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談到訓練,對象無論是人類或動物、年幼或年老、自己或他人,如何運用方法使他們做出能力所及的事或應該做的事。如何讓貓咪不上餐桌或讓祖母別再對你嘮叨?如何改變你家寵物、孩子、老闆或朋友的行為?如何改善你的網球動作、高爾夫球表現、算術能力或記憶?這些,全都可以利用「增強」的訓練原則達成。
這些原則是不變的定律,如同物理定律,所有的學習及教導必定依據這些原則,猶如蘋果必定依據重力定律往下掉落般,每當我們試圖改變行為,無論對象是自己或他人,我們都運用這些原則,雖然我們不一定知道自己正這麼做。
我們往往不恰當地運用這些原則,我們威脅對方、與對方爭辯、迫使對方就範或剝奪對方,一出現問題便抓著對方窮追猛打,而當事情順利時卻白白讓稱讚對方的大好時機溜走。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對彼此、甚至對自己都嚴苛不耐,卻也都這種態度感到內疚,深知如果使用較好的方法,將能更快達成目標而且也不會引起緊迫,但往往就是想不出該怎麼做——我們只是不知道為現代訓練師所善加利用的「正增強定律」罷了。
無論要訓練什麼,不管是訓練四歲小孩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訓練幼犬大小便、訓練一群運動員或背詩,如果你知道如何運用正增強訓練原則,將可以進展得較快、較好也較有樂趣。
增強的定律很簡單,花十分鐘就可以把它全寫在黑板上,花一個小時就能學起來。然而,要運用這些定律就是個挑戰了,增強式訓練有如玩遊戲,腦筋必須轉得快才行。
每個人都可以作訓練,甚至有些人天生便能做得很好。你並不需要耐性特佳或個性強勢,或擁有與動物或小孩相處的天賦,或具有馬戲團訓練師法蘭克.巴克(Frank Buck)的「人眼魔力」,你只需要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
有些人直覺就明白如何應用訓練定律,我們稱這些人為天生教師、傑出指揮官、金牌教練、天才動物訓練師。我曾觀察一些劇場導演和許多交響樂團指揮家,他們運用增強原理的技巧都很高超,這些天賦異稟的訓練者不需要看書也能夠善加利用影響訓練的原理,然而我們其他人卻是跌跌撞撞、胡亂摸索企圖解決寵物不受控制或與子女同事意見相左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增強的運作原理,這可能是天大的幫助。
增強式訓練並非是「獎勵」和「處罰」的系統——總的說來,現代訓練師根本不使用這些字眼,獎勵和處罰的概念隱含極多與情緒相關的聯想和解讀,諸如渴望、害怕、罪惡感、『應該』如何和『理當』怎樣等。舉例來說,我們會因為自己做了某事而給予他人獎勵,譬如罵了小孩之後買冰淇淋給他作為補償,自以為知道獎勵應該是什麼,例如冰淇淋或稱讚,可是有些人並不喜歡冰淇淋,而且如果稱讚出自不當人選口中或稱讚的理由不當時可能適得其反,就如有時候老師的稱讚反而會使學生受到同學奚落。
我們期望他人不需獎勵也能做對的事,女兒應該洗碗,因為這是她對父母的義務,當小孩或員工出現打破東西、偷竊、遲到、講話無禮之類的行為時我們會很生氣,因為他們明知故犯。我們施行處罰時,通常是在行為早已發生很久以後了(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把犯人關入牢裡),於是這個處罰對對方未來的行為可能毫無影響。處罰其實只是報復,然而我們卻認為處罰是種教育方式,人們容易稱這種作法為:「給對方一個教訓。」
現代的增強式訓練不以這種通俗看法作為基礎,它是根據行為科學而來,依科學上的說法,「增強」出現於行為發生期間或行為達成時,並會增加行為再出現的可能性。達成增強有二個要點:行為與增強兩個事件在時間上必須具有關連性,當「行為」引起「增強」時,這個行為發生的頻率即增加。
