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感官偏好是視覺、聽覺還是觸覺?
你見過熟練鎖匠做事嗎?簡直就跟變魔術一樣。
他擺弄一把鎖,能聽到一些你聽不到的聲音,看到一些你看不到的東西,感覺到一些你感覺不到的情況。不一會兒,他就了解了鎖的整個結構,並且能把它修好。
一個優秀的交流者也是這樣工作的。他可以了解任何人的內心組合(也稱為策略)——可以像鎖匠那樣考慮、思索,從而探索出別人的內心結構。
了解別人策略的關鍵就是要注意他們的言行舉止。要知道,人們會將你想知道的關於他們策略的一切訊號都傳達給你,不過,有時是透過語言傳達的,有時是透過行動傳達的,有時甚至是透過眼神傳達的。
你可以學會巧妙地去閱讀一個人,就像你能學會讀一本書、看一張地圖一樣。記住,策略只不過是產生特殊結果的一種想像組合。你需要做的,就是促使人們去感受他們的策略,同時仔細觀察他們的特殊反應。
人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
那些主要利用視覺系統的人傾向於以影像看世界。他們透過大腦中的視覺部分,獲得他們最大的感覺力。因為他們的語言力圖跟上大腦中的影像變化,所以常常說話較快;因為他們只是想要把大腦中的影像描述出來,所以常常不太注意表達方式,而更傾向於用視覺語言來表達,向人們描述這些東西看上去怎麼樣,呈什麼樣的形狀,是明還是暗等。
那些聽感強的人則不同,他們說話慢一些,聲音也較洪亮,表達較有節奏,語言較有分寸。因為字詞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所以,他們對於說什麼非常慎重。他們常常用聽覺語言來表達,比如「這聽起來正合我意」、「我能聽見你說的」或「聽起來一切都很順利」等。
那些觸感強的人說話更慢。他們主要是對觸覺做出反應,說話時語調深沉,每句話都像是一點一點擠出來的。他們常常用觸覺語言來表達意思,總是「抓」某東西的「具體形態」,比如東西很「重」,他們需要「摸一摸」。他們總是說:「我找到了答案,但我還沒有抓住它。」
每個人都有這三種系統,但大多數人只是其中一種系統占支配地位。你在了解別人的策略、了解他們做決定的方式時,需要先知道他們的主要感覺系統是哪一種,這樣你就能有的放矢地表達你的資訊。
只要透過觀察和聽一個人說話,仔細留心一個人的眼睛,你就能立即意識到對方使用的是哪一種感覺系統。
不妨先問這樣一個問題:你十二歲生日蛋糕上的蠟燭是什麼顏色的?回答這個問題時,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把頭抬起來,眼睛往左看,這就是慣用右手的人甚至某些左撇子回憶視覺影像的方式。
再問下一個問題:如果幫米老鼠加根鬍子會怎麼樣呢?花幾分鐘時間描述一下。這一次,他的眼睛也許會往上抬,並移向右邊,這裡正是眼睛構成影像的地方。
因此,只要看看人們的眼睛,你就能了解他們的策略。人的聲音也含有深意。視感強的人說話快而急,有鼻音,聲調起伏大;觸感強的人說話慢,聲調深沉;聽感強的人聲調平穩,咬字清楚。
因此,哪怕是很有限的交流,你也能清楚地、準確無誤地了解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方式。當然,學會了解別人策略的最好方式不是觀察,而是實踐。因此,你要盡可能多地在其他人身上做這些練習。
眼珠習慣朝右轉動的人富有攻擊性
人們在交談時,眼珠往往會朝不同的方向轉動。所以,只要我們留意一下對方在思考時眼珠的動向,便可在不知不覺之中洞悉對方的性格。
「虐囚案」的發生,讓外界對美國的監獄管理提出了質疑。美國當局委派了FBI對此事展開調查,其中囚犯指控最多的是監獄長伯特,於是特務們決定對伯特進行約談。約談在伯特的辦公室裡展開。
辦公室內部的布置可以稱得上簡潔而高雅,由此可見房間的主人是一個非常有修養的人。當特務們見到伯特的時候,更是無法相信他與囚犯們描述的「監獄惡魔」有什麼關聯。因為無論是從伯特的穿著、出身、談吐,還是從他接待特務的行為舉止來看,都顯示出了一種彬彬有禮的態度。在大家落座之後,約談也隨即展開。
伯特面對特務們咄咄逼人的追問,始終保持著溫和的態度與有理有據的回答,這更是讓特務們堅信他和囚犯們形容的「脾氣暴躁、下手狠毒」的形象是完全無法連繫在一起的。在整個約談的過程中,伯特除了在回答問題時會不時地向右轉動眼珠外,其他行為都顯得極為自然。但正是因為伯特這種轉動眼珠的習慣,讓一位精明的老特務對他的真實性格產生了懷疑。
