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如何評估伴侶關係?(摘錄)
伴侶諮商師必讀!以約翰‧高曼理論為基礎的伴侶工作模型
二十多年前伴侶諮商理論還是百家爭鳴狀態,每家似乎都有點道理,但每家的內容卻南轅北轍,令學習者無所適從。伴侶關係確實錯綜複雜,不難理解為何各家各派會從不同角度探討關係議題、採取截然不同的策略與手段來協助伴侶。如果你去書店搜尋,也會發現各種汗牛充棟的書籍,有著奇奇妙妙書名、各種背景的作者對婚姻都有話說。
然後出現一位叫約翰.高曼(John M. Gottman)*的學者,對當時(九○年代)婚姻諮商的低成功率、高復發率看不下去,決定出來整頓一下江湖。他先針對許多廣泛流傳的婚姻迷思,進行一番回顧檢討(其中精華已整理在本書第二章),然後自己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根據研究後的證據尋找可以維持婚姻幸福的方法。研究中,他在大學校園裡蓋了一棟渡假小屋,裡面裝滿攝影機,然後邀請志願伴侶來小屋渡週末。透過攝影機,他全程紀錄伴侶互動,並在入住前後對每對伴侶施測各種婚姻評量問卷,之後在收集到的海量資訊中尋找與婚姻幸福有關的線索。最後,透過三段各十五分鐘的夫妻對話錄影,以及由錄影而收集到雙方在對話過程的生理狀態起伏,高曼的研究團隊可以成功預測一對夫妻數年後是否離婚,準確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三(Gottman & Levenson, 2000)。這一系列研究堪稱婚姻研究經典,有興趣的讀者請見本章末專欄說明。
*註:高曼與其心理師妻子朱莉(Julia Gottman)疫情前每年在全球各地定期舉辦工作坊訓練伴侶諮商師。
高曼的研究成果讓助人專業人員與社會大眾驚覺,原來經營伴侶關係可以參考科學,不是只能靠祖母口耳傳承、鄰居道聽塗說。根據其研究成果,高曼提出了一個伴侶關係模型,將原本支離破碎的江湖知識整合出一個架構。後來我以他的模型為本,逐步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伴侶工作模型。
接下來,本章為了向大師致敬,會先介紹高曼模型,然後再說明我們的工作模型。並不是要宣佈一套標準正確作法,只是希望幫你省點統整時間。如果你與伴侶工作,你遲早需要一套自己熟悉的模型,工作起來才順手。但在你讀遍所有相關理論、累積足夠臨床經驗、摸清自己個性偏好之前,可以參考高曼或我們的模型,這樣進諮商室會更踏實。
健全關係樓房模型
高曼(1999)把伴侶關係看成一棟七層樓房,稱為健全的關係樓房模型(The Sound Relationship House Model)由「信任」與「承諾」為支撐梁柱,隱喻經營伴侶關係就像由下往上蓋一棟房子,蓋得紮實房子自然穩固耐久,如果某些樓層沒蓋好或者遭到破壞,房子就有坍塌的風險。每層樓的成份由下而上依序是(見下圖:附圖詳見本書):
1. 愛的地圖:你對伴侶生活喜好細節的熟悉程度;
2. 彼此的欣賞與愛慕:包括一體感,及情緒銀行存款;
3. 朝向彼此,而非轉頭走開:每次對話、每個舉動讓二人愈來愈齊心,還是愈來愈寒心;
4. 正向觀點:對彼此的知覺是正面居多,還是負面居多(如「豬隊友」);
5. 如何處理衝突:包括願意接受對方影響、能對話討論問題、能安撫自己情緒;
6. 實現生活夢想:完成共同的目標,或協助彼此達成夢想;
7. 創造共同意義感:在關係中提煉出專屬於二人的意義,像是獨有的小儀式或默契等等。
樓房隱喻簡單易懂有畫面,不但可作為評估伴侶關係時心理師心中的參考架構,也可以對伴侶說明,指出他們的房子哪一層樓有漏水待修補、哪些樓層保養得不錯值得按讚。