用來增強的東西(增強物)可能是正面的,它是學習者可能喜歡並且希望要更多的東西,例如微笑或輕拍一下的鼓勵方式;但它也可能是負面的,也就是學習者想避開的東西,例如猛扯一下牽繩或皺眉。但增強原理中,最為重要的是「時間關連性」——行為發生,接著出現增強物,日後帶來良好後果或避開不良後果的行為便較常發生。事實上,這個增強的定義如同回饋迴路,反向推演亦能成立:如果行為頻率沒有增加,那麼若非增強物出現的時機過早或太遲,就是選用的增強物對行為者不具增強作用。
此外,我認為「增強理論」(科學原理)和「增強式訓練」(該科學原理的實際運用)之間有個重要分野。研究顯示,行為發生後若出現好的後果,該行為將較常發生,這是事實,不過實際運用時,若訓練者希望獲得驚人成效,在行為發生的當時就必須立刻出現增強物;「做對了!就是現在這個動作!」就在當下瞬間,學習者必須知道當時的行為已贏得獎賞。
現代訓練師已發展出一些即時增強的絕佳辦法:他們主要利用標定訊號讓學習者能夠確認行為、增強定律、一些實際在生活中運用這些定律的方法,以及一個民間提倡的訓練趨勢,目前暫且定名為「響片訓練」(clicker training),它正將這類訓練原理應用至嶄新未知的新領域。
我最早學習到正增強訓練是在夏威夷,一九六三年 我簽約成為海洋生物世界海洋館的首席訓練師,我過去以傳統方法訓練犬隻和馬匹,但是海豚是全然不同的對象,你無法使用牽繩、馬勒甚至拳頭訓練這種游來游去的動物,因此正增強物——通常是一桶魚——成為我們唯一的訓練工具。
一位心理學家向我概略解釋了增強式訓練的原理,至於應用這些原理的藝術,我則由訓練海豚的實務經驗習得。我的學術背景是生物學家,動物行為也是我畢生的興趣,當時讓我大感著迷的並不是海豚這種動物,而是進行這種訓練時我們之間產生的溝通——由我傳達給牠,由牠傳達給我。我把自海豚身上習得的經驗應用於其他動物,而且開始注意到這種訓練方式的應用悄悄出現在我的日常生活裡,例如我不再對孩子大吼大叫,原因是我注意到這麼做沒用,我會留意尋找我喜見的行為,當它發生時即予以增強。這種作法不但效果好多了,而且也可保持安寧平靜。
我從海豚訓練習得的經驗具有諸多紮實的科學理論作為後盾,本書中我們將討論許多多理論之外的延伸,據我所知,這些理論的應用多半未曾被科學界描述,而且我認為科學家常錯誤應用這些理論,不過基本定律已經確立無誤,訓練時必須將它們列入考量。
這些理論的研究具有不同名稱:行為矯治(behavior modification)、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行為學論(behaviorism)、行為心理學(behavioral psychology)、行為分析(behavior analysis);這個心理學分支領域主要應該歸功於哈佛教授史金納博士的引領。
據我所知,這個領域的內容在現代科學中最遭到毀謗、誤會、錯誤解讀、過度衍伸或誤用,光是提到史金納的名字即足以激怒一些人士,他們擁抱「自由意志」是人獸分野的特質之一,對於具有人文傳統背景的人士而言,蓄意利用一些技巧操縱人類行為似乎極其邪惡。然而昭然若揭的事實是,我們所有人無時無刻都試圖操縱彼此的行為,拿得到什麼方法就用什麼。
雖然人文主義信仰者一直猛烈抨擊行為學論及史金納博士,激烈程度可比過去對付異教徒的狂熱,但行為學論已經擴展成為心理學的一大領域,包含大學科系、臨床工作者、專業期刊、國際性會議、研究所計畫、學說、理論支派及大量研究文獻。
這個現象出現了一些益處,有些病症(例如自閉症)對塑形法和增強法的反應似乎無其他療法可及,許多治療師運用行為療法,成功地解決了患者情緒問題,至少在某些情況之下,這種單純改變行為、不探究問題根源的作法有其成效,因而促成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的興起,療程中注意到每位家庭成員的行為,而非只注意到患者本身,這顯然是很合理的作法。
