得的互動慣性,讓兩人不時起衝突。
帶著原生家庭養成的慣性反應,聖凱媽很自然地期望與聖凱爸親近,能有共同的休閒活動,一起做些什麼。但每次她提議共同活動,聖凱爸就習慣性的生氣厭煩, 覺得她干涉他的個人自由。經過一段時間的衝突,兩人取得一種平衡。聖凱爸將重心放在工作,聖凱媽被迫與先生保持距離。一年後聖凱出生,家庭互動產生新的變化。
夫妻倆都很高興有了小孩,但高興的重點不同:聖凱爸開心家庭多了一個新成員;聖凱媽則因終於有對象可以實踐自己想要的親密關係而開心。小寶寶成了聖凱媽的生命重心。在聖凱襁褓階段,聖凱媽溫暖、關愛並盡力滿足寶寶的需求。每當聖凱爸想要幫忙照顧寶寶時,聖凱媽便忍不住在一旁指導,深怕他做錯什麼。這樣的干涉讓聖凱爸非常生氣。多次為此爭吵後,聖凱爸就退出照顧行列,讓聖凱媽全權負責。
這三人組成的家庭,雖不理想,但也逐漸達成一種新的平衡。聖凱爸和妻兒雖然關係疏遠,但他有自己的工作;聖凱媽雖然和先生疏遠,不過她有心愛的兒子。
聖凱的成長:聖凱開始會走路、說話後,和一般孩子沒兩樣,到處探索試驗。看到東西就拿,不順心就吵鬧或放聲大哭。聖凱媽無法忍受小孩哭鬧,經常妥協, 只求哭鬧停止,無法讓孩子遵守她自己訂定的規矩。聖凱漸漸養成慣性反應,得不到想要的就鬧脾氣。
聖凱上學後,問題開始一一浮現。一向任意而為的聖凱,無法與同學好好相處, 他的壞脾氣讓同學和老師不喜歡他。聖凱交不到朋友,面對老師的要求,則出現和聖凱爸一樣的反抗情緒。當老師試著與聖凱媽討論孩子的問題,聖凱媽就認為這些人不懂如何與她的孩子相處。聖凱在小學階段一直無法與他人和諧相處,與母親則維持一種極為緊密的關係。
聖凱進入青春期後,危機開始,彷彿聖凱爸的故事重演。聖凱也想往外跑,拓展家庭外的生活圈。只不過,聖凱比他的爸爸更缺乏與母親分離的能力,聖凱媽也不願放手,這對母子非常在意彼此,但衝突不斷,爭吵成了彼此的生活重心。「循環型」的思考方式,把責任找回來
由家庭系統論來看,聖凱的叛逆、難相處和壞脾氣只是家庭問題的一個症狀。真正的問題不只在聖凱、聖凱媽或聖凱爸,也存在於他們三人間的互動模式。
互動模式是一種連鎖反應:聖凱媽的需要親近,引發了聖凱爸的反抗掌控,導致夫妻對立與疏離,於是聖凱媽轉而將重心放在兒子身上,與先生更加疏離,與兒子過於緊密,兒子也習得反叛。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反應,促成這一連串的後續反應,就像骨牌效應般一個接一個,每個成員都參與製造問題。
家庭系統論不採用直線型的思考方式,如過於簡化的歸咎聖凱媽的教養方式造成聖凱人際關係不佳,而是採用循環型的思考方式,強調人際互動的相互性。歸咎聖凱媽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思索是什麼原因讓她把生命重心放在兒子的一舉一動? 把問題歸咎於某人,就等於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忽視自己應該承擔的部分。
家庭系統論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由原生家庭習得一些不自覺的反應模式。聖凱爸不自覺自己反抗掌控,聖凱媽沒察覺自己渴望親近,聖凱呢? 他也在這個三人家庭中習得父親的反叛與母親的依賴。聖凱未來成家之後,也會把這種慣性反應帶到他的新家庭中去對待伴侶與孩子。如此一來,上一代的互動模式複製到下一代,包文稱之為跨世代傳遞(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根據包文的理論,如果聖凱一家三口可以看清自家的互動模式,並且有意願改變,那麼他們每個人都可以中斷不好的互動模式,承擔自己的責任。聖凱爸可以過濾自己過於敏感的反抗情緒,聖凱媽可以把焦點移回到自己身上,學習獨立與放手,聖凱可以學習理性爭取自己的自主。
家庭系統論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方式,讓我們擺脫過於簡化的直線型思考,以循環的角度,把孩子的脫序、夫妻的衝突,甚至配偶的身心疾病,視為一種症狀,依循專家提出的脈絡架構,分析自己家庭的互動模式,將不自覺提升至意識層次,找出人際關係的相互性,由自己開始尋求改變。
我在大學任教,有許多在幼兒園擔任教師的在職進修學生。我們在課堂上討論如何處理孩子的特殊狀況常有無力感。老師再怎麼盡力,總是無法克服家庭方面的卡關。好不容易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一個寒、暑假過後,孩子回到學校打回原形,所有的努力回到原點。但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知道想法不該停在「咎責」,而是找到方法與家長攜手合作。
親職教育一直是師資專業的培訓重點,但教育界總是沒能在這方面使上力。我在尋找更有效的施力點時,遇到一位應用包文(Murray Bowen, 1913-1990) 理論訪談家長的教育工作者,領悟到抱持「親職教育」的思維注定成效不彰。有時家長缺的不是教養知識,而是早在幼時迷失自己,不自覺的把問題延續到下一代。以系統觀看孩子的「問題」,會發現所謂的問題只是家庭系統失衡的「症狀」。