衝突中的伴侶往往被爭執的硝煙沖昏頭,忘記其實整棟房子大部分是好好的,甚至會意氣用事,被一扇會漏雨的窗戶氣到整棟房子都不要了!初談評估就像建築師將整棟房子仔細打量後,告訴屋主哪裡需要修繕、大概需要多少錢、工程預計要進行多久、多大規模,如果屋主同意才開工。如果諮商師只是每週幫伴侶滅火處理情緒,回家繼續爭吵,很難有成效。
伴侶關係評估:莊園模型
接下來說明本書提出之伴侶關係評估模型,稱為莊園模型(the mansion model for assessment of couple relationship),乃根據高曼與其他理論、伴侶諮商實務經驗加上個人體悟組建而成。它是一個開放系統,必要時隨時可以加外掛,例如對嚴重外遇伴侶案可以加上創傷工作原則。
伴侶之屋:三層樓房
伴侶諮商師有時像消防隊員,隨時要準備衝進火場救火,太複雜的理論框架像是過重的包袱,揹著過重包袱進出火場很容易腿軟。為了在概念上更簡潔易掌握,我把高曼的七層樓房簡化為三層透天厝,如下圖(詳見本書)。
二樓:評估及處理伴侶衝突
伴侶前來尋求諮商時,無論是熱吵或冷戰,往往呈現二樓失火的狀態。這時伴侶諮商師必須快速評估失火範圍與損傷程度,找出起火點,提供初步防護讓火勢至少不會蔓延得更大;進一步查看,通常會發現伴侶各有自己的習慣,容易導致擦搶走火或不易滅火,需要幫助他們學習更有效的彼此相處與自我照顧方式;再來要協助伴侶學習新的溝通方式,透過建設性對話來互相幫助,齊力修補關係。
換言之,作為在諮商中評估伴侶關係的參考架構,這棟三層樓房「伴侶之屋」,從外面走進去通常先進到「二樓」。「一樓」在地下室,從「二樓」往上爬一層則會到「三樓」。新手諮商師容易被伴侶的長篇抱怨與情緒張力卡在二樓,忘記去勘查其他樓層的屋況再決定如何開工,或者不知如何從二樓戰火脫身。
伴侶諮商師在二樓的工作可分為三個方面:偵測並停止破壞性互動模式、身心調節、促進建設性對話。具體內容與工作方法將在第五章詳細說明,以下僅簡要說明如何運用這個框架對伴侶關係進行評估。對伴侶關係現況的評估不但在初談中應該進行,以決定工作目標;在後續的諮商過程中也隨時可以檢視伴侶關係狀態,以確認諮商是否有進展、有成效。
偵測並停止破壞性互動模式
對許多伴侶而言,初談就等同他們的第一次伴侶諮商,他們多半並不知道伴侶諮商是什麼?如何進行?需要提供什麼資訊?因此諮商師適當提供一點引導與說明,對於聚焦會很有幫助,也才能確保在有限的初談時間內收集到評估所需的必要資訊,並阻止伴侶立刻開始長篇抱怨經年累積的恩怨故事。
有經驗的伴侶諮商師可以從有限的抱怨故事內容,聽出伴侶間的「破壞性互動模式」,即彼此做的、讓情況更糟的傻事,儘管多半出於善意。例如先生為了避免衝突導致關係更緊張而逃避溝通;或太太為了克服關係緊張而拼命追問先生。兩種方法都讓關係愈來愈緊張,當事人卻停不下來。
這些互動通常會持續重複出現,諮商師可以在後續揭露的不同事件故事中,重複確認這個模式,深入探討它如何造成或加重伴侶關係目前的困難,甚至能在諮商現場觀察到這些模式出現,協助伴侶意識到並及時做出調整;但在初談評估時,只需要發現、指出這些破壞性互動模式,讓伴侶願意把停止舊模式、找到新的建設性互動方式作為諮商努力的目標即可。
身心調節
伴侶諮商往往比親子諮商更具挑戰性,因為吵起架來張力上升速度很快,幾句話內雙方就變得超激動。因此處理衝突必須同時協助伴侶進行身心調節,避免讓伴侶太激動、說氣話、出大絕招(「不然就離婚啊!」),或太冷漠、太絕望、想放棄(「累了!算了!」)。諮商師必須能在現場及時有效調降伴侶雙方的情緒,讓他們能好好對話;同時也必須能及時調節好自己的身心狀態,避免嚇傻當機,才能冷靜應對衝突場面。記得:先調節再對話,否則再怎麼對話都很難有建設性結果,甚至會放大傷害。身心調節是一門大學問,第五章會有更具體的說明。
