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6章 意識到個人守則的影響

有時候,同理、肯定、良好的連結,就足以強化對方的快樂、自我價值與能量,使他能開始靠自己解決問題。但有時候,我們得想辦法促進非意識層面的改變。對有些人而言,即使得到再多同理和接納,依然卡在相同的問題出不來,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受限於「個人守則」(maxims),不斷採取無效的行動。遇到這種情況時,就得針對個人守則進行解決,協助對方獲得重要的自我覺察與找到新的對應方法。
對每個人而言,除了社會上的法律與規定,都還會擁有一套個人守則,這其中的內容多半來自於父母或自己。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個人守則,因此若能將焦點放在這裡,或許能帶來幫助。
個人守則涵括的範圍無遠弗屆,從家裡的整潔度,到該用什麼方式招待客人、要如何建立親密關係等等,皆可能包含在內。
以下舉出幾則個人守則的例子:

․我不可以犯錯。
․我不可以過於自滿。
․我應該要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好。
․我不能展現出自己的脆弱。
․我得表現出別人想要與期待看見的模樣。
․我不可以濫用大自然的資源,所以我要經常反問自己:「能不能再將就一點?」
․我得確保身邊的每個人都過得很好。
․我不該對別人有所期待。
․我應該要恪守健康飲食的習慣。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都不可以說謊。
․我不可以造成別人的困擾。
․我不可以過度包裝自己。
․別人的需求應該優先於我的需求。
․我得時刻保持警覺,防範別人占我便宜。
․若別人對我生氣了,我一定得想辦法讓對方再次喜歡我。
․有人來找我時,我一定得表現出友善和快樂的模樣。
․朋友有需要時,我一定要出手相助。

個人守則的正面功能,是幫助我們採取對自身有利的行動,最好的情況是它們成為一種內在指引,帶領我們創造美好的生活。
然而,創傷與童年的負面家庭經驗也會形塑我們的個人守則。例如,當一個人在兒童時期表現出憤怒時,父母的反應令他感到失望,他很可能會發展出「我不可以表達生氣」的個人守則,而這個守則的出現,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避免他再次經歷那種失望、受傷的感覺。但長大後,這守則開始造成反效果:因為他無法將憤怒展示於外,造成有些人會無視他的界線或未能善待他。
一旦把焦點放到個人守則,你所幫助的人或許會發現,他是依循著已不再適用的個人守則而活。這些守則可能會讓他無法用更好的方式來照顧自己,或是繼續使用某些百害而無一利的行為模式。倘若能意識到這一切,就有機會改變。
當事人也許會發現自己未經思考就預設了父母的想法,或自己一直依據某些守則而活,卻早已想不起這些守則從何而來。就像拿湯匙吃飯一樣,最一開始,這件事很困難,你該舀多少的量才好?在用湯匙把食物送進口中的過程,要如何避免食物滴落?要怎麼把湯匙放進嘴裡?只要學會了,我們連想都不想就知道要怎麼做。它成為一種自動化歷程,我們甚至不會記得自己是如何學會、為何會這麼做。
以下是尹加的故事,從中可看見她的生活如何受個人守則所影響:

尹加熱愛玩撲克牌,這為她帶來許多樂趣。但不曉得為何,快樂之中總隱約摻雜著一絲絲罪惡。她只知道,一旦牽涉到錢,她就不可以加入。
檢視尹加玩牌時的這項守則,她發現在印象裡,母親總是用很負面的方式評論那些把時間花在打牌上的人。由於母親還在世,因此尹加得以能詢問為何她對玩牌的看法這麼糟,才得知曾祖父過去曾因賭博而散盡家產。
尹加找出自己對玩牌的守則來源後,便掙脫了這項束縛。她敞開心胸,擁抱新的可能性。她加入兩個撲克牌俱樂部,這是她一直想做,卻礙於這樣會涉及金錢而放棄的事。如今,她每個月都可以參與五次的撲克牌活動,不再只有兩次而已。

