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進入二校那天,我們從下午兩點開始圍坐在工作室的ㄇ字型桌前以朗讀的方式校稿並討論。這個工作總共進行了整整五個鐘頭,其中沒有任何岔開主題的閒聊或雜談,即使必須走開一下,離席的人也急急地又回到聆聽與思考當中。四周不只是寧靜,隨著慢慢覆蓋的夜幕,我們都被籠罩在漸次的昏暗裡。工作室沒有可以取代白日天光普照的燈具,因為我一直都習慣在四周黑暗的環境中工作以保持專注,所以那天也只能為大家點上凝眸處的照明,於是聲音從輪流朗讀者的口中飄向了挑高的暗處又緩緩地落下、灑向我們心氣相連的四周;我幾乎錯覺林白夫人也在席中或化成了在座的我們,她以?盪的潮聲導引我們,從彼此口中吐納的語言進出每一章每一節的微細之處;幾次無意抬頭看到大家時,我心裡一閃而過的是席間奇妙的年齡配置——最遠處的譯者燕玲與這本書的編輯小可剛在三十之後;總監文娟與企劃金燕行在不惑之年的不同階段,而我正在思考天命的意義;我們坐在一起,不只為讀者、更為自己,想要再一次用心收盡林白夫人從海邊轉贈於我們的生命之禮。
《來自大海的禮物》五十年紀念版中增加了作者女兒的一篇序,這是十年前中文版中所沒有的篇章。燕玲在九月底把稿譯好之後,我們曾幾次相約細讀這篇序文,又逐句討論其中的情感。我很喜歡這篇序,也很喜歡燕玲以簡明流動的文字為讀者轉述這份屬於親子又同屬女性的情感;一個六十歲的女兒透過母親的文字索求她所需要的指引時,那坦然的真情猶如出生嬰兒的信賴,「母親辭世之後,隨之而來地產的處置程序、紀念的表揚,和好幾次家族歷史的公開,都使我在受到公眾的關注時更加思念母親。我需要她的智慧和鼓勵,我需要她牽著我向前。」那反覆兩次的「我需要、我需要」不只是音韻的交疊,也是我自己面對生活常常想要扶欄平穩的累聲呼喚;這篇序文再度開啟我對於這本書的諸多情感;而回頭一看,才發現我倚賴這本書的省思已超過二十年。
作者女兒麗芙的序文末段已為《來自大海的禮物》做了最好的總結,我想,一本書也只有在過了這麼久的考驗之後才有可能出現這樣的信賴:
「母親在真誠的省視中,靜靜地釋放了自我,從努力穩定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自由。」雖然這是所有人與生命相處時的渴望,但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是更加困難的經歷。從林白夫人寫這本書以來的將近六十年,女性生活的表裡大大受到環境的改變,被改變的絕不只是看得見的作息、工作內容或人際互動,而是從中被複雜牽動的價值與觀點。單以烹飪來說,在我童年之時,一個母親如果不下廚,孩子就要餓肚子;當我成為母親之後,外食已開始展現為生活代勞的企圖,女性的烹飪能力不再攸關一個家庭的基本存活,但還是快樂與幸福的影響,到了我女兒進入社會這個年代,女性對烹飪的感受有一大部分都寄託在時尚的意義之下,原始的感情離開了本能與自覺,卻在商業的切點之下再度重新被說服吸引。女性對自己的折騰與確認從來沒有離開過生活的任何元素,但形與貌卻已翻覆過好幾回了。
想起三個世代女性生活的變革時,我記起今年暑假頭一次在無意中提了一下小女兒的電腦,因為沒有預期她建築系專業用的電腦有整整五公斤,我差點失去平衡。那一提使我覺得好心疼,想到她日日這樣女孩當男孩用,冬天還要在大風雪中求生存,突然覺得好傷心。女兒理解我的埋怨,於是俏皮地安慰我說:「媽媽,不要擔心!我們也做女生該做的事。」在巧笑中她又輕輕地加了一句:「不只做, 還很享受。」我也笑了,眼角卻忍不住泛出一層淚光,複雜的心裡有接受、有理解、還有不捨——不捨得女性原本比較緩慢、委婉的生活終將一去不復返了;只希望屬於女性特有的柔韌永不消失,也希望我們在平等之中不只增加責任的負擔,還增加自我價值的確認。