從史金納理論產生的教學機(teaching machines)和編序教學書(programmed books)是人們為了逐步塑形學生學習並增強正確反應的早期嘗試,這些早期的機制笨拙難用,不過接著馬上出現了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它的增強物(虛擬煙火、跳舞的機器人)本身即具娛樂性,好玩又有趣,而且由於電腦回應的時間很精準,因此成效極佳。精神病院等機構也已建立起使用代幣或代卷的增強計畫,累積的代幣或代卷可以用來交換糖果、香菸或特權。而現在到處都見得到減重或改變其他習性的自我訓練計畫,「精準教學法」(Precision Teaching)和「直接教學法」(Direct Instruction)等依據塑形及增強原則設計的有效教學系統也進入了學校體系,而訓練生理反應的生物回饋(biofeedback)則是應用增強法的有趣例子。
如今,「制約」研究已經到了極致細節的程度,例如一項研究發現,進行自我訓練計畫時如果使用進度追蹤表,把小空格塗滿的人將比在小空格裡打勾的人容易維持新習慣。
把繁枝末節研究至此有它合理的心理學研究目的,不過它通常和好的訓練不太相干;訓練是一個迴路,是雙向性溝通,在迴路某端所發生的事件將改變另一端的事件,這和神經機械回饋系統(cybernetic feedback system)完全一樣。然而許多心理學家把研究當成是他們對動物所做的事,而非一起做的事,對於真正的訓練師來說,最引人興味的是每隻動物出人意料的獨特反應,而且它可能是訓練過程中最具成效的事件,但幾乎所有實驗性研究都刻意忽略或降低個體化反應。
史金納博士所謂的「塑形法」是一個行為逐漸改變的過程,設計及執行這個訓練方法是一個運用想像力的過程,然而心理學文獻中多得是缺乏想像的塑形研究,故且不提它們的設計笨拙,我認為它們甚至還構成了殘忍又不正常的處罰。舉一項近期期刊報告為例,它的尿床行為療法不但在小孩床上設置「尿濕」偵測器,而且還要治療師陪小孩過夜!撇開它對小孩心理的不良影響不說,這類的「行為」療法有如企圖用鏟子打死蒼蠅一般。
十九世紀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曾說過,每個創新的觀念會先被人取笑,然後被人大肆撻伐,到後來才會被視為理所當然。
據我所見,增強理論也不例外。多年以前史金納博士廣受恥笑,因為他為了示範塑形現象而訓練一對鴿子打乒乓球。他還曾為出生不久的女兒打造了一個溫暖、自動清潔又提供娛樂的搖籃,人們謔稱它是不符人道的「嬰兒箱」A,是不道德且偏離正統教派的產物;現今仍有人謠傳他兩個女兒精神失常,其實兩人都是事業有成的專業人士,個性也相當宜人。最後一點是,現在有許多知識份子認為自己早已聽說增強理論也明白它是什麼,表現出一副沒什麼大不了的樣子,事實上多數人並不了解它是什麼,否則他們對待別人的行為就不會這麼差了。
自從有了訓練海豚的經驗後,經年下來我持續對學術界、專業人士及一般大眾以增強原則為題發表演講及文章,我把這種訓練方法傳授給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家庭主婦和動物園管理員,也教導親友家人,週末講座裡則教授幾千名狗兒飼主和訓犬師,我對其他各類的訓練師(包括牛仔和教練)也進行觀察和研究。我注意到增強訓練的原則正逐漸滲入我們的普遍認知當中,好萊塢電影的動物訓練師稱正增強為「博感情訓練法」,他們利用這些技巧訓練成一些無法以暴力脅迫達成的行為,例如在《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要說》(Babe)電影中豬和其他動物出現的許多行為。現今許多奧運教練也利用正增強和塑形方法訓練,而非依賴傳統威喝的方法,他們同樣獲得顯著的進步表現。
