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有「四個」媽媽的孩子
雲朵,女,21歲,大學三年級學生
媽媽生下我之後,曾經罹患產後憂鬱症,所以外婆撫養了我半年多之後,才將我交還給媽媽。
爸爸媽媽感情不太好,媽媽時常在我面前說爸爸的壞話,所以我從小就和爸爸不親。在媽媽的世界裡,爸爸如同不存在一樣;在我的世界裡,爸爸也同樣如此。
爸爸和媽媽的感情時常很緊張,媽媽對爸爸一肚子的怨氣,沒有地方發洩,就常常對我橫加指責。但是,媽媽心情好的時候,對我又是極度寵愛,甚至溺愛的。她把我保護到無微不至的地步,所以我很想我的成績好,來回報她。但是,我有壓力的時候,就希望媽媽不要對我那麼好。
媽媽喜歡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嘮叨我:妳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那麼好,妳看看妳。
其實,我從小到大,成績都沒有低過年級的前三名。但是媽媽覺得不能表揚我,好像表揚我之後,我就會安於現狀,就會墮落一樣。
上高中的時候,我才知道爸爸其實是一個很有能耐的人,不像媽媽描述的那樣十惡不赦,爸爸會開車,會賺錢,還會吹笛子,而媽媽卻很無能。看不慣媽媽總是去討好爸爸的樣子,原來以前媽媽總是在我面前說爸爸的壞話,是想讓我和爸爸變得生分,然後她去獲得爸爸的青睞。
高中二年級的時候我喜歡上前男友,並且和他發生了性關係,後來我才知道,媽媽有偷看我日記的習慣。媽媽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聲嘶力竭地反對,並且幾乎到要和我翻臉的地步。那一段時間的折騰之後,我的成績開始下滑,我感覺到很恐慌,因為感覺到媽媽的愛似乎就要消失了。
後來我勉強考上一所很普通的大學,這大大出乎媽媽的預料。但是我看到她也努力地讓自己接受了「我並不是她想像中那麼優秀的女兒」的事實。
大學二年級上學期,我認識一個男孩,並且喜歡上了他,他非常優秀,這加重了我的自卑感。他可能有戀母情結,因為我也有戀母情結;他可能有妄想症,因為我也有妄想症,妄想自己絕頂聰明,不是希望,是堅信。但是實際上我很笨,我怎麼努力也無法做到我想像的那麼聰明。
我一直覺得那個男孩是喜歡我的,直到我看到他和一個女孩在校園裡接吻,我才知道他背叛了我,我的自尊心似乎受不了了,我又開始了許多的妄想……
我感覺周圍的人都在看我,並且都在說我是一個不知廉恥的女孩;我走到哪裡,都有人在跟蹤我;我心裡想的事情,別人都知道。
看見任何男的,我的下體就有反應,幻想和他發生關係,獲得自尊和滿足。
看到男性,我的大腿就有動作,好像在給他暗示,我在性方面很厲害,但是又覺得自己很壞。
某一天,我在我的日記裡寫道:
我很虛弱,我的身體支撐不了我的大腦,在我的大腦裡,常常是很複雜的意象。
我頭腦裡,怎麼會有四個媽媽呢?
一個是把我當成嬰兒,讓我可以全然地依賴著的媽媽。
一個是總是在監督著我,讓我連呼吸都很困難的、阻礙我獨立的媽媽,我想把她捏成肉醬。
一個是過度理智和疏遠我的媽媽,我好害怕這個媽媽和我沒有一點點的連結。
一個是很脆弱的、總是被爸爸欺負的媽媽,讓我很想去保護她,我懷疑我有戀母情結。
依賴媽媽和保護媽媽,我不得不分裂,我感到我好矛盾。
難道她既想在我面前表現出強大,同時又散發出嬰兒般的無助,讓我不得不成為幻想中的強者,才能去給她無盡的庇護?
時刻監督著我的那個媽媽,和我完全黏連在一起,如同我的一個影子,但是我想獨自奔跑,卻發現我甩不開自己的影子。
監督的媽媽離我很近,太近太近,以至於我分不清誰是她,誰是我。然後看全天下的人,怎麼都好像是在監督我呢?
