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信念,不一定是你的啟示——放下期待〉
當開始挑戰消極的思維模式時,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負面看法是如何發展形成的。對我來說,即使在校期間的表現並不突出,也從不認為學習是件難事。放棄已經知道的,重新學習反而更需耗費心力才能完成。我不斷地發現一些根本不知何時養成的信念,不僅難以動搖而且無益於心理健康。它們包含了整個社會對人們的態度與期望,以及對於自我的期許。我的一生都不斷地提醒自己並不完美,身為年輕女性必須自我犧牲,要懂得關懷照顧別人,要待人親切,要有禮貌。只有成功的、美麗的、具有魅力以及天資聰穎的人,才值得世人讚揚、崇拜及歡迎。對他們來說,生活必然輕鬆又富裕。
小時候的我以為人生就是時間軸上標記著一連串事件的里程碑。拿到好成績,獲得好學歷,一份值得尊敬的工作,結了婚,付清所有房貸,養兒育女,最好再養一隻黃金獵犬。到了那個時候,人生才可說是一切圓滿。
我被教導所謂幸福快樂的人生就是當一個乖小孩、好學生,認真工作,對社會有所貢獻。因為就學時期沒有人能幫助我面對學習障礙的問題,所以離開學校後申請了一份與特殊教育相關的工作,想幫助那些和我有類似遭遇,正感到徬徨掙扎的學生們。然而卻發現,無論多麼關愛學生,我的心理健康狀況並無法負荷繁重的工作內容。如果連自己的高中生活都過得不好,搞砸了幾份工作,在沮喪發作的時候甚至連洗澡都無法完成,那麼我不就是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活在社會的期望中,就如同追尋一個不斷移動的目標,似乎總是遙不可及。
在丟了最後一份工作後,終於捫心自問:「我做的這一切究竟是為了誰?」因為照著社會期許而生活讓我一點也不快樂。世間如此廣大且充滿各式各樣的期望,然而別人對你的期望是他們的問題,不關你的事。我應該放棄曾經認為造就人的價值,或者決定好與壞的評判標準,這件事需要終其一生重新學習。我熱愛服務性質的工作,渴望幫助別人,然而眼前的環境並不符合我的需求。在能夠幫助他人之前,需要先幫助自己。藝術是我一生中的最愛,一直以來都夢想能成為專業的藝術家,因此決定全心投入接案的插畫工作。一段時間過後,得到的報酬已經能讓我餬口生活。雖然收入並不如前一份工作那麼穩定,但日子還算過得去。最重要的是我就是老闆,即使自由職業需要面對的不確定性有時讓人感到崩潰,但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對健康非常重要。
當發現自己更重視別人的價值觀與認同感,反而忽略真實的自我時,心裡十分難受。挑戰曾經的信念並不容易,但即使某些人不贊成我的決定也無所謂,因為我是為自己而活,不是為了他們。
重新質疑自認為已經知道的事很重要,尤其是那些讓我們覺得好或者足夠的相關信念。有太多人背負著對自己無益處的信念過日子,所以藉此機會我要邀請你,重新檢視一下你對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它們到底是幫助你還是傷害你?
〈真正自我照顧的指引〉
把自我照顧擺在最優先的位置,對我的康復之旅來說極為重要。因為我向來不喜歡花時間在細心呵護肌膚或者美容保養工作上,所以起初對於自我照顧的想法十分不以為然。從社群媒體所認識的自我照護方法,不外乎大肆採購或奢華地寵溺自己。然而真正的自我照顧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並非只有寵愛呵護自己的活動才叫自我照顧(雖然這麼做也很重要),任何能撫慰心靈的事就是自我照顧;任何能幫未來的自己一個忙的事就是自我照顧;任何為了健康,幫助處理壓力的事都是自我照顧。如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生命體,自我照顧的方法也因人而異。它可以是獨自進行有創作性質的事;提前一週備妥料理所需的食材;減少花在瀏覽社群媒體上的時間;或者為所愛的人安排什麼計畫等。
自我照顧有很多益處,善待自己能幫助提升自信心,讓我們遠離壓力,得到更多休憩放鬆的機會,有益身心健康,營造幸福感,提醒我們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
既然自我照顧的方法因人而異,所以要針對自我需求安排計劃。首先可依照當下的習慣列一張清單,把多年來已經養成的積極或消極應對策略寫下來。也許關於照顧自己身體這件事你已經做得很好,卻忽略了情緒上的自我照顧功課。問問自己:
‧什麼時候我感到最滿足?
‧當悲傷難過時,什麼事情能提振心情?
‧經歷充滿壓力的一整天後,什麼事能安撫我的情緒?
‧感到精疲力竭時,什麼事能讓我恢復體力?
