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 為什麼我每次都愛上渣男?
「老師,不知道為什麼,我愛上的都是渣男。」E很委屈地說道。
「有哪些行為表明他是個『渣男』呢?」我問。
「我們在一起大約半年之後,他就對我不那麼熱情了。我忍不了,一直想讓他重新變得主動,他卻對我愈來愈冷淡。」E委屈地說道。
「你希望他重新變得主動,那你是怎麼做的呢?」我問。
「我對他發脾氣。他不接我的電話,我就一直打,一旦打通了,我就要他道歉認錯。」E激動起來,「但後來我發現,他居然把我們的聊天紀錄傳給一個女生,還問那個女生我到底是怎麼想的。我非常生氣!這不正是『渣男』的行為嗎?」
不等我插話,E接著說道:「還有今天,我懷疑他跟我說加班也是在說謊。他的社群網站上顯示的運動步數,比平時多了將近五百 步,一定是在跟別的女生約會!」
「除了對你變得冷淡,跟別的女生討論你們的感情,他有實質性的背叛行為嗎?」我及時問道。
「那倒沒有。」E思考了片刻說道,「但這兩點已經令我難以忍受了,還用得著實質的證據嗎?」
「你所說的『他變得冷淡』,具體是指哪些事情?」我問。
「以前他做什麼事情,都會提前跟我說一聲。但他現在不主動說了,總要等我問起才回答。以前他在我們的紀念日和其他節日,都會為我準備驚喜。現在他經常忘記,而且即使記得,也只是跟我一起到餐廳吃飯,毫無新鮮感。還有,以前他凡事都遷就我、哄著我,現在卻經常跟我爭論是非!」講到後來,E差點哭出來。
「你認為他對你沒以前那麼『好』了,所以你想藉由發脾氣的方式讓他像從前那樣對你,結果他不僅沒有改變,反而跟別的女生議論起你。」我總結道。
「是的,老師,他一開始追我時非常用心,現在又變成這樣。」E忿忿不平道。
「所以,一個男的,但凡不像機器人那樣對你始終如一, 就變成了『渣男』?」我總結道。
「是啊,如果做不到一直對我好,一開始就別來追我!」E理直氣壯地說道。
「如果他需要事事遷就你、容忍你,記住那麼多紀念日和節日,事事提前『報備』,那麼他就是在打工,而不是跟你談戀愛。」
「但戀愛不就該是這樣嗎?」E問道。
「假設你的老闆要求你凡事必須提前報備,每逢公司大小紀念日,你都要用心籌備,老闆的命令你必須執行。你必須滿足這三項要求,只要稍有差錯,就得挨駡。這工作你必須幹一輩子,而且老闆還不發給你工資。這樣的工作,你能堅持多久呢?」我問道。
「這……」E陷入了思考。
2原因,使得你一再重複創傷體驗
E以前找到我做心理諮詢,就是為了挽回一個她口中的「渣男」。後來另一個男生撫慰了她受傷的心靈,她就與他墜入愛河了,還經常在我面前「曬恩愛」。沒想到她現在又改口說新男友是「渣男」。
如果你有一段感情不順利,問題可能出在兩個人身上。如果你有兩段感情不順利,可能是你運氣不好或緣分未到。如果你每段感情都不順利,問題大概出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每段感情都不順利,且感情結束的原因都類似,那麼你很可能陷入了「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的循環。
強迫性重複是指人傾向於重複早年間創傷體驗的現象。打個比方,我們的早年經歷是我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原始地圖。這張原始地圖會記載一些感受和目的,用來確定我們後續探索世界的方向,以及我們要搜集的事物。
如果你的原始地圖裡只有悲傷、羞恥、抑鬱,那麼在今後的人生裡,就算你的生活已經很幸福了,你也會盡己所能地搜集這些負面情緒。你會透過破壞婚姻來重新體驗被拋棄的悲傷,透過跟不懂得為你著想的人談戀愛,重新體驗被傷害、被攻擊的羞恥。
你可能覺得很奇怪,自己明明在意識層面知道這是強迫性重複(你可能已清晰地意識到,你跟這個人在一起,只會重複體驗你之前體會到的那些傷害),但你還是無法自控地想跟他在一起。
這是因為,強迫性重複是潛意識層面的動力作用的結果,而潛意識是不歸意識管的。相反,意識很容易被潛意識所控制或影響。
