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孩童椅(節錄)
  
瑪莉安帶著焦慮來到我的辦公室尋求協助。

「我的生活中有許多恐懼。」她這樣告訴我,並且解釋著她有多麼害怕會被困住,而這也讓她不敢搭飛機。她也害怕她的小孩會出車禍,而且她發現自己經常在擔心已經上大學那個年紀最大的孩子。

她告訴我說,她自從有記憶以來一直都是這樣的感覺,這時我就知道我們需要從她的故事最初的地方開始了。

「當妳回想妳的童年,在妳六歲之前有什麼事情是讓妳印象很深刻的嗎?」我問道。

瑪莉安想了一會兒,然後回覆說,最大的事情就是家裡缺乏穩定性。她的父母一直在吵架,她母親會對她父親大吼大叫,威脅著要離開他們,永遠不再回來。

「我記得在他們吵架時,我和妹妹會躲在她房間的衣櫥裡。我們很害怕媽媽會離開,不再回來。」

我問她,分享這件事情帶給她什麼感覺。她淚眼朦朧地看著我說:「我無法呼吸。我整個身體都很緊繃。」

「瑪莉安,妳現在感覺是幾歲?」

她立刻回答:「四歲。」

我馬上就瞭解了,瑪莉安當前的焦慮和恐懼感是來自她早年孩童時期的設定,或者說是她在零歲到六歲期間形成的路線圖,這段期間我稱之為「孩童椅」。從孩童椅這裡開始,瑪莉安能夠瞭解到她的人生故事:她是誰,以及她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模樣的。

所以,我們就從這裡──孩童椅──開始。首先,我會帶領你瞭解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童年的經歷是如何形塑我們的。接著,我們會檢視這些性格形成的經歷,在情緒、辨識自身需求、健康依附模式、脆弱性、親密、熱情、創意、玩性和樂趣方面是如何形塑我們的。這些都是會在這個發展階段形成的人生路線圖。如果你在這些領域裡,有任何一個沒有在這個人生階段中獲得你的所需,你就會發現自己成年後在相關的方面會出現困難。

接下來,我們會來看看在孩童時期常見的受創方式,以及這會如何影響我們之後的人生。最後,我會教你如何重新連結你的內在小孩,好讓你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關心他們,看見他們的需求,並且像父母般以更健康的方式重新引導他們。

我要邀請你和我一起踏上這趟回到童年的旅程,開放心胸,學習並且對你的過去獲得新的覺察,這會給予你所需的理解,讓你更踏實地朝你的成年椅邁進。


什麼是孩童椅,又是從何而來?

如同前文提到的,孩童椅階段從受孕開始,一直到六歲左右結束。根據美國心理科學協會在二○一一年發表的一份研究顯示:「胎兒在成長時,會持續接收來自母親的訊息。不僅僅只是聽見母親的心跳,或者是聽到在母親腹部附近播放的音樂,同時也會透過胎盤接收化學信號,包括關於母親心理狀態的信號。」

這真是不可思議!隨著我們的身體、大腦和神經系統在子宮裡發展,特別是從出生前的二十五週開始,我們就在感受、感覺和吸收外在環境中發生的事情,特別是來自我們母親的訊息。

回想你的母親在懷你的時候。如果你能夠連結到這資訊,那就看看你能否回答以下的問題:你的父母在家中相處的氣氛如何?那是很有壓力還是很平靜的環境?你的父母是否會吵架,還是他們在熱切地等待著你的到來?你的母親是否會對你唱歌和撫摸著肚子,期待著你的誕生?你是計畫中的小孩,還是個「錯誤」的結果?家中是否有心理疾病或成癮症的情況?你的母親是否害怕把你帶回家?你的父母是否想把你出讓給人領養?在孕育你的過程中,周遭出現的是什麼樣的對話?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給你一些重要的資訊,讓你知道早期的自己已經在接收並試著理解的訊息。

