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體」之基本概念
「團體」(group)是什麼?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四處可見到團體的身影,例如說班級是一個大家一起學習的團體,球隊是一個大家一起練習且為了追求更好團隊成績的團體,組織裡的研發小組是一個大家共同合作朝向新產品研究開發的團體,醫療院所的精神醫療團隊共同朝向建構專業的多元服務亦是一個團體,而對心理服務專業人員來說,集合受輔導的學生或是服務的案主等共同在一起,探討關切的主題或個人議題,朝向發展、改變或成長,亦是團體。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發現,團體的組成是兩三個以上的成員,且透過互動、溝通、討論或合作等歷程,朝向某一共識努力且致力於達成目標;並且在過程中成員能逐漸或是充分的意識到相互設定或有共識的既定目標,調整自己的努力或表現而朝向該目標共同前進。由上述舉例和探討可知,「團體」其實是一個非常廣泛存在的現象,舉凡生活中、人際上或工作組織內,處處可見到人與人之間聯結而形成的團體架構,而且因為人類的群體性和對於關係連結等天性上的特質,團體對人群來說,顯得非常重要且必須。
從團體的概念延伸出來,如何去建構一個團體?帶領或領導一個團體?或者是如何推動或促進一個團體朝向他/她的目標邁進?引導團體或團體內的個人朝向團體共識的目標或個人目標前進等議題,實則與如何工作於這個團體的實際帶領有關,我們可稱之為「團體工作」(group work)。相關學者或學會對團體工作曾作了精要的界定和定義,認為團體工作是運用特定的知識和技術,來加以催化或促進團體內的成員們能朝向或達到他/她們大家相互設定的目標,而此目標可能包含了工作或職業上的任務、教育和學習、個人發展、問題解決,以及異常狀態等的改變或導正(ASGW, 2007;Gladding, 2008;Erford, 2010)。
本書是一個聚焦於探討心理諮商與治療導向團體的參考專書,主要著重於探討如何在團體中能透過建構一個具有效能的團體,而能運用其資源來幫助個別成員在心理上獲致改變、成長或發展。所討論的焦點將會聚焦在如何領導和催化一個心理性質的團體,能協助案主朝向改變與成長的目標前進。在學習團體心理實務工作上,對於所規劃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體?是哪一種類型或屬性的團體?團體的目標或方向是什麼?團體給那些群體或作用的目的是什麼等議題,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探討此一議題之前,專業工作者須先了解廣泛的「團體工作」(group work)及其範疇,以能更清楚地認識自我工作的定位和角色。
二、團體工作之範圍與類型
團體工作(group work)有許多形式且能夠廣泛的在各種專業領域應用,諸如企業管理、團隊建構、護理醫療、社會工作、職能治療,以及學校輔導、心理諮商與心理衛生領域。美國團體專業工作者學會(Association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ASGW)將廣泛的團體工作依據其不同性質,從早期至今均延續有相同的分類方式,分為:任務與工作團體(task groups)、輔導與心理教育團體(psychoeducational groups)、諮商與人際取向問題解決團體(counseling & interpersonal delete problem solving groups),以及心理治療與人格重建為導向的團體(psychotherapy & personality reconstruction groups),等四種類型;而新版的最佳實務指南(ASGW guiding principles for group work)則較縮短原有描述,簡約的界定為(1)任務與工作團體、(2)心理教育團體、(3)諮商團體,以及(4)心理治療團體,四種類型(ASGW, 2021),如表1-1分類列表所示。其中,任務與工作團體較以團體動力或凝聚歷程,以促進績效任務之達成為主;其他三類型之團體則較以心理發展、成長、改變與矯治為目的,在理念上接近心理工作類型的團體。