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在他的著作《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把人的潛意識比喻成一頭大象,而把人的意識比喻成騎在大象上的人。如果大象的前進方向和騎象人期望的方向不一致,就表示他有了內心衝突。此時,如果他想運用意識的力量去控制潛意識動力,就相當於騎象人想憑藉體力去對抗座下的大象。他或許能稍稍改變大象的行進速度,但終究改變不了大象的前進方向。
騎象人正確的馭象方式,是利用自己比大象看得更遠的優勢,瞭解大象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以及前面有什麼,投其所好,細心引導,實現雙贏。這個過程就是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潛意識意識化程度愈高,騎象人的馭象本領就愈精密,二者的衝突也就愈少,一個人的人格也就愈完善。
強迫性重複這頭「大象」的動力源於兩部分:一是保持連結的動力,一是完成願望的動力。
保持連結,是指保持跟父母之間的情感連結。我們早年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和相處過程中的那些情感體驗,會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一個關於「愛」的原型。當我們長大成人,跟他人建立起「愛」的關係時,就會按照這個原型去構建、改造關係。
假設有一個小女孩,她父親經常對她和母親家暴,那麼她潛意識裡關於「愛」的原型,就會包含恐懼、焦慮等情緒體驗。
她成年後會在意識層面排斥像父親那樣的暴力狂,找文質彬彬的男性當對象。這類男性通常有禮貌、學歷高。但她跟這類人談戀愛,又會覺得有距離感,體驗不到歸屬感。
因為她的歸屬感是包含恐懼、焦慮等體驗的,所以她「內在的大象」會一直往這個方向走。比如,在某次跟戀人吵架時,她會憤怒地質問對方是不是想打她。如果對方矢口否認且不願理她,她會不依不饒地繼續追問對方,還抓起對方的手往自己臉上拍……。
這個女孩「誘導」對方來打自己,是因為她在這個新家庭裡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她過得比父母幸福,這在她的潛意識層面是對父母的拋棄和背叛。她需要跟父母保持連結以減輕愧疚感、體驗歸屬感。而保持連結的最佳方式,就是還原父母為自己塑造的早年成長環境,以重現當時的個人感受,於是,她把自己變成了小時候的母親,把她的伴侶改造成了她小時候的父親。
強迫性重複的另一種動力,是完成願望——完成早年未完成的願望。在上述例子中,孩子往往是家庭問題的承擔者。女孩會主動承擔起「改造」父親的責任,或是透過跟父親對抗,或是透過討好父親,或是透過疏遠父親。總之,她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嘗試改造父親,讓父親來好好愛自己、愛母親。但這種改造往往是以失敗收場的。父親的暴力行為其實跟她沒什麼關係,父親純粹就是在宣洩自己的壓力。但是,在她的潛意識裡會留下了這樣一個未完成的願望——將糟糕的父 親改造成愛自己的父親。
當她長大成人,試圖建立新的親密關係時,這個「成功改造糟糕父親」的未完成願望就會蠢蠢欲動。但現實中並沒有一個糟糕的父親來讓她改造(她跟父親很大的機率不會生活在一起),怎麼辦呢?她在潛意識裡會要求自己再找一個「糟糕的父親」,即人品或道德上存在問題的人,然後嘗試改造對方。所以,她會一個接一個地跟品行有問題的人(甚至是罪犯)談戀愛,然後嘗試改造、感化他們,讓他們好好地愛自己,從而實現自己早年的隱密心願。
即使偶有正直的男性跟她建立了親密關係,她也會先把這個男性改造成品行不端的渣男,然後再試圖把他改造回來。當這個男性不願被改造成傷害她的人,就會選擇主動離開,結果這位男性也被她定義成了「渣男」。
與父母保持情感連結的動力,和完成早年未完成願望的動力,導致一個人執著於重複呈現早年的不良關係,這就是強迫性重複。