過度理智的那個媽媽,她從來不能體察我的心思,所以我常常幻想我的心事即便不說出來別人也是知道的,但這個媽媽離我很遙遠。理智的媽媽離我太遠,以至於我連自己的鏡子都丟掉了,我沒有辦法看到自己。
四個矛盾的媽媽,要我的大腦來整合,太虛妄。我把一盒彩色水筆潑在媽媽的素描畫像上,色彩絢麗的光暈,讓我驚詫。
媽媽後來再也不在我面前哭訴爸爸對她怎麼不好了,可能她知道我承受不起她的痛苦吧。
生病的時候,我晚上常常無法入睡,媽媽如果去上廁所,我就會覺得一個人待著很害怕,也要跟著媽媽去廁所。
解析
患者覺得自己有雙重人格,一重非常依賴母親,一重非常獨立,恨媽媽和自己黏成一個人,讓自己沒有獨立存活的空間。
思覺失調症的媽媽是會傳遞給孩子這樣互相矛盾的訊息,這就是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的「雙重束縛」(double bind)。雲朵的媽媽一方面很「堅強」,可以「排除」掉自己的丈夫,進入她們母女的二人空間之中,讓雲朵完全感覺不到爸爸的存在。另外一方面,媽媽又要在孩子面前訴說自己在婚姻中的痛苦,這似乎暗示了媽媽是需要爸爸在她的生命裡有互動的,只是因為得不到而痛苦。
所以孩子會陷入兩難境地,是幫助媽媽呢,還是看著媽媽痛苦而無動於衷?幫助媽媽的方式似乎是讓自己功課好,因為這樣媽媽會很開心,但是提高成績是一件自己喜歡做才能做好的事情,如果有太多干擾的聲音,反而無法進行下去。看著媽媽的痛苦無動於衷,孩子會覺得自己無法去報答媽媽,所以,孩子以思覺失調的形式來回應媽媽給予她的矛盾訊息。
思覺失調症的形成,一般來說是三代「努力」之後的一個結果。
在雲朵的媽媽那裡,就有一個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我的這個聯想是從雲朵寫的那篇日記裡感受到的。
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是什麼呢?就是主體和客體不能分化,自己是別人,別人也是自己。所以媽媽會覺得看雲朵的日記沒有侵犯別人隱私權的感覺,那彷彿就是在看另外一個自己的東西一樣自然。
還有就是排除掉丈夫在家庭中的位置,因為這可以滿足一個全能自己的幻想,並且把這樣的幻想傳遞給女兒。精神病性人格結構的媽媽一般都是生活在全能幻想之中,因為這樣的全能幻想可以掩蓋內在的、真正的自卑。
她們的孩子一般很難進入性蕾期(phallic stage),因為在前性蕾期,全能媽媽就把父親的位置從孩子的心靈世界給抹去了,在缺乏父親介入的家庭生活裡,媽媽就把孩子的性別認同的機會給「幹掉」了。所以她們的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的認同往往是模糊的。
但凡在一個家庭之中,父親不能對母親和孩子在情感上的黏連說「不」,在母親和孩子的連接過度緊密的情況下,孩子都很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因為這樣的媽媽對孩子的「吞噬」性和「包裹」性,往往使得孩子無法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結構,孩子的精神結構容易被一個全能媽媽「綁架」。
一個無法獨立出來的精神結構,很容易發生「分裂」,因為他從彼者的眼睛裡看不到自己的存在。一個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人,自我價值感會低到塵埃裡去,為了掩蓋自我價值感的低下所帶來的生存恐懼,他會發展出一系列的幻覺和妄想來抵禦這樣的「危機」。
媽媽因為對環境缺乏掌控會導致不安全感,所以試圖去掌控女兒的一切,包括女兒的日記、女兒的思想。一個被媽媽過度侵凌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會覺得有人在監視她的一言一行,這其實是對來自媽媽的缺乏主體和客體的區分的反映。
一個缺乏來自母親真正關心的孩子,會幻想出周圍的人都很關心他,喜歡他,這就是鍾情妄想的來源。雲朵在大學裡幻想那個男生很喜歡自己,其實是被鍾情的妄想症。
一個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對自己的喜歡的孩子,會幻想透過和異性的性交獲得尊重與力量感。
雲朵完全不能區分什麼是自己的想法,什麼是環境中別人的想法,她認為她喜歡的那個男孩「他可能有戀母情結,因為我也有戀母情結;他可能有妄想症,因為我也有妄想症」。這就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固著(fixierung)在母嬰共生期,主體和客體完全無法區分的表現。
他們在早期所受到的創傷太嚴重了,所以無法發展出來一個自我的內核,既然沒有自我,那當然也就沒有他人了。因為自我的存在是和他人對應的。
早期被媽媽過度溺愛的孩子,是沒有辦法形成核心自我的。假如媽媽愛孩子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來愛的話,就更是如此。孩子會感到媽媽很愛自己,但是卻感受不到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愛,不得不機械地形成「自己虧欠媽媽許多,得殺身成仁去回報媽媽的愛才能贖罪」一般的感覺。
什麼叫做「媽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來愛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喜歡叫做媽媽覺得你喜歡」。孩子所有的感受都被媽媽的感受所替代,然後媽媽讓孩子感受到,「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很愛你」,而孩子卻不能因為得到了這種愛而形成相應的高水準自尊。
這種情形不是很多很多嗎?為什麼偏偏雲朵就成為思覺失調症,而其他孩子有可能是憂鬱症或者焦慮症,甚至是正常人呢?