我有幸斷斷續續觀察四年幼教實務工作者與家長的訪談,發現應用包文理論看懂夫妻關係失衡如何牽扯孩子形成三角關係後,對家長直接指出家庭的亂源,他們的反應通常是震驚的,但鎮定後是積極尋求改變,為了孩子,為了自己,家長有強烈的動機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我接下來的努力方向就很明確,把包文的家庭系統論推廣給所有的教師、家長,以及任何有意與家人和平相處的讀者。
台灣已有許多家庭諮商師嘗試把原屬於家庭諮商領域的專業知識,推廣給一般讀者。坊間已有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 1921−2017)、李維榕等家庭諮商大師的作品。薩提爾分享了溫暖同理的溝通技巧,米紐慶和李維榕師徒則以生動的案例讓大家瞭解家庭結構,很多家庭問題都根源於父不父、子不子,家庭角色錯置。這些作品易讀好懂,但少了理論為依據,讀起來總有見樹不見林的遺憾。
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要補足這個缺口。我試著把包文的理論以淺顯的方式搭配案例詮釋。理論讓我們瞭解家庭運作的共通性,可以更全面的方式瞭解自己的處境。本書的案例有少數是諮商大師提出的知名案例,大部分是個人觀察實例的紀錄,都已經過大幅修改,保護當事人隱私。讀者閱讀時,若覺得與自己或身旁的人事相近,那是因為家庭問題本來就有許多共通點,相似的家庭故事一再重複上演。
我把這本書定位為「自我成長」之書。閱讀此書,透過包文的理論,我們可以瞭解自己如何糾結在關係當中。家庭中的真實血淚,包文的理論早已清楚分類成幾種典型, 並闡述問題的根源。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改變自己與家人的互動,修復家庭關係,得到自己內心的平靜和諧。
家庭系統論的開創者:莫雷.包文
理論是看事情的架構,讓我們不至於迷失在細節的叢林。
家庭諮商的理論與技巧,奠基於過去實務工作者在精神醫學、團體治療、兒童輔導、婚姻諮商,以及思覺失調治療領域的努力成果。家庭諮商的創始者之一,莫雷.包文(Murray Bowen)就是一位擅長治療思覺失調患者的精神科醫生。與其他家庭諮商開創者不同的是,包文投注非常多的心力發展家庭諮商的理論基礎。直至今日,包文的家庭系統論仍是家庭諮商領域中,概念最為周全的理論。
包文以宏觀的視野,採用層層相關的系統概念,透過生命演化的角度點出人和動物的共通性:行為受本能主宰的情緒系統支配。生物對環境刺激有許多本能反應,當本能不足以應付多變的環境時,生命逐漸演化發展出感覺和理智系統,讓個體面對外在環境的挑戰,反應得以更為多元且更有彈性。這樣的觀點在腦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也可以找到相呼應的證據。
人雖自詡為萬物之靈,行為仍經常不自覺的任憑本能支配。在現代的人際互動中, 本能反應常跟不上時代需要,許多家庭問題就肇因於家庭成員過度依賴本能去處理彼此的關係。家庭系統論的核心精神,就是協助我們看清,依賴本能互動的家庭會出現哪些類型的徵狀;要維持理想關係,又該如何讓新進演化出的感覺和理智系統發揮該有的功能。
包文的家庭系統論植基於他的實務工作觀察與驗證。一九四六∼一九五四年,包文於梅寧格診所(Menninger Foundation)開始臨床生涯,主要治療對象是思覺失調患者與其母親。當時他觀察到患者與母親無法適應現代生活的「共生關係」,也就是患者無法脫離母親成為獨立的個體,好像樹上的種子,遲遲無法落地發芽。
後來包文離開梅寧格診所轉往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開創一個創新方案(一九五四∼五九),讓思覺失調患者與其所有家人一起住院治療,並觀察患者與家人間的互動。藉由這個觀察,他拓展母子共生的概念,納入父親的角色,提出「三角關係」概念。也就是當兩人有衝突時,常拉進第三者,以轉移兩人的衝突。父母有衝突,常由思覺失調患者扮演轉移父母衝突的第三者,而這些家庭成員彼此間的互動反應經常是不自覺的。
包文離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後,轉入喬治城大學醫學院擔任精神醫學教授, 並且主持自己創立的家庭諮商專業訓練,並持續發展修正他的家庭系統論,一直到一九九○年因肺癌過世。在這期間他也擔任美國家族治療協會(American Family Therapy Association,1978-1982)的第一任主席。包文的研究興趣一直是人的互動,注意家庭系統失衡又如何讓系統內的成員發病,以及發病前的細微徵狀,而非忽略相互關聯的變因,採取頭痛醫頭的治療方式。他的系統觀強調人的生理、情緒和人際是相互關聯的, 認為只看單一個面向的醫學終究只是走向死胡同。
第2章 在「關係」中,一切都是「相互的」
包文的家庭系統論,到底在說些什麼?