會來諮商的伴侶都累積了不少恩怨,初談時一開口就可能陷入「脫窗」狀態,諮商師必須謹慎以對,及時出手調節,否則會讓伴侶嚇到,不願再來諮商,以為來諮商就要經歷這種互揭傷疤的痛苦。如果伴侶其中一方在初談時就陷入激動得停不下來或解離狀態,諮商師要立刻停止初談任務,優先處理創傷止血工作。對伴侶諮商師而言,創傷工作不需要請另一半離場,可以在伴侶面前處理,除非伴侶堅持*。
* 註:但堅持的理由也必須討論檢視。有些理由只是出於當事人直覺,對療癒沒有助益,此時諮商師會建議伴侶試試雙人諮商,並說明一方缺席的副作用及代價。
衝突中的伴侶需要學習對自己以及另一半的身心狀態更敏感,遇到壓力時能及時切斷或避開刺激源,及時啟動調節;還要能學會適時讓身邊人,例如伴侶知道自己狀況不對勁,才能邀請對方協助調節,或至少停止造成刺激;他們需要學會對對方有效的調節方法,才能發揮效果。以上都是初談時可以與伴侶討論,納入諮商工作目標的要點。如果伴侶能學會互相協助調節,讓自己與伴侶的狀態逐漸改善,會對這段關係更有信心,也會對諮商更有信心而更投入。
-
案例二|看見伴侶關係中的牽繫:感情增溫會談運用於婚前諮詢(摘錄)
作者:蕭維真 諮商心理師
案例背景介紹
玉婷和書凱是一對交往六年的伴侶,兩人從學生時期認識,目前正規劃進入婚姻。兩人期待透過感情增溫會談回顧這段感情的點滴,讓彼此更確定要進入下一個階段。
我們一共進行了三次會談,每次會談中間相隔二週~一個月不等,在這三次的會談裡,我以感情增溫的角度,細細盤點了他們關係中的牽繫。
案例故事
如果一對伴侶沒有想談的問題,還需要諮商嗎?在伴侶諮商中,如果不談問題,還可以談什麼?
我們都相信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然而諮商卻總被使用為治療,很少用於預防,伴侶更是常常吵到要分手、離婚了,才以孤注一擲的心態試試看伴侶諮商。當我接觸到「感情增溫會談」時,發現這是一個機會,讓伴侶不需要爭吵,就能聽到對方說出自己想聽的話,像是:如果伴侶想確定自己是否有被愛、自己的付出有沒有被看見、自己是不是吸引對方的……等等。在感情增溫會談裡,心理師會幫助他們,從伴侶口中聽到這些答案。
第一次會談
因為努力,才能走到一起
第一次會談在簡單的寒暄之後,我們從兩人怎麼認識到交往的過程,開始回看這段關係。兩個人講起認識的過程時,因為記憶久遠,都有點模糊不清,需要心理師幫忙梳理和抓重點,當玉婷說到一開始認識書凱時,就覺得似乎可以變成好朋友,聽到「好朋友」這個關鍵字,我趕緊追問下去對彼此的印象和感覺:
心理師:所以當時妳就覺得好像可以跟他變成好朋友?
玉 婷:對,會覺得他有好像是可以變成閨蜜的那種個性。
心理師:可以多說點嗎?那種好像可以變成閨蜜的感覺是什麼?
玉 婷:就是很好聊天,有聊不完的話的那種感覺。
心理師:當時就覺得聊起來是可以很暢快的。那你去教會時,對她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書 凱:我覺得她滿主動關心人的,那時候也覺得她滿可愛的(玉婷笑)
心理師:(看見玉婷笑,趕快把握追問)她怎麼樣可愛呢?
書 凱:就覺得她個性滿活潑、滿體貼的,她那時候很關心我的狀況,可能剛好我那時候也滿缺乏人家關心的。
心理師:當玉婷主動關心你的時候,你是什麼感覺?
書 凱:就有人會關心我,那我就會跟她聊天這樣,也覺得滿聊得來的。
心理師:好像玉婷比較主動,她會主動聯繫你、注意到你,讓你們可以聯繫起來,然後發現很合得來。他當時候有告訴妳他覺得妳很可愛嗎?