依據不同的運用場域,各種團體有其特性、特定目標和應用場域;在進入專業團體心理工作領域與實務學習前,應對廣泛的團體工作形式有基本的了解,以下加以分述四類型團體工作之特性與方向。各種類型團體工作的定義可如下加以理解:
(一)任務與工作團體
任務與工作團體(task groups)旨在促進一群人有效地完成任務,這些人通常為了實現特定且時間有限的目標而聚集在一起。這類團體以目標為導向,專注於在設定的時間範圍內完成明確的目標。任務團體通常以共同達成任務或解決、完成特定事務為主要目標,其重點不在於個人的改變或成長,而主要著重於能夠有效能、合作和發揮團隊力量去達成特定的任務。例如企業組織體裡的小組或部門、運動領域的團隊或球隊、學校教師合作教學團隊、醫院的醫療團隊或小組,或是社區發展的工作小組等。任務團體的領導者最主要的任務,是能夠促進和協調團隊或團體合作,朝向既定的目標前進,去達成任務或獲致最佳的效能發揮。
「任務與工作團體」是一種旨在達成特定任務或工作目標的組織團隊等團體形式,總則上團體由具有特定專業技能或共同目標的成員組成,協同合作以達成所設定的工作任務。其特點可包括:明確的任務目標、專業技能的促進、重視與任務有關的合作與協同、具備明確的領導與結構設置、對於時間與進度有限制性、對於所界定的績效進行評估,以及對於進展加以追蹤。
任務與工作團體是為了完成特定任務而組成的,也包括共同學習與專業成長,組織結構和運作方式旨在最大程度地發揮成員的專業技能和協同效應,以達成事先確定的目標。心理學習導向的任務團體(貼近或設定以心理成長或覺察為宗旨的團體或團隊),可以分為內容與歷程兩個軸線來理解,其一為以學習心理相關實務知識為目標所建構的任務團體,例如讀書會、心理學技術的學習、理論或實務的研討會、定期舉辦的分享會或沙龍聚會等;其二則為運用心理學相關理念或模式,設定相關團體歷程運作與體驗,旨在進行訓練或透過歷程體驗來經驗,此部分包含了以訓練或敏感度提升為宗旨的團體體驗活動,如後續再加以介紹的塔維斯托克團體(Tavistock Group)、訓練團體(Training Group),以及介於任務團體與諮商、治療導向之間的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中心主題互動團體(theme-centered interaction group)等陸續發展的形式。
(二)心理教育團體
心理教育導向的團體(psychoeducational groups)旨在促進個人和人際關係的成長與發展,通常致力於預防未來的困難並提升個人的特質和能力;提供資訊並教導技能,幫助參與者應對未來的挑戰。其主要目標是能透過教育、指導和訊息傳遞等方式,促進成員獲取知識、學習新的生活適應方法,或是調整生活態度與習慣;在應用上廣泛的運用於中小學學校輔導工作、社區心理衛生推廣教育、醫療院所衛生教育、社福機構,以及大專院校等場域。在功能上,心理教育導向的團體可分為三種不同方向的形式(Aasheim & Niemann, 2006),包括:(1)教導或訊息、知識傳遞為主的教育團體、(2)技巧或生活功能訓練團體,強調行為或新習慣的建立、(3)自我了解與肯定為主要目的之心理教育團體,雖以特定方案進行為主,但仍邀請成員進行自我經驗分享,且從相互回饋和討論中增加自我態度調整或新行為的嘗試。依據帶領者預先設定主題、內容或教材的主導性來區分,教育團體的計畫性和結構性較高,技巧訓練團體次之,而自我了解與肯定團體則比較接近輔導性質的團體,在主要促進成員發展的目標下,仍然兼顧個別成員的狀態和需求,也嘗試在重要的發展任務上促進成員自我了解或改變。
心理教育導向的團體領導者或教育者,其主要功能在於促進成員在特定發展任務上(例如:人際關係、生涯規劃、伴侶關係發展、自我認同、求職面試、生活適應、家庭關係、罹病親屬照護等),能朝向更好、更為適應的方向發展;因此,領導者應同時對該發展領域的知識或技能,以及基本的團體帶領方式,都有相當的熟悉度或訓練。例如:(1)高中輔導教師對於學生生涯興趣和科系選擇等階段性的發展難題或待抉擇的課題,以及升學進路和生涯輔導相關方法等,都應有充分的理解和準備;在帶領心理教育團體過程中也能充分促進相似議題的討論,並讓不同生涯期待的學生有相互交流與回饋的機會,擴展學生的生涯價值觀。又如:(2)醫療院所精神科或心理衛生科,針對罹病家屬所開設的衛教團體,除能充分提供診斷與症狀、療程與預後、照顧與關係調適之相關資訊;也要能針對病友家屬的心情,或是運用團體人際支持與回饋的動力,提供家屬能透過團體獲得知識與技能、情緒調適與紓解,以及實際在與病友的互動或日常照顧上,更為實質的幫助。