任何精神疾病都和個體獨特的神經系統相關,比如易感性、脆弱性、敏感性等因素,和個體獨特的成長經歷結合之後造成一個結果。所以並不是類似的互動模式就一定會導致同樣的病理結構。
生病的時候,雲朵晚上常常無法入睡,媽媽如果去上廁所,她就會覺得一個人待著很害怕,也要跟著媽媽去廁所。這句話描述的是一個內心世界分裂的孩子所必然面臨的存在性恐慌。媽媽雖然是她的一面哈哈鏡,讓她無法辨識出自己的真實模樣,但是,有這面鏡子,總是好過連這面鏡子都沒有,自己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存在。
按照費爾貝恩的說法,思覺失調其實是一切精神病理的基礎,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分裂的痕跡,比如在趨避衝突,或者雙重趨避衝突裡面;比如在夢裡面,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分裂。再比如自我和超我這對組合本身也在提示:人都是分裂的。
雲朵的分裂是從愛媽媽還是恨媽媽開始的。媽媽如果把她當成是部分客體,她也會把自己當成部分客體,也會把環境中的人知覺為部分客體。這樣,人自己在被自己異化,也在把他人異化,分裂由此發端。
雲朵,女,21歲,大學三年級學生
媽媽生下我之後,曾經罹患產後憂鬱症,所以外婆撫養了我半年多之後,才將我交還給媽媽。
爸爸媽媽感情不太好,媽媽時常在我面前說爸爸的壞話,所以我從小就和爸爸不親。在媽媽的世界裡,爸爸如同不存在一樣;在我的世界裡,爸爸也同樣如此。
爸爸和媽媽的感情時常很緊張,媽媽對爸爸一肚子的怨氣,沒有地方發洩,就常常對我橫加指責。但是,媽媽心情好的時候,對我又是極度寵愛,甚至溺愛的。她把我保護到無微不至的地步,所以我很想我的成績好,來回報她。但是,我有壓力的時候,就希望媽媽不要對我那麼好。
媽媽喜歡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嘮叨我:妳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那麼好,妳看看妳。
其實,我從小到大,成績都沒有低過年級的前三名。但是媽媽覺得不能表揚我,好像表揚我之後,我就會安於現狀,就會墮落一樣。
上高中的時候,我才知道爸爸其實是一個很有能耐的人,不像媽媽描述的那樣十惡不赦,爸爸會開車,會賺錢,還會吹笛子,而媽媽卻很無能。看不慣媽媽總是去討好爸爸的樣子,原來以前媽媽總是在我面前說爸爸的壞話,是想讓我和爸爸變得生分,然後她去獲得爸爸的青睞。
高中二年級的時候我喜歡上前男友,並且和他發生了性關係,後來我才知道,媽媽有偷看我日記的習慣。媽媽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聲嘶力竭地反對,並且幾乎到要和我翻臉的地步。那一段時間的折騰之後,我的成績開始下滑,我感覺到很恐慌,因為感覺到媽媽的愛似乎就要消失了。
後來我勉強考上一所很普通的大學,這大大出乎媽媽的預料。但是我看到她也努力地讓自己接受了「我並不是她想像中那麼優秀的女兒」的事實。
大學二年級上學期,我認識一個男孩,並且喜歡上了他,他非常優秀,這加重了我的自卑感。他可能有戀母情結,因為我也有戀母情結;他可能有妄想症,因為我也有妄想症,妄想自己絕頂聰明,不是希望,是堅信。但是實際上我很笨,我怎麼努力也無法做到我想像的那麼聰明。
我一直覺得那個男孩是喜歡我的,直到我看到他和一個女孩在校園裡接吻,我才知道他背叛了我,我的自尊心似乎受不了了,我又開始了許多的妄想……
我感覺周圍的人都在看我,並且都在說我是一個不知廉恥的女孩;我走到哪裡,都有人在跟蹤我;我心裡想的事情,別人都知道。
看見任何男的,我的下體就有反應,幻想和他發生關係,獲得自尊和滿足。
看到男性,我的大腿就有動作,好像在給他暗示,我在性方面很厲害,但是又覺得自己很壞。
某一天,我在我的日記裡寫道:
我很虛弱,我的身體支撐不了我的大腦,在我的大腦裡,常常是很複雜的意象。
我頭腦裡,怎麼會有四個媽媽呢?