誕生時,我們帶著純粹的自我本質來到這世界:純真、脆弱,以及對這個偌大的世界充滿好奇。我們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心理設定或傷口,沒有關於這世界的運作方式以及關於我們是誰的信念或想法。

我們睜開眼,看見一個新世界,而且百分之百完全需要我們父母的餵養、安撫、保護、滋養和給予愛。他們是我們的人生老師,並且是我們的模範,讓我們知道如何成為健康的人。由於我們還沒有自我意象,也還不瞭解自己的本質,因此是由我們的父母來反映我們是誰,在我們建立自我概念的過程中擔任我們的明鏡。

我們的父母有著巨大的責任。養育小孩並不容易。事實上,養育小孩這件事可能會讓人手足無措。在這第一階段裡,我們的父母如何在我們面前呈現自己,對我們發展為成人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他們示範並教導我們感受與表達情緒的藝術、如何為我們自己發聲並保護我們的個人空間與界線,以及如何做一個勇敢且有自信的人。他們影響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愛自己和滋養自己,以及在未來與他人發展關係時,如何看待他人、愛他人和滋養他人,包括朋友、浪漫伴侶、甚至是同事。

我們在這個階段就像是一塊小海綿,吸收所有我們聽到、感受到和經歷過的東西,把這些東西視為百分之百的真相。我們的大腦在這段時期的成長速度是最快的。事實上,我們在這段期間內,每秒鐘會發展出超過一百萬個新的神經元連結。這個發展階段是很令人興奮的,但這個超級學習階段的課題在於,在我們吸收的同時,我們會接收一切,並將之視為正常且健康的──不論這些東西實際上是否正常或健康。分辨好壞與對錯的能力,要一直到二十五歲左右才會隨著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區發展完全。那意味著我們會把孩童時期的所有經歷當作真相儲存下來,並且根據這些經歷發展出我們的人生路線圖。

問題在於,大部分這些信念以及我們的路線圖都存在無意識的頭腦中,榮格稱之為「陰影」。事實上,我們有百分之九十五是透過無意識的大腦在過生活,只有百分之五是透過有意識的大腦。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持有的想法和信念(我們的「孩童時期設定」);我們純粹是透過這些想法和信念在過生活。

思考一下這一點:你在生命頭六年裡學習和經歷的東西,就是你用來指引你的成年人生的東西!這是我們許多人活出自己人生的方式──我們使用舊有的資訊,試著在成年人生中找到我們的道路。要活出你的成年椅,就是要根據你所知關於你成年自我的真相來更新你的路線圖。

儘管孩童椅是在生命的頭六年發展的,但這部分卻是這輩子一直跟隨著你的。我們這個部分的珍貴能量存活在我們的內在,我們稱之為「內在小孩」。

當你感受情緒時,或者當你檢視你的需求時,你是在連結你的內在小孩。當你在展現熱情與創意時,你基本上是連結到內在小孩的能量。同樣地,當你感覺到和情緒、需求、熱情或創意脫節時,這意味著你和內在小孩之間是被阻絕的。「內在小孩療法」是協助你探觸並且開啟你內在這部分能量的過程。

我們在這裡先停一會兒,好讓你能夠回想你在你的孩童椅過程中吸收的東西,那些可能現在仍在指引你的成年人生的東西。接著,我們會繼續來看這個階段的重要發展里程碑,好讓我們能夠辨識可能需要處理的領域,使我們能夠繼續前進。

練習1

花一些時間想像一下你回到過去,來到你零歲到六歲的階段,或者想像小時候的那個你就坐在你旁邊。你也可以閉上眼睛,深呼吸幾次,如果這麼做有幫助的話。

一、 在那些年當中,有沒有重大的事情特別引起你的注意? 家人過世、離婚、搬家、弟弟妹妹出生、父親或母親生病、或是家人有成癮症情況? 當你想到這段期間,腦中跳出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

二、 當你受傷、痛苦、悲傷或害怕時,誰會來照顧你? 你是如何被對待的?有人照顧你的情緒、感受和傷口嗎? 還是有人會叫你要勇敢一點,別哭哭啼啼,或者甚至完全忽視你?