玉 婷:有嗎?你有嗎?我忘了欸。
玉婷轉向書凱,一邊笑一邊問他,此時兩人已經從一開始的拘謹轉為放鬆的姿勢,隨著講到對彼此的好印象,氣氛也慢慢熱絡起來。了解了認識的契機,我緊接著探索兩人後來是如何對彼此有好感的。兩人認識聊了一段時間後,書凱先對玉婷產生喜歡的感覺,並且試圖追求玉婷,但一開始玉婷並不認為兩人適合在一起,還想要提出一些高標準來把書凱嚇跑。
原來一開始兩人的舞步是一個想靠近,一個卻後退,這讓我更好奇,玉婷為何後來會願意答應交往呢?玉婷說,是因為看到書凱的改變,才覺得兩人可以有未來。於是我轉向書凱探問他改變背後的心路歷程,書凱說當時就很煩惱兩人未來的生涯規劃會讓兩人無法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中,也因此調整自己的未來計畫,玉婷聽到書凱當時就如此認真的考慮他們的關係,感到非常驚訝。玉婷在這裡似乎是再一次感受到「書凱對關係的看重」,我認為這是他們之間的一個牽繫,因此在這邊繼續探問下去。
心理師:妳現在知道原來他當時就那麼重視妳,妳的感覺是什麼?
玉 婷:(想了一下)我有一點驚訝,因為一直以來我好像就是把個人放在關係前面一點點,就是在決定結婚之前我會把個人放在關係前面。
心理師:所以當妳聽到他只是要跟妳在一起就考慮這麼多,這是讓妳有點驚訝的。
玉 婷:就是一開始交往,或是熱戀期過後吵很兇的時侯,我都是覺得如果有問題解決不了,那我們現在分手還來得及,我的心態都是這樣,但他都是覺得我們在交往,所以有問題就去解決,他不會放棄,我由衷覺得他在關係裡很可以犧牲自己,就是跟我比起來那個程度差太多了。
心理師:好像他對關係願意付出或犧牲的程度和意願,對於維持你們的關係是有影響的?
玉 婷:我覺得很有影響。
書 凱:就是只要我放棄這個關係就結束了。
玉 婷:對。就是一開始追求的時候,我其實拒絕他非常多次,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就會覺得好啊,你拒絕我,那就算了,我是那種比較絕對的個性,可是他就不是這樣。
心理師:所以有一個人這麼堅持,不會因為妳的拒絕就輕易放棄妳,反而為了妳調整未來的方向,這讓妳有什麼感覺嗎?
玉 婷:嗯……很驚嘆怎麼有人能這麼犧牲自己,覺得很強,因為我做不到。
我試著想要引導玉婷感受這份牽繫,深化「書凱對妳的看重」在她心裡的感受,但此時我發現玉婷的回應是比較理性的,不過因為在會談初期,我選擇不要追問得太緊,而是先把這個現象放在心上。
心理師的話
感情增溫會談與一般伴侶諮商不同之處在於,感情增溫會談的目標在促進兩人關係更靠近,並透過呈現兩人關係中已有的亮點和養分,來強化彼此的連結和親密感。在感情增溫會談中我們不特別去處理兩人的衝突或差異,而是看見兩人如何在這些差異中繼續攜手前進。
第一次會談主要在建立關係與探索兩人的關係歷史,通常可以從邀請伴侶述說彼此認識的過程、定情的過程(bonding process)開始,心理師主要可以探問當初對彼此的印象、吸引彼此的地方、選擇和對方在一起的原因,有時也可以聽到他們當時曾經遇到的一些阻礙,但兩人一起跨越了障礙才能走到現在。
透過以上的探問,可以喚起兩人最初相愛的回憶,使會談慢慢加溫。另外,約翰.高曼(John M. Gottman)曾經提出若是一對激烈衝突的夫妻,在回憶過往時仍然能夠感受到正向和愉快的情緒,則代表這對夫妻的關係還不致於糟到無法修復的程度,反之,若夫妻在回憶過往時只能想起對方討厭的地方,這對夫妻能夠修復關係的可能性便較低。因此透過探問關係結合歷程,也能觀察到伴侶目前的關係品質、能否增溫的難易度。