(三)諮商團體
諮商團體旨在緩解或協助個體處理生活中的個人和人際關係問題,促進個人和人際關係的成長,並針對那些經歷生活重大轉變的人士的需求提供支持。「諮商」(counseling)本身在性質上即與解決個人困境或議題有關,而放置於團體情境或脈絡裡的諮商工作,則更著重於在人際真實互動的場域中,提供與建構一個能夠幫助個人處理自己議題或解決特定問題的空間;因之,諮商團體(counseling group)在功能和目標上,旨在協助個人面對或探索、釐清或了解自己所面臨的適應困境或問題,且從團體歷程中能擴展覺察與對情境的認知、表達或疏通情緒,且發展適切的新行為或具效能的行動。在性質上,諮商團體,因為需要經歷自我表達、意義探索和面對挑戰或省思等較有壓力的心理歷程,通常適合於心理或生活功能維持一定水平的案主參與,也因為在目標導向上以解決問題或當前所面臨的困境議題為主,諮商團體一般在時程上以短期為考慮,意即在團體次數上不會太多,進行的期間也有其限度而不會像心理治療團體較長。
在學校場域,例如:針對父母方剛離異的兒童或青少年開設的生活適應團體,其目標在於讓學生有機會表達和處理生活變動、關係變化或相關的衝突經驗,發展新的生活技巧並重新面對單親生活的架構。而例如邀請曾因攻擊或霸凌相關經驗而遭遇創傷經驗的青少年,透過諮商團體形式探討經驗本身或發展解決策略等,亦是一種諮商團體形式的實務應用。
在社區場域,在職上班族、婦女、家庭親子議題和壓力適應等,也是社區諮商團體常見的開設範疇,例如:身心舒壓導向的團體,可能除了運用適切的活動方案,也加上身體感官工作,並開放團體場域空間,讓成員有機會探討自己工作場域之壓力困境,透過團體資源激盪,尋求解決和新的觀點;又如婦女成長團體,因女性在溝通表達意願和情感連結上較男性主動,在社區場域參與團體之成員仍以女性為多,而女性本身面對人生發展階段任務、伴侶或婚姻關係、親子溝通、事業與家庭平衡,以及自我覺察和自主等議題,也常常為社區此類團體之探索重點。
精神醫療單位門診或診所為輕微精神官能症或適應障礙案主開設的短期團體,雖然在名稱上稱為團體治療,但通常屬性接近以問題解決或人際課題處理的心理諮商團體,通常其目標已經不儘是症狀處理,而傾向於在病程已經穩定的狀況下,朝向自我生活經驗和隨之而來的想法、感受或行為等進行探討。
「團體」(group)是什麼?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四處可見到團體的身影,例如說班級是一個大家一起學習的團體,球隊是一個大家一起練習且為了追求更好團隊成績的團體,組織裡的研發小組是一個大家共同合作朝向新產品研究開發的團體,醫療院所的精神醫療團隊共同朝向建構專業的多元服務亦是一個團體,而對心理服務專業人員來說,集合受輔導的學生或是服務的案主等共同在一起,探討關切的主題或個人議題,朝向發展、改變或成長,亦是團體。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發現,團體的組成是兩三個以上的成員,且透過互動、溝通、討論或合作等歷程,朝向某一共識努力且致力於達成目標;並且在過程中成員能逐漸或是充分的意識到相互設定或有共識的既定目標,調整自己的努力或表現而朝向該目標共同前進。由上述舉例和探討可知,「團體」其實是一個非常廣泛存在的現象,舉凡生活中、人際上或工作組織內,處處可見到人與人之間聯結而形成的團體架構,而且因為人類的群體性和對於關係連結等天性上的特質,團體對人群來說,顯得非常重要且必須。
從團體的概念延伸出來,如何去建構一個團體?帶領或領導一個團體?或者是如何推動或促進一個團體朝向他/她的目標邁進?引導團體或團體內的個人朝向團體共識的目標或個人目標前進等議題,實則與如何工作於這個團體的實際帶領有關,我們可稱之為「團體工作」(group work)。相關學者或學會對團體工作曾作了精要的界定和定義,認為團體工作是運用特定的知識和技術,來加以催化或促進團體內的成員們能朝向或達到他/她們大家相互設定的目標,而此目標可能包含了工作或職業上的任務、教育和學習、個人發展、問題解決,以及異常狀態等的改變或導正(ASGW, 2007;Gladding, 2008;Erford, 2010)。
