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常識型道德的悲劇

在某個深邃黝暗的森林東方,有個牧民部落在公共牧場上牧羊。這裡的規則很簡單:每戶人家獲得相同數量的羊,各家各戶派出代表參加管理公地的長老會議。長年以來,長老會議做出了許多困難的決定。舉例來說,某戶人家養了體型特大的羊,從公地上為自己取用了更多資源。經過一番熱烈辯論,長老會議決定禁止這件事。另一戶人家則被逮到毒殺鄰居的羊,為此他們受到嚴厲懲罰,有些人說罰得太重了,有些人則說罰得還不夠。經歷這些挑戰,東方的部落存活了下來,蓬勃發展,其中有些家庭比其他家庭更加興旺。
森林西邊是另一個部落,其中的牧民也共享一個牧場,但是每戶人家的羊隻數量是依據該戶人數來決定。這裡同樣也有長老會議,也做了困難的決定。有個特別會生的家庭有十二個小孩,遠比其他人家都多,有些人抱怨他們從公地耗用了太多資源;另一戶人家的成員生了病,六個孩子在一年中就死了五個,有人認為剝奪他們一半以上的財產是雪上加霜,並不公平。儘管有這些挑戰,西方部落也存活了下來,蓬勃發展,某些人家比其他人家更發達。
森林北邊又是另一個部落,這裡沒有公共牧場,每戶人家都有一塊用柵欄圍起來的地。這些地的大小與肥沃程度差異很大,有一部分是因為有些人比其他人聰明、勤勞,他們用積存下來的財產向較不發達的鄰人買來土地。但有些牧民較不發達不是因為不努力,只是因為時運不濟,被疾病奪走了他們的牲畜或孩子。還有一些牧民卻出奇地幸運,他們不是因為特別聰明或勤勞而擁有龐大肥沃的土地,只是因為繼承而富有。在北方這裡,長老會議不太做事,他們只需要確保牧民遵守相互之間的承諾,並尊重彼此的財產權。北方家庭在財富上的龐大差異是許多紛爭的來源。每年冬天都有一些北方人因為飢寒交迫死去,但大部分家庭還是發達了,其中一些比起另外一些要興盛許多。
森林南方是第四個部落。他們不僅共享牧場,也共享動物。他們的長老會議非常忙碌,長老們負責管理部落的牲畜、分派工作給人們,並監督他們工作,部落勞力的成果則由所有成員平均分享。這也引發了許多爭執,因為某些部落成員比其他人聰明而勤勞。長老會議聽到不少關於工人偷懶的抱怨,但努力工作的人還是占大多數,有些人是受到社群精神的感召而工作,其他人則是因為怕被鄰人斥責而上工。儘管有這些挑戰,南方的部落也存活了下來,雖然不如北方那樣發達,但也夠好了,而且在南方,沒有人在冬天因為挨餓受凍而死。
有一年夏天,一場大火燒毀了整座森林,只剩下灰燼。之後下了幾場大雨,沒多久,茂密的森林就變成了鋪滿一片嫩綠青草的山丘,是放牧牲畜的絕佳場地。四鄰的部落都趕來宣稱他們的產權,造成許多紛爭。南方部落宣稱新的放牧場是屬於每個人的,必須為共同的利益加以運用。他們組織了一個新的委員會來管理新的牧場,並邀請其他部落派出代表參加。北方牧民對此嗤之以鼻。當南方人籌畫他們遠大的計畫時,北方人家已經蓋起了房舍與石牆,並且放他們的牲畜出來吃草。許多東方人與西方人也這麼做,只是沒有那麼積極。一些家庭也派出代表參加新的委員會。
這四個部落激烈爭吵,許多人與牲畜因此喪失生命,小爭執變成流血衝突,最後再演變成致命的戰爭:有一隻南方人的羊溜進了北方人的地,北方人歸還了這隻羊,結果另一隻南方的羊又跑來,這次北方人要求贖金,但南方人拒絕付錢,於是北方人殺了那隻羊,南方人也抓了三隻北方人的羊宰掉,北方人再抓來南方人的十隻羊宰掉。接著南方人燒了北方人的農舍,殺了一個小孩。十個北方家庭衝入南方人的聚會所,放火,殺了數十個南方人,包括許多小孩子。就這樣一來一回,他們用暴力與怒氣對幹,讓青翠的山丘浸滿了鮮血。
