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夜海航行
人生中總有迷失方向的時期。
前一刻還生活得順風順水,下一刻就突然泥足深陷。
比方說,在工作上捅了大婁子、被另一半提出分手、和家人發生問題,任何一件事都能輕易地讓我們的日常生活土崩瓦解。
即使沒有遇上那麼嚴重的事件,崩塌也有可能肇因於一件小事。因為小小的失誤而失去自信,因為彼此看似微小的錯待而無法再信任他人。當這樣的情況不斷積累,我們就會失去自己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原本可以預見的未來也不再清晰可見。我們不再知道自己此刻身處何處、接下來又該往何處去。
深層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將任何人身上都可能發生的人生危機期,稱作「夜海航行」(night sea journey)。可能是因為此刻的我們正如同一艘小船,漂泊無依地航行在波濤洶湧的夜海上。
或許你曾經遭遇過這樣的日子,或許你正處在這樣的時刻。
夜海航行來得迅雷不及掩耳。自己一個人被放逐到至暗之中,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人生。
這種時候,一艘漂泊無依的小船若要持續航行,就需要某些支援。
老實說,支援可分為兩種。這一點很重要。
+ 支援航行的方法1 心靈的處方箋
你知道嗎?其實書店裡有「夜海航行區」。
這當然不是說書店裡真的有某個區域,被命名為「夜海航行區」,而是書店裡確實存在某一區的書櫃,書櫃上的書籍是專為正在夜海航行的人所提供的。
這區書櫃裡擺著被歸類為生存之道、心靈勵志,或自我成長的書籍。宗教、心理學的書也被擺放在這附近。
這類書籍的內容是,教人應該保持何種心態、應該如何生活。
有些書會說「要正面思考」,另一些則是說「接納你的負面想法」。還有些書會說「要感謝身邊的人」,另一些則說「要為自己而活」。
書中內容林林總總,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這些書會像夜晚的燈塔般,指出一個明確方向,讓我們知道「朝那個方向前進就行了」。
這很有幫助。
當我們忽然落入夜海航行而茫然自失時,只要有一座燈塔為我們照明方向,就能讓我們能打起精神前進。因為只要知道該往哪裡前進,需要做的就只有划起船槳來而已。
這正是所謂「心靈的處方箋」。
心靈的處方箋可以告訴失去方向的你,該往哪裡前進。
這就是第一種支援夜海航行的方法。
安全避風港
某天,一位四十世代後半的女性前來諮商。這是她婚後第十年,有一個在上小學的兒子,但丈夫無預警地向她提出離婚,讓她陷入了嚴重的混亂狀態。
丈夫是否愛上其他人了?我做錯什麼了?夫妻關係還有沒有可能重來?不對,反正自己也有收入,是不是乾脆就跟對方離婚算了?但離婚的話,該如何向孩子說明?娘家的父母會不會嫌棄我婚姻失敗?
她才剛被放逐至夜海航行上。負面想法此起彼落,她陷入焦慮。
小船愈想逃離漩渦,反而愈被吸向漩渦中心。這是她給我的感覺。於是我對她說:
「暫時讓自己休息一段時間吧。等頭腦冷靜後,應該就能冷靜思考該如何處理了。」
我這麼說完,便開始跟她討論到醫療機構就醫、取得職場和周圍的幫助之事宜,以及在休息的這段時間,有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
小船該往哪個方向前進?
我所提出的處方箋是,先到最近的安全避風港暫時避難。只不過,重點是這畢竟是應急的處理方式。
人生難題
繼續剛剛的故事。
她在工作上得到了兩個禮拜的休假(她是一間小公司的老闆,有優秀的下屬代她處理各項事務),哥哥一家人住在附近,他們會來到她家替她照顧孩子。
她一天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床上度過,她會看過去愛看的漫畫來打發痛苦的時間。
兩個禮拜過去了,比起當初,她穩定了許多。於是她決定回到工作崗位上。這麼做似乎比較好。她說:
「在工作的時候,可以不去想那些事。」
這之後,她也持續前來諮商。她向我報告平日的生活方式,我們一起討論如何減輕焦慮。我提出處方箋,她加以實踐。有時窒礙難行,有時進行順利。
負面想法仍一直糾纏著她,但她逐漸發現,並不是一切都會在瞬間崩塌。她的焦慮開始得到控制。雖然是且走且行,但她的日常生活也逐步回到正軌。於是她也慢慢恢復了冷靜思考的能力。
看起來,這次的處方箋確實發揮作用了,我也鬆了一口氣。
然而,處方箋最多只能幫到這裡。
因為她的問題可說是完全沒有解決。她接下來必須去思考、去處理的事,仍然堆積如山。
我與丈夫的關係該何去何從?為什麼狀況會演變至此?歸根究柢,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接下來該如何生活下去?我想要什麼,又需要什麼?為何我的人生會落入這般田地?