本書是一個聚焦於探討心理諮商與治療導向團體的參考專書,主要著重於探討如何在團體中能透過建構一個具有效能的團體,而能運用其資源來幫助個別成員在心理上獲致改變、成長或發展。所討論的焦點將會聚焦在如何領導和催化一個心理性質的團體,能協助案主朝向改變與成長的目標前進。在學習團體心理實務工作上,對於所規劃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體?是哪一種類型或屬性的團體?團體的目標或方向是什麼?團體給那些群體或作用的目的是什麼等議題,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探討此一議題之前,專業工作者須先了解廣泛的「團體工作」(group work)及其範疇,以能更清楚地認識自我工作的定位和角色。
二、團體工作之範圍與類型
團體工作(group work)有許多形式且能夠廣泛的在各種專業領域應用,諸如企業管理、團隊建構、護理醫療、社會工作、職能治療,以及學校輔導、心理諮商與心理衛生領域。美國團體專業工作者學會(Association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ASGW)將廣泛的團體工作依據其不同性質,從早期至今均延續有相同的分類方式,分為:任務與工作團體(task groups)、輔導與心理教育團體(psychoeducational groups)、諮商與人際取向問題解決團體(counseling & interpersonal delete problem solving groups),以及心理治療與人格重建為導向的團體(psychotherapy & personality reconstruction groups),等四種類型;而新版的最佳實務指南(ASGW guiding principles for group work)則較縮短原有描述,簡約的界定為(1)任務與工作團體、(2)心理教育團體、(3)諮商團體,以及(4)心理治療團體,四種類型(ASGW, 2021),如表1-1分類列表所示。其中,任務與工作團體較以團體動力或凝聚歷程,以促進績效任務之達成為主;其他三類型之團體則較以心理發展、成長、改變與矯治為目的,在理念上接近心理工作類型的團體。
依據不同的運用場域,各種團體有其特性、特定目標和應用場域;在進入專業團體心理工作領域與實務學習前,應對廣泛的團體工作形式有基本的了解,以下加以分述四類型團體工作之特性與方向。各種類型團體工作的定義可如下加以理解:
(一)任務與工作團體
任務與工作團體(task groups)旨在促進一群人有效地完成任務,這些人通常為了實現特定且時間有限的目標而聚集在一起。這類團體以目標為導向,專注於在設定的時間範圍內完成明確的目標。任務團體通常以共同達成任務或解決、完成特定事務為主要目標,其重點不在於個人的改變或成長,而主要著重於能夠有效能、合作和發揮團隊力量去達成特定的任務。例如企業組織體裡的小組或部門、運動領域的團隊或球隊、學校教師合作教學團隊、醫院的醫療團隊或小組,或是社區發展的工作小組等。任務團體的領導者最主要的任務,是能夠促進和協調團隊或團體合作,朝向既定的目標前進,去達成任務或獲致最佳的效能發揮。
「任務與工作團體」是一種旨在達成特定任務或工作目標的組織團隊等團體形式,總則上團體由具有特定專業技能或共同目標的成員組成,協同合作以達成所設定的工作任務。其特點可包括:明確的任務目標、專業技能的促進、重視與任務有關的合作與協同、具備明確的領導與結構設置、對於時間與進度有限制性、對於所界定的績效進行評估,以及對於進展加以追蹤。
任務與工作團體是為了完成特定任務而組成的,也包括共同學習與專業成長,組織結構和運作方式旨在最大程度地發揮成員的專業技能和協同效應,以達成事先確定的目標。心理學習導向的任務團體(貼近或設定以心理成長或覺察為宗旨的團體或團隊),可以分為內容與歷程兩個軸線來理解,其一為以學習心理相關實務知識為目標所建構的任務團體,例如讀書會、心理學技術的學習、理論或實務的研討會、定期舉辦的分享會或沙龍聚會等;其二則為運用心理學相關理念或模式,設定相關團體歷程運作與體驗,旨在進行訓練或透過歷程體驗來經驗,此部分包含了以訓練或敏感度提升為宗旨的團體體驗活動,如後續再加以介紹的塔維斯托克團體(Tavistock Group)、訓練團體(Training Group),以及介於任務團體與諮商、治療導向之間的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中心主題互動團體(theme-centered interaction group)等陸續發展的形式。
(二)心理教育團體
