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準備開啟你的自我對話

當打者一個接一個上壘,投手開始陷入低迷,投手教練會怎麼做?會喊暫停,走上投手丘,安撫不安的投手,動用所有能動用的指導策略與工具。
投手如果是個很敏感、完美主義的年輕人,教練就會以客觀的角度安撫:「你很清楚你的實力不只這樣。你只是一時失去自信,沒問題的,只要穩下來,拿出平常的水準就好。你不是最厲害的嗎?」投手如果仍難以釋懷,教練就會拿出直截了當的嚴肅態度。「你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就是你想太多了!不要再想東想西,投好球就是了。」教練必須知道如何讓選手集中精神。
就像陷入低潮只會餵球給對手的投手,當不安全感糾纏你時,看事情的角度很快就變得不客觀。「這太難了,」你說:「我做不到。那我現在該怎麼辦?我真的很失敗。」這時你需要喊個暫停,與教練商量。但等一下,你現在的身分既是選手也是教練,當你覺得失控的時候,該如何客觀以對?你可以運用自我對話。自我對話是一種技巧,即使飽受不安全感與自我懷疑折磨,也能讓你與自己合作,甚至可以指導自己重拾健康,哪怕有一部分的你已經放棄。
你現在在想什麼?你意識到哪些想法?你能「聽見」這個內在的聲音嗎?當你說「我覺得我永遠不可能變好」,或「他到底為什麼會喜歡我,我明明這麼失敗」,你其實是在對自己說話,只是不是用嘴巴說,而是用心靈對自己說話。要滿足兩個條件,你的想法才會影響你的情緒:第一,你(或部分的你)會聽自己說話。第二,你不是全然接受你說的話為事實,要不就是全盤否定。
一部分的你說,一部分的你聽。乍看之下好像很奇怪,但思考過後就會發現其實很明顯,我若對自己說:「我沒辦法減重,我就是太沒用。」然後發現自己陷入憂鬱,那顯然我聽見了也接受這個想法。我也可以不聽,堅持對自己說:「沒關係,我要更努力節食。」或「胡說,我現在這樣子很標準。」只要了解這個簡單的概念,亦即一部分的你會說,另一部分的你可以選擇聽或不聽,就會漸漸了解自我對話的精髓。

反射式思維以及你的內在小孩反應
仔細觀察你的「說話內容」,就會發現你大多數的想法,是對於生活的狀況做出的反應。「好,我今天要做什麼?」或「我需要增加運動量,我把慢跑鞋放到哪裡了?」其他想法也不淡定,而是充滿疑慮、恐懼、負面。我絕對熬不過這一天!或是我知道,我知道,我不能再擔心下去了,但我就是辦不到。想擺脫焦慮與憂鬱的糾纏,首先就要改掉被不安全感驅使的反射性思考。來看看我所謂的反射式思維是什麼,再來談如何改掉。
在生活中,反射行為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大多數有益的反射,如綁鞋帶或撥打熟悉的電話號碼,不需要形式上的思考也能完成,你只需要極少的正規認知能力,就能自動做出反應,這種思考最貼切的名稱是自動思考(autothinking)。
還有另一種反射,我稱之為「反射式思維」(Reflexive Thinking)。反射式思維是另一種自動回應,但完全沒有效率,也完全無益,應該說完全有害才對。這種思考是以疑慮、恐懼、負面狠狠打擊你。反射式思維的根源在你成長初期種下,是一種較深植內心也比較像幼兒的思考習慣,由不安全感驅動,是有害的。我把這種很像幼兒的反射式思維,稱為內在小孩反應(Child-Reflex)。
這裡談論到的內在聲音、不同部分的你、你的內在小孩反應,你看了可能覺得零零散散沒有條理。首先我想請你放心,擁有不同層面的有意識表達和認知,是正常也是健康的,可以將任何時候的意識當成從三十五毫米相機看到的景象,如果有手動對焦功能,只要轉動鏡頭,就可以將焦點對準你家狗狗,背景的花朵則變得模糊;反方向轉動鏡頭,你家狗狗就會變模糊,焦點對準的花朵則會變得清晰。換成你自己,有時候你的內在小孩反應很清晰,而你較為成熟的一面則是模糊的背景。相較之下,在你運用自我對話的時候,就能一直聚焦在健康的事物上,忽視不健康的東西。
想像一下,在你小時候有人一直跟著你,拍攝你的一舉一動。現在看看這些影片,你會發現你曾因為母親離去而恐慌,或是躺在床上的你聽見隔壁房間的父母在吵架而惶惶不安。或許還有一部影片,是你生悶氣,為自己抱屈,因為覺得沒人愛你。這些片段記錄了你重要的脆弱時刻,最終也塑造了如今成年的你。
無論你看影片多少次,影片上的孩子都不會改變,同樣的恐懼,同樣的恐慌,同樣的疑慮,這些片段永遠保存在影片中,也永遠印記在你的心靈。除了童年時期的印記,還有錯誤概念、歪曲和草率的想法,最終形成你的不安全感習慣。
在高壓力的環境成長的孩子,歷經一連串嘗試錯誤的試驗,當然會運用一系列控制策略,好或多或少隔絕不安全感。有些孩子會藉由發怒、敵意,強迫容易被左右的父母就範。有些孩子則是處處力求表現,希望忙碌、無暇關心他的父母能給予肯定。這些孩童使用的策略,久而久之就會留存在你的心靈影片,永遠幼稚,也永遠是反射性的。
你任由內在小孩左右你的思考,就會嚐到苦果。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內在小孩對世界只有一種看法,就是陳年影片所記錄的那種草率、歪曲、過時的看法。自我對話會讓你明白什麼是內在小孩反應,但最重要的是,自我對話也會告訴你,如何擺脫總是用小孩的本能視角來看待世界的習慣,會教你如何關掉影片。
經過練習,你會漸漸注意到你的負面思考有多麼孩子氣。你的內在小孩反應就像你的外在性格,也有獨特的性格,而且會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展現。任何一種個性都有許多特質,你的內在小孩的個性也是許多不同表達方式的綜合體,有時候你會聽見自己發牢騷:「沒人在乎我要什麼,沒人幫我,我為什麼要做得這麼累?」有時你會聽到一種未經修飾的怒吼:「不,我才不要屈服!」或是「好啊,叫我去你媽家可以啊,那我就全程不說話!」有時候你會聽見一個驚懼恐慌的孩子在說話:「我撐不下去了,我以後要怎麼辦,誰來救救我啊。」這個世界看見的是你獨一無二的外在性格,而你也需要了解你的另一個獨特性格──你的內在小孩反應所展現的內在性格。