因為在此之前,史丹佛大學的一些教授就曾對眼珠的轉動與人的性格之間的關係做過專門研究。教授們請來若干位男士,並在三十秒內不間斷地向他們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同時注意觀察他們眼珠轉動的方向。隨後又將他們分為兩組:A組是在回答問題時眼珠向左轉動的人,B組是在回答問題時眼珠向右轉動的人。
在對A組與B組男士的性格進行分析後發現:B組的人性格更為急躁,攻擊性更強,而且這類男士很難將焦躁不安的情緒壓抑很長時間或是徹底隱藏起來,他們一定會找機會發洩出來;而A組男士的性格則與B組恰恰相反,他們大多會將心中的不快封閉起來,不會表現出他們的攻擊性。
透過眼珠的轉動便可推斷出:監獄長伯特本身是一個性格暴躁的人,他在特務們面前所表現出的溫和態度只是一種偽裝。於是特務們故意在第二次的約談中,用不客氣的言語挑釁對方,借其性格的弱點來套出實話。結果這個監獄長果然中計,將其易怒狂暴的性格表露無遺。
易怒的人大多都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由於這種性格並非一日養成,所以想要改變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由此可知,在我們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對方是一個習慣將眼珠向右轉動的人,就可以推測出這是一個攻擊性很強且難以應付的對手。在交談過程中,只有充分利用這個特點,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三十二段無聲影片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潛意識能夠無意識地與其他人的潛意識相互發生影響。」這就意味著,你可能會基於自己的判斷和直覺,而非基於事實去下意識地評價別人,換言之,即基於一個人的肢體語言去評價他。
一項由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教授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和娜莉妮.安巴迪(Nalini Ambady)進行的研究,證實了非語言姿態的力量。這兩位研究者向一組大學生展示了三十二段不同老師在課堂上的影片剪輯,然後要求他們對這些老師進行評價。由於影片中的聲音已經被擾亂或刪除,所以學生們只能基於各位老師的肢體語言對他們作出判斷。
結果顯示,參與實驗的學生的評價和那些曾聽過這些老師的課並在學期結束時填寫了教師評估表的學生的評價達成了一致。儘管後者將其評定結果歸因於老師的友好或清晰的思路,但此項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的評價是基於非語言交流形成的。
運用邏輯推理和深思熟慮的評估,你就能避免單純依據肢體動作做出反應。如果沒有仔細考慮他人做出某些肢體動作的可能原因,你就會被這些肢體語言所欺騙。例如:我們熟識的一名法官在審理案件時突發中風,面部肌肉抽搐,嘴角抽動,這些動作很有可能會令辯護律師緊張不安。假如辯護律師知道法官的這些動作並非自願行為,就不會表現得如此不安了。
為了避免產生誤解,你必須謹記自己的表情和手勢是如何被他人感知的。任何時候,都請注意自己正在傳達出去的非語言姿態。你的雙臂是否交叉?你的身體是否傾斜?如果你展現出的是一種開放的姿態,或許別人會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
當然,你還應該注意對方的肢體語言。如果感覺到對方對你有所防備,你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方式,以使對方樂於接受你。演說家們將其稱為「觀眾意識」,他們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它的存在。當他們從某個觀眾身上看到負面的非語言姿態時,便會快速轉換話題,講一個笑話或提出幽默的觀點,讓觀眾大笑,放鬆心情。