更糟的是,遠方的部落也來到新的牧場進行開拓。有個部落宣稱新牧場是上帝賜給他們的禮物,在他們的宗教經典裡,早已預言了這場森林大火與綠色山丘。另一個部落宣稱新牧場其實是他們祖先的家園,他們是在好幾代前離開這裡,當時還沒有森林。新到的部落也帶來了在外人眼裡十分奇異、甚至荒謬的規則與習俗:黑羊不能跟白羊睡在同一塊圈地上,女人在公眾場合要把耳垂遮起來,還有嚴格禁止在星期三唱歌。有個男人抱怨一個鄰居婦女在照料羊群時露出耳垂,害他那些敏感的兒子看到。女人拒絕遮住耳垂,這讓那個虔誠的鄰居極為憤怒。一個小女孩告訴一個小男孩,他家人所祈禱的上帝並不存在,驚恐的男孩將這件事告訴他的父親,父親則向女孩的父親抱怨,女孩的父親替他的女兒辯護,稱讚她冰雪聰明,並拒絕道歉,為此女孩的父親被殺了,這是他冒犯部落律法的必然下場,而由此也引發了另一場血腥仇殺。
儘管相爭不下,新牧場上的牧民在許多方面仍然非常相像。他們大多企盼相同的事物:家人健康、美味營養的食物、舒適的庇護所、節省勞力的工具、有休閒時間可與朋友及家人共度。所有牧民都喜歡聽音樂,也喜歡聽英雄與壞蛋對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即使他們互相爭鬥,其心理運作的方式卻相仿,不公正的事會讓他們感到憤怒與作嘔,而且他們投入戰鬥可能是為了自利,也可能是受正義感驅使。牧民不只為自己戰鬥,也為家人、朋友與部落同胞戰鬥。他們懷抱著榮譽感而戰,若不如此則自覺蒙羞。他們堅定地捍衛名譽,用別人的行為判斷他們,並樂於與人交換意見。
儘管他們之間存在差異,新牧場的各部落仍有一些相同的核心價值。在任一部落中,完全的自私自利都是不可容忍的,卻也沒有一個部落成員會被期待是完全無私的。即使在南方,羊群是共有的,工人在一天工作結束之後仍然能夠追求自己的興趣。不管在哪個部落,一般成員說謊、偷竊或任意傷害彼此的行為都是不被容許的(然而在某些部落,某些特權人士可以恣意妄為)。
慘烈的衝突存在於新牧場上的部落之間,而且時常相當血腥,他們都是有道德的人,卻以不同的方式來表現道德。他們相互戰鬥,並非因為他們根本上是自私的,而是因為他們對於一個道德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有不同的看法。雖然他們的學者也有那些歧見,但這不只是學術上的意見不一,每個部落的哲學都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常識。各部落互相打鬥並非因為不道德,而是因為他們用非常不同的道德觀點看待新牧場上的生活。我將這種悲劇稱作「常識型道德的悲劇」(The Tragedy of Commonsense Morality)。
新牧場的寓言故事是虛構的,但常識型道德的悲劇卻是真實的。它是現代生活的核心悲劇,深藏在分化著我們的道德問題背後。本書是關於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與最終的解決之道。不像許多暢銷書的作者,我無法承諾這本書能幫你解決個人的問題。我希望提供的,是明確性,並在這樣的明確性之下,獲得與其他意見相投的人同心協力的動機與機會。
這本書嘗試由下而上地了解道德。它是關於了解什麼是道德、道德如何發展到目前的狀況,以及道德如何深植在我們的大腦中。它是關於如何理解道德問題的深層構造,以及大腦被設計來解決的問題,如何不同於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當代問題。最後,它是關於採用這種新的道德理解,並將它轉化為一種普世的道德哲學,讓人類各部落的成員都能共享。
本書的企圖宏大。我在快二十歲時即構思了這些想法,而這些想法也帶領我進入兩個交互纏繞的生涯─哲學家與科學家的生涯。這本書從過去偉大的哲學家那裡獲得啟發,並奠基於我在道德認知這個新領域上的研究,這個研究應用了實驗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藉以闡明道德思維的結構。最後,本書也引用了數百位社會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他們對於我們如何決策,以及我們的選擇是如何由文化與生物學共同形構,都已經有了驚人的發現。我在本書裡試圖將這一切整合起來,讓這種新的科學自我認識轉變成一種實用哲學,協助我們解決種種更大的問題。

