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中西結合心觀點——認識七情
中醫理論中談到「七情五志」,七情包括「怒、喜、思、悲、恐、憂、驚」,七種情緒,其中「悲、憂」屬一類,「恐、驚」屬一類。五志包括「怒、喜、思、悲、恐」,七情與五志在內容上看似有些重複,但「志」還有個意思指的是意志、志向及心志,這可能會受到顯意識、潛意識、記憶、認知思維及腦神經功能所影響。
情緒對人的身體有雙向影響,一方面,情緒變化可能導致特定疾病;另一方面,一些疾病可能也會導致情緒變化,例如中風後的情緒變化等。當人的憤怒、恐懼和悲傷等情緒變化若處在正常範圍,或是可以在短期內解決,便不會對人類造成負面影響,臟腑機能自然會調節適應,但若情緒過度強烈或是持續過久時,可能會引起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功能及臟腑功能失調,進而產生身心疾病,例如「思傷脾」,指的就像是焦慮症患者常因長期的心煩焦慮,導致消化系統病變出現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大腸激躁症等疾病。
「中西結合心觀點」是我將傳統中醫心理理論,加上西醫精神醫學及現代心理治療理論,整合而成的觀點。之前談到,中醫談情志中的「志」,其實是「腦神」的一部分,涵蓋了一個人的整個認知功能,與從思考到行動的流程,目標是達到「智」,成為一個待人處事有智慧的人。

第二章 中西結合心療法
中西醫結合心理取向治療法(簡稱「中西結合心療法」)的概念,主要結合了中醫治療精神疾病的理論、西方精神醫學、動力式精神醫學、近代心理治療(例如心智化取向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歷程取向治療、依附理論、正念等等)、塞提爾家族治療與華無式家族治療理念。中西結合心療法主要理念認為,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應該包含有充足的精氣神,以及良好的情志調節,而這兩個元素與好的人我關係息息相關。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情志調節能力一定很好,情志調節能力的學習,與童年時期的成長經驗息息相關。同樣的,在心理治療中,個案也是需要從與治療師的互動中,學習到這個能力。中醫既然提到七情這名詞,我就將過往中醫常用的心理治療經驗,結合部分現代的心理學知識,整理歸納成現代七情治療技巧,為求方便好記,我整理簡稱為「舒(疏)適(示)理智一(移)定勝」,包括:疏情順心法(疏情)、暗示情志法(示情)、以理遣情法(理情)、 心智化情法(智情)、 移情調志法(移情)、 定情安神法(定情)、以情勝情法(勝情)。
人類的情志活動是十分複雜的,情緒的表現通常跟心理的認知有關,加上有時候我們只是看到表面外顯上的情志,底層通常還有其他情志需要發掘。表面外顯的情志,只是由底層多種情志相互交錯產生而成,因此會談治療的時候,要詳細詢問其病程,探索外顯的情志的根本原因,同時還要注意五行五志間的相生相剋及互動變化,靈活運用;而不要一成不變的重複使用某一個心理療法,才能建立良好關係,幫助調節情志,促進心理治療的良性進展。

第三章 中西結合心關係
無論在華人或是西方社會,都認為家庭是一個人最早塑造人格的場所,即使是成年人已經長大獨立,脫離原生家庭,但其實他在行為、認知、情緒等多方面,並沒有完全的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也會影響到他未來與他人的人際關係。
中醫強調系統觀,除了強調家庭中,每個成員個體內在臟腑系統的動態平衡外,或許我們也可透過五行角度來看家庭。看一個家也像是看一個人,家庭成員就像是人體中的各個臟腑;一個有效能的家庭,並不是單一的要求每個人都能獨立成熟,做一樣的角色,而是找到當下家庭關係中,最佳的運作關係,得以讓家庭能以更有效能的方式,繼續運作下去。就像人體內的五臟各司其職,互相合作,共同維繫健康身心,那就算是完美的家庭五行動態平衡狀態。
對一個人來說,家庭就像是一個的安全的避風港及堡壘,學校是讓我們學習知識及練習人際互動的試煉場,職場就像是水手出航去探險並尋求自我實現的地方。成年人在工作場域的時間,往往大於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這部分像是親人關係,加上時常需要一起合作共事、吃飯、聊天等等,相處上往往會成為熟人關係,但面臨到一些利益衝突時,又像是生人關係,多了很多生存競爭與利害關係。健康的職場關係可以讓人開心成長,不健康的職場關係,例如適應不良、職場霸凌等等,可能會產生更多生理與心理壓力,進而導致身心疾病的產生。