再一次藉著他人的朗讀細想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它其實是「難」的,並不難在任何文字的使用或邏輯的論述,而是林白夫人織就每一個篇章時的理解與情感太豐富細密了,我很奇怪自己在二十幾年前初讀這本書時竟不感覺這其中的難,而是在更完整的經歷人生不同階段之後才領會這難的奧妙;但此時,「難」已不是阻礙,而是意味深長了。
藉著《來自大海的禮物》的寫作,母親不僅找到自己的處世之道,也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視野。
我想一定是這些年來因為這本書的引導,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道路,我也想要再一次地請她與我為伴, 讓我領受祝福地走向她在書中所提醒的第二個人生高原。
第2章 峨螺殼──簡單生活帶來身心和諧
我在海濱的生活中,最先學會的就是「捨棄」的藝術,
也逐漸擺脫了人心的虛偽,
我學會了摘下面具。
我手中握著一只被遺棄的貝殼,裡面曾經住著一隻身形如蝸牛的峨螺。峨螺死後,這只貝殼就成為一隻寄居蟹的臨時住所。現在寄居蟹跑走了,在身後的沙灘上留下一道長長的足跡,宛如一條藤蔓攀附在沙灘上。我把玩著寄居蟹留下來的貝殼,裡裡外外細細地觀察。心裡揣度:為什麼寄居蟹要跑掉呢?是不是貝殼成了它的累贅?還是它想找尋另一個更好的住所和生活?我發覺自己就像這隻寄居蟹,逃離了原先生活的外殼,來到海濱度過這幾個禮拜的假期。
這只峨螺外殼簡單、樸素且美麗。它只有我的拇指這麼大,有著渾然天成的結構。它圓潤的中心彷彿有顆梨在裡頭,螺旋延伸到尾端。暗金的色澤被海鹽淺淺刷上一層雪白,殼上的每條紋路依舊清晰可辨。我欣然審視著手中的峨螺殼,讓視線順著螺紋往上爬, 爬過那位小房客從前走過的階梯。
比較起來,我自己的殼可就沒有那麼清晰、那麼潔淨了。它布滿了青苔和雜物,形狀已經模糊難辨。當然,它曾經也有個清楚分明的外形,如今我心裡依然記憶猶深。若要描繪出這個殼的外形,得先從我的家庭開始,我有丈夫、五個孩子和座落在紐約郊區的家;此外,還有寫作,這不僅是我的專長,也是我追求的事業。當然,造就了這只外殼的還有其他條件: 我的背景和童年、我的心智和所接受的教育、我的良知和所承受的壓力、我的心性和所懷抱的願望;我願為丈夫和孩子奉獻,也從他們那裡獲取所需;我與朋友分享交流,與社會分工,並且履行身為女人、作家以及公民的義務。
我心中最大的願望是保有心境的平穩,盼望我的目光專注,意念單純,生活有目標,幫助我盡全力完成所有任務。套句先哲的話,我希望生命中能有大半的時間活在上天的恩典裡。這裡所指的恩典不單指宗教上的慰藉,而是一份能穩定生活的寧靜。我所追尋的正如蘇格拉底在《費德魯斯》中的祈禱:「但願內在與外在能夠合而為一。」我希望用這份和諧,做為前進的動力,帶領我完成自己應盡的職責。
雖然「恩典」的定義相當含糊,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他們的日子有時候是活在恩典裡,有時則不然,只不過每個人會用不同的詞來形容罷了。當一個人活在恩典裡,即使工作有時面臨挑戰,他也能得心應手,無往不利;相反的,可能連綁個鞋帶都綁不好。不論是否活在恩典裡,每個人大部分的時間都要學習處理好生活大小事。生活本身是一門課題,有時候好運是可以自己修煉而來的。從自己和他人的經驗中,我發覺到:某些環境、某些生活方式和某些特定的行為準則,可以使人更容易做到身心內外的和諧。也就是說,要達到此一目的,其實是有方法可循的,方法之一就在簡化生活。