守則愈嚴苛,行動愈受限
把一個人可能採取的行動視為一張世界地圖,每多一個限制性的守則,就剪掉地圖的一部分。
舉例來說,你所幫忙的人,有著自己必須永保美觀的個人守則,所以她不能整天都穿著睡衣,也不能疏於打扮。她或許有個嚴格控管禮儀的母親,為了不讓母親失望,她得遵守許多規則,所以就算再喜歡,她也不能當個難以常保整潔的煙囪清潔員。各種守則與限制讓她的選擇愈來愈少,而這些嚴格的規範,讓她原本如世界地圖般大的行動範圍幾乎只剩下一座小島。如此一來,她得花上許多心力和精力,才能靠僅存的選項從生命中獲得想要的事物。
檢視矯枉過正的個人守則
做決定時,會格外突顯個人守則的存在。只要詢問「你為什麼不做你想做的?」或「你為什麼不停止做那些不想做的事?」內在規範和價值觀就會無所遁形。
如果你所幫助的這個人未去實現人生目標,或不滿意自己的生活現狀,很可能是那些矯枉過正的個人守則正在影響他。不妨詢問他「你為什麼不……」之類的問題,雖然聽起來又蠢又惹人厭,因為他當然有他的理由。但這麼做有其重要性,身為一個助人者要記得,能帶來偌大改變的,往往是這些不起眼且惱人的問題。當然,你可以禮貌地提問,我自己就常會這麼做,尤其是在非諮商的場合裡,像是:「當你講到不想參加表親的生日時,我有點疑惑,你為何沒在接到邀請時婉拒呢?希望你不會覺得我管太多。」
當對方回答這個問題時,往往會講出自己的個人守則,於是我會加以鏡映:「聽起來你有個守則,你覺得滿足母親的期待,比獨享一個清靜的周末還重要。」講完後可以先停在這裡,隨著他發現自身守則的存在,就愈能覺察到自己行動的背後原因,新的可能性將得以萌芽。他或許會好奇要如何改變自己的個人守則,當然,他也可能不以為意。
若你所幫助的人對自身守則所造成的束縛感到不滿,不妨與他分享你如何受益於調整個人守則與說明如何進行。
接下來,來看看珍如何處理她的個人守則。
珍一直夢想著能到南方的海灘飯店過聖誕節,當我問她為何不這麼做時,她講出自己的個人守則:

․聖誕節就是要陪在年邁的父母身邊。
․不可以太自私。
․不可以花那麼多錢在自己身上。

當個人守則浮上檯面,我們自然會一一去檢視它們。這個守則是有建設性的?還是沒來由地造成限制?

共同建立新版守則
若你所幫助的人喜歡寫東西,可以請他拿兩張紙,針對一個守則,在其中一張紙寫下該守則帶來的優點,另一張則寫下缺點。
珍一邊寫下個人守則的優缺點,一邊將這些守則進行改版,令她的海灘假期有機會成真。
改版後的個人守則如下:

․我得陪伴年邁的父母,但並非時時刻刻都得如此。
․只要在聖誕節前找個周日陪他們,他們應該就能自己過聖誕節。
․我可以偶爾自私一點,為自己花一些錢,而這也有益於身邊的人,因為我會帶著好心情和更多活力回家。

只要多花一些心力,改變就能發生:除了思考新的想法,最好還能將它們寫下來,之後就能反覆閱讀。若當事人不喜歡寫東西,可以試著把各種想法反覆地大聲說出來。如果能說給某個人聽,效果會是最好的,能講給好幾個人聽會更好。你可以邀請他把新的想法說給你聽,或是與他家裡的某個人分享。倘若他不太習慣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私事,可以到森林裡對著古老的大樹訴說,或是對著鏡子講給自己聽。
新版個人守則上線後,舊的就必需拿掉。做法很簡單,只要中斷它就好。愈常中斷原本的行為模式,它的影響力就會愈來愈小。
探討個人守則的成因
個人守則與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有關。若當事人難以打破不合宜的個人守則,不妨進一步探索與該守則有關的想法,以下是可用的問句:

․你為何必須……¬?
․如果不這麼做,會發生什麼事?
․你為什麼不……?

