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刻在DNA裡最初的必然:「依附關係形成」
──與生俱來想和父母「緊緊依偎」。想要得到安全感,是生物學裡的「必然」
人的一生從「依附關係形成」開始。新生兒向媽媽發出各種訊號,媽媽對此做出回應,雙方建立互動,依附關係也隨之形成。孩子想獲得媽媽的愛,這稱為依附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渴望。這個事實深刻烙印在所有DNA上,沒有其他選擇。可以理解這個事實的人,應該不會嘗試推翻它吧。
(1)所謂的「依附關係」是指,想和媽媽「緊緊依偎」,尋求安全感
依附關係的形成是嬰兒與母親之間的「必然」
依附是嬰兒的「必然」。
依附是所有鳥類和哺乳類幼體的本能。剛誕生的小貓咪,即使對世界一無所知,也懂得要黏著媽媽討奶喝。這種想「黏著媽媽」的舉動,就是我說的「依附」,英文是Attachment。那麽,貓寶寶是不是只有肚子餓才想要靠近貓媽媽呢?當然不是。覺得冷的時候、或是害怕的時候,都想躲在媽媽懷裡。
約翰.鮑比把這種天生的行為(依附)理解為母子關係的基礎。孩子想和媽媽「緊緊依偎」,得到心理上的安心感,並且也滿足生理上的需求。「依附」是指個體感到強烈恐懼、不安,會主動靠近另外一個特定「個體」,以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恢復且維持身體原本的「正常狀態」。。他強調,安心與安全感比食慾更能成為依附行為的動機。
寶寶為了尋求安全感,展現的依附行為是「緊緊依偎」。接下來,回應寶寶需求的「必然」就是媽媽的「共感能力」。
共感能力是指媽媽能體會到寶寶的感受和感情。若寶寶哭泣,媽媽會猜寶寶是餓了?冷了?熱了?還是寂寞想要被媽媽安慰?寶寶的感受與情感會與媽媽同步。如果寶寶因為冷了才哭,媽媽也會感覺到冷。如果寶寶因為孤單而哭泣,媽媽也能感受那孤單的感覺並立刻抱起寶寶安慰他。「共感能力」是每一個媽媽的天賦。
「依附關係的形成」始於兩個必然,寶寶的依附行為和媽媽的共感能力。這是「母」與「子」之間自孩子出生起即注定的必然行為。這種「必然」得到滿足的寶寶會露出幸福笑臉,媽媽看到寶寶笑容也會感到幸福。媽媽是滿足孩子心理、身體需求(安心、安全、擁抱、餵奶、換尿布等)的第一個「人」。
從小與媽媽有充份情感交流及互動的孩子,會百分百相信媽媽會支持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珍視的存在,感覺自己來到這個世界是受到歡迎的。這就是健全的依附關係的形成過程。
人生,
從「依附關係的形成」和「基本信賴關係的獲得」開始
知名的發展心理學學者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ckson, 1902-1994),把依附關係的形成稱為「基本信賴的獲得」。艾瑞克森指出,孩子透過對父母的信賴,推論出「可以信任所有持續照顧自己的人」。「照顧自己的人」是指母親或其他主要照顧者。「照顧」是指滿足心理與身體需求。「持續性」是指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照顧的安心感。艾瑞克森進一步指出:獲得基本信賴是心理發展的開始,也是人生最重要的起點。
孩子們以健全的依附關係,或是基本信賴的獲得為基礎,踏上人生旅途。只要和媽媽(或是照顧者)之間建立依附關係和基本信賴,這種關係自然地會延伸到其他家庭成員,比如父親、兄弟姊妹,接著是幼兒園老師與同儕,一步接一步,孩子逐漸融入這個社會。
孩子尋求媽媽,媽媽回應孩子,這樣的依附關係,毫無疑問就是「心理規律」。既然是規律,理論上適用於所有人。但是非常遺憾,有百分之五的母子並不適用此項規律。所以嚴格講起來,只能說「百分之九十五的母子」符合心理規律。
那麼,最初的「必然」未能得到滿足的百分之五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又會有什麼樣的發展?