然而,我卻找不到一本描述增強理論原則的書,可以讓人在遇到實際狀況時能馬上拿來運用,因此我在本書中依我的理解解釋了增強理論,並且就我所見說明了實際生活上的運用及誤用情形。
增強式訓練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它無法讓你銀行帳戶裡的錢變多,也無法挽救不良的婚姻,它也無法逆轉嚴重的人格問題。有些情況(例如嬰兒哭鬧)並不屬於訓練問題,它需要運用其他辦法解決,有些行為(無論動物或人類)具有遺傳天性的成份,要以訓練改變或許很難或不可能,有些問題不值得花時間訓練。但是,對於許多生活中的挑戰、任務或煩人之事,正確運用增強可以有所助益。
在某些情境下使用正增強後也許可以讓你觸類旁通,了解如何在其他情境下運用。一位我曾共事的海豚研究學者曾酸溜溜地說:「沒有訓練過雞的人應該規定他們不可以生孩子。」意思是人在訓練過雞這種無法接受暴力的動物而獲得成效時,這種經驗將明白顯示,你並不需要處罰小孩也能獲得成效,而且這種經驗應該會讓你有點概念,了解如何增強你喜見的小孩行為。
海豚訓練師為了每日工作需要,必須發展出正增強技巧,我注意到他們的子女多半極討人喜歡也很宜人。本書並不能保證你的子女也一樣宜人,事實上本書並不保證任何結果或技巧,它所能給你的是所有訓練的基本原則,並且給你一些指導方針,教你如何在各種情境下靈活運用這些原則,它或許能夠讓你去除苦惱多年的情況,或者能夠使停頓不前的狀況豁然開朗,如果你希望的話,你當然也可利用它訓練雞。
增強式訓練似乎有種自然規律,本書章節的安排順序與訓練時各個事件實際發生的過程(由簡單至複雜)同出一轍,而這個順序似乎也是人們最容易學習成為真正訓練者的必經過程。本書的編排由易入難,目的為使讀者逐步發展出正增強訓練的概略認識,然而本書為求實用,從頭至尾以生活實境作為範例,建議讀者把書中提及的解決辦法當成建議或啟發,而不是依樣畫葫蘆。
這些原則是不變的定律,如同物理定律,所有的學習及教導必定依據這些原則,猶如蘋果必定依據重力定律往下掉落般,每當我們試圖改變行為,無論對象是自己或他人,我們都運用這些原則,雖然我們不一定知道自己正這麼做。
我們往往不恰當地運用這些原則,我們威脅對方、與對方爭辯、迫使對方就範或剝奪對方,一出現問題便抓著對方窮追猛打,而當事情順利時卻白白讓稱讚對方的大好時機溜走。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對彼此、甚至對自己都嚴苛不耐,卻也都這種態度感到內疚,深知如果使用較好的方法,將能更快達成目標而且也不會引起緊迫,但往往就是想不出該怎麼做——我們只是不知道為現代訓練師所善加利用的「正增強定律」罷了。
無論要訓練什麼,不管是訓練四歲小孩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訓練幼犬大小便、訓練一群運動員或背詩,如果你知道如何運用正增強訓練原則,將可以進展得較快、較好也較有樂趣。
增強的定律很簡單,花十分鐘就可以把它全寫在黑板上,花一個小時就能學起來。然而,要運用這些定律就是個挑戰了,增強式訓練有如玩遊戲,腦筋必須轉得快才行。
每個人都可以作訓練,甚至有些人天生便能做得很好。你並不需要耐性特佳或個性強勢,或擁有與動物或小孩相處的天賦,或具有馬戲團訓練師法蘭克.巴克(Frank Buck)的「人眼魔力」,你只需要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