叛逆不代表獨立,反而是變相的過度依賴
在E的記憶中,她從小就是一個特別叛逆的孩子,幾乎從不聽父母的話。她的父親退伍後做生意失敗,最後在一家工廠當保全。母親雖然在學校教書多年,但仍然不屬於編制內,只是「代課老師」。
E的父親不懂人情世故,也沒有一技之長,不受主管喜愛,在保全單位裡一直不被重視,打滾了很多年也沒有晉升。他一直鬱鬱寡歡,經常借酒澆愁,回家後還會拿妻女當出氣筒,動手打人。事後,E的父親呼呼大睡,母女倆則是一邊哭,一邊擦藥。E的童年是充滿暴力和藥味的。
E上國中的時候,父親開始賭博。如果輸了錢,他就跟親戚朋友借錢再賭;如果贏了錢,就跟那些酒肉朋友一起揮霍。後來,親戚朋友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為此,E的母親經常數落她的父親,只要他一回家,母親就開始嘮叨,結果總是換來一頓打。
後來,E的父親不但沒有改掉賭博的惡習,還有了婚外情。那段時間,E的母親天天以淚洗面。她經常聲淚俱下地警告E說:「長大以後,千萬不能靠男人,一定要靠自己!別貪圖男人長得帥,能跟你踏實過日子才是最重要。」
E極其厭惡和鄙視父親,認為他沒有承擔起家庭責任,不但不努力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只會拿妻女發洩情緒,以回避自己無能的事實。她對母親的態度則比較複雜:一方面,她很憐憫和感激母親,因為母親在挨打的時候也不忘保護她,而且家裡的開銷基本上都是由母親承擔;另一方面,她也對母親有所不滿,因為母親面對問題時只知道埋怨,從來不敢跟父親提離婚,也不敢跟父親正面對抗。E認為母親過於軟弱,對母親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由於成長環境惡劣,E顯得特別早熟,上小學時就是個「小大人」,很有自己的想法。她不服父親的暴力教育,父親愈是打她,她愈是要做那些父親不讓她做的事情。比如,父親要她起床,她就故意賴床三小時再起來;父親要她放學後及時回家,她就寧可在操場上待到天黑……。
她也不服母親的溫柔教育。母親一直教育她要好好讀書、尊重父母,不厭其煩地講給她一些人生道理。但問題是,母親糟糕的婚姻狀況表明了,她自己並不知道如何正確地生活。一開始,E會同情母親,耐著性子聽母親說教。後來她就不耐煩了,還會反過來說母親軟弱迂腐,不懂得保護自己。這些話讓母親很傷心。
E既不聽父親的話,也不聽母親的話。無論是個人生活習慣等小事,還是選擇大學、選擇戀愛對象等大事,她都是自己做主。父母一旦想干涉她,她就會暴怒,然後故意與父母唱反調。大學四年,她只回過一次家,而且由於受不了母親的嘮叨和父親的蠻橫,她只待了兩天就回學校了。
E的叛逆,看似是獨立的表現,實則是一種變相的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和忠誠。事實上,她跟事事都順從父母的乖乖女沒有本質區別,都是被父母所控制。只不過乖乖女是透過「聽話」來表明對父母的忠誠,她則是透過「不聽話」來表明自己忠於父母。
與乖乖女相比,E這種從小就叛逆的孩子,事實上更加忠誠於父母。因為這類人的性格往往是父母性格融合的結果。他們極其不認可父母,但卻用自己的生命延續了父母的為人處世風格和生活狀態,這就是一個人未與原生家庭分化的典型特徵。
倘若一個人未與原生家庭分化,就會帶著對父母的過於濃烈的愛恨生活。無論在物理上跟父母隔得有多遠,他總會在潛意識裡保留對早年未完成願望的需求,還有與父母保持連結的需求。這使得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斷重現早年的經歷和體驗。
E跟那些「渣男」的戀愛史就是典型的例證。她跟父母的情感連結過於牢固,導致她表現出了父母的很多性格特徵,例如父親的壞脾氣、控制欲和母親的表達欲。所以,當男朋友對她的態度稍稍變得冷淡時,她就會因為失控感而開始憤怒,然後透過發脾氣或語言虐待的方式(如不停地指責伴侶),來要求伴侶重新為自己所控制。