(2)最初的「必然」,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
受過虐待的孩子,一生孤獨、不安、緊張
如果出生時未能與初見的母親(主要照顧者)形成依附關係和產生基本信賴,孩子會變得怎樣呢?也就是,孩子哭的時候媽媽不給他餵奶,孩子覺得孤單的時候媽媽不抱他,這樣的寶寶會如何成長?
普通家庭裡,一般不會發生這類情形,因為寶寶會很自然地接近媽媽,媽媽也很自然地接受並理解寶寶發出的訊號。能理解寶寶肚子餓的媽媽,不會無視寶寶,這是必然的。大多數的我們都是在普通家庭成長,或許很難想像這種「必然」沒有發生。可是百分之五的家庭確實無法形成這種「必然」的母子依附關係,這些孩子經常來自受虐家庭。「依附關係不成立的家庭就等於受虐家庭」,但或許有不少讀者無法將兩者劃上等號。因為當聽到「虐待兒童」這個詞,很多人的想像是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被家長凶狠毆打(身體虐待)或是,家長不給孩子吃飯(放棄育兒),最終孩子離世的慘狀。這些常出現於新聞裡的案例,屬於極為嚴重的兒童虐待。然而,死亡案例裡最多的其實是幾乎沒有媒體曝光的一歲以下兒童。一歲以下的孩子還不具自主活動的能力,若缺少照顧者的保護,存活率近乎是零。當他們無法安心,得不到安全的保護的時候,就可能死亡。當然,身亡的兒童占極少數。在完全沒有「共感能力」的媽媽身邊長大的孩子,連「想依偎著媽媽」都不被回應的孩子,其實大多數還是能勉強活下來。可是,這些無法形成健全的依附關係和獲得基本信賴的孩子,「心」會變怎樣?
和媽媽沒有形成健全依附關係的孩子,鮑比指出他們會產生「焦慮依附」(anxious attachment)的狀態,會過著不安與緊張的孤獨人生。「這種孩子長大成人後會對人感到恐懼,活在不安裡,也不會期待別人的愛與關懷。無論如何都會選擇一個人面對所有的難關。而且對於他人總有些良心過剩,時刻被罪惡感困擾。長期壓抑使他們容易出現精神狀況、憂鬱症、恐懼症。」
同樣地,對沒能獲得基本信賴的孩子,艾瑞克森描述道,「他們無法相信母親和其他人,封閉自己並拒絕他人,斷絕與他人的來往」。這些孩子無法創造獨特的自我認同(identity),並因此一生苦惱,持續活在不安、緊張、孤獨之中。
孩子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知道自己是不是就那麼剛好,可以生在一個能夠好好地養育自己的家庭裡。這是命運無可避免的分歧,而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就決定孩子的人生起點。對於那百分之五的孩子來說,出生或許是場悲劇;但對於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來說,誕生是幸福的。
不過,即使是享受到充分母愛的孩子,各自的命運,也就是人生的「必然」,也會有所不同。譬如,家庭經濟條件好壞、夫妻關係和諧與否、父母健在或單親家庭等等。根據不同客觀條件,孩子們各自創造自己的人生。
受虐兒童與普通兒童的人生有著絕對的差異。最初「必然」的「依附關係」成立的孩子,人生將會更自由。反之,被拒絕建立「依附關係」的孩子,自由會很大程度地受限。但只要活著,不管活出什麼樣的人生,人都會追求安心和自由,這是全人類共通的。
(3)心理創傷是指,否定自己渴望被愛的本能
對孩子來說,第一個「他人」就是媽媽(主要照顧者),從媽媽開始,到爸爸、兄弟姊妹,最後是社會上每一個人。第一個「他人」會對孩子的一生影響甚鉅,是一個能給予保護且充滿愛的人,還是一個缺乏共感能力、不能提供保護的人,兩者影響天壤之別。而且,這份對「第一個他人的認知」的影響力,會隨著孩子的成長,愈來愈巨大。
被充滿愛的媽媽帶大的孩子,也會有心理創傷嗎?
