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推薦序

【反思中得到自由—道德哲學的意義】
文/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什麼是道德?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提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會中性地描述一件事情(例如:「台北捷運車廂設有博愛座」),也會對人與事提出價值評斷(例如:「好手好腳的人不可以坐博愛座!」)。看到可鄙的行徑,我們會譴責與批評;見到高尚的作為,我們會讚譽與鼓勵;聽到混淆是非的言論,我們會激辯與駁斥。我們日常所說的道德,其實就是這類蘊含了責難或褒揚情緒的價值判斷。以專業的哲學術語來說,道德是一種「關於我們應該作為或不作為的普遍要求」,以白話來說,道德是一種要求我們去做某件事(例如幫助他人),或者禁止我們去做某件事(例如說謊)的社會規範。從語源來看,英文裡的倫理(ethic)與道德(moral)分別來自古希臘文的ethos與拉丁文的mos與moralis,兩者都有習俗(custom)之意。因此,所謂的倫理與道德,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的風俗與行為準繩,對人們的生活與行為具有相當的拘束力。

說明了道德的大致內涵後,哲學家的麻煩才正開始。如果說,道德是規範人們行動的普遍要求,那麼它是從哪兒來的?它又憑甚麼對我們有拘束力?這正是最困擾哲學家的問題。舉例來說,法律同樣也是人們遵守的社會規範,但是法律有明確的來源,它是由人民授權的立法者經過一定程序制定出來的規範,並且由行政與司法機關貫徹施行。然而,道德卻沒有如此清楚的系譜,也沒有強制人們遵循道德的賞罰機制。與法律相比,道德的圖像竟然如此模糊,成了我們最為熟悉卻又說不清楚的東西。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有懷疑論者會主張,道德根本就不存在,進而宣告道德只不過是說教者的騙局與錯誤信念造成的幻象。

面對懷疑論的挑戰,一個最不燒腦袋的回應,就是將道德的來源簡單歸諸於上天或造物主。如果道德來自神靈啟示,那道德的來源跟權威性不就確保了嗎?確實,宗教是一個人類學的事實,從最先進的社會到最原始的部落,都有某種形式的神靈崇拜,無一例外。但是武斷地將道德歸諸於神靈,不僅犯下了「訴諸權威」的謬誤,也不符合科學精神。目前科學界的常見解釋是:道德不是神靈給予的,而是基因突變與環境適應後的演化產物。舉例來說,演化生物學者主張,人類的道德感來自於同理心的生物本能,因此我們才有苦他人之苦的惻隱之心,而當代社會心理學家海德(Jonathan Haidt)甚至主張,我們的大腦內建了演化來的一套道德模組(moral modules),幫助我們做出日常的價值判斷。

有些哲學家則傾向於把理性視為是道德的基礎。人類因為有理性,所以能後設地思考,並為自己的行動提供理由(道德就是一種具有規範性的理由)。不過,這種哲學解釋也並不完備,當人們追問,如果道德來自理性,那理性從哪來的時候,哲學家通常會保持緘默。對多數哲學家來說,理性是一個基本事實,無法再進一步說明,就如同數學家無法解釋數學從何而來一樣。所以有些哲學家提出了理性之外的解釋:道德是人類情感的主觀投射或者社會的共同建構。例如,英國哲學家艾耶爾(A. J. Ayer)就主張,道德這類的價值判斷並沒有認知意義,它不描述事實,只是表達了說話者的情緒。所以當我吶喊「殺人是不對的」,其性質跟我說「莫札特的曲子真是太美妙了」是一樣的,都只是表達我的主觀情感而已,並沒有客觀意義。如果艾耶爾所言確實,那麼道德就有如美學名諺「關於品味無所爭辯」所說的一般,是非善惡都將只是主觀情感的投射,而沒有客觀性可言。為了避免這種極端的結果,比較溫和的觀點,是把道德視為社會集體情感投射然後建構出的社會產物。

還好,在台灣的現實世界裡,很少人會採取徹底的懷疑論立場,所以我們很少需要為了「到底有沒有道德這種東西」而跟他人爭得面紅耳赤。台灣人遇到的困擾,不是道德太少,反而是道德過度泛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太多的說教、太多束縛身心的框框條條,在網路世界裡,也有許多整天抱著假道德追殺他人的正義魔人。在這種情況下,人反而像是活在禮教機器裡,隨時處在擔憂他人非議的壓力下,自我馴化為討好他人的可愛動物,甚至內化了這套體制然後晉升為新一代的道德打手。盧梭曾說,真正的自由是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在盧梭的觀念下,真正的自由人,是懂得為自己的行為立法的道德人。真正的自由,絕對不是漫無節度的放縱,也不是盲目服從他人的道德指導,而是懂得為自己設規範、為自己設定價值。受盧梭所啟發的康德,則進一步主張,真正的道德必須來自理性的自我立法。從這種角度來看,道德哲學的目的,絕對不只是教化人心,而是透過不斷的反思與探索,讓自己成為真正的自由人。

反道德的尼采曾在《道德的系譜》一書追問:「在什麼條件下,人類發明了善與惡的價值判斷?它們本身有什麼價值?」身處諸神崩壞的十九世紀的他,不僅挑戰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價值,也質疑了道德的效力。時至今日,二十一世紀的道德哲學家也仍舊被這些問題所困。歷史的反諷在於,當下的我們似乎擁有比前人更多的資訊,卻不必然比前人看得更深更透徹。儘管如此,我們仍占了時代的優勢,擁有更豐富的理論資源與人類史的試錯經驗,得以更全面理解道德這個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這本道德哲學讀本,正是相關思索的結晶,透過更深入的閱讀與批判後,讀者必定能從不一樣的眼光看待自由、責任與幸褔的意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