儘管E早年的生活不幸福,但與父母保持連結的需求,導致她仍然渴求早年的體驗。她潛意識裡對伴侶有很高的要求。此舉讓她經常體驗到失控、焦慮、失望、憤怒等,自己在早年環境中經常體會到的情緒。而父親的高要求和家庭暴力,導致她至少有兩個未完成的願望:一是把糟糕的家庭(不愛自己的父親)改造成幸福的家庭(愛自己的父親),二是期望被父母無條件地接納。
在戀愛過程中,男朋友一旦出現跟他父親類似的行為,例如不願承擔責任、不求上進、跟其他異性有來往、喝酒等,就會被她貼上「渣男」的標籤。而且,男朋友必須接受她的改造,直到徹底變成上進、負責任、疏遠異性、沒有惡習的人。否則,E就會因為「改造父親」的願望落空,而感到憤怒和絕望,繼而歇斯底里地攻擊男朋友。如果男朋友不接受改造,E的潛意識就會認為「他不是我要找的那個能被我成功改造的人」,愛的體驗就會迅速消散。
但是,倘若男朋友對E提出對應的要求,例如希望她也上進、減少與異性的接觸等,E同樣會暴跳如雷。因為她被「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願望所驅動,把「男朋友要求自己改變」這件事,等同於「男朋友不接納我」,以及「我不改變他就不要我了」。這會讓E瞬間失去被愛的感覺。她會誓死拒絕改變自己,並把對父母不願接納自己的怨氣,都發洩到男朋友身上。這種累積已久的怨氣十分猛烈,足以讓雙方感情破裂,最終不得不分手。
然而,分手意味著E想讓自己被無條件接納的願望落空了,也意味著她改造「父親」的努力又一次失敗了。於是,E感到十分絕望,並努力挽回關係,甚至可以為此拋棄尊嚴。那些未與父母分化的孩子,在成年後要想建立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難度會比其他人更大。他們想像中的好伴侶,與他們實際接觸的伴侶其實是兩種人。這導致他們很難進入一段關係。當他們在進入一段關係後,又會對伴侶的要求過於苛刻,並且不願改變自己,從而跟伴侶矛盾重重。他們與原先的對象分手後,又會因為把早年未完成的願望寄託在這段關係中,而久久難以自拔,從而加大了進入下一段感情的難度。
「老師,不知道為什麼,我愛上的都是渣男。」E很委屈地說道。
「有哪些行為表明他是個『渣男』呢?」我問。
「我們在一起大約半年之後,他就對我不那麼熱情了。我忍不了,一直想讓他重新變得主動,他卻對我愈來愈冷淡。」E委屈地說道。
「你希望他重新變得主動,那你是怎麼做的呢?」我問。
「我對他發脾氣。他不接我的電話,我就一直打,一旦打通了,我就要他道歉認錯。」E激動起來,「但後來我發現,他居然把我們的聊天紀錄傳給一個女生,還問那個女生我到底是怎麼想的。我非常生氣!這不正是『渣男』的行為嗎?」
不等我插話,E接著說道:「還有今天,我懷疑他跟我說加班也是在說謊。他的社群網站上顯示的運動步數,比平時多了將近五百 步,一定是在跟別的女生約會!」
「除了對你變得冷淡,跟別的女生討論你們的感情,他有實質性的背叛行為嗎?」我及時問道。
「那倒沒有。」E思考了片刻說道,「但這兩點已經令我難以忍受了,還用得著實質的證據嗎?」
「你所說的『他變得冷淡』,具體是指哪些事情?」我問。
「以前他做什麼事情,都會提前跟我說一聲。但他現在不主動說了,總要等我問起才回答。以前他在我們的紀念日和其他節日,都會為我準備驚喜。現在他經常忘記,而且即使記得,也只是跟我一起到餐廳吃飯,毫無新鮮感。還有,以前他凡事都遷就我、哄著我,現在卻經常跟我爭論是非!」講到後來,E差點哭出來。
「你認為他對你沒以前那麼『好』了,所以你想藉由發脾氣的方式讓他像從前那樣對你,結果他不僅沒有改變,反而跟別的女生議論起你。」我總結道。
「是的,老師,他一開始追我時非常用心,現在又變成這樣。」E忿忿不平道。
「所以,一個男的,但凡不像機器人那樣對你始終如一, 就變成了『渣男』?」我總結道。
「是啊,如果做不到一直對我好,一開始就別來追我!」E理直氣壯地說道。
「如果他需要事事遷就你、容忍你,記住那麼多紀念日和節日,事事提前『報備』,那麼他就是在打工,而不是跟你談戀愛。」
「但戀愛不就該是這樣嗎?」E問道。