心理教育導向的團體(psychoeducational groups)旨在促進個人和人際關係的成長與發展,通常致力於預防未來的困難並提升個人的特質和能力;提供資訊並教導技能,幫助參與者應對未來的挑戰。其主要目標是能透過教育、指導和訊息傳遞等方式,促進成員獲取知識、學習新的生活適應方法,或是調整生活態度與習慣;在應用上廣泛的運用於中小學學校輔導工作、社區心理衛生推廣教育、醫療院所衛生教育、社福機構,以及大專院校等場域。在功能上,心理教育導向的團體可分為三種不同方向的形式(Aasheim & Niemann, 2006),包括:(1)教導或訊息、知識傳遞為主的教育團體、(2)技巧或生活功能訓練團體,強調行為或新習慣的建立、(3)自我了解與肯定為主要目的之心理教育團體,雖以特定方案進行為主,但仍邀請成員進行自我經驗分享,且從相互回饋和討論中增加自我態度調整或新行為的嘗試。依據帶領者預先設定主題、內容或教材的主導性來區分,教育團體的計畫性和結構性較高,技巧訓練團體次之,而自我了解與肯定團體則比較接近輔導性質的團體,在主要促進成員發展的目標下,仍然兼顧個別成員的狀態和需求,也嘗試在重要的發展任務上促進成員自我了解或改變。
心理教育導向的團體領導者或教育者,其主要功能在於促進成員在特定發展任務上(例如:人際關係、生涯規劃、伴侶關係發展、自我認同、求職面試、生活適應、家庭關係、罹病親屬照護等),能朝向更好、更為適應的方向發展;因此,領導者應同時對該發展領域的知識或技能,以及基本的團體帶領方式,都有相當的熟悉度或訓練。例如:(1)高中輔導教師對於學生生涯興趣和科系選擇等階段性的發展難題或待抉擇的課題,以及升學進路和生涯輔導相關方法等,都應有充分的理解和準備;在帶領心理教育團體過程中也能充分促進相似議題的討論,並讓不同生涯期待的學生有相互交流與回饋的機會,擴展學生的生涯價值觀。又如:(2)醫療院所精神科或心理衛生科,針對罹病家屬所開設的衛教團體,除能充分提供診斷與症狀、療程與預後、照顧與關係調適之相關資訊;也要能針對病友家屬的心情,或是運用團體人際支持與回饋的動力,提供家屬能透過團體獲得知識與技能、情緒調適與紓解,以及實際在與病友的互動或日常照顧上,更為實質的幫助。
(三)諮商團體
諮商團體旨在緩解或協助個體處理生活中的個人和人際關係問題,促進個人和人際關係的成長,並針對那些經歷生活重大轉變的人士的需求提供支持。「諮商」(counseling)本身在性質上即與解決個人困境或議題有關,而放置於團體情境或脈絡裡的諮商工作,則更著重於在人際真實互動的場域中,提供與建構一個能夠幫助個人處理自己議題或解決特定問題的空間;因之,諮商團體(counseling group)在功能和目標上,旨在協助個人面對或探索、釐清或了解自己所面臨的適應困境或問題,且從團體歷程中能擴展覺察與對情境的認知、表達或疏通情緒,且發展適切的新行為或具效能的行動。在性質上,諮商團體,因為需要經歷自我表達、意義探索和面對挑戰或省思等較有壓力的心理歷程,通常適合於心理或生活功能維持一定水平的案主參與,也因為在目標導向上以解決問題或當前所面臨的困境議題為主,諮商團體一般在時程上以短期為考慮,意即在團體次數上不會太多,進行的期間也有其限度而不會像心理治療團體較長。
在學校場域,例如:針對父母方剛離異的兒童或青少年開設的生活適應團體,其目標在於讓學生有機會表達和處理生活變動、關係變化或相關的衝突經驗,發展新的生活技巧並重新面對單親生活的架構。而例如邀請曾因攻擊或霸凌相關經驗而遭遇創傷經驗的青少年,透過諮商團體形式探討經驗本身或發展解決策略等,亦是一種諮商團體形式的實務應用。
在社區場域,在職上班族、婦女、家庭親子議題和壓力適應等,也是社區諮商團體常見的開設範疇,例如:身心舒壓導向的團體,可能除了運用適切的活動方案,也加上身體感官工作,並開放團體場域空間,讓成員有機會探討自己工作場域之壓力困境,透過團體資源激盪,尋求解決和新的觀點;又如婦女成長團體,因女性在溝通表達意願和情感連結上較男性主動,在社區場域參與團體之成員仍以女性為多,而女性本身面對人生發展階段任務、伴侶或婚姻關係、親子溝通、事業與家庭平衡,以及自我覺察和自主等議題,也常常為社區此類團體之探索重點。
精神醫療單位門診或診所為輕微精神官能症或適應障礙案主開設的短期團體,雖然在名稱上稱為團體治療,但通常屬性接近以問題解決或人際課題處理的心理諮商團體,通常其目標已經不儘是症狀處理,而傾向於在病程已經穩定的狀況下,朝向自我生活經驗和隨之而來的想法、感受或行為等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