三、 你在家裡是否覺得安全,是否覺得當你需要愛、支持和照顧時是有人可以找的?家裡是否有大吼大叫、吵架、霸凌或咒罵(對你或對家裡的其他人)的情況?

四、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家中有樂趣的事情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你是否被允許去探索和遊玩? 還是你會受到控制,或是沒被給予探索的機會?

五、 你在成長過程中喜歡做什麼? 你是否受到鼓勵和支持? 又或者你是被忽視、被貶低、或純粹就是沒有受到支持的?

不帶批判地寫下這些事情,以及你在回顧過程中想到的任何事情。要記得,這並不是批判的練習,而是要尋找關於你如何體驗自身過往的事實。答案沒有對或錯,就只是你對過去的記憶。


孩童椅的六種關鍵特質

我們在這個發展階段應該會形成的路線圖,包含了六種特質:感受我們的情緒;辨識我們的需求;表達脆弱;培養親密感;滋養熱情;以及投入創意、遊玩和樂趣。最後,貫穿這六個領域的是支持這一切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因素:發展出對父母的健康依附關係。在這個人生階段裡,如果你在這六個領域的任何一項需求沒有被滿足,那麼你在成年後就很可能會在相關的領域上面臨困難。

在你閱讀孩童椅階段的這些關鍵特質時,要留意這些部分如何呈現在你的成年生活中。這些特質是否在你當前的生活中健康地展現著,又或者是受到壓抑、發展不完全或甚至是全然不知的?可以考慮在任何你認為可能需要進一步反思或處理的項目前面打勾做記號。

一、情緒

小時候,我們體驗到的是情緒最純粹的狀態──憤怒、喜悅、悲傷、恐懼、興奮。我們不會給這些情緒編織故事,或者為這些情緒賦予意義;我們純粹就只是去感受。

我們全都看過小孩毫無保留的歡笑、悲傷和生氣。我們聽過小嬰兒在需要某個東西時會哭泣,在被抱著時會發出咿咿啊啊的聲音。在出生後的幾個月內,小嬰兒就會感受和表達各種的情緒,從奶瓶被拿走時的生氣,到傷心、害怕,以及爸媽不在身邊時那種被拒絕的感受,還有當父母回來時那種開心的喜悅。

我們的父母如何回應或反應我們的情緒,會為我們設下一個模板,影響著我們在接下來的人生中「處理」情緒的方式。如果你在成年時無法完整感受你的情緒,你並不是生下來就是這個樣子。你是被教導並學會不去感受的。如果你對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愧,有可能父母曾經試著要「修正」你的情緒,或者父母不會用健康的方式表達他們自己的情緒,於是這就成為了你成年後的情緒體驗路線圖。

回想一下「前言」中莎拉的故事。她經常感覺麻木,並且發覺她在孩童時期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因為她母親會在莎拉哭泣時暴怒。如果這是你正在經歷的情況,你就必須學習如何解開枷鎖,停止麻痺自己,同時對於自己的情緒保持好奇,允許情緒再次流動。我們會在第六章進一步討論這部分。

練習2

一、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家裡的人是如何教導你關於情緒這件事的?你可以放心地哭泣、生氣和傷心嗎?

二、當你有情緒時,是否會接收到支持? 當你在經歷情緒時,是否有人陪伴著你?

三、 你現在是怎麼處理你的情緒的? 你是否與自己的情緒有所連結,並且對自己的情緒有覺察? 你是否允許自己去感受和消化情緒? 又或者你會想要壓抑你的情緒?

四、孩童時期的情緒經歷如何展現在你現在的人生當中?

五、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是否以健康的方式和任何人分享你的情緒?