朝向一個全球化的道德哲學

在歷史演進中,暴力已經減少,最近的歷史發展亦是如此,而參與現代市場經濟也沒有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目光如豆,反而擴大了人類的仁慈心。
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二十世紀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和平的世紀(控制著人口的成長),然而其間發生的戰爭與政治衝突仍然殺害了將近兩億三千萬人,倒下的屍體多到足以繞地球七圈。在這個新的世紀,儘管速度有所減緩,死亡人數仍持續爬升。例如在達爾富(Darfur)的持續衝突已經讓約三十萬人死於暴力或增加的疾病。有十億人,即將近全體人類中的七分之一,活在赤貧當中,由於資源極為稀少,以致僅僅活下去都是一種持續的掙扎。有超過兩千萬人被迫從事苦役(也就是奴隸),其中許多孩童與女性被迫賣淫。
即使在較快樂的地方,仍有數百萬人生活於系統性的不公之下。美國研究者曾經寄出相同的履歷給潛在的雇主,其中一些使用聽起來像白人的名字(例如Emily 與Greg),另一些則用聽起來像黑人的名字(例如Lakisha 與Jamal),白人名字的履歷獲得潛在雇主回應的機會多出五○%。最糟的是,我們還面臨著兩個問題,可能會嚴重干擾,甚至反轉邁向和平與繁榮的趨勢:環境的惡化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
縱然如此不幸,令人沮喪,本書的立論基礎仍是相當樂觀的:我們可以藉由改善自己思考道德問題的方式,來促進和平與繁榮的前景。過去數個世紀以來,新的道德觀念已經掌控了人類的大腦。許多人現在相信,沒有一個人類部落應該比其他部落更占優勢,所有人類都應享有特定的基本福利與自由,而暴力應該只用來做為最後手段。換句話說,某些部落的部落性已經減弱許多。我們比較是在原則上而非實踐上服膺這些理想,但單是服膺這些理想,就已經是大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了。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在科技上和道德上,我們都已經進步了很多。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顛覆了一般對於今日道德情勢的質疑,反問我們現在正做對了什麼?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我想,我們所欠缺的是某種一致的、可以解決道德部落之間的歧見的全球道德哲學。普世的道德哲學並不是一個新想法,這是自啟蒙時代以來道德思想家的夢想,但它從未有好的成效。我們所擁有的,是一些共享的價值、一些未共享的價值、一些我們同意的法則,以及一套共通的辭彙,用來表達我們共享的價值與造成我們分歧的價值。
了解道德有兩個要件: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當代道德問題的結構,以及當代道德問題如何迥異於大腦演化來處理的問題。本書的第一部將進行這項工作。其次,我們必須了解道德之腦的結構,以及不同類型的思考如何適用於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那是第二部的工作。接著在第三部,我們將運用自己對道德問題與道德思考的了解,提出一個解決之道,一個可能實行的全球道德哲