簡化生活,就像那隻寄居蟹選擇一只比較輕盈、好背起的外殼。然而以我目前的生活來說,卻與此相去甚遠。我的丈夫和五個孩子,他們有各自的生活。我扮演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要啟動一家人的生活。這份重任有如帶領聯結車隊前進,工作既繁忙且細瑣。郊區的日常生活中,我大部分是一個人完成吃和住的大小事,很少有幫手:掌管家人的三餐、各項計畫、購物、理財,以及設法讓收支平衡等等。這樣的生活牽連了各色各樣的人和物,舉凡水電設施、冰箱、爐子、暖氣、洗碗機、收音機、汽車,以及其他代替人力的各種設備等,都是現代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同時還需要仰賴各種不同的專業人才來維持。而其複雜的程度還不僅止於此,從健康方面來說,包括了各種醫生、掛號手續、各類藥品、補品、維他命等。從教育方面來說,包括了心理、智識及生理等不同層面的教育,牽涉到各種學校、各類校內集會、安排汽車共乘制,以及練球、練唱、露營等活動,還有義務輔導學生等等。從衣著方面來說,包括逛街買衣、洗衣、縫補、修改等等。從交遊方面來說,除了有我自己的朋友之外,還有我丈夫和孩子的朋友,以及數不完的應酬聚會。而從通訊方面來說,有信件、請帖、電話和各種不同的交通等等。
現代人生活的重點在於不斷擴大社交圈。除了家庭之外,我們也對社會、國家、以及整個世界負有責任和義務。媒體、政治宣傳、慈善機構,以及來自社會、文化的壓力,在在都提醒著我們這個事實。我的日子都圍繞著這些期許轉動著。女人的生活像馬戲團的特技,天天上演。連吊在鞦韆上空中飛人的技術都不如我們呢!我們被訓練得要能頭頂一落書,踩著懸在半空中的繩索前進,身上還得掛著嬰兒車、陽傘和餐桌椅,敏捷地步步向前。可要穩住啊!
然而,這樣複雜的生活正是智者告誡人們要避免的。它不能使人內外合一,也不會帶來喜樂的生活, 只會讓人失去自己。但是我不得不承認,今天在美國有成千上萬的婦女都和我過著一樣的生活。我之所以強調美國,是因為比起世上其他地方,美國婦女更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對那些身處戰爭、貧窮、政治腐敗的女性來說,生活條件的缺乏,迫使她們必須面對眼前的基本生存問題。相形之下,美國婦女有更多的空間和選擇。然而沒有人知道表面令人羨慕、卻不安穩的生活能支撐多久。不過,美國女性如此獨特的生活條件對世人的意義超越了經濟、國家、甚至性別的界限。
確切地說,這種複雜生活不只影響美國女性;它超越性別,因為美國男性也過著同樣複雜的生活;它超越了國界,因為世界許多其他國家都以美國人的生活做為典範;它甚至跨越了時代,早在西元三世紀,普羅提諾就殷殷告誡人們,隨著複雜生活而來的危險性。即使如此,這個超越時空的難題主要還是影響著大部分女性的生活;從古至今,女人的天職之一就是處理圍繞著生活的所有事務。
身為女人的我們,有許多與生俱來的責任和顧慮。我們的生活型態基本上是呈傘狀輻射的;以母親角色為中心,照顧丈夫、孩子、朋友、家庭和社會,猶如輪軸一般向四周延伸出去。我們必須對周圍不同的需求隨時給予回應,就像蜘蛛網對風的敏銳一樣。可想而知,要在這樣東拉西扯的環境下保持平衡,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但卻又是如此重要。而它和理想中的簡單生活相距之遙也可見一斑了。
