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厭世主義者的生存之道

懂得活在當下,懂得善良地活在此刻,懂得珍惜路邊每一朵花、人生每一刻微小樂趣──這種人的人生是不會受傷的。
──《荒原之狼》,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我有一位老病人是企業高層,每次與她坐下來面對面諮商時,我常搞不清楚我是醫生,還是來被她逗笑的人。不管是夫妻吵架、公司遇到不好的事、恐慌症加重,或是年邁母親被病痛折磨的時候,她永遠不失幽默。在我以為絕對不可能開玩笑的情況下,她還是會露出像美國影集《六人行》演員的表情,瞇著眼,語帶玩笑地說:「我好像可以去寫情境喜劇了?」她能做到這地步,不是因為她經歷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或是她不認為這些事值得難過;她之所以能忍受無數傷痛,是因為她獨有的幽默感。我們會一起大笑,然後她會說:「心情本來很沉重,現在輕鬆多了!」於是就打道回府了。

某天,一位十多年前來找過我諮商的女性專程上門,將她的博士學位論文送給我。最後一次見到她是六、七年以前,那之後她沒再找過我諮商。這段時間裡,她順利通過學位論文的審查,完成碩、博士課程。她在大學主修音樂系,後來又拿到人文學碩士,並在年近七十歲時拿了博士學位。她常說:
「浮生若夢,人總有一死,幹嘛活得那麼努力?」
她自稱厭世主義者,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也不打算改變這種態度。不管我和她進行什麼樣的對話,結論都如出一轍──「人生虛無,沒必要努力生活。」
我總是說不贏她的邏輯,況且我進行的也不是多了不起的心理療程。不過,她卻堅稱她能拿到博士學位,部分是受到我的影響。哎,我怎麼想都想不明白。我雙手捧著她的學位論文,回想我們過去到底聊過什麼,我又說了些什麼。可是不管怎麼想,我都不覺得是我改變了她。
歷盡艱辛的她能走到今天,全因她是個開朗的厭世主義者。無論是生氣時提高嗓門,或是憂鬱時胸口灼熱,她的微笑一直都在。她說過很多悲觀的話,卻始終滿臉笑容。她的服裝非黑即白。我之所以能接納她釋放出的虛無主義訊息,是因為她不曾停歇的開朗氣息。

有些生活難題,不論我們怎麼絞盡腦汁還是找不出答案,比方說:
──要做喜歡的事,還是做擅長的事?
──結婚好,還是單身好?
──公職考試落榜兩次,要繼續挑戰,還是去找工作?
──工作和個性不合,要離職,還是考量景氣不好再忍一下?

這些問題真的有答案嗎?我仔細傾聽來談者的故事,偶爾能得出結論,但大多數的長期煩惱、甚至煩惱到要看精神科的地步,往往是很難找到答案的問題。或許有些人生導師能隨問隨答,並提供解決對策,但我不是那種信手就能拈來答案的人──我越專心傾聽來談者的話,就越難回答他們的問題。
人們問算命師:「我該怎麼生活?」從算命師口中得到的答案,並不是問者自己的答案。我們跟人生導師進行諮商,回顧過往,人生導師替我們描繪未來,但那份未來並不存在真正為「我」著想的路。縱使字字精讀聖經或佛經,關於人生問題,我們永遠不會只得到一個答案。因為這世上不存在「人生就是這樣的」的答案。

我當過深夜電台節目的嘉賓,當時對電台DJ的提問,我最常給的答案是:「那種煩惱是沒有解答的。」我想DJ、製作組和聽眾應該不太喜歡一個精神科醫師說出如此掃興的話,但我也沒辦法。
「請不要找答案。人生沒有答案就是答案。」
說出這種話的我,總會被妻子數落。
「拜託不要像個中年大叔,越累越要講有趣的事,講讓人開心的事,你就是缺少這方面的幽默。」
沒錯,妻子的話對極了。

不論多悲傷,人生都會流逝。反正都會流逝,我們該哼歌走過悲傷,不要只會用悲傷的表情面對悲傷。人生一如颱風肆虐的大海,在疾風怒濤的船上哼歌,縱使無法平息風暴,最起碼能撫慰我們的靈魂。
你如何度過一天?


「魔鬼藏在細節裡。」
我想把這句話改成:
「事實先於觀念。」

看診時最心累的情況是,需要下判斷卻缺乏有利下判斷的具體資訊,哪怕只是暫時的也一樣。在診斷和治療時,具體事實優先於抽象觀念,不過這不代表醫師得鉅細靡遺地過問患者個人私生活。醫師想知道的是,有助於支持抽象判斷的具體事實。

近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成人患者變多了,我無法準確說出是患者變多,還是判定標準放寬。總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患者明顯增加,報章也經常出現類似個案,更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強調治療此症的重要性。不知道是否因為這些緣故,自認得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人一下就多了起來。其實,這些人大多不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我問他們為什麼確定自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大多數的人回答:「我工作時頻頻失誤,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失誤、注意力隨著精力消耗而下降是人之常情,職場沒有不犯錯的人,如果隨時隨地都能聚精會神,那是機器還是人?不能僅憑「頻頻失誤,注意力不集中,我是不是出了問題」的模糊感覺,去斷言自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我也遇過有患者只是因為加班沒睡好,注意力下滑,就疑心自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這些個案讓我不禁懷疑,人們是否企圖將自己不願接受或不想承認的模樣,判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藉此從認同感中剝離,或是下意識地卸責、不願改正錯誤?各位請不要輕易地判斷自己的狀態,而是要客觀地觀察自己的生活方式,觀察「我是怎樣生活的?」切莫被抽象的症狀迷惑,養成生活小習慣更重要。
實際上,我看診的時候,比起患者所說的抽象想法,我更注意患者的一天過得怎樣。高談闊論一些抽象概念,或是只聊著自己的想法,對於缺乏相關經驗的人來說,是沒有吸引力的。我更喜歡患者仔細地描述一天的生活──吃了什麼,看見了什麼,以及當時的感覺與感受。
精神變得健康,日常會隨之豐富,哪怕是單調的日常也能從中獲得充實感。有顆堅強之心的人懂得珍惜具體而微的事物,即使因為壓力而情緒憂鬱,也不會輕易虛度日常。
雖說憂鬱症患者的症狀各不相同,但好轉時的行為變化是相近的,那個共同跡象就是開始收拾整理。在找回欲望的動力時,他們大多會這麼說:

「我整理了衣櫃。」
「我把沒用的東西清出去了。」
「進行了久違的打掃。」
「我把襪子按顏色收進抽屜。」
「洗了碗,整理了碗盤。」

我們可以反過來應用上述現象。我知道不容易,不過變得憂鬱時,請整理一下周遭環境吧。整理日常空間是最好的憂鬱症治療劑,在抱怨「沒力氣」之前,把此刻僅剩的力氣花在能做的事就行了。

──倒垃圾
──丟掉用不到的文具
──擦書桌
──整理不看的書
──把書桌上的書排好

如果上述這些都很難辦到,換個空間也不錯。

──去咖啡廳喝杯咖啡
──到公園散步十分鐘
──去超市買豆芽菜
──暫時坐在家附近的長椅上

抽象觀念絕對不會讓憂鬱的自己變幸福,就像海邊的沙堡隨時會倒塌一樣,只有改變日常才是真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