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雨天心理學?
人生並非永遠都是晴天,有可能某天早晨醒來,外面正下著雨。比如說,接下來提到的這種時候。一週之始的週一早上七點,和往常不同,孩子沒有起床。你走到孩子的房間喊他,他卻沒有反應。
你說:「該起來吃早餐了。」孩子聞言,依舊躲在被窩裡,一動也不動。
於是你接著說:「不快點起床就要遲到了喔。」孩子還是沒有回應。
你開始覺得奇怪:「怎麼了?身體不舒服嗎?」孩子卻像是故意無視你。
你不由得開始煩躁:「你鬧夠了沒!我還要去上班,沒空管你!」
這時孩子才終於出聲:「不要囉唆!你讓我覺得很噁心!」
有什麼事情正在發生,但你卻不知道是什麼。你一如往常的關心,卻正在傷害孩子的心。明明直到昨晚為止你都很懂他,怎麼一到今早他卻成了你「不懂」的人了?這就是「雨天」的開端。接下來將如何發展?我們一起來追蹤一下雨天發生的經過吧。
【雨天發生的事】
面對不願起床的孩子,你身為非專業人士通常會在心裡判斷:「他一定是太累了。」所以你決定替孩子向學校請假休息一天,先觀察狀況。假如孩子心中降下的只是普通的雨,這樣做或許能奏效,第二天孩子就會像什麼事也沒發生般的去上學,天氣由雨轉晴,日常生活重回正軌。
但有時也會進入雨季。孩子即使請假在家一天了,還是不願意和你好好說話,而且第二天依舊如此,甚至接連幾天都不去上學。你一叫他起床,他就生氣,甚至拒絕和你一起用餐。家庭氣氛愈來愈緊張。
到了晚上,你們夫妻兩人討論了一會兒,做出新的非專業人士判斷:「是不是因為晚上玩手機玩到太晚了?」於是你們決定禁止孩子使用手機。
這下子引起了暴風雨。當你要沒收手機時,孩子勃然大怒,死抓著手機不放,並且大喊著:「你們腦子有問題!」然後開始大吵大鬧。你一氣之下,粗暴地奪過手機,孩子因此覺得受傷,憤而把自己關在房裡不出來。
到此,無論你做什麼,都只會傷害孩子,而你也愈來愈無法理解孩子在想什麼,夫妻兩人都精疲力竭,最終陷入絕望的深淵。
這種時候,就輪到專家上陣了。比方說,你帶著不情願的孩子去精神科(身心科)診所。精神科(身心科)醫師診斷孩子的症狀是「憂鬱」,開立了一些輕度藥物,並給出幾項建議,例如:與學校聯繫,為孩子打造一個能讓安心的環境等。
回到家,你和伴侶再度展開作戰會議。你聯繫了孩子的班導,討論在孩子缺席期間的因應方式。家中的生活安排,也盡可能避免讓孩子承受壓力。至於手機的使用方式,則交由伴侶去和孩子談,儘管還是會起爭執,但他們決定不再強迫。
摸索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失敗,有些日子的雨勢較大,也有減弱的時候。照護的效果很緩慢且不明顯。但孩子在家時確實比之前更放鬆,而你在面對孩子,也比起最初更沉著冷靜。於是,有時你們也可以一家人開心外出吃飯。這時聊著聊著突然想到:「這孩子或許是進入青春期了。」你心裡開始覺得,也許該開始把孩子當成大人看待。
雨暫時停了,露出短暫的晴天。真希望天氣能就這樣順利由雨轉晴,但究竟會如何發展,誰也無法確定。
【雨天時的異常心理學】
如何?各位聽到這裡明白了嗎?