當我有了這層領悟之後,開始體會到一個讓我既覺幽默又感痛心的事實,那就是:聖賢當中很少是已婚的婦女。從前我總以為這是因為要維持貞潔或是不願生育的關係,但是後來我發現主要是為了避免分心。因為女人的生活和聖賢、哲人及藝術家的生活原本就是互相矛盾的,舉凡生養子女、料理家務、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等等,無一不是讓人分心的根源。然而,面對這樣的問題,光探討女性與家庭、事業的關係或是女性的獨立,是不能觀其全貌的。應該從根本上來思考:究竟女人要如何才能在紛擾的環境中保留自我的完整,如何在諸多外力的干擾之下仍然維持平衡,以及如何在外界的打擊之下保持心靈的堅強。
那麼,答案究竟是什麼呢?沒有絕對的解答,也沒有完整的答案。我僅有的只是找尋答案的線索——手中的這幾只貝殼。峨螺殼的美告訴我,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試著去過簡單的生活,省去一些令人分心的雜事。但是如何才能過簡單的生活呢?我不可能完全卸下責任,永遠居住在與世隔絕的荒島上,也不能、更不願拋下我的家庭出世當修女。因此對我而言,解決之道就是既不完全放棄世俗、也不全盤接受,在兩者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就像鐘擺一般在獨處和世俗之間來回搖擺,有時退居獨隱,有時又回到人群之中。而在那些退隱的日子裡,也許我能拾取智慧的寶藏帶回到世俗的生活中。正如這兩個星期的獨處讓我了解從簡化生活開始,再逐漸進入更深的境界。且讓我在這段海濱的生活中,嘗試去為這人生的課題找尋一些解答吧!
我在海濱的生活中,首先學會的就是「捨棄」的藝術,這是因為我了解到人們賴以為生的東西其實非常的少。從物質開始捨棄,然後不知不覺延伸到其他領域。最先捨棄的自然是衣物,在這裡人們會發現其實衣服並不需要滿滿的一櫥子,只要小小的一皮箱就夠了。衣服一少,不僅大大減輕了修改和補綴的工作, 更妙的是不必花上太多的時間去挑選。就這樣我發現自己捨棄的不僅是多餘的衣物,也捨棄了追求虛榮的心。
其次是在住的方面。在這裡,我不需要一間密閉保暖的屋子,我所有的只是像貝殼一般簡陋的小木屋。沒有暖氣、沒有電話、沒有自來水也沒有熱水(只有一個燃油的爐子),也就沒有家用品會因為老舊而有修整的需要。屋裡沒有地毯,我剛來的時候地上有幾塊小毯子,但是被我收起來了,因為光溜溜的地板讓清理沙子的工作容易許多。說到清理,在這裡我不需要忙著時時打掃,因為我已經不再那麼在意灰塵了。這彷彿是擺脫了清教徒式那種要求絕對整潔的觀念, 畢竟那樣要求百分之百的整潔,是否也代表了另一種物質的包袱呢?這裡也沒有窗簾,因為我不需要用它來保護我的隱私;小屋四周圍繞的松樹提供了足夠的屏障。我隨時敞開窗,就算下雨也不介意,因為馬大式的無謂憂慮已經在我心中逐漸退去。對於屋內那些老舊的椅套我並不在意,更不在乎別人會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因為我已漸漸揚棄了不必要的驕傲和自尊。小屋裡的家具也盡可能地少,因為我需要的並不多。來這裡的客人只限於那些與我坦誠相對的朋友,我發覺自己因此逐漸擺脫了人際間的虛偽。這對於個人的精神來說實在是一種莫大的解脫,因為生活中最累人的事莫過於偽裝自我,這也就是為什麼社交生活會讓人疲累的緣故。而在這濱海的小屋中,我已經學會了摘下面具。