這部分對新手心理師較困難的地方是,心理師必須在瑣碎的事件中,敏銳分辨言談中出現的牽繫,並持續聚焦、反映、深化兩人的牽繫,而不能流於只是把事情講一遍而已。
伴侶諮商師必讀!以約翰‧高曼理論為基礎的伴侶工作模型
二十多年前伴侶諮商理論還是百家爭鳴狀態,每家似乎都有點道理,但每家的內容卻南轅北轍,令學習者無所適從。伴侶關係確實錯綜複雜,不難理解為何各家各派會從不同角度探討關係議題、採取截然不同的策略與手段來協助伴侶。如果你去書店搜尋,也會發現各種汗牛充棟的書籍,有著奇奇妙妙書名、各種背景的作者對婚姻都有話說。
然後出現一位叫約翰.高曼(John M. Gottman)*的學者,對當時(九○年代)婚姻諮商的低成功率、高復發率看不下去,決定出來整頓一下江湖。他先針對許多廣泛流傳的婚姻迷思,進行一番回顧檢討(其中精華已整理在本書第二章),然後自己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根據研究後的證據尋找可以維持婚姻幸福的方法。研究中,他在大學校園裡蓋了一棟渡假小屋,裡面裝滿攝影機,然後邀請志願伴侶來小屋渡週末。透過攝影機,他全程紀錄伴侶互動,並在入住前後對每對伴侶施測各種婚姻評量問卷,之後在收集到的海量資訊中尋找與婚姻幸福有關的線索。最後,透過三段各十五分鐘的夫妻對話錄影,以及由錄影而收集到雙方在對話過程的生理狀態起伏,高曼的研究團隊可以成功預測一對夫妻數年後是否離婚,準確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三(Gottman & Levenson, 2000)。這一系列研究堪稱婚姻研究經典,有興趣的讀者請見本章末專欄說明。
*註:高曼與其心理師妻子朱莉(Julia Gottman)疫情前每年在全球各地定期舉辦工作坊訓練伴侶諮商師。
高曼的研究成果讓助人專業人員與社會大眾驚覺,原來經營伴侶關係可以參考科學,不是只能靠祖母口耳傳承、鄰居道聽塗說。根據其研究成果,高曼提出了一個伴侶關係模型,將原本支離破碎的江湖知識整合出一個架構。後來我以他的模型為本,逐步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伴侶工作模型。
接下來,本章為了向大師致敬,會先介紹高曼模型,然後再說明我們的工作模型。並不是要宣佈一套標準正確作法,只是希望幫你省點統整時間。如果你與伴侶工作,你遲早需要一套自己熟悉的模型,工作起來才順手。但在你讀遍所有相關理論、累積足夠臨床經驗、摸清自己個性偏好之前,可以參考高曼或我們的模型,這樣進諮商室會更踏實。
健全關係樓房模型
高曼(1999)把伴侶關係看成一棟七層樓房,稱為健全的關係樓房模型(The Sound Relationship House Model)由「信任」與「承諾」為支撐梁柱,隱喻經營伴侶關係就像由下往上蓋一棟房子,蓋得紮實房子自然穩固耐久,如果某些樓層沒蓋好或者遭到破壞,房子就有坍塌的風險。每層樓的成份由下而上依序是(見下圖:附圖詳見本書):
1. 愛的地圖:你對伴侶生活喜好細節的熟悉程度;
2. 彼此的欣賞與愛慕:包括一體感,及情緒銀行存款;
3. 朝向彼此,而非轉頭走開:每次對話、每個舉動讓二人愈來愈齊心,還是愈來愈寒心;
4. 正向觀點:對彼此的知覺是正面居多,還是負面居多(如「豬隊友」);
5. 如何處理衝突:包括願意接受對方影響、能對話討論問題、能安撫自己情緒;
6. 實現生活夢想:完成共同的目標,或協助彼此達成夢想;
7. 創造共同意義感:在關係中提煉出專屬於二人的意義,像是獨有的小儀式或默契等等。
樓房隱喻簡單易懂有畫面,不但可作為評估伴侶關係時心理師心中的參考架構,也可以對伴侶說明,指出他們的房子哪一層樓有漏水待修補、哪些樓層保養得不錯值得按讚。