你見過熟練鎖匠做事嗎?簡直就跟變魔術一樣。
他擺弄一把鎖,能聽到一些你聽不到的聲音,看到一些你看不到的東西,感覺到一些你感覺不到的情況。不一會兒,他就了解了鎖的整個結構,並且能把它修好。
一個優秀的交流者也是這樣工作的。他可以了解任何人的內心組合(也稱為策略)——可以像鎖匠那樣考慮、思索,從而探索出別人的內心結構。
了解別人策略的關鍵就是要注意他們的言行舉止。要知道,人們會將你想知道的關於他們策略的一切訊號都傳達給你,不過,有時是透過語言傳達的,有時是透過行動傳達的,有時甚至是透過眼神傳達的。
你可以學會巧妙地去閱讀一個人,就像你能學會讀一本書、看一張地圖一樣。記住,策略只不過是產生特殊結果的一種想像組合。你需要做的,就是促使人們去感受他們的策略,同時仔細觀察他們的特殊反應。
人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
那些主要利用視覺系統的人傾向於以影像看世界。他們透過大腦中的視覺部分,獲得他們最大的感覺力。因為他們的語言力圖跟上大腦中的影像變化,所以常常說話較快;因為他們只是想要把大腦中的影像描述出來,所以常常不太注意表達方式,而更傾向於用視覺語言來表達,向人們描述這些東西看上去怎麼樣,呈什麼樣的形狀,是明還是暗等。
那些聽感強的人則不同,他們說話慢一些,聲音也較洪亮,表達較有節奏,語言較有分寸。因為字詞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所以,他們對於說什麼非常慎重。他們常常用聽覺語言來表達,比如「這聽起來正合我意」、「我能聽見你說的」或「聽起來一切都很順利」等。
那些觸感強的人說話更慢。他們主要是對觸覺做出反應,說話時語調深沉,每句話都像是一點一點擠出來的。他們常常用觸覺語言來表達意思,總是「抓」某東西的「具體形態」,比如東西很「重」,他們需要「摸一摸」。他們總是說:「我找到了答案,但我還沒有抓住它。」
每個人都有這三種系統,但大多數人只是其中一種系統占支配地位。你在了解別人的策略、了解他們做決定的方式時,需要先知道他們的主要感覺系統是哪一種,這樣你就能有的放矢地表達你的資訊。
只要透過觀察和聽一個人說話,仔細留心一個人的眼睛,你就能立即意識到對方使用的是哪一種感覺系統。
不妨先問這樣一個問題:你十二歲生日蛋糕上的蠟燭是什麼顏色的?回答這個問題時,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把頭抬起來,眼睛往左看,這就是慣用右手的人甚至某些左撇子回憶視覺影像的方式。
再問下一個問題:如果幫米老鼠加根鬍子會怎麼樣呢?花幾分鐘時間描述一下。這一次,他的眼睛也許會往上抬,並移向右邊,這裡正是眼睛構成影像的地方。
因此,只要看看人們的眼睛,你就能了解他們的策略。人的聲音也含有深意。視感強的人說話快而急,有鼻音,聲調起伏大;觸感強的人說話慢,聲調深沉;聽感強的人聲調平穩,咬字清楚。
因此,哪怕是很有限的交流,你也能清楚地、準確無誤地了解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方式。當然,學會了解別人策略的最好方式不是觀察,而是實踐。因此,你要盡可能多地在其他人身上做這些練習。
眼珠習慣朝右轉動的人富有攻擊性
人們在交談時,眼珠往往會朝不同的方向轉動。所以,只要我們留意一下對方在思考時眼珠的動向,便可在不知不覺之中洞悉對方的性格。
「虐囚案」的發生,讓外界對美國的監獄管理提出了質疑。美國當局委派了FBI對此事展開調查,其中囚犯指控最多的是監獄長伯特,於是特務們決定對伯特進行約談。約談在伯特的辦公室裡展開。
辦公室內部的布置可以稱得上簡潔而高雅,由此可見房間的主人是一個非常有修養的人。當特務們見到伯特的時候,更是無法相信他與囚犯們描述的「監獄惡魔」有什麼關聯。因為無論是從伯特的穿著、出身、談吐,還是從他接待特務的行為舉止來看,都顯示出了一種彬彬有禮的態度。在大家落座之後,約談也隨即展開。
伯特面對特務們咄咄逼人的追問,始終保持著溫和的態度與有理有據的回答,這更是讓特務們堅信他和囚犯們形容的「脾氣暴躁、下手狠毒」的形象是完全無法連繫在一起的。在整個約談的過程中,伯特除了在回答問題時會不時地向右轉動眼珠外,其他行為都顯得極為自然。但正是因為伯特這種轉動眼珠的習慣,讓一位精明的老特務對他的真實性格產生了懷疑。