【自我對話的療癒原則一】每個人都有過往累積的不安全感,會藉由內在小孩反應展現。

我來告訴你珍娜的故事,你看了就會熟悉自我對話的基本功。珍娜是十八歲的高三生,她因為男朋友而感到焦慮,所以尋求治療:

麥可是個好人,我不知道我為什麼不信任他。我叫他每天晚上打電話給我,他以為是我想念他,其實我是想知道他在不在家。他這個夏天要參加他大學的足球營,我覺得我們的感情鐵定要出狀況了,他從來不曾劈腿,他也說他愛我,我知道我這樣想很蠢,但我覺得他要背叛我了。他從來沒做錯,是超好的男友,但我竟然就是沒辦法信任他,真的很扯。我都吃不下飯,一天到晚都在擔心,最近一點小事都會跟他吵架。

現在在說話的,是珍娜內心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別人的那部分,是她的內在小孩反應。她沒有對抗,甚至沒有反駁她的內在小孩的扭曲想法,而是毫不猶豫就接受。她的內在小孩在說話,她聽──然後她就焦慮。
自我對話是一種簡單的方法,能讓你學會三件事:

一、如何區分負面、不安全感的思維與正常、健康的思考。
二、如何遏止不安全感驅使的思考,選擇健康的思考。
三、如何鍛鍊你的信任肌肉。

以更客觀理性的思考,取代不安全感讓你無力行動的反射性思考,來建立你的自信與信任,真是既簡單又聰明。

【自我對話的療癒原則二】健康思考是一種選擇。

你其實沒辦法靠言詞說服自己擺脫負面思考的習慣,而是用引導思緒的方式。你告訴自己:「我再也不必忍受這種折磨!」然而大多數時候,你的想法並沒有被引導,只是一連串意識模糊的反射性假想:「我要吃點東西……我真夠累的……我明天不想上班了……」
現在花點時間聽聽你內心說的話。也許你現在正坐著心想:「我不能一直看這本書,還得去打那通電話……」你內在的話語會發動,指揮行動,促發反應,也會生成感受。上述例子,你對自己說要去打電話,也許會引發輕微的焦慮,有點緊張、不安,沒辦法像先前那樣專心閱讀。會有這種輕微的壓力,其實是源自你腦中那句無意識閃過的念頭:「我得去打那通電話。」這個念頭將你帶離平靜的閱讀,你不再活在當下,而是暫時活在抽象的未來時刻,想著要起身去打電話。
自我對話是引導式的對話,目的是讓想法脫離不安全感,堅持更為合宜的思考。除了少數例外,大多數思考都沒有方向,只是些中性且漫無目的的念頭:「嗯,那個咖啡聞起來好香……」然而,由內在小孩反應所引發的未經導引的想法則有所不同,相信你一定知道陷入恐慌或壞心情是什麼感受,你未曾主動引導或選擇這種經驗(我要對那則評論生氣……),只是就這樣發生了。焦慮與憂鬱是你的內在小孩反應不受控時所做出的反應,這些想法是自然而然就發生的。