「假設你的老闆要求你凡事必須提前報備,每逢公司大小紀念日,你都要用心籌備,老闆的命令你必須執行。你必須滿足這三項要求,只要稍有差錯,就得挨駡。這工作你必須幹一輩子,而且老闆還不發給你工資。這樣的工作,你能堅持多久呢?」我問道。
「這……」E陷入了思考。
2原因,使得你一再重複創傷體驗
E以前找到我做心理諮詢,就是為了挽回一個她口中的「渣男」。後來另一個男生撫慰了她受傷的心靈,她就與他墜入愛河了,還經常在我面前「曬恩愛」。沒想到她現在又改口說新男友是「渣男」。
如果你有一段感情不順利,問題可能出在兩個人身上。如果你有兩段感情不順利,可能是你運氣不好或緣分未到。如果你每段感情都不順利,問題大概出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每段感情都不順利,且感情結束的原因都類似,那麼你很可能陷入了「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的循環。
強迫性重複是指人傾向於重複早年間創傷體驗的現象。打個比方,我們的早年經歷是我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原始地圖。這張原始地圖會記載一些感受和目的,用來確定我們後續探索世界的方向,以及我們要搜集的事物。
如果你的原始地圖裡只有悲傷、羞恥、抑鬱,那麼在今後的人生裡,就算你的生活已經很幸福了,你也會盡己所能地搜集這些負面情緒。你會透過破壞婚姻來重新體驗被拋棄的悲傷,透過跟不懂得為你著想的人談戀愛,重新體驗被傷害、被攻擊的羞恥。
你可能覺得很奇怪,自己明明在意識層面知道這是強迫性重複(你可能已清晰地意識到,你跟這個人在一起,只會重複體驗你之前體會到的那些傷害),但你還是無法自控地想跟他在一起。
這是因為,強迫性重複是潛意識層面的動力作用的結果,而潛意識是不歸意識管的。相反,意識很容易被潛意識所控制或影響。
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在他的著作《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把人的潛意識比喻成一頭大象,而把人的意識比喻成騎在大象上的人。如果大象的前進方向和騎象人期望的方向不一致,就表示他有了內心衝突。此時,如果他想運用意識的力量去控制潛意識動力,就相當於騎象人想憑藉體力去對抗座下的大象。他或許能稍稍改變大象的行進速度,但終究改變不了大象的前進方向。
騎象人正確的馭象方式,是利用自己比大象看得更遠的優勢,瞭解大象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以及前面有什麼,投其所好,細心引導,實現雙贏。這個過程就是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潛意識意識化程度愈高,騎象人的馭象本領就愈精密,二者的衝突也就愈少,一個人的人格也就愈完善。
強迫性重複這頭「大象」的動力源於兩部分:一是保持連結的動力,一是完成願望的動力。
保持連結,是指保持跟父母之間的情感連結。我們早年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和相處過程中的那些情感體驗,會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一個關於「愛」的原型。當我們長大成人,跟他人建立起「愛」的關係時,就會按照這個原型去構建、改造關係。
假設有一個小女孩,她父親經常對她和母親家暴,那麼她潛意識裡關於「愛」的原型,就會包含恐懼、焦慮等情緒體驗。
她成年後會在意識層面排斥像父親那樣的暴力狂,找文質彬彬的男性當對象。這類男性通常有禮貌、學歷高。但她跟這類人談戀愛,又會覺得有距離感,體驗不到歸屬感。
因為她的歸屬感是包含恐懼、焦慮等體驗的,所以她「內在的大象」會一直往這個方向走。比如,在某次跟戀人吵架時,她會憤怒地質問對方是不是想打她。如果對方矢口否認且不願理她,她會不依不饒地繼續追問對方,還抓起對方的手往自己臉上拍……。