簡單的說,就是面對家庭問題時,不再只看出現的症狀,而是用整體來看家庭中的互動,這樣才能真正瞭解問題的根源,瞭解後,改變才可能發生。
「A造成B」的思考方式,通常只是咎責
令人頭痛的少年聖凱是家庭諮商的典型案例。他叛逆,人緣不好,身上總有一肚子氣,遇到事情習慣性的為反對而反對,事情不如他意就大發脾氣,同學、家長、老師拿他沒輒。以線性關係思考,可能會去找是什麼事件讓他脾氣失控(事件-失控)? 或推測是缺乏社交技巧所以容易失控(缺乏技巧-失控)? 或歸咎父母不會教孩子(教養失當-失控),或者試著找出學校環境有哪些因子誘發少年的脫序行為(因子-失控)。前述都屬於「A造成B」的直線型思考方式。利用這種思考方式所得的結論,嘗試改變聖凱的行為,通常沒有太大效果。家庭系統論,則是想找出問題的根源。它會探究聖凱的家庭互動模式,聖凱的父母、手足如何互動?聖凱的父、母以前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各自是如何成長的? 因為父母本身與其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會造就他們的慣性反應,他們會本能的複製這些反應,不自覺的運用在自己新成立的家庭中,與伴侶、孩子互動,形成新的互動模式,也讓聖凱不自覺的習得某些慣性反應。
所以,問題的根源不能只由聖凱身上找,也不能只看教養技巧或學校環境。問題根源可能在聖凱的家庭環境,家庭互動系統不成熟,讓孩子養成不良的互動方式。
找出問題源頭
以家庭系統論探究聖凱父、母在原生家庭的慣性反應,或許可以進一步發現問題的源頭。
聖凱爸的成長經驗:聖凱爸的父親早逝。聖凱爸和他的姊姊由母親扶養長大, 照顧兩個孩子是母親的生活重心。這個母親個性挑剔,對孩子管束嚴格,限制孩子外出交友的活動。聖凱爸的姊姊是乖乖牌,沒有逃脫母親的掌控,長大後也一直保持單身,並跟母親同住。聖凱爸則是早在青春期就無法忍受母親的專制,下定決心有機會就遠離,大學時終於能離家,逃脫母親的管控。
聖凱爸與其專制母親的互動慣性就是抗拒干涉。這種未經思考的反抗情緒,是「自我分化」低落的特徵。「自我分化」是指一個孩子出生後,在漸漸脫離對他人的依賴,並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過程中,能學會辨認自己的情緒和理智判斷,且能不受制於自己或他人情緒。就像小豹離乳、離群,成為獨立的成豹一樣。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能理性應對旁人的干涉,而不是一味情緒性地反抗。這個自我分化的概念,是家庭系統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後面的章節會深入介紹。
與母親未成功分化的聖凱爸,因而對別人的批評及控制,不自覺得過度敏感。
聖凱媽的成長經驗:聖凱媽的原生家庭,關係緊密,她和四個姊姊感情深厚。她大學畢業後想繼續念研究所,但是父母認為女孩不該念這麼多書,希望她及早準備成為人妻人母。聖凱媽為此和父母衝突激烈。執意離家進入研究所後,從此未與父母恢復感情。聖凱媽保留了在原生家庭中養成的慣性,希望婚姻關係能讓她重拾以往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她對維持親密關係的渴望,也是自我分化程度低的特徵。聖凱父母的互動關係:聖凱的爸媽都和家人斷絕關係,也少有朋友。經過短暫熱戀後就結婚。婚後的蜜月期沒有維持多久。聖凱爸媽各自從原生家庭學得的互動慣性,讓兩人不時起衝突。
帶著原生家庭養成的慣性反應,聖凱媽很自然地期望與聖凱爸親近,能有共同的休閒活動,一起做些什麼。但每次她提議共同活動,聖凱爸就習慣性的生氣厭煩, 覺得她干涉他的個人自由。經過一段時間的衝突,兩人取得一種平衡。聖凱爸將重心放在工作,聖凱媽被迫與先生保持距離。一年後聖凱出生,家庭互動產生新的變化。