活在當下 vs. 穿越時空
無論你是在看一本書,享受夕陽,聽音樂,還是在跟子女玩耍,若是因為被不安全感吞噬而放棄當下,就失去了放鬆與世界真正交流的機會,你不是活在當下,就是缺席此時此刻。例如焦慮傾向的人通常會活在對未來的恐懼中,很少會活在當下,他們內心(未經導引的)反射話語也許是:「萬一我生病怎麼辦?那我就會丟了工作,我的工作都砸了,我一定會生病的……」憂鬱的人則是走不出過往的挫敗與被拒的經驗而抑鬱寡歡,他們也很少活在當下,憂鬱者內在的話語可能是:「我要是沒說那句話就好了。現在想這些有什麼用?彌補不了了,我完蛋了。」
諷刺的是,過去與未來其實並不存在。過去與未來只是我們大腦抽象思考的產物,當我們陷入這些抽象概念時,我們便開始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跳到未來)。我們當然有能力在心理上重新體驗過去(我幹嘛要那樣說?她都快氣死了),也有能力預測未來(他永遠不會讓我忘了這件事)。穿越時空雖然誘人,但當下才是唯一的現實。

穿越時空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習慣,會讓你無法活在當下。

你若是感到焦慮或憂鬱,就代表你的生活已經偏離了當下。你飄浮在一個充滿憂慮、悔恨或預料的不確定時空中,你的生活之所以如此充滿掙扎,只是因為你不知道其實可以拒絕。自我對話的訓練會幫助你扭轉一切。

【自我對話的療癒原則三】先有想法,才有感受、焦慮與憂鬱

除了簡單的反射之外,都是先有想法,才有行動、反應,以及最重要的,感受。我們的想法是依據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世界,是從我們獨特的習得經驗所歸納出的結論,一個被忽視被虐待的孩子得出的結論,會與在愛與尊重中成長的孩子截然不同。例如一個相對而言比較有安全感的人,在治療過程中遇到沉默的時刻也能保持冷靜,心想,「這是個好機會,我可以不慌不忙地把內心的擔憂說出來。」一個焦慮的人遇到同樣的沉默,反應可能會大不相同:「他要我怎樣?他要我說什麼?我討厭這一切!」憂鬱的人遇到這種沉默的時刻,可能會覺得:「我不知道要說什麼。我連接受治療都不會!我真沒用。」

【自我對話的療癒原則四】不安全感是一種習慣,天底下沒有不能戒除的習慣。

琳達必須了解,若是放任不安全感決定什麼才是真的,就得付出代價,她付出的是焦慮的代價。琳達透過自我對話,發現她的不安全感有個獨特的聲音,其實她的不安全感是有個性的──非常擔憂、恐懼、不信任、原始,這種聲音與她較為理性、健康的聲音不同,是她的內在小孩反應在說話。
琳達可以透過自我對話,首先弄清楚是誰在對她說話(是健康的琳達,還是飽受折磨的小孩琳達),她就能訓練自己抵抗這些扭曲的想法。她以較為理性、正面、經過導引的自我對話,取代幼兒的思考,琳達選擇做個健康的人。自我對話只會選擇恰當的解讀:「我要選擇相信我女兒沒事。再也不要去想『萬一』。我送她去上學,不會讓自己再沉溺於那些蠢念頭。」琳達發現,運用自我對話導引自己的想法,就再也不會受到焦慮與憂鬱影響,你也會領悟這個道理。

【自我對話的療癒原則五】健康的思考是一種選擇。

你也許並不知道,但不安全感、恐懼、疑慮和不信任,其實是有聲音也有個性的。你之所以會對此感到意外,是因為多年來,你已經認同這些有害的模式,你不覺得這些是在腐化你的人格,而是就是你的人格。你說「我憂鬱」或「我焦慮」,其實是你已經變成你的憂鬱或焦慮。但你若是說,「我的一部分是憂慮或焦慮的──非常有害的一部分」,那麼你就能以客觀的態度看待自己的症狀,也能有效擺脫這些症狀。
你並不是也永遠不應該等同於你的焦慮與憂鬱。焦慮與憂鬱雖說是人生的正常現象,但絕不該控制你的人生,如果你正在被這些有害的症狀折磨,請你務必明白,真正折磨你的,其實只是由不安全感引起的想控制人生的錯誤想法。不要被自己的症狀誤導,習慣就只是習慣,焦慮就只是焦慮,憂鬱也只是憂鬱。這些都不是什麼超自然現象,也不是你改變不了的東西,就只是壞習慣而已。

【自我對話的療癒原則六】好的教練擅長激勵。

你一開始進行自我對話,或許也會覺得「笨手笨腳」,要一再練習做自己不習慣做的事情,要不斷告訴自己,挫敗只是一時的,從開始時就得明白,自我對話是一種需要練習才能學會的技巧,熟能生巧,越快開始越好。即使一開始有些笨拙,也要勇於嘗試,就算覺得摸不著頭緒,或是感覺自己做得不對,也沒關係,只要繼續努力,就能從經驗中學習。你完全沒有損失的風險,反而還能有很多收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