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進入諮商室,諮商師會如何做?通常是從「初次晤談」(intake)開始,也開始建立與當事人的治療關係,接著釐清當事人來諮商之目標,並與當事人共同設定可達成的適切目標,接著諮商師會就當事人所提供的資料,以及諮商師收集到的相關資料(或許包含當事人的醫療史、家庭背景、諮商經驗、相關測驗結果等)與欲達成之目標,做暫時的「個案概念化」。若是需要諮詢其他人(如家長、醫師或其他人員),也一併在資料收集時做處理,倘若還需要其他專業人員的協助與合作(如社工、精神科醫師、一般醫師),則同時可做轉介動作或諮詢。有時候諮商師自認為能力或經驗不足、或是需要其他人意見,也可以諮詢督導或做轉介,接著就正式進行諮商。在當事人的功能增進、或是情緒緩解後(達到當時共同設定的目標時),就可以做結案動作,最後則是做追蹤或後續輔導。
一般的諮商流程,通常是由諮商師與當事人做初步寒暄,詢問當事人想要談論的議題或解決的問題為何?然後諮商師就會請當事人說明事件經過,當事人曾經努力解決的方式與效果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諮商師會仔細地聆聽、盡量不插嘴,只詢問一些必要的問題或釐清一些事實,讓當事人能夠敘述得很完整。在整個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諮商師會很仔細地觀察當事人的行為舉止、表情,以及與其所敘說內容的一致性。有時候當事人很焦慮,諮商師要讓他/她能夠緩和情緒或穩定下來,如果當事人很激動,諮商師也會耐心平靜地陪伴、不打岔,讓出空間與時間,使當事人能夠盡量發洩與發揮。
在這整個過程中,諮商師對於當事人的問題或擔心的議題有了初步了解,甚至思考個案概念化,如何解釋這個問題?起因為何?可能的影響因素為何?接下來要做的處置是如何?也就在這個資料收集的過程中,會慢慢在諮商師的腦中成形。
之所以會詢問當事人曾經如何解決問題,以及解決的效果如何?就是將當事人視為一個有能力的人,而不是被動或者無能者。通常當事人在諮商師接納、不批判、願意聆聽的氛圍下,會願意敞開心胸,將自己擔心或煩惱的議題全盤托出,此時當事人的情緒就會自然流露(通常會哭泣或啜泣),這就是打開彼此溝通的主要樞紐,也讓當事人可以減少防衛、讓諮商開始運作。
當然有些當事人是經由轉介管道而來,帶有較多的抗拒。諮商師不必將其個人化(認為當事人是針對自己),只要按捺下來、願意開放心胸,引導當事人說出自己的故事,當事人在有機會敘述自己的故事或理由時,就會較有意願停留在諮商室,而與諮商師進一步互動。
一般的諮商流程,通常是由諮商師與當事人做初步寒暄,詢問當事人想要談論的議題或解決的問題為何?然後諮商師就會請當事人說明事件經過,當事人曾經努力解決的方式與效果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諮商師會仔細地聆聽、盡量不插嘴,只詢問一些必要的問題或釐清一些事實,讓當事人能夠敘述得很完整。在整個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諮商師會很仔細地觀察當事人的行為舉止、表情,以及與其所敘說內容的一致性。有時候當事人很焦慮,諮商師要讓他/她能夠緩和情緒或穩定下來,如果當事人很激動,諮商師也會耐心平靜地陪伴、不打岔,讓出空間與時間,使當事人能夠盡量發洩與發揮。
在這整個過程中,諮商師對於當事人的問題或擔心的議題有了初步了解,甚至思考個案概念化,如何解釋這個問題?起因為何?可能的影響因素為何?接下來要做的處置是如何?也就在這個資料收集的過程中,會慢慢在諮商師的腦中成形。
之所以會詢問當事人曾經如何解決問題,以及解決的效果如何?就是將當事人視為一個有能力的人,而不是被動或者無能者。通常當事人在諮商師接納、不批判、願意聆聽的氛圍下,會願意敞開心胸,將自己擔心或煩惱的議題全盤托出,此時當事人的情緒就會自然流露(通常會哭泣或啜泣),這就是打開彼此溝通的主要樞紐,也讓當事人可以減少防衛、讓諮商開始運作。
當然有些當事人是經由轉介管道而來,帶有較多的抗拒。諮商師不必將其個人化(認為當事人是針對自己),只要按捺下來、願意開放心胸,引導當事人說出自己的故事,當事人在有機會敘述自己的故事或理由時,就會較有意願停留在諮商室,而與諮商師進一步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