珍以一句話回答了為何不能自私:「如果每個人都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她後來意識到這是她父親講過的話,而且還強調了無數次。有一回,她因為想打羽球而不想照顧弟弟,父親就曾這麼說。長大後再回頭來看這件事,發現父親只需要換個方式,像是改成由祖母照顧弟弟,或是也把弟弟一起帶去打羽球的地方看顧,一切就解決了。於是她決定不要再受那句乏善可陳的話所影響,因為那句話否定了她有能力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至於為何一定得陪年邁的父母過聖誕節,珍的理由是當她年幼無助時,他們會陪著她;如今輪到他們需要協助,她想報答他們。但後來,她回想起當她還是個孩子時,她的父母也經常顧著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即使在她生氣地認為應該要有人照顧她的時候,亦是如此。於是她開始能調整自己的個人守則,認為自己不見得總是得陪侍於側,包括聖誕節在內。
擺脫過時的個人守則
要挑戰一件新事物,或者是停止一件你已做了許多年,甚至幾乎做了一輩子的事情,多半都會伴隨著不舒服的感受或焦慮。
當珍對父母說了她聖誕節要去海邊度假之後,有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第一年的旅行途中,她不斷擔憂父母是否會在她出門的這段期間生病不舒服。
結果並未發生任何不好的事情,她也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海灘假期,有了這樣的經驗後,下次當她需要在不同的狀況裡優先考慮自己的需求時,將會容易許多。
在大多數狀況裡,當事人只要意識到自己的個人守則,就會開始想要擺脫或調整這些守則,好讓自己能夠擁有更多的自由與可能性,就如珍所做的那樣。現在,珍在她的生活裡有了更多選擇。過去那些被視為太過自私而不去做的事情,如今都被重新納入考量,她也可以在生活中享受更多有趣的活動。
採用新的個人守則生活之初,需要付出大量心力才能維持。若你所幫助的人對於要用新守則感到有壓力、害怕、或是疲累,他可能很快就會放棄並回到老樣子。因為對他而言,舊模式已近乎第二本能,信手捻來絲毫不費力。所以故態復萌既合理且正常,並不代表沒有希望,只要試著讓對方專注於想達成的目標,並抓住任何機會提醒自己,舊模式的出現率就會慢慢下降。
你可以建議他把新的個人守則貼在鏡子上或者是放在其他顯而易見的地方。又或者,他可以把新的個人守則分享給好友知道,請朋友幫忙適時提醒他。
過於嚴苛的守則會打擊自尊
若當事人的個人守則是他應該要表現得比大多數人都好——例如,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他應該要更加勤奮或帶給別人更多幫助——這一切的背後往往是低自尊在作祟。當我詢問珍為何她認為,自己應該要總是能夠幫上別人的忙,而且不可以造成別人困擾,她也被自己的回答給嚇到了:她很害怕如果自己不這麼做,會沒有人想跟她在一起。很顯然的,她缺乏內在價值感。
過度嚴苛的個人守則,往往是為了用來補償內心深處的自我認同不良。藉由展現出極端友善的行為,潛意識地希望沒有人會發現,自己有多麼渺小與沒有價值。
如果你所幫助的人打破了自己原有的個人守則,並發現依然有人願意留在他身邊,甚至覺得他比以前還要有趣,將能提升他的自尊心。
如果他能夠添加更多放鬆的元素到自己的守則裡,也會讓別人和他相處時感覺比較自在或愉快,這些也都會對他的自我覺察帶來正向的影響。例如,若他能允許自己不參加沒有興趣的生日派對,然後將那些錢拿來買一束美麗的花送給自己,他就是在對自己說,「我很重要,所以我的需求也很重要」。
尊重個人的價值觀
然而,並非所有的個人守則都得進行調整。有些守則與個人價值觀關連甚深,因此對當事人而言是很合理的存在。如果對方不想調整某個守則,很可能是因為牽涉到他的價值觀。請試著尊重他的價值觀,這將有助於他把自己視為一個獨特的個體。以下是與價值觀有關的例子:

․除非必要,否則不該製造太多汙染。
․兒童需要被關愛。
․人應該要誠實。
․人應該要守信用,並盡可能地說到做到。
․人不應該占他人的便宜。

當我發現某項守則涉及當事人的價值觀,我可能會說:「這聽起來像是你很重視的事情。」又或是:「現在我明白,那些反其道而行的人,為何會令你如此生氣了。」

【本章重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守則。大多時候,我們都不會意識到這些守則的存在。
◎如果想幫忙來找你傾訴的人,可以試著了解是否有過於嚴格的個人守則在影響他。
◎如果對方愈來愈能意識到,該如何透過調整個人守則來解放自己,代表他正往對的方向前進。
◎個人守則根植於深層的信念,只要能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就有機會改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