第四章 中西結合心談夢
在心理學討論夢,一定要談到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書,書中提到「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因此改變了西方人對於夢的看法,開始正視「夢」的課題。佛洛伊德認為,所有夢都是有意義的,過去痛苦及被壓抑的記憶,會被隱藏在潛意識之內,意識上便失去該段記憶,而夢的內涵就是這些失去記憶的重現,也是滿足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欲望,尤其是「性」議題。這些被壓抑的欲望通常並非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由各種可能的象徵畫面形式出現;夢是我們跟潛意識溝通的媒介,通過夢的內容能將潛意識的內容告訴自己。
中醫解釋夢境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以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臟腑情志理論及形神合一等觀點建立而成的方法,可稱為「夢診」或是「釋夢」。中醫學可以透過夢診來理解人體內臟腑及心理狀態,內容包括分辨夢的成因、夢的情境、夢的質量,釋夢可以用直解、轉釋、反解等方式來解釋夢。
無論用何種理論方式去釋夢,夢的闡釋都會對個案產生很大的後續影響,所以不能隨意的闡釋夢境。另外還可以在釋夢過程中,加入心理治療的元素與技巧來幫助個案,如同之前所說,中西結合心療法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將情志的陰性面轉至陽性面,在釋夢也是如此,目標是將較負面的陰性夢境,轉至有正能量的陽性夢境。

第五章 中西結合心保養
從生理心理的角度來說,無論來源為何,只要是能讓我們產生一些負擔的知覺感受、甚至身心不適的反應,便是壓力;壓力源可能來自人際間的壓力、外在事物的壓力或是為了滿足自我需求的壓力。
當情志反應出現後,接下來就看要使用智慧因應方式,還是短效因應方式。智慧因應方式能讓人將陰性情志面轉向陽性情志面,進一步產生正能量,增加免疫能力與環境適應能力,促進身心健康並獲取更多價值成就感。至於短效因應方式,我不說是無效,是因為我覺得任何因應方式,都是為了解除當下壓力的一種方式,只是此種因應方式效能較短,長期下來仍會累積身心壓力,造成身心負擔,走向亞健康及身心疾患。
中醫是以人為本的全人醫學,除了談情志,也重視「精氣神」 、「形神合一」、「心身同治」的理念,因此中醫是針對一個人的整體身心狀態進行治療,無法明確將身與心分開治療。
若是依現在醫學的科學角度來看,傳統中醫理論的「心」除了有解剖學的心臟(Heart)器官的功能外,還包括中醫臟象之心,指的是心靈(Mind),跟腦(Brain)的功能有關,「心主神明」中的「心」,包含腦功能與心靈,不是心臟、也不單指大腦。
中醫認為心神與情緒息息相關,「五神」(神魂魄意志)與「七情」(怒喜思悲恐憂驚)是相互連動的,情緒是否變動取決於心神狀態,當心神健旺時,人雖受到刺激,但機體能做適當的調節適應,情緒自然不會有太強烈反應。
中西結合心取向強調「精氣神調養身、情志調節養心」的觀念,無論中醫、西醫與心理學,目的都是為了助人,應該互相合作,充分發揮各自長處,也互相補彼此之不足,運用不同方式讓人避免從健康走向亞健康及疾病程度。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