這些都是人生中的難題。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正確答案,就算有也幫不上自己。她需要的是,自己得出自己的結論,找出自己可以接受的故事。
在安全的避風港稍事歇息,調整好態勢後,她又必須重新出發,划向漆黑的汪洋,一邊航行一邊摸索新航路。
支援航行的方法2 心靈的輔助線
心靈的輔助線,這就是支援夜海航行的另一種方法。
輔助線是在面對複雜的圖形時,不將圖形加以簡化的處理技巧。你可能在過去的數學課學過。
比方說,有一個問題是:求不規則五邊形的面積。因為是不規則的形狀,所以光是這個圖案的話,會不知道該從何算起。
這時,如果畫上一條輔助線,就能看出這個五邊形是由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方形組合而成。
只要分別求出三角形的面積和四方形的面積,再將兩者相加,就能得出不規則五邊形的面積了。
將複雜的事物先分割成單純的形狀,之後再將分割出的形狀結合起來。這就是輔助線的功能。
心靈的輔助線也是相同的道理。這是一種在面對複雜的心靈時,不加以簡化的處理技巧。
比方說,這個故事裡,心靈的輔助線將她對丈夫所抱持的複雜情緒加以分解。因丈夫的聯繫而大受打擊的她,可以分割成「因受傷而絕望的她」和「仍想相信對方的她」。
她既厭惡自私的丈夫,同時也仍愛著他。這是十分痛苦的。而輔助線讓她知道,這才是她當下的所在地。
「分解」就是「了解」。透過輔助線分解複雜的心靈,於是我們逐漸能看清自己內心有哪些想法,自己正在跟什麼天人交戰。
我剛才將處方箋比喻為燈塔。因為混亂的時候,燈塔能指示出一個明確的方向,照亮我們該前進的航路。若從這個邏輯延伸,那輔助線或許可比喻作手電筒。它是一道照亮近處而非遠處的光。
透過手電筒的微弱光線,就能稍稍為我們照亮潛藏在小船上的東西、隱藏在周圍海面上的東西。
「了解」伴隨著苦楚。因為這是在將目光投向不想看到的東西,將手伸向不想觸碰的部分,去思考一想到就難受的事。所以這麼做當然苦楚。
現實中的她也確實因為察覺到自己心中仍有愛,而變得既糾結又痛苦。若能一刀跟對方切得一乾二淨,那該有多痛快、多輕鬆。
即使如此,這種正視心靈的做法,仍有其價值。
因為這麼做可以拓展心靈的可動範圍。讓我們能夠思考以往所想不到的事,能跟過去所拒絕承認的感受共存。
如此一來,我們就會慢慢能面對原本害怕的現實,能夠一點一點地挑戰過去所否定的生存之道。以她的情況而言,則是稍微能夠消化自己對丈夫的複雜情緒。而這個「稍微」又為她帶來對自己和對這個世界的新認知。
不斷重複這樣的行為,就是所謂的治療。而我們正是要透過這個方式,找出自己的人生航道。
+ 處方箋還是輔助線
接下來,我和你的夜海航行就要啟程了。
現在你是否已明白,有兩種東西可以作為夜海航行的支援?
第一種是心靈的處方箋,這是為你照亮航路的燈塔。
另一種是心靈的輔助線,這是照亮你與你的周圍的手電筒。
兩者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
就像在諮商的過程中,會依據時間與狀況,時而進行管理,時而進行治療。同樣地,人生中有時是處方箋有效,有時是輔助線有效。
需要使用哪一種,是依個別狀況決定。
重點是現在的你正處在什麼樣的狀況中?
此刻,你所需要的是處方箋,還是輔助線?