夫妻倆都很高興有了小孩,但高興的重點不同:聖凱爸開心家庭多了一個新成員;聖凱媽則因終於有對象可以實踐自己想要的親密關係而開心。小寶寶成了聖凱媽的生命重心。在聖凱襁褓階段,聖凱媽溫暖、關愛並盡力滿足寶寶的需求。每當聖凱爸想要幫忙照顧寶寶時,聖凱媽便忍不住在一旁指導,深怕他做錯什麼。這樣的干涉讓聖凱爸非常生氣。多次為此爭吵後,聖凱爸就退出照顧行列,讓聖凱媽全權負責。
這三人組成的家庭,雖不理想,但也逐漸達成一種新的平衡。聖凱爸和妻兒雖然關係疏遠,但他有自己的工作;聖凱媽雖然和先生疏遠,不過她有心愛的兒子。
聖凱的成長:聖凱開始會走路、說話後,和一般孩子沒兩樣,到處探索試驗。看到東西就拿,不順心就吵鬧或放聲大哭。聖凱媽無法忍受小孩哭鬧,經常妥協, 只求哭鬧停止,無法讓孩子遵守她自己訂定的規矩。聖凱漸漸養成慣性反應,得不到想要的就鬧脾氣。
聖凱上學後,問題開始一一浮現。一向任意而為的聖凱,無法與同學好好相處, 他的壞脾氣讓同學和老師不喜歡他。聖凱交不到朋友,面對老師的要求,則出現和聖凱爸一樣的反抗情緒。當老師試著與聖凱媽討論孩子的問題,聖凱媽就認為這些人不懂如何與她的孩子相處。聖凱在小學階段一直無法與他人和諧相處,與母親則維持一種極為緊密的關係。
聖凱進入青春期後,危機開始,彷彿聖凱爸的故事重演。聖凱也想往外跑,拓展家庭外的生活圈。只不過,聖凱比他的爸爸更缺乏與母親分離的能力,聖凱媽也不願放手,這對母子非常在意彼此,但衝突不斷,爭吵成了彼此的生活重心。「循環型」的思考方式,把責任找回來
由家庭系統論來看,聖凱的叛逆、難相處和壞脾氣只是家庭問題的一個症狀。真正的問題不只在聖凱、聖凱媽或聖凱爸,也存在於他們三人間的互動模式。
互動模式是一種連鎖反應:聖凱媽的需要親近,引發了聖凱爸的反抗掌控,導致夫妻對立與疏離,於是聖凱媽轉而將重心放在兒子身上,與先生更加疏離,與兒子過於緊密,兒子也習得反叛。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反應,促成這一連串的後續反應,就像骨牌效應般一個接一個,每個成員都參與製造問題。
家庭系統論不採用直線型的思考方式,如過於簡化的歸咎聖凱媽的教養方式造成聖凱人際關係不佳,而是採用循環型的思考方式,強調人際互動的相互性。歸咎聖凱媽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思索是什麼原因讓她把生命重心放在兒子的一舉一動? 把問題歸咎於某人,就等於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忽視自己應該承擔的部分。
家庭系統論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由原生家庭習得一些不自覺的反應模式。聖凱爸不自覺自己反抗掌控,聖凱媽沒察覺自己渴望親近,聖凱呢? 他也在這個三人家庭中習得父親的反叛與母親的依賴。聖凱未來成家之後,也會把這種慣性反應帶到他的新家庭中去對待伴侶與孩子。如此一來,上一代的互動模式複製到下一代,包文稱之為跨世代傳遞(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根據包文的理論,如果聖凱一家三口可以看清自家的互動模式,並且有意願改變,那麼他們每個人都可以中斷不好的互動模式,承擔自己的責任。聖凱爸可以過濾自己過於敏感的反抗情緒,聖凱媽可以把焦點移回到自己身上,學習獨立與放手,聖凱可以學習理性爭取自己的自主。
家庭系統論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方式,讓我們擺脫過於簡化的直線型思考,以循環的角度,把孩子的脫序、夫妻的衝突,甚至配偶的身心疾病,視為一種症狀,依循專家提出的脈絡架構,分析自己家庭的互動模式,將不自覺提升至意識層次,找出人際關係的相互性,由自己開始尋求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