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諮商師的準備
諮商師是諮商技術的使用者,當然需要先準備好。諮商師該如何準備好、才可以進一步有效協助當事人?諮商師也是人類社會的一份子,如同當事人一般,會遭遇生命中的許多重大與瑣碎事務。然而,身為助人者,也最容易在與當事人互動過程中,勾起自身可能未處理或整理的事務,陷入過往情緒泥淖,無法有效協助當事人處理面臨的情境,甚至可能會因為自我議題的介入或混淆而傷害了當事人!
自我議題的適當處理
諮商師不是神,而是有七情六慾的凡人,無法客觀看待當事人的處境,因此諮商師受到當事人議題或情緒的影響是必然的,畢竟諮商是互動與互惠的歷程,只是諮商師身為專業助人者,需要維持適當的立場與客觀性,因此懸置(暫時放在一旁)自己的情緒與批判,讓出舞台給當事人,進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內,同頻當事人步調、同理當事人的處境,慢慢梳理出當事人的脈絡與理解,然後才可能進一步對問題做有效處置的思考。
諮商師處理的是一般人都會遭遇的情況,因此極有可能會碰到自己有過或正在經歷的事件,倘若這些事件造成的創傷或影響未被承認或處理,那些殘留還在,可能就會影響到諮商過程與效能!邱珍琬(2023)的研究發現諮商師覺察到的自我議題有:針對重要他人或自身經驗的情緒投射(反移情)、價值信念、需要被認可、關係界限、親密關係、從當事人的情況聯想及自己的情況而有不同領會或處理、權威或權力、溝通、信仰、替代或補償、生死與原生家庭議題等。可見諮商師也如一般人一樣,會被勾起或提醒曾有過的個人經驗或傷痛,甚至是牴觸自己的信仰與價值觀,這些也都可能影響諮商效能或當事人福祉,不可不慎!
自我議題通常需要諮商師自己敏銳與刻意的覺察,可以做自我整理或是個別治療,進一步有修正或是彌補動作或行動,而自我議題不是一次就可以做適當解決,許多時候是要定期做覺察動作、請督導協助或是自己去做諮商。諮商師既然從事助人工作,表示相信諮商是有效的,若自己還排斥諮商,或擔心諮商圈子太小、求助或洩密,可能就無法進行個別治療,甚至無法適當處理自我議題。其實在作者接受諮商師訓練的課程時,系所先要求我們去做個別治療,其用意在於:只有學習做當事人之後,才能夠明白當事人的處境、情緒與思維,了解諮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擔心、憂慮、困難、阻礙,以及被接納尊重以後的放心與解脫、看見療效,然後思考到諮商師的用心與作為,會更堅定或轉換自己的生涯選擇。
諮商師是諮商技術的使用者,當然需要先準備好。諮商師該如何準備好、才可以進一步有效協助當事人?諮商師也是人類社會的一份子,如同當事人一般,會遭遇生命中的許多重大與瑣碎事務。然而,身為助人者,也最容易在與當事人互動過程中,勾起自身可能未處理或整理的事務,陷入過往情緒泥淖,無法有效協助當事人處理面臨的情境,甚至可能會因為自我議題的介入或混淆而傷害了當事人!
自我議題的適當處理
諮商師不是神,而是有七情六慾的凡人,無法客觀看待當事人的處境,因此諮商師受到當事人議題或情緒的影響是必然的,畢竟諮商是互動與互惠的歷程,只是諮商師身為專業助人者,需要維持適當的立場與客觀性,因此懸置(暫時放在一旁)自己的情緒與批判,讓出舞台給當事人,進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內,同頻當事人步調、同理當事人的處境,慢慢梳理出當事人的脈絡與理解,然後才可能進一步對問題做有效處置的思考。
諮商師處理的是一般人都會遭遇的情況,因此極有可能會碰到自己有過或正在經歷的事件,倘若這些事件造成的創傷或影響未被承認或處理,那些殘留還在,可能就會影響到諮商過程與效能!邱珍琬(2023)的研究發現諮商師覺察到的自我議題有:針對重要他人或自身經驗的情緒投射(反移情)、價值信念、需要被認可、關係界限、親密關係、從當事人的情況聯想及自己的情況而有不同領會或處理、權威或權力、溝通、信仰、替代或補償、生死與原生家庭議題等。可見諮商師也如一般人一樣,會被勾起或提醒曾有過的個人經驗或傷痛,甚至是牴觸自己的信仰與價值觀,這些也都可能影響諮商效能或當事人福祉,不可不慎!
自我議題通常需要諮商師自己敏銳與刻意的覺察,可以做自我整理或是個別治療,進一步有修正或是彌補動作或行動,而自我議題不是一次就可以做適當解決,許多時候是要定期做覺察動作、請督導協助或是自己去做諮商。諮商師既然從事助人工作,表示相信諮商是有效的,若自己還排斥諮商,或擔心諮商圈子太小、求助或洩密,可能就無法進行個別治療,甚至無法適當處理自我議題。其實在作者接受諮商師訓練的課程時,系所先要求我們去做個別治療,其用意在於:只有學習做當事人之後,才能夠明白當事人的處境、情緒與思維,了解諮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擔心、憂慮、困難、阻礙,以及被接納尊重以後的放心與解脫、看見療效,然後思考到諮商師的用心與作為,會更堅定或轉換自己的生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