你覺得呢?請你稍微想想看。
這真是道困難的問題。
你內心是否有一個聲音是希望能拿到一張處方箋,直截了當地教你該如何活下去,但又有另一個聲音是想使用輔助線,好好地思考自己的生存之道?
那我們換個角度想想。
此刻的你是待在安全避風港避難比較好?還是透過夜海航行去找尋你的目的地比較好?再換一個問法,就是:你現在需要的是管理?還是治療?
不對,或許還是太難了。畢竟一個人要看清此刻的自己正處在什麼狀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沒關係,你不必立刻給出答案。
應該說,這種兜兜轉轉,這也不對、那也不對的思考過程本身,就是具有意義的。
是的,「處方箋與輔助線」就是我們的第一條輔助線。
為亂無頭緒的自己畫一條輔助線。因為被問到要選「處方箋還是輔助線」而開始思考後,你才會看見自己的兩面性。如此一來,你就可以進一步思考:這兩面是以什麼樣的比例存在?怎麼樣的分配才是好的?
於是,或許你就能多一點點勇氣,覺得自己可以試著把手伸向以往總是避開的事物了。
接下來,我就是要與你一起做這件事。
我的小船上有一個袋子,裡面放著六根像棒子的東西。上面各寫著一行文字。
「馬匹與騎手」
「愛情與工作」
「分享與秘密」
「舒暢與糾結」
「正面與負面」
「純粹與不純」
我的工作是根據需求,將這六條輔助線拉出來,並說明那是什麼。
你的工作是實際在你的內心畫出那樣的輔助線。讓自己兜兜轉轉,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地去糾結、去思索。
一邊在海上航行,一邊發現航路,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這就是「夜海航行」的實踐方式。
被強灌處方箋
我從諮商開始之初就知道,達哉對於當下的職場有著強烈的不滿。因為那家公司作風保守,不承認他真正想做的事稱得上是工作。如果繼續耗在那邊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自己人生就會在轉眼間結束。所以,非換工作不可。這個想法在他心中盤據成了一道漩渦。
另一方面,他也感到很不安。辭去當下的工作後,自己究竟能不能好好走下去?自己想做的事到底值不值得冒險嘗試?他不知道。他沒有自信。
不僅如此,更棘手的是,甫入公司,他的直屬女主管就一直對他照顧有加,他感到主管對他有恩。達哉認為換工作就是對主管的背叛,因而採取不了任何行動。
傷透腦筋。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變形。
某天早上,他看見了自己辭去當下的工作、展開新工作的未來。所以他下定了決心,但傍晚時又覺得辭職的話,會對不起主管,於是又為留在當下的工作崗位上找到了理由。相同的情況不只以一天為單位發生,有時也以一週為單位、一個月為單位發生。他內心的感受剪不斷理還亂。
某天,達哉前來諮商時,帶著一臉如釋重負的表情。
「我決定了,我要辭職。我明天就跟主管提辭呈。」
我十分吃驚。上週諮商時,他的內心還纏繞成一團亂麻,如今卻豁然開朗。
一聽之下,是他讀了工作上的前輩所推薦的書,煩惱就如撥雲見日般地消失了。
「人生只有一次,把時間用來煩惱太浪費了。既然你有想做的事,那就與其思考,不如先行動起來。」據說那本書上寫著這段非常有力的話語。
「我決定要自己創業。不是要到其他公司工作。」
達哉這麼說。
「現在有沒有訂出什麼具體的做法?」
「都還沒有。」
達哉此時放低了音量。有一瞬間,羞恥在他臉上一閃而過。但他立刻加強了音量。
「可是,我覺得得先動起來。有些事情不開始動手,永遠不會去做。總之,我會先遞辭呈。這是我第一步要做的事。」
達哉繼續高談闊論著他那難以稱得上是切合實際的未來計畫。他看起來意氣風發,心情愉快。
在只剩下十五分鐘時,他才突然一改之前的表情。
「我在想諮商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我已經有結論了。」
他的口氣堅決,這讓我有點錯愕。一切都太突然了。
我該如何回應?這是非常重要的局面。當我一語不發地思考時,達哉瞬間顯現出不安。他本該豁然開朗的表情,蒙上了陰霾,並且開口問道:
「那東畑先生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