因為在此之前,史丹佛大學的一些教授就曾對眼珠的轉動與人的性格之間的關係做過專門研究。教授們請來若干位男士,並在三十秒內不間斷地向他們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同時注意觀察他們眼珠轉動的方向。隨後又將他們分為兩組:A組是在回答問題時眼珠向左轉動的人,B組是在回答問題時眼珠向右轉動的人。
在對A組與B組男士的性格進行分析後發現:B組的人性格更為急躁,攻擊性更強,而且這類男士很難將焦躁不安的情緒壓抑很長時間或是徹底隱藏起來,他們一定會找機會發洩出來;而A組男士的性格則與B組恰恰相反,他們大多會將心中的不快封閉起來,不會表現出他們的攻擊性。
透過眼珠的轉動便可推斷出:監獄長伯特本身是一個性格暴躁的人,他在特務們面前所表現出的溫和態度只是一種偽裝。於是特務們故意在第二次的約談中,用不客氣的言語挑釁對方,借其性格的弱點來套出實話。結果這個監獄長果然中計,將其易怒狂暴的性格表露無遺。
易怒的人大多都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由於這種性格並非一日養成,所以想要改變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由此可知,在我們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對方是一個習慣將眼珠向右轉動的人,就可以推測出這是一個攻擊性很強且難以應付的對手。在交談過程中,只有充分利用這個特點,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三十二段無聲影片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潛意識能夠無意識地與其他人的潛意識相互發生影響。」這就意味著,你可能會基於自己的判斷和直覺,而非基於事實去下意識地評價別人,換言之,即基於一個人的肢體語言去評價他。
一項由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教授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和娜莉妮.安巴迪(Nalini Ambady)進行的研究,證實了非語言姿態的力量。這兩位研究者向一組大學生展示了三十二段不同老師在課堂上的影片剪輯,然後要求他們對這些老師進行評價。由於影片中的聲音已經被擾亂或刪除,所以學生們只能基於各位老師的肢體語言對他們作出判斷。
結果顯示,參與實驗的學生的評價和那些曾聽過這些老師的課並在學期結束時填寫了教師評估表的學生的評價達成了一致。儘管後者將其評定結果歸因於老師的友好或清晰的思路,但此項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的評價是基於非語言交流形成的。
運用邏輯推理和深思熟慮的評估,你就能避免單純依據肢體動作做出反應。如果沒有仔細考慮他人做出某些肢體動作的可能原因,你就會被這些肢體語言所欺騙。例如:我們熟識的一名法官在審理案件時突發中風,面部肌肉抽搐,嘴角抽動,這些動作很有可能會令辯護律師緊張不安。假如辯護律師知道法官的這些動作並非自願行為,就不會表現得如此不安了。
為了避免產生誤解,你必須謹記自己的表情和手勢是如何被他人感知的。任何時候,都請注意自己正在傳達出去的非語言姿態。你的雙臂是否交叉?你的身體是否傾斜?如果你展現出的是一種開放的姿態,或許別人會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
當然,你還應該注意對方的肢體語言。如果感覺到對方對你有所防備,你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方式,以使對方樂於接受你。演說家們將其稱為「觀眾意識」,他們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它的存在。當他們從某個觀眾身上看到負面的非語言姿態時,便會快速轉換話題,講一個笑話或提出幽默的觀點,讓觀眾大笑,放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