學。第四部將處理某些反對此種哲學的有力論述。而在第五部,我們會將這個哲學運用在真實的世界。我現在要更詳細地描述這個計畫。

本書架構

第一部〈道德問題〉將區分兩種主要的道德問題類型。第一種是較為基本的,即「我」相對於「我群」的問題–自私自利相對於關心他人。這是我們的道德之腦被設計來解決的問題。第二種道德問題則是現代特有的,關於「我群」與「他群」的問題–我群的利益與價值相對於他群的利益與價值。本書第一個組織性比喻「新牧場的寓言故事」例示出,這是常識型道德的悲劇(當然,我群與他群的問題存在已久,但在歷史上,這比較是戰術問題,而非道德問題)。這是使我們分裂的道德爭議背後更大的問題。本書第一部會提及大腦中的道德運作機制如何解決第一個問題(第二章),卻產生第二個問題(第三章)。
第二部〈道德的快思慢想〉將深入探討道德之腦,並提出本書第二個組織性比喻:道德之腦就像是同時具備自動設定(例如「人像模式」或「風景模式」)與手動模式的雙重模式相機。自動設定有效率但無彈性,手動模式有彈性但無效率。道德之腦的自動設定就是第一部會談到的道德情感,亦即促使人在其個人的人際關係與小群體內相互合作的直覺本能。相對的,手動模式是一種進行實際論證的一般能力,可以用來解決道德問題及其他實際問題。在第二部,我們將說明道德思考如何同時由情感與理智加以形構(第四章),還有此種「雙重程序」的道德如何反映人類心智的一般結構(第五章)。
第三部則將提出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組織性隱喻:共通貨幣。這幾章將展開對後設道德(metamorality)的追尋,這是一種可以在相爭的部落道德中進行仲裁的全球道德哲學,就如同以部落的道德為其成員的利益衝突進行仲裁。後設道德的工作是要在各個競爭的部落價值之間權衡取捨,而這需要一種共通貨幣,一種衡量價值的統一系統。第六章將介紹一種可資運用的後設道德,這是常識型道德悲劇的解決之道。第七章將考慮其他建立共通貨幣的方法,最終發現其不足採用。第八章將深入檢視第六章所提出的後設道德,一種(相當不幸地)稱為效用主義(utilitarianism)的哲學。我們將看到效用主義如何由普世通用的價值與論理程序形構而成,以及,這如何能給予我們所需要的共通貨幣。
多年來,哲學家已提出一些直覺上相當有說服力的論證來反對效用主義。在第四部〈道德信念〉,我們將參照對道德認知的新理解重新考量這些論證。隨著愈加了解有著雙重程序的道德之腦,我們將理解效用主義為什麼更具吸引力(第九、十章)。
最後,第五部〈道德的解決方案〉將回到新牧場,以及驅使我寫作本書的真實世界道德問題。在逐一面對各種批評,為效用主義辯護之後,該是加以運用,並給予它一個更好的名字的時候。效用主義有一個更貼切的名字:「深度的實用主義」(deep pragmatism,第十一章)。就一個好的、人們也熟悉的意義上,效用主義是務實的:它彈性、實際,並具有妥協折衷的開放性;同時它也是深度的哲學,而不只是便宜行事。深度實用主義是有關如何進行有原則的妥協,透過共享的價值來解決我們的歧異,而這些共享的價值即共通貨幣。
本章將考量在實踐上做為一個深度的實用主義者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何時該相信自動設定、道德直覺,何時又應該轉變成手動模式?一旦我們調到手動模式時,又應如何運用論理的力量?這裡有個選擇:我們可以運用大腦來合理化直覺式的道德信念,也可以超越我們所屬部落深層反應的局限。我將說明超越的理由,解釋如何超越隨拿即拍式的道德,換一種方式來思考與談論造成我們分歧的問題。在第十二章裡,我會用六個簡單、實用的新牧場生活規則來做結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