衝突中的伴侶往往被爭執的硝煙沖昏頭,忘記其實整棟房子大部分是好好的,甚至會意氣用事,被一扇會漏雨的窗戶氣到整棟房子都不要了!初談評估就像建築師將整棟房子仔細打量後,告訴屋主哪裡需要修繕、大概需要多少錢、工程預計要進行多久、多大規模,如果屋主同意才開工。如果諮商師只是每週幫伴侶滅火處理情緒,回家繼續爭吵,很難有成效。
伴侶關係評估:莊園模型
接下來說明本書提出之伴侶關係評估模型,稱為莊園模型(the mansion model for assessment of couple relationship),乃根據高曼與其他理論、伴侶諮商實務經驗加上個人體悟組建而成。它是一個開放系統,必要時隨時可以加外掛,例如對嚴重外遇伴侶案可以加上創傷工作原則。
伴侶之屋:三層樓房
伴侶諮商師有時像消防隊員,隨時要準備衝進火場救火,太複雜的理論框架像是過重的包袱,揹著過重包袱進出火場很容易腿軟。為了在概念上更簡潔易掌握,我把高曼的七層樓房簡化為三層透天厝,如下圖(詳見本書)。
二樓:評估及處理伴侶衝突
伴侶前來尋求諮商時,無論是熱吵或冷戰,往往呈現二樓失火的狀態。這時伴侶諮商師必須快速評估失火範圍與損傷程度,找出起火點,提供初步防護讓火勢至少不會蔓延得更大;進一步查看,通常會發現伴侶各有自己的習慣,容易導致擦搶走火或不易滅火,需要幫助他們學習更有效的彼此相處與自我照顧方式;再來要協助伴侶學習新的溝通方式,透過建設性對話來互相幫助,齊力修補關係。
換言之,作為在諮商中評估伴侶關係的參考架構,這棟三層樓房「伴侶之屋」,從外面走進去通常先進到「二樓」。「一樓」在地下室,從「二樓」往上爬一層則會到「三樓」。新手諮商師容易被伴侶的長篇抱怨與情緒張力卡在二樓,忘記去勘查其他樓層的屋況再決定如何開工,或者不知如何從二樓戰火脫身。
伴侶諮商師在二樓的工作可分為三個方面:偵測並停止破壞性互動模式、身心調節、促進建設性對話。具體內容與工作方法將在第五章詳細說明,以下僅簡要說明如何運用這個框架對伴侶關係進行評估。對伴侶關係現況的評估不但在初談中應該進行,以決定工作目標;在後續的諮商過程中也隨時可以檢視伴侶關係狀態,以確認諮商是否有進展、有成效。
偵測並停止破壞性互動模式
對許多伴侶而言,初談就等同他們的第一次伴侶諮商,他們多半並不知道伴侶諮商是什麼?如何進行?需要提供什麼資訊?因此諮商師適當提供一點引導與說明,對於聚焦會很有幫助,也才能確保在有限的初談時間內收集到評估所需的必要資訊,並阻止伴侶立刻開始長篇抱怨經年累積的恩怨故事。
有經驗的伴侶諮商師可以從有限的抱怨故事內容,聽出伴侶間的「破壞性互動模式」,即彼此做的、讓情況更糟的傻事,儘管多半出於善意。例如先生為了避免衝突導致關係更緊張而逃避溝通;或太太為了克服關係緊張而拼命追問先生。兩種方法都讓關係愈來愈緊張,當事人卻停不下來。
這些互動通常會持續重複出現,諮商師可以在後續揭露的不同事件故事中,重複確認這個模式,深入探討它如何造成或加重伴侶關係目前的困難,甚至能在諮商現場觀察到這些模式出現,協助伴侶意識到並及時做出調整;但在初談評估時,只需要發現、指出這些破壞性互動模式,讓伴侶願意把停止舊模式、找到新的建設性互動方式作為諮商努力的目標即可。
身心調節
伴侶諮商往往比親子諮商更具挑戰性,因為吵起架來張力上升速度很快,幾句話內雙方就變得超激動。因此處理衝突必須同時協助伴侶進行身心調節,避免讓伴侶太激動、說氣話、出大絕招(「不然就離婚啊!」),或太冷漠、太絕望、想放棄(「累了!算了!」)。諮商師必須能在現場及時有效調降伴侶雙方的情緒,讓他們能好好對話;同時也必須能及時調節好自己的身心狀態,避免嚇傻當機,才能冷靜應對衝突場面。記得:先調節再對話,否則再怎麼對話都很難有建設性結果,甚至會放大傷害。身心調節是一門大學問,第五章會有更具體的說明。