這個女孩「誘導」對方來打自己,是因為她在這個新家庭裡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她過得比父母幸福,這在她的潛意識層面是對父母的拋棄和背叛。她需要跟父母保持連結以減輕愧疚感、體驗歸屬感。而保持連結的最佳方式,就是還原父母為自己塑造的早年成長環境,以重現當時的個人感受,於是,她把自己變成了小時候的母親,把她的伴侶改造成了她小時候的父親。
強迫性重複的另一種動力,是完成願望——完成早年未完成的願望。在上述例子中,孩子往往是家庭問題的承擔者。女孩會主動承擔起「改造」父親的責任,或是透過跟父親對抗,或是透過討好父親,或是透過疏遠父親。總之,她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嘗試改造父親,讓父親來好好愛自己、愛母親。但這種改造往往是以失敗收場的。父親的暴力行為其實跟她沒什麼關係,父親純粹就是在宣洩自己的壓力。但是,在她的潛意識裡會留下了這樣一個未完成的願望——將糟糕的父 親改造成愛自己的父親。
當她長大成人,試圖建立新的親密關係時,這個「成功改造糟糕父親」的未完成願望就會蠢蠢欲動。但現實中並沒有一個糟糕的父親來讓她改造(她跟父親很大的機率不會生活在一起),怎麼辦呢?她在潛意識裡會要求自己再找一個「糟糕的父親」,即人品或道德上存在問題的人,然後嘗試改造對方。所以,她會一個接一個地跟品行有問題的人(甚至是罪犯)談戀愛,然後嘗試改造、感化他們,讓他們好好地愛自己,從而實現自己早年的隱密心願。
即使偶有正直的男性跟她建立了親密關係,她也會先把這個男性改造成品行不端的渣男,然後再試圖把他改造回來。當這個男性不願被改造成傷害她的人,就會選擇主動離開,結果這位男性也被她定義成了「渣男」。
與父母保持情感連結的動力,和完成早年未完成願望的動力,導致一個人執著於重複呈現早年的不良關係,這就是強迫性重複。
叛逆不代表獨立,反而是變相的過度依賴
在E的記憶中,她從小就是一個特別叛逆的孩子,幾乎從不聽父母的話。她的父親退伍後做生意失敗,最後在一家工廠當保全。母親雖然在學校教書多年,但仍然不屬於編制內,只是「代課老師」。
E的父親不懂人情世故,也沒有一技之長,不受主管喜愛,在保全單位裡一直不被重視,打滾了很多年也沒有晉升。他一直鬱鬱寡歡,經常借酒澆愁,回家後還會拿妻女當出氣筒,動手打人。事後,E的父親呼呼大睡,母女倆則是一邊哭,一邊擦藥。E的童年是充滿暴力和藥味的。
E上國中的時候,父親開始賭博。如果輸了錢,他就跟親戚朋友借錢再賭;如果贏了錢,就跟那些酒肉朋友一起揮霍。後來,親戚朋友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為此,E的母親經常數落她的父親,只要他一回家,母親就開始嘮叨,結果總是換來一頓打。
後來,E的父親不但沒有改掉賭博的惡習,還有了婚外情。那段時間,E的母親天天以淚洗面。她經常聲淚俱下地警告E說:「長大以後,千萬不能靠男人,一定要靠自己!別貪圖男人長得帥,能跟你踏實過日子才是最重要。」
E極其厭惡和鄙視父親,認為他沒有承擔起家庭責任,不但不努力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只會拿妻女發洩情緒,以回避自己無能的事實。她對母親的態度則比較複雜:一方面,她很憐憫和感激母親,因為母親在挨打的時候也不忘保護她,而且家裡的開銷基本上都是由母親承擔;另一方面,她也對母親有所不滿,因為母親面對問題時只知道埋怨,從來不敢跟父親提離婚,也不敢跟父親正面對抗。E認為母親過於軟弱,對母親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由於成長環境惡劣,E顯得特別早熟,上小學時就是個「小大人」,很有自己的想法。她不服父親的暴力教育,父親愈是打她,她愈是要做那些父親不讓她做的事情。比如,父親要她起床,她就故意賴床三小時再起來;父親要她放學後及時回家,她就寧可在操場上待到天黑……。