這些問題可以讓你再次確認哪些事能帶來助益,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情緒波折時,可以藉由哪些簡單的活動重新振作起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充裕的空間與時間可使用,有時甚至挪出一些時間進行能自我照顧的活動都很難,所以一開始只要做些小改變即可。例如每天早上或晚上進行一些簡短的活動就是個很好的開始。將自我照顧視為優先而調整生活作息有其必要,所以應該經常詢問自己當下最需要什麼,這麼一來就能在特別的時刻進行最有幫助的活動。
〈工作狂處理壓力的方法〉
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在偷懶?根本沒辦法稍微休息或放鬆一下,只因為覺得還要做更多事?當一天即將結束,卻因為覺得還有很多事沒完成,所以無法快樂起來?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就會感到罪惡不安,因為這些時間應該用來工作,或者做些更有建設性的事?
對於當前社會來說,不停地工作似乎已司空見慣。工作狂、奮鬥文化,做出過多承諾,逼迫自己做更多事已經成為正常現象,然而這種行為一點都不合理。人們被鼓勵要做更多事,更多生產力,已經導致生活失衡且影響健康狀況。科學研究再三表明,一般人都高估自己能專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時間。也就是說,人類的大腦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最佳的執行效能,然而無論學校或職場上的進度安排總是期望人們能連續數小時不停地工作,一週至少得工作五天,更別說回到家還有其他事項需要處理,根本得不到足夠的休息。
這樣的結果讓人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有些人甚至變成工作狂,將心理健康丟在一旁,榨乾所有可運用的時間來工作。心靈和身體發出要我們放慢腳步的訊息,置之不理的下場就是增加過勞的風險,危害到心理健康。
我不相信人是懶散的,而是因為受到環境的限制使人覺得自己在偷懶。
是因為懶惰,所以賴著不起床?還是因為感到精疲力盡所以爬不起來?
因為偷懶所以沒完成作業?還是因為同時需要完成五項作業,壓力太大讓你分身乏術?
人生在世都必須工作,但並非所有時間和情況都能完全在我們的掌握之下,這種感覺並不好受。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能照顧好心理健康的方法,這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多半得努力嘗試許多次。然而我們的確能掌握自我價值與其他事物的衡量態度,該是時候放棄必須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否則就一文不值的想法,把自我價值擺在更重要的位置。無論忙於工作也好,靜靜卧床休息也好,都是每個人天生就擁有的權利。沒有理由在重新充電的休息時候覺得不好意思,也不需因為沒能做更多的事而感到罪惡感。覺得有些懶散或者沒有動力,往往就是身體發出需要休息的警訊。我們應該弄清楚什麼事更重要。
我需要往後退一步來檢視自己的人生,不是用外在的期望,而是對我來說真的有意義的角度。看到許多朋友紛紛進入大學,選擇繼續深造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追求更高學歷並非我最重視的事。功成名就的滋味十分誘人,但我向來就不是想成就大事的人,真心認為賺的錢只要夠生活就好。有些人會覺得這只是不夠努力的藉口,那種感覺就像有人覺得要一個年僅六歲的孩童思考未來的理想抱負是件正常的事,還真的是讓人討厭的想法。
在我十九歲離開學校的那段日子,曾經盡可能地讓自己忙碌起來,因為覺得只有對社會有貢獻才能對自我感到滿意,也稱得上有好好利用時間。作為自雇者後,開始用金錢當作一切事情的衡量標準。我不再玩樂,因為這麼做只是在浪費時間。然而結果非但沒能對自我感到良好,反而變得更糟。我需要能夠增進心理健康的創意性質休閒娛樂。在工作與自由時間中取得平衡,讓我覺得更能掌握人生,何況照顧好心理健康能讓工作變得更加愉快。
不能用是否忙碌來決定一個人的價值,我不希望人生被所謂的精益求精的成功人士或繁文縟節所束縛,但這並不代表我是懶散的。夢想能過平靜的生活而不是忙碌的人生,並沒有問題;並非人人都需要當個模範老闆;更重視閒暇時間好做真正喜歡做的事,沒那麼樂在工作也無所謂。
如果當你休息時,心中會出現一絲罪惡感,請提醒自己,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一件有貢獻的事;好好休息或者將健康視為第一優先都是有貢獻的事。每個人各自有不同價值觀,對於哪些事才算有意義的認定也不同,所以不需要拿自己和別人相比看誰比較有貢獻。我們應該重新為貢獻下定義,只要能讓自己覺得過了充實又美好一天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所貢獻的事。我們不是機器人,在世間的使命並非拚命工作直到死亡為止。除了工作之外,我們是有所需求,懷有夢想的人類。不要被有沒有貢獻定義了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