會來諮商的伴侶都累積了不少恩怨,初談時一開口就可能陷入「脫窗」狀態,諮商師必須謹慎以對,及時出手調節,否則會讓伴侶嚇到,不願再來諮商,以為來諮商就要經歷這種互揭傷疤的痛苦。如果伴侶其中一方在初談時就陷入激動得停不下來或解離狀態,諮商師要立刻停止初談任務,優先處理創傷止血工作。對伴侶諮商師而言,創傷工作不需要請另一半離場,可以在伴侶面前處理,除非伴侶堅持*。
* 註:但堅持的理由也必須討論檢視。有些理由只是出於當事人直覺,對療癒沒有助益,此時諮商師會建議伴侶試試雙人諮商,並說明一方缺席的副作用及代價。
衝突中的伴侶需要學習對自己以及另一半的身心狀態更敏感,遇到壓力時能及時切斷或避開刺激源,及時啟動調節;還要能學會適時讓身邊人,例如伴侶知道自己狀況不對勁,才能邀請對方協助調節,或至少停止造成刺激;他們需要學會對對方有效的調節方法,才能發揮效果。以上都是初談時可以與伴侶討論,納入諮商工作目標的要點。如果伴侶能學會互相協助調節,讓自己與伴侶的狀態逐漸改善,會對這段關係更有信心,也會對諮商更有信心而更投入。
-
案例二|看見伴侶關係中的牽繫:感情增溫會談運用於婚前諮詢(摘錄)
作者:蕭維真 諮商心理師
案例背景介紹
玉婷和書凱是一對交往六年的伴侶,兩人從學生時期認識,目前正規劃進入婚姻。兩人期待透過感情增溫會談回顧這段感情的點滴,讓彼此更確定要進入下一個階段。
我們一共進行了三次會談,每次會談中間相隔二週~一個月不等,在這三次的會談裡,我以感情增溫的角度,細細盤點了他們關係中的牽繫。
案例故事
如果一對伴侶沒有想談的問題,還需要諮商嗎?在伴侶諮商中,如果不談問題,還可以談什麼?
我們都相信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然而諮商卻總被使用為治療,很少用於預防,伴侶更是常常吵到要分手、離婚了,才以孤注一擲的心態試試看伴侶諮商。當我接觸到「感情增溫會談」時,發現這是一個機會,讓伴侶不需要爭吵,就能聽到對方說出自己想聽的話,像是:如果伴侶想確定自己是否有被愛、自己的付出有沒有被看見、自己是不是吸引對方的……等等。在感情增溫會談裡,心理師會幫助他們,從伴侶口中聽到這些答案。
第一次會談
因為努力,才能走到一起
第一次會談在簡單的寒暄之後,我們從兩人怎麼認識到交往的過程,開始回看這段關係。兩個人講起認識的過程時,因為記憶久遠,都有點模糊不清,需要心理師幫忙梳理和抓重點,當玉婷說到一開始認識書凱時,就覺得似乎可以變成好朋友,聽到「好朋友」這個關鍵字,我趕緊追問下去對彼此的印象和感覺:
心理師:所以當時妳就覺得好像可以跟他變成好朋友?
玉 婷:對,會覺得他有好像是可以變成閨蜜的那種個性。
心理師:可以多說點嗎?那種好像可以變成閨蜜的感覺是什麼?
玉 婷:就是很好聊天,有聊不完的話的那種感覺。
心理師:當時就覺得聊起來是可以很暢快的。那你去教會時,對她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書 凱:我覺得她滿主動關心人的,那時候也覺得她滿可愛的(玉婷笑)
心理師:(看見玉婷笑,趕快把握追問)她怎麼樣可愛呢?
書 凱:就覺得她個性滿活潑、滿體貼的,她那時候很關心我的狀況,可能剛好我那時候也滿缺乏人家關心的。
心理師:當玉婷主動關心你的時候,你是什麼感覺?
書 凱:就有人會關心我,那我就會跟她聊天這樣,也覺得滿聊得來的。
心理師:好像玉婷比較主動,她會主動聯繫你、注意到你,讓你們可以聯繫起來,然後發現很合得來。他當時候有告訴妳他覺得妳很可愛嗎?