有些人直覺就明白如何應用訓練定律,我們稱這些人為天生教師、傑出指揮官、金牌教練、天才動物訓練師。我曾觀察一些劇場導演和許多交響樂團指揮家,他們運用增強原理的技巧都很高超,這些天賦異稟的訓練者不需要看書也能夠善加利用影響訓練的原理,然而我們其他人卻是跌跌撞撞、胡亂摸索企圖解決寵物不受控制或與子女同事意見相左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增強的運作原理,這可能是天大的幫助。
增強式訓練並非是「獎勵」和「處罰」的系統——總的說來,現代訓練師根本不使用這些字眼,獎勵和處罰的概念隱含極多與情緒相關的聯想和解讀,諸如渴望、害怕、罪惡感、『應該』如何和『理當』怎樣等。舉例來說,我們會因為自己做了某事而給予他人獎勵,譬如罵了小孩之後買冰淇淋給他作為補償,自以為知道獎勵應該是什麼,例如冰淇淋或稱讚,可是有些人並不喜歡冰淇淋,而且如果稱讚出自不當人選口中或稱讚的理由不當時可能適得其反,就如有時候老師的稱讚反而會使學生受到同學奚落。
我們期望他人不需獎勵也能做對的事,女兒應該洗碗,因為這是她對父母的義務,當小孩或員工出現打破東西、偷竊、遲到、講話無禮之類的行為時我們會很生氣,因為他們明知故犯。我們施行處罰時,通常是在行為早已發生很久以後了(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把犯人關入牢裡),於是這個處罰對對方未來的行為可能毫無影響。處罰其實只是報復,然而我們卻認為處罰是種教育方式,人們容易稱這種作法為:「給對方一個教訓。」
現代的增強式訓練不以這種通俗看法作為基礎,它是根據行為科學而來,依科學上的說法,「增強」出現於行為發生期間或行為達成時,並會增加行為再出現的可能性。達成增強有二個要點:行為與增強兩個事件在時間上必須具有關連性,當「行為」引起「增強」時,這個行為發生的頻率即增加。
用來增強的東西(增強物)可能是正面的,它是學習者可能喜歡並且希望要更多的東西,例如微笑或輕拍一下的鼓勵方式;但它也可能是負面的,也就是學習者想避開的東西,例如猛扯一下牽繩或皺眉。但增強原理中,最為重要的是「時間關連性」——行為發生,接著出現增強物,日後帶來良好後果或避開不良後果的行為便較常發生。事實上,這個增強的定義如同回饋迴路,反向推演亦能成立:如果行為頻率沒有增加,那麼若非增強物出現的時機過早或太遲,就是選用的增強物對行為者不具增強作用。
此外,我認為「增強理論」(科學原理)和「增強式訓練」(該科學原理的實際運用)之間有個重要分野。研究顯示,行為發生後若出現好的後果,該行為將較常發生,這是事實,不過實際運用時,若訓練者希望獲得驚人成效,在行為發生的當時就必須立刻出現增強物;「做對了!就是現在這個動作!」就在當下瞬間,學習者必須知道當時的行為已贏得獎賞。
現代訓練師已發展出一些即時增強的絕佳辦法:他們主要利用標定訊號讓學習者能夠確認行為、增強定律、一些實際在生活中運用這些定律的方法,以及一個民間提倡的訓練趨勢,目前暫且定名為「響片訓練」(clicker training),它正將這類訓練原理應用至嶄新未知的新領域。
我最早學習到正增強訓練是在夏威夷,一九六三年 我簽約成為海洋生物世界海洋館的首席訓練師,我過去以傳統方法訓練犬隻和馬匹,但是海豚是全然不同的對象,你無法使用牽繩、馬勒甚至拳頭訓練這種游來游去的動物,因此正增強物——通常是一桶魚——成為我們唯一的訓練工具。
一位心理學家向我概略解釋了增強式訓練的原理,至於應用這些原理的藝術,我則由訓練海豚的實務經驗習得。我的學術背景是生物學家,動物行為也是我畢生的興趣,當時讓我大感著迷的並不是海豚這種動物,而是進行這種訓練時我們之間產生的溝通——由我傳達給牠,由牠傳達給我。我把自海豚身上習得的經驗應用於其他動物,而且開始注意到這種訓練方式的應用悄悄出現在我的日常生活裡,例如我不再對孩子大吼大叫,原因是我注意到這麼做沒用,我會留意尋找我喜見的行為,當它發生時即予以增強。這種作法不但效果好多了,而且也可保持安寧平靜。