「晴天」指的是對方健康、心理關懷能順利進行的時候,這時,「普通心理學」能夠正常發揮功能。至於「雨天」則是指對方生病、心理關懷無法順利進行的時候,此時,無法靠「普通心理學」來理解對方的內心想法。
我前面說過「關懷」就是「不傷人」,換個說法就是,「晴天」是徹底知道怎麼做才不會傷害對方的日子;「雨天」則是愈來愈不知道怎麼做才能避免傷害對方。
晴天時「可以明白」的事,到了雨天就變得「無法明白」,因此關鍵就是──去「理解」雨天時「無法理解的人心」。就像遞給淋雨的人一把傘一樣,要能將「理解」遞給那些平日裡不被理解而受傷的人。
正如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基督教、佛教等各宗教對地獄的想像,也比天堂更豐富多變。
由此可知,雨天需要的是「量身訂做的對應方式」。因此,重點不在於「如何處理」,而在於「如何理解」;只要能「理解」,自然就會知道怎麼做能帶來「照護」,也能夠分辨「什麼行為會造成傷害」、「什麼行為最好別做」。這才是重點。
人生並非永遠都是晴天,有可能某天早晨醒來,外面正下著雨。比如說,接下來提到的這種時候。一週之始的週一早上七點,和往常不同,孩子沒有起床。你走到孩子的房間喊他,他卻沒有反應。
你說:「該起來吃早餐了。」孩子聞言,依舊躲在被窩裡,一動也不動。
於是你接著說:「不快點起床就要遲到了喔。」孩子還是沒有回應。
你開始覺得奇怪:「怎麼了?身體不舒服嗎?」孩子卻像是故意無視你。
你不由得開始煩躁:「你鬧夠了沒!我還要去上班,沒空管你!」
這時孩子才終於出聲:「不要囉唆!你讓我覺得很噁心!」
有什麼事情正在發生,但你卻不知道是什麼。你一如往常的關心,卻正在傷害孩子的心。明明直到昨晚為止你都很懂他,怎麼一到今早他卻成了你「不懂」的人了?這就是「雨天」的開端。接下來將如何發展?我們一起來追蹤一下雨天發生的經過吧。
【雨天發生的事】
面對不願起床的孩子,你身為非專業人士通常會在心裡判斷:「他一定是太累了。」所以你決定替孩子向學校請假休息一天,先觀察狀況。假如孩子心中降下的只是普通的雨,這樣做或許能奏效,第二天孩子就會像什麼事也沒發生般的去上學,天氣由雨轉晴,日常生活重回正軌。
但有時也會進入雨季。孩子即使請假在家一天了,還是不願意和你好好說話,而且第二天依舊如此,甚至接連幾天都不去上學。你一叫他起床,他就生氣,甚至拒絕和你一起用餐。家庭氣氛愈來愈緊張。
到了晚上,你們夫妻兩人討論了一會兒,做出新的非專業人士判斷:「是不是因為晚上玩手機玩到太晚了?」於是你們決定禁止孩子使用手機。
這下子引起了暴風雨。當你要沒收手機時,孩子勃然大怒,死抓著手機不放,並且大喊著:「你們腦子有問題!」然後開始大吵大鬧。你一氣之下,粗暴地奪過手機,孩子因此覺得受傷,憤而把自己關在房裡不出來。
到此,無論你做什麼,都只會傷害孩子,而你也愈來愈無法理解孩子在想什麼,夫妻兩人都精疲力竭,最終陷入絕望的深淵。
這種時候,就輪到專家上陣了。比方說,你帶著不情願的孩子去精神科(身心科)診所。精神科(身心科)醫師診斷孩子的症狀是「憂鬱」,開立了一些輕度藥物,並給出幾項建議,例如:與學校聯繫,為孩子打造一個能讓安心的環境等。
回到家,你和伴侶再度展開作戰會議。你聯繫了孩子的班導,討論在孩子缺席期間的因應方式。家中的生活安排,也盡可能避免讓孩子承受壓力。至於手機的使用方式,則交由伴侶去和孩子談,儘管還是會起爭執,但他們決定不再強迫。
摸索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失敗,有些日子的雨勢較大,也有減弱的時候。照護的效果很緩慢且不明顯。但孩子在家時確實比之前更放鬆,而你在面對孩子,也比起最初更沉著冷靜。於是,有時你們也可以一家人開心外出吃飯。這時聊著聊著突然想到:「這孩子或許是進入青春期了。」你心裡開始覺得,也許該開始把孩子當成大人看待。
雨暫時停了,露出短暫的晴天。真希望天氣能就這樣順利由雨轉晴,但究竟會如何發展,誰也無法確定。
【雨天時的異常心理學】
如何?各位聽到這裡明白了嗎?
「晴天」指的是對方健康、心理關懷能順利進行的時候,這時,「普通心理學」能夠正常發揮功能。至於「雨天」則是指對方生病、心理關懷無法順利進行的時候,此時,無法靠「普通心理學」來理解對方的內心想法。
我前面說過「關懷」就是「不傷人」,換個說法就是,「晴天」是徹底知道怎麼做才不會傷害對方的日子;「雨天」則是愈來愈不知道怎麼做才能避免傷害對方。
晴天時「可以明白」的事,到了雨天就變得「無法明白」,因此關鍵就是──去「理解」雨天時「無法理解的人心」。就像遞給淋雨的人一把傘一樣,要能將「理解」遞給那些平日裡不被理解而受傷的人。
正如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基督教、佛教等各宗教對地獄的想像,也比天堂更豐富多變。
由此可知,雨天需要的是「量身訂做的對應方式」。因此,重點不在於「如何處理」,而在於「如何理解」;只要能「理解」,自然就會知道怎麼做能帶來「照護」,也能夠分辨「什麼行為會造成傷害」、「什麼行為最好別做」。這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