假如寶寶覺得第一個「他人」,也就是媽媽,能保護好自己,接下去出現的爸爸(或是主要照顧者身邊的第二位照顧者),寶寶也會認為他「一定是好人」。如果爸爸確實是好人,那麼寶寶會覺得「世界上都是好人」。這類型家庭長大的孩子大多不會產生「心理創傷」,在小學、中學都會相信他人、開朗快樂。
如果媽媽是好人,爸爸卻是壞人,寶寶會和爸爸保持距離,留在媽媽身邊。他會意識到「即使世上有很多好人,但是也會有壞人」,並帶著緊張感成長。能區別出好人和壞人的主因是媽媽是好人;而「世上還是好人多」這個判斷中媽媽的影響功不可沒。然而,這種情況下,他對爸爸的緊張感會變成心理創傷,並影響自己一生。倘若寶寶是個男孩,他會對男性長輩產生過度的緊張感。在上司與前輩面前無法自由自在,容易被上司隨口而出的話語傷害,也會盡量避開和男性的交往,只有女性朋友。倘若寶寶是個女孩,她對男性的警惕性特別強、保持一定距離,對戀愛及婚姻也會相對消極。除了保持距離,還有一種女性,會因為害怕男性、反而試圖以討好獻媚的手段來接觸男性。
這裡雖然我們把爸爸(第二養育者)分成了「好人」和「壞人」,不過我所謂的「好人」是有愛心、珍惜他人、同時也愛護自己的人;「壞人」則是指警戒別人、批判別人、不會愛護自己的人。
沒有被媽媽愛過的孩子的心理創傷
人們所受到的最嚴重的心理創傷,就是被沒有共感能力的媽媽帶大的受虐待兒童的心傷。這個傷害會深深的影響孩子的一生。
對寶寶來說,如果最初的「他人」(媽媽),是一位不能保護自己的「壞人」,那麼接下來出現的爸爸(第二位照顧者),寶寶下意識會認為爸爸「肯定是壞人」。如果爸爸是好人,寶寶會覺得「世界上基本都是壞人,但也有幾個好人」。如果媽媽與爸爸都是壞人,他會認為自己出生的世界非常困難與不幸。
然而,無論爸爸是好還是壞,對寶寶來說,媽媽才是關鍵。原因無他,媽媽是寶寶在世界上第一個遇到的人,被媽媽傷害留下的傷疤,即使有個好爸爸也無法治癒或彌補。寶寶長大一些,去托兒所或幼兒園時也會對老師有所警戒;進入小學也不會對老師敞開心扉,和朋友在一起也同樣感到侷促不安。如果成長時一直帶著這種緊張和不安,走進社會後很容易造成憂鬱、恐懼等各種神經症。
心理創傷是指「否定依附」,否定自己值得被愛
最難以平復的心理傷害,是無法形成良好依附的受虐孩子們所遭遇的心傷。其次則是雖然媽媽(主要照顧者)給予足夠的愛,但爸爸並不稱職;接下來是父母雙方都不是感情充裕、以完全的愛撫育孩子的人,這些情況無可避免地都會在孩子心上留下一些小小的劃痕。事實上,世界上沒有無瑕無痕的心靈,不論是什麼樣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過心理創傷,父母亦是如此。
那麼,究竟「心理創傷」是什麼?心理創傷的根源只有一個。就是在本能──想要被愛、被呵護的渴望──沒被充分滿足的情況下,壓抑和否定自己想要被愛的渴望。
就算是受虐兒童,小時候也會試圖靠近父母,發出渴望愛的訊號。但因為從來不會得到回應,導致他們覺得人都不可靠,自然也不會向他人發出求救信號。他們壓抑、限制自己的感受,根深柢固地認定「還是不要對別人有期待較好」。這種想法持續下去,便引發他們否定自己、認為「反正我不會被愛」。但即使如此,他們也仍渴望得到愛,而當一意識到自己還是渴望被愛,他們就開始痛恨自己。這個巨大的心理創傷就在心裡生根了。
這就是所謂的「否定依附」。
「否定依附」導致他們厭惡自己、否定自己。
人的內心痛苦之中,否定自己傷害最深、也最難以平復。「否定依附」在受虐兒童身上最明顯可見,只不過一般家庭長大的孩子也難免有這種情感,因為我們不是隨時隨地能得到渴望的愛。
你能在別人面前選擇自己喜歡的蛋糕嗎?