我從海豚訓練習得的經驗具有諸多紮實的科學理論作為後盾,本書中我們將討論許多多理論之外的延伸,據我所知,這些理論的應用多半未曾被科學界描述,而且我認為科學家常錯誤應用這些理論,不過基本定律已經確立無誤,訓練時必須將它們列入考量。
這些理論的研究具有不同名稱:行為矯治(behavior modification)、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行為學論(behaviorism)、行為心理學(behavioral psychology)、行為分析(behavior analysis);這個心理學分支領域主要應該歸功於哈佛教授史金納博士的引領。
據我所知,這個領域的內容在現代科學中最遭到毀謗、誤會、錯誤解讀、過度衍伸或誤用,光是提到史金納的名字即足以激怒一些人士,他們擁抱「自由意志」是人獸分野的特質之一,對於具有人文傳統背景的人士而言,蓄意利用一些技巧操縱人類行為似乎極其邪惡。然而昭然若揭的事實是,我們所有人無時無刻都試圖操縱彼此的行為,拿得到什麼方法就用什麼。
雖然人文主義信仰者一直猛烈抨擊行為學論及史金納博士,激烈程度可比過去對付異教徒的狂熱,但行為學論已經擴展成為心理學的一大領域,包含大學科系、臨床工作者、專業期刊、國際性會議、研究所計畫、學說、理論支派及大量研究文獻。
這個現象出現了一些益處,有些病症(例如自閉症)對塑形法和增強法的反應似乎無其他療法可及,許多治療師運用行為療法,成功地解決了患者情緒問題,至少在某些情況之下,這種單純改變行為、不探究問題根源的作法有其成效,因而促成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的興起,療程中注意到每位家庭成員的行為,而非只注意到患者本身,這顯然是很合理的作法。
從史金納理論產生的教學機(teaching machines)和編序教學書(programmed books)是人們為了逐步塑形學生學習並增強正確反應的早期嘗試,這些早期的機制笨拙難用,不過接著馬上出現了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它的增強物(虛擬煙火、跳舞的機器人)本身即具娛樂性,好玩又有趣,而且由於電腦回應的時間很精準,因此成效極佳。精神病院等機構也已建立起使用代幣或代卷的增強計畫,累積的代幣或代卷可以用來交換糖果、香菸或特權。而現在到處都見得到減重或改變其他習性的自我訓練計畫,「精準教學法」(Precision Teaching)和「直接教學法」(Direct Instruction)等依據塑形及增強原則設計的有效教學系統也進入了學校體系,而訓練生理反應的生物回饋(biofeedback)則是應用增強法的有趣例子。
如今,「制約」研究已經到了極致細節的程度,例如一項研究發現,進行自我訓練計畫時如果使用進度追蹤表,把小空格塗滿的人將比在小空格裡打勾的人容易維持新習慣。
把繁枝末節研究至此有它合理的心理學研究目的,不過它通常和好的訓練不太相干;訓練是一個迴路,是雙向性溝通,在迴路某端所發生的事件將改變另一端的事件,這和神經機械回饋系統(cybernetic feedback system)完全一樣。然而許多心理學家把研究當成是他們對動物所做的事,而非一起做的事,對於真正的訓練師來說,最引人興味的是每隻動物出人意料的獨特反應,而且它可能是訓練過程中最具成效的事件,但幾乎所有實驗性研究都刻意忽略或降低個體化反應。
史金納博士所謂的「塑形法」是一個行為逐漸改變的過程,設計及執行這個訓練方法是一個運用想像力的過程,然而心理學文獻中多得是缺乏想像的塑形研究,故且不提它們的設計笨拙,我認為它們甚至還構成了殘忍又不正常的處罰。舉一項近期期刊報告為例,它的尿床行為療法不但在小孩床上設置「尿濕」偵測器,而且還要治療師陪小孩過夜!撇開它對小孩心理的不良影響不說,這類的「行為」療法有如企圖用鏟子打死蒼蠅一般。