一個是把我當成嬰兒,讓我可以全然地依賴著的媽媽。
一個是總是在監督著我,讓我連呼吸都很困難的、阻礙我獨立的媽媽,我想把她捏成肉醬。
一個是過度理智和疏遠我的媽媽,我好害怕這個媽媽和我沒有一點點的連結。
一個是很脆弱的、總是被爸爸欺負的媽媽,讓我很想去保護她,我懷疑我有戀母情結。
依賴媽媽和保護媽媽,我不得不分裂,我感到我好矛盾。
難道她既想在我面前表現出強大,同時又散發出嬰兒般的無助,讓我不得不成為幻想中的強者,才能去給她無盡的庇護?
時刻監督著我的那個媽媽,和我完全黏連在一起,如同我的一個影子,但是我想獨自奔跑,卻發現我甩不開自己的影子。
監督的媽媽離我很近,太近太近,以至於我分不清誰是她,誰是我。然後看全天下的人,怎麼都好像是在監督我呢?
過度理智的那個媽媽,她從來不能體察我的心思,所以我常常幻想我的心事即便不說出來別人也是知道的,但這個媽媽離我很遙遠。理智的媽媽離我太遠,以至於我連自己的鏡子都丟掉了,我沒有辦法看到自己。
四個矛盾的媽媽,要我的大腦來整合,太虛妄。我把一盒彩色水筆潑在媽媽的素描畫像上,色彩絢麗的光暈,讓我驚詫。
媽媽後來再也不在我面前哭訴爸爸對她怎麼不好了,可能她知道我承受不起她的痛苦吧。
生病的時候,我晚上常常無法入睡,媽媽如果去上廁所,我就會覺得一個人待著很害怕,也要跟著媽媽去廁所。
解析
患者覺得自己有雙重人格,一重非常依賴母親,一重非常獨立,恨媽媽和自己黏成一個人,讓自己沒有獨立存活的空間。
思覺失調症的媽媽是會傳遞給孩子這樣互相矛盾的訊息,這就是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的「雙重束縛」(double bind)。雲朵的媽媽一方面很「堅強」,可以「排除」掉自己的丈夫,進入她們母女的二人空間之中,讓雲朵完全感覺不到爸爸的存在。另外一方面,媽媽又要在孩子面前訴說自己在婚姻中的痛苦,這似乎暗示了媽媽是需要爸爸在她的生命裡有互動的,只是因為得不到而痛苦。
所以孩子會陷入兩難境地,是幫助媽媽呢,還是看著媽媽痛苦而無動於衷?幫助媽媽的方式似乎是讓自己功課好,因為這樣媽媽會很開心,但是提高成績是一件自己喜歡做才能做好的事情,如果有太多干擾的聲音,反而無法進行下去。看著媽媽的痛苦無動於衷,孩子會覺得自己無法去報答媽媽,所以,孩子以思覺失調的形式來回應媽媽給予她的矛盾訊息。
思覺失調症的形成,一般來說是三代「努力」之後的一個結果。
在雲朵的媽媽那裡,就有一個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我的這個聯想是從雲朵寫的那篇日記裡感受到的。
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是什麼呢?就是主體和客體不能分化,自己是別人,別人也是自己。所以媽媽會覺得看雲朵的日記沒有侵犯別人隱私權的感覺,那彷彿就是在看另外一個自己的東西一樣自然。
還有就是排除掉丈夫在家庭中的位置,因為這可以滿足一個全能自己的幻想,並且把這樣的幻想傳遞給女兒。精神病性人格結構的媽媽一般都是生活在全能幻想之中,因為這樣的全能幻想可以掩蓋內在的、真正的自卑。
她們的孩子一般很難進入性蕾期(phallic stage),因為在前性蕾期,全能媽媽就把父親的位置從孩子的心靈世界給抹去了,在缺乏父親介入的家庭生活裡,媽媽就把孩子的性別認同的機會給「幹掉」了。所以她們的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的認同往往是模糊的。
但凡在一個家庭之中,父親不能對母親和孩子在情感上的黏連說「不」,在母親和孩子的連接過度緊密的情況下,孩子都很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因為這樣的媽媽對孩子的「吞噬」性和「包裹」性,往往使得孩子無法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結構,孩子的精神結構容易被一個全能媽媽「綁架」。