玉 婷:有嗎?你有嗎?我忘了欸。
玉婷轉向書凱,一邊笑一邊問他,此時兩人已經從一開始的拘謹轉為放鬆的姿勢,隨著講到對彼此的好印象,氣氛也慢慢熱絡起來。了解了認識的契機,我緊接著探索兩人後來是如何對彼此有好感的。兩人認識聊了一段時間後,書凱先對玉婷產生喜歡的感覺,並且試圖追求玉婷,但一開始玉婷並不認為兩人適合在一起,還想要提出一些高標準來把書凱嚇跑。
原來一開始兩人的舞步是一個想靠近,一個卻後退,這讓我更好奇,玉婷為何後來會願意答應交往呢?玉婷說,是因為看到書凱的改變,才覺得兩人可以有未來。於是我轉向書凱探問他改變背後的心路歷程,書凱說當時就很煩惱兩人未來的生涯規劃會讓兩人無法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中,也因此調整自己的未來計畫,玉婷聽到書凱當時就如此認真的考慮他們的關係,感到非常驚訝。玉婷在這裡似乎是再一次感受到「書凱對關係的看重」,我認為這是他們之間的一個牽繫,因此在這邊繼續探問下去。
心理師:妳現在知道原來他當時就那麼重視妳,妳的感覺是什麼?
玉 婷:(想了一下)我有一點驚訝,因為一直以來我好像就是把個人放在關係前面一點點,就是在決定結婚之前我會把個人放在關係前面。
心理師:所以當妳聽到他只是要跟妳在一起就考慮這麼多,這是讓妳有點驚訝的。
玉 婷:就是一開始交往,或是熱戀期過後吵很兇的時侯,我都是覺得如果有問題解決不了,那我們現在分手還來得及,我的心態都是這樣,但他都是覺得我們在交往,所以有問題就去解決,他不會放棄,我由衷覺得他在關係裡很可以犧牲自己,就是跟我比起來那個程度差太多了。
心理師:好像他對關係願意付出或犧牲的程度和意願,對於維持你們的關係是有影響的?
玉 婷:我覺得很有影響。
書 凱:就是只要我放棄這個關係就結束了。
玉 婷:對。就是一開始追求的時候,我其實拒絕他非常多次,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就會覺得好啊,你拒絕我,那就算了,我是那種比較絕對的個性,可是他就不是這樣。
心理師:所以有一個人這麼堅持,不會因為妳的拒絕就輕易放棄妳,反而為了妳調整未來的方向,這讓妳有什麼感覺嗎?
玉 婷:嗯……很驚嘆怎麼有人能這麼犧牲自己,覺得很強,因為我做不到。
我試著想要引導玉婷感受這份牽繫,深化「書凱對妳的看重」在她心裡的感受,但此時我發現玉婷的回應是比較理性的,不過因為在會談初期,我選擇不要追問得太緊,而是先把這個現象放在心上。
心理師的話
感情增溫會談與一般伴侶諮商不同之處在於,感情增溫會談的目標在促進兩人關係更靠近,並透過呈現兩人關係中已有的亮點和養分,來強化彼此的連結和親密感。在感情增溫會談中我們不特別去處理兩人的衝突或差異,而是看見兩人如何在這些差異中繼續攜手前進。
第一次會談主要在建立關係與探索兩人的關係歷史,通常可以從邀請伴侶述說彼此認識的過程、定情的過程(bonding process)開始,心理師主要可以探問當初對彼此的印象、吸引彼此的地方、選擇和對方在一起的原因,有時也可以聽到他們當時曾經遇到的一些阻礙,但兩人一起跨越了障礙才能走到現在。
透過以上的探問,可以喚起兩人最初相愛的回憶,使會談慢慢加溫。另外,約翰.高曼(John M. Gottman)曾經提出若是一對激烈衝突的夫妻,在回憶過往時仍然能夠感受到正向和愉快的情緒,則代表這對夫妻的關係還不致於糟到無法修復的程度,反之,若夫妻在回憶過往時只能想起對方討厭的地方,這對夫妻能夠修復關係的可能性便較低。因此透過探問關係結合歷程,也能觀察到伴侶目前的關係品質、能否增溫的難易度。
這部分對新手心理師較困難的地方是,心理師必須在瑣碎的事件中,敏銳分辨言談中出現的牽繫,並持續聚焦、反映、深化兩人的牽繫,而不能流於只是把事情講一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