她也不服母親的溫柔教育。母親一直教育她要好好讀書、尊重父母,不厭其煩地講給她一些人生道理。但問題是,母親糟糕的婚姻狀況表明了,她自己並不知道如何正確地生活。一開始,E會同情母親,耐著性子聽母親說教。後來她就不耐煩了,還會反過來說母親軟弱迂腐,不懂得保護自己。這些話讓母親很傷心。
E既不聽父親的話,也不聽母親的話。無論是個人生活習慣等小事,還是選擇大學、選擇戀愛對象等大事,她都是自己做主。父母一旦想干涉她,她就會暴怒,然後故意與父母唱反調。大學四年,她只回過一次家,而且由於受不了母親的嘮叨和父親的蠻橫,她只待了兩天就回學校了。
E的叛逆,看似是獨立的表現,實則是一種變相的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和忠誠。事實上,她跟事事都順從父母的乖乖女沒有本質區別,都是被父母所控制。只不過乖乖女是透過「聽話」來表明對父母的忠誠,她則是透過「不聽話」來表明自己忠於父母。
與乖乖女相比,E這種從小就叛逆的孩子,事實上更加忠誠於父母。因為這類人的性格往往是父母性格融合的結果。他們極其不認可父母,但卻用自己的生命延續了父母的為人處世風格和生活狀態,這就是一個人未與原生家庭分化的典型特徵。
倘若一個人未與原生家庭分化,就會帶著對父母的過於濃烈的愛恨生活。無論在物理上跟父母隔得有多遠,他總會在潛意識裡保留對早年未完成願望的需求,還有與父母保持連結的需求。這使得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斷重現早年的經歷和體驗。
E跟那些「渣男」的戀愛史就是典型的例證。她跟父母的情感連結過於牢固,導致她表現出了父母的很多性格特徵,例如父親的壞脾氣、控制欲和母親的表達欲。所以,當男朋友對她的態度稍稍變得冷淡時,她就會因為失控感而開始憤怒,然後透過發脾氣或語言虐待的方式(如不停地指責伴侶),來要求伴侶重新為自己所控制。
儘管E早年的生活不幸福,但與父母保持連結的需求,導致她仍然渴求早年的體驗。她潛意識裡對伴侶有很高的要求。此舉讓她經常體驗到失控、焦慮、失望、憤怒等,自己在早年環境中經常體會到的情緒。而父親的高要求和家庭暴力,導致她至少有兩個未完成的願望:一是把糟糕的家庭(不愛自己的父親)改造成幸福的家庭(愛自己的父親),二是期望被父母無條件地接納。
在戀愛過程中,男朋友一旦出現跟他父親類似的行為,例如不願承擔責任、不求上進、跟其他異性有來往、喝酒等,就會被她貼上「渣男」的標籤。而且,男朋友必須接受她的改造,直到徹底變成上進、負責任、疏遠異性、沒有惡習的人。否則,E就會因為「改造父親」的願望落空,而感到憤怒和絕望,繼而歇斯底里地攻擊男朋友。如果男朋友不接受改造,E的潛意識就會認為「他不是我要找的那個能被我成功改造的人」,愛的體驗就會迅速消散。
但是,倘若男朋友對E提出對應的要求,例如希望她也上進、減少與異性的接觸等,E同樣會暴跳如雷。因為她被「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願望所驅動,把「男朋友要求自己改變」這件事,等同於「男朋友不接納我」,以及「我不改變他就不要我了」。這會讓E瞬間失去被愛的感覺。她會誓死拒絕改變自己,並把對父母不願接納自己的怨氣,都發洩到男朋友身上。這種累積已久的怨氣十分猛烈,足以讓雙方感情破裂,最終不得不分手。
然而,分手意味著E想讓自己被無條件接納的願望落空了,也意味著她改造「父親」的努力又一次失敗了。於是,E感到十分絕望,並努力挽回關係,甚至可以為此拋棄尊嚴。那些未與父母分化的孩子,在成年後要想建立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難度會比其他人更大。他們想像中的好伴侶,與他們實際接觸的伴侶其實是兩種人。這導致他們很難進入一段關係。當他們在進入一段關係後,又會對伴侶的要求過於苛刻,並且不願改變自己,從而跟伴侶矛盾重重。他們與原先的對象分手後,又會因為把早年未完成的願望寄託在這段關係中,而久久難以自拔,從而加大了進入下一段感情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