一個無法獨立出來的精神結構,很容易發生「分裂」,因為他從彼者的眼睛裡看不到自己的存在。一個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人,自我價值感會低到塵埃裡去,為了掩蓋自我價值感的低下所帶來的生存恐懼,他會發展出一系列的幻覺和妄想來抵禦這樣的「危機」。
媽媽因為對環境缺乏掌控會導致不安全感,所以試圖去掌控女兒的一切,包括女兒的日記、女兒的思想。一個被媽媽過度侵凌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會覺得有人在監視她的一言一行,這其實是對來自媽媽的缺乏主體和客體的區分的反映。
一個缺乏來自母親真正關心的孩子,會幻想出周圍的人都很關心他,喜歡他,這就是鍾情妄想的來源。雲朵在大學裡幻想那個男生很喜歡自己,其實是被鍾情的妄想症。
一個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對自己的喜歡的孩子,會幻想透過和異性的性交獲得尊重與力量感。
雲朵完全不能區分什麼是自己的想法,什麼是環境中別人的想法,她認為她喜歡的那個男孩「他可能有戀母情結,因為我也有戀母情結;他可能有妄想症,因為我也有妄想症」。這就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固著(fixierung)在母嬰共生期,主體和客體完全無法區分的表現。
他們在早期所受到的創傷太嚴重了,所以無法發展出來一個自我的內核,既然沒有自我,那當然也就沒有他人了。因為自我的存在是和他人對應的。
早期被媽媽過度溺愛的孩子,是沒有辦法形成核心自我的。假如媽媽愛孩子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來愛的話,就更是如此。孩子會感到媽媽很愛自己,但是卻感受不到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愛,不得不機械地形成「自己虧欠媽媽許多,得殺身成仁去回報媽媽的愛才能贖罪」一般的感覺。
什麼叫做「媽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來愛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喜歡叫做媽媽覺得你喜歡」。孩子所有的感受都被媽媽的感受所替代,然後媽媽讓孩子感受到,「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很愛你」,而孩子卻不能因為得到了這種愛而形成相應的高水準自尊。
這種情形不是很多很多嗎?為什麼偏偏雲朵就成為思覺失調症,而其他孩子有可能是憂鬱症或者焦慮症,甚至是正常人呢?
任何精神疾病都和個體獨特的神經系統相關,比如易感性、脆弱性、敏感性等因素,和個體獨特的成長經歷結合之後造成一個結果。所以並不是類似的互動模式就一定會導致同樣的病理結構。
生病的時候,雲朵晚上常常無法入睡,媽媽如果去上廁所,她就會覺得一個人待著很害怕,也要跟著媽媽去廁所。這句話描述的是一個內心世界分裂的孩子所必然面臨的存在性恐慌。媽媽雖然是她的一面哈哈鏡,讓她無法辨識出自己的真實模樣,但是,有這面鏡子,總是好過連這面鏡子都沒有,自己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存在。
按照費爾貝恩的說法,思覺失調其實是一切精神病理的基礎,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分裂的痕跡,比如在趨避衝突,或者雙重趨避衝突裡面;比如在夢裡面,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分裂。再比如自我和超我這對組合本身也在提示:人都是分裂的。
雲朵的分裂是從愛媽媽還是恨媽媽開始的。媽媽如果把她當成是部分客體,她也會把自己當成部分客體,也會把環境中的人知覺為部分客體。這樣,人自己在被自己異化,也在把他人異化,分裂由此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