十九世紀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曾說過,每個創新的觀念會先被人取笑,然後被人大肆撻伐,到後來才會被視為理所當然。
據我所見,增強理論也不例外。多年以前史金納博士廣受恥笑,因為他為了示範塑形現象而訓練一對鴿子打乒乓球。他還曾為出生不久的女兒打造了一個溫暖、自動清潔又提供娛樂的搖籃,人們謔稱它是不符人道的「嬰兒箱」A,是不道德且偏離正統教派的產物;現今仍有人謠傳他兩個女兒精神失常,其實兩人都是事業有成的專業人士,個性也相當宜人。最後一點是,現在有許多知識份子認為自己早已聽說增強理論也明白它是什麼,表現出一副沒什麼大不了的樣子,事實上多數人並不了解它是什麼,否則他們對待別人的行為就不會這麼差了。
自從有了訓練海豚的經驗後,經年下來我持續對學術界、專業人士及一般大眾以增強原則為題發表演講及文章,我把這種訓練方法傳授給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家庭主婦和動物園管理員,也教導親友家人,週末講座裡則教授幾千名狗兒飼主和訓犬師,我對其他各類的訓練師(包括牛仔和教練)也進行觀察和研究。我注意到增強訓練的原則正逐漸滲入我們的普遍認知當中,好萊塢電影的動物訓練師稱正增強為「博感情訓練法」,他們利用這些技巧訓練成一些無法以暴力脅迫達成的行為,例如在《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要說》(Babe)電影中豬和其他動物出現的許多行為。現今許多奧運教練也利用正增強和塑形方法訓練,而非依賴傳統威喝的方法,他們同樣獲得顯著的進步表現。
然而,我卻找不到一本描述增強理論原則的書,可以讓人在遇到實際狀況時能馬上拿來運用,因此我在本書中依我的理解解釋了增強理論,並且就我所見說明了實際生活上的運用及誤用情形。
增強式訓練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它無法讓你銀行帳戶裡的錢變多,也無法挽救不良的婚姻,它也無法逆轉嚴重的人格問題。有些情況(例如嬰兒哭鬧)並不屬於訓練問題,它需要運用其他辦法解決,有些行為(無論動物或人類)具有遺傳天性的成份,要以訓練改變或許很難或不可能,有些問題不值得花時間訓練。但是,對於許多生活中的挑戰、任務或煩人之事,正確運用增強可以有所助益。
在某些情境下使用正增強後也許可以讓你觸類旁通,了解如何在其他情境下運用。一位我曾共事的海豚研究學者曾酸溜溜地說:「沒有訓練過雞的人應該規定他們不可以生孩子。」意思是人在訓練過雞這種無法接受暴力的動物而獲得成效時,這種經驗將明白顯示,你並不需要處罰小孩也能獲得成效,而且這種經驗應該會讓你有點概念,了解如何增強你喜見的小孩行為。
海豚訓練師為了每日工作需要,必須發展出正增強技巧,我注意到他們的子女多半極討人喜歡也很宜人。本書並不能保證你的子女也一樣宜人,事實上本書並不保證任何結果或技巧,它所能給你的是所有訓練的基本原則,並且給你一些指導方針,教你如何在各種情境下靈活運用這些原則,它或許能夠讓你去除苦惱多年的情況,或者能夠使停頓不前的狀況豁然開朗,如果你希望的話,你當然也可利用它訓練雞。
增強式訓練似乎有種自然規律,本書章節的安排順序與訓練時各個事件實際發生的過程(由簡單至複雜)同出一轍,而這個順序似乎也是人們最容易學習成為真正訓練者的必經過程。本書的編排由易入難,目的為使讀者逐步發展出正增強訓練的概略認識,然而本書為求實用,從頭至尾以生活實境作為範例,建議讀者把書中提及的解決辦法當成建議或啟發,而不是依樣畫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