測量你「否定依附」程度
「否定依附」具體來說怎麼理解?強弱程度會如何表現呢?
你和四個好朋友聚在一起享受周日午餐。太久不見,你們有說不完的話。吃完午餐後很快就是下午茶,咖啡和蛋糕擺上桌來。五塊不同口味的蛋糕,草莓蛋糕、起司蛋糕、巧克力蛋糕、堅果蛋糕、栗子蛋糕,不管哪個看上去都很美味。大家開始談論,誰吃什麼蛋糕,沒什麼特別原因,但讓你第一個選。
問題來了。
「你會怎麼做?怎麼想?為什麼?請你從以下的選項裡做出選擇。」
1───────2───────3───────4───────5
1 3 5
1高興的選擇 3稍微猶豫的選擇 5最後那個就好(表示客氣)
從1到5之間,選出最接近你心情的選項。這個問題是測試「依附的否定度」的小實驗。結果顯示,出生在一個有健全依附感家庭的人,其平均得分是2.5。出生後遭虐待、沒有足夠依附感的人,平均得分是4.33,兩者差異非常明顯。
對大部分依附感健全的人來說,得分2.5代表「很開心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蛋糕,但是還是會客氣地考慮一下其他人」。一般成年人的感覺可能大多如此。「既然讓我先選,那我就選自己最喜歡的。」「感謝其他人的好意,那我就不客氣了。我選自己想吃的。」「對大家表示感謝,並開心地選擇。」等等。
在受虐家庭長大,沒有依附感的人平均分數4.33代表「糟了,怎麼辦,我沒辦法第一個選,太不好意思了。」這些人的共同想法是「在別人前面做選擇,覺得好可怕,我好不安。」「讓對方高興,比滿足我自己更重要。」「我不是最後選的話,就有點害怕。」「會拚命思考其他人想吃什麼,過度考慮他人想法,這讓自己很累。所以還是最後剩下的那個就好。」「不顧別人,自己先選的話會有罪惡感,感覺自己不配。」等等。
單純覺得「哇,好開心。我可以先選」的人,一般都是被父母愛護,有健全依附感的人。他們不會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幾乎沒有否定依附的狀況,也不太會自我否定。
另一種在受虐家庭成長的人,他們會壓抑自己的感受,會表達「不用,我拿最後那個就好」。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值得被愛,也認為表達主見是不好的、可怕的。否定依附,自我否定的程度很高。
透過這個針對成年人的測試,能看出來即使長大成人了,小時候的心理創傷依然產生很大的影響。
你的「否定依附」是幾分呢?你平時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嗎?會壓抑到什麼程度?
「壓抑」是「自由」的反義。即使是選擇蛋糕這樣的小事,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心靈是被壓抑的,或者是自由的。
受虐過的人的依附否定較為極端。其實每個人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壓抑自己的感受,主要與幼兒時期的家庭環境有關。但如果沒有人提醒,自己幾乎不會發覺。
不過,在察覺到這點後,我們就可以做出改變。看看其他人在派對上是怎麼選蛋糕,你會發現「啊,那個人比我自由多了」。接著,你會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你會轉變想法,「好,下次我也不客氣,選自己喜歡的試試看。」如果真的做到了,就會產生自信,也會比以前更愛自己,周圍人也會用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態度看待你。只要發覺到這點,人生就會改變,原來我們可以靠自己撫平心底的傷口。
然而,能自我覺察並做出改變的人,大多是沒有受虐經歷的人。有過受虐經歷的人,不管經歷多少次這樣的選擇,都很難自我覺察。傷得愈深,就愈難發現自己的傷。若要發現自己的「依附否定」,並且做出改變,他們需要不一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