發生在孩童椅時期的心理傷害

在前文中,我們討論過小孩會吸收一切,但還沒有技巧能夠純粹根據他們所吸收的東西來分辨這些東西的對錯。由於我們在這個發展階段是非常脆弱的,而且也因為我們有大部分的人生路線圖是在這階段形成的,因此在這個階段,心理傷害很容易會發生,並且會影響我們接下來一輩子的人生,直到我們決定加以檢視和療癒。

有許多方式會使得心理傷害在孩童時期發生,並且繼續影響我們的人生。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幾個最常見的方式。

投射與反映

父母很容易會落入把自身的想望與渴望投射在自己的小孩身上,而不是傾聽、觀察和瞭解小孩的本質,然後把小孩自身的熱情反映給他們。或許你可以記得你的父母把他們部分的希望和夢想投射給你,而你總是覺得自己很不足。或許他們會把你推向某個學習領域或某個職業,這些可能對他們來說很重要,但和你的熱情並不相符。

如果你已經身為父母,這是個很好的時刻,讓你可以停下來,思考一下你可能是如何在對你的小孩做投射的。

許多年前,我的鄰居瑪莉的女兒琪琪正準備讀幼兒園。她要搭校車去學校,覺得很興奮。然而,瑪莉則對女兒要搭校車這件事害怕極了。她很擔心琪琪會被霸凌,擔心琪琪找不到幼兒園教室的路。

每次我見到瑪莉,她都會說她對琪琪的第一天上學有多緊張。有一天,我終於問她,她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害怕搭校車。她說:「對,我嚇死了!我被哥哥的朋友們欺負,找不到去教室的路,整個大迷路。我那時候很害羞,不知道怎麼向別人求助。結果我坐在走廊上哭,直到校長找到我,帶我去教室。那真的很可怕!」

我告訴她,她這麼緊張琪琪可能會有跟她相同的負面經歷,這是可以理解的,然後我問她,琪琪看起來害怕嗎?她說:「沒有,她對於要搭校車和要去上學很興奮。她比我要獨立和勇敢許多!」

根據她和我分享的訊息,聽起來她是把自身經歷的恐懼投射在琪琪身上了。我告訴她說,就我和琪琪接觸的感覺,她很期待要去搭校車。

瑪莉說:「蜜雪兒,妳說的沒錯。我肯定是在對她投射!對此,妳有什麼建議嗎?」

「別把自己的恐懼放在她身上,而是要跟她一起感到興奮,把她的勇氣、熱忱和對上學的渴望反映回去給她。」

瑪莉這麼做了,而琪琪有了很棒的「上學第一天」,而且很愛搭校車。琪琪第一天放學時,瑪莉告訴琪琪說她很勇敢,而且說自己很欣賞她的自信──這是很美好的特質,而且在琪琪的這個發展階段,把這項特質反映回到她身上,對於她建構自我意象是很有幫助的。

當在對小孩做反映時,要聚焦在反映小孩的本質,而不是反映小孩的行為、他們的模樣、他們的表現、或是你想要他們成為的模樣。很重要的是要認可小孩的內在特質,而非只是認可他們的外在特質。

舉例來說,即使我們會想要在小孩獲得好成績或贏得比賽時讚美他們的成就,但如果所有的讚美都和這些外在成就綁定,很容易會讓小孩只聽到他們比班上其他人都更聰明,或者他們在某項運動上是最厲害的。之後當他們離開學校或停止打球時,他們可能就不知道除去了這些曾經帶給他們認可的東西,自己還能是誰。

相反地,要去讚美展現他們內在特質的行動,像是「我很喜歡你主動幫弟弟收拾玩具,你很貼心」,或者「我很喜歡你在妹妹哭的時候去抱她,你很有愛心」,這些話語可以更好地反映小孩的內在特質,而不是只去讚美他們的表現或是他們的成就(當然那些事情也是很值得讚揚的)。

練習8

一、 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是否覺得父母有支持你和你的選擇? 還是他們會把你導向他們想要的方向?

二、 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和你分享多少的建議或「指引」?

三、 在你的回顧中,父母是否有很好地反映你的本質?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