生活中如果少了那些我原本認為非常重要的種種物件,其實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我想起一位在德國集中營裡待過三年的法國朋友,他曾經告訴我:雖然在集中營受到的待遇極為殘酷,不僅喪失了自由,甚至連吃都吃不飽,但是那段日子讓他領悟到人所需要的物質條件竟是如此的少。這位朋友在集中營簡陋的日子裡,體會到了精神上無比的自由與平靜。諷刺的是, 今天的美國比起其他國家更有權利在簡單與複雜之間選擇,但是絕大多數的我們卻都選擇了後者。除了僧侶、修士等出家人是自願去過那樣的生活之外,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為戰爭、入獄、或是生活的艱困而被迫回歸質樸。然而,一旦人們在無意之中接觸到這樣的生活之後——就像這幾天的我一樣,必然會發現伴隨而來的是心的平靜與安寧。
也許有人會問,從美學的觀點來看,那樣的生活不會因此變醜嗎?人追求物質生活,不僅是基於安全、舒適或是虛榮的理由,同時也是為了追求美。這麼一來,我的小屋不就顯得醜陋不堪了嗎?不,它其實是很美的。雖然這間小屋相當簡陋,缺乏裝飾,但清風時來、透進陽光、充滿松香。
屋頂上的橫梁有蛛網為簾,我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蛛網,便覺得它們可愛極了。這些蜘蛛網把屋簷四方的線條變得柔和,就像銀髮使人們臉上的皺紋顯得柔和一樣。所以我不再拔掉頭上的白髮,也不再掃去角落的蛛網。至於空白的牆壁,剛開始的時候的確看起來礙眼,令人覺得窒息,我不禁想在上面打幾個洞、開幾扇窗、或掛上幾幅畫。後來我到海灘上撿回一些乾淨的樹枝,它們在海風和沙石的琢磨之下,表皮變得像綢緞那樣光滑;我也收集綠藤和紅葉,還有被海水洗白的海螺殼,它細緻的紋理和形狀,成就了天然的抽象雕塑。我把這些撿來的藝術品一一添進小屋。有了它們,我在定居的住所裡彷彿嵌上一只潛水鏡,開了一扇窗,我有窗外的一片美景,任思緒自在翱翔。
在小屋中,我感到無比的滿足。我的書桌同時也是我的餐桌,它樸拙而簡單,上面擺著一本記事簿、一瓶墨水、一球海膽做紙鎮、蚌殼做筆台,一個破了的海螺供我把玩,和一整排我靈感來源的大小貝殼。我深深愛著這幢小屋,希望能一輩子都住在這裡, 或是把它運回家。但是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貝殼小屋容納不下我的丈夫和五個孩子,也承載不了日常生活的瑣碎事物。我所能做的就只是拾起那只小小的峨螺殼,把它帶回我康乃狄克的家中,放在書桌前,讓它時時提醒我簡單過生活的理想,也讓我知道人真正賴以為生的物質其實不是多、而是少。於是,日後當我又想為自己的生活添加一件物品,或是與簡樸生活背道而馳時,我能提醒自己:有此必要嗎?
然而,光是簡化外在的生活是不夠的,因為那畢竟只是外在。貝殼的外表及我生活的外殼都只是外在, 我們無法從中找到答案,不過它仍然是一個開始、一個方法、也是通往「恩典」的途徑。我知道最後的答案需要向內尋求,外在的表象只能提供線索,只是找尋解答的途徑。而我也深深知道人就像寄居蟹一樣, 有選擇自己外殼的自由。峨螺殼,讓我再次把你放下,但是我的心思已被你啟動,朝著內在迴旋的階梯冉冉升起。
《來自大海的禮物》五十年紀念版中增加了作者女兒的一篇序,這是十年前中文版中所沒有的篇章。燕玲在九月底把稿譯好之後,我們曾幾次相約細讀這篇序文,又逐句討論其中的情感。我很喜歡這篇序,也很喜歡燕玲以簡明流動的文字為讀者轉述這份屬於親子又同屬女性的情感;一個六十歲的女兒透過母親的文字索求她所需要的指引時,那坦然的真情猶如出生嬰兒的信賴,「母親辭世之後,隨之而來地產的處置程序、紀念的表揚,和好幾次家族歷史的公開,都使我在受到公眾的關注時更加思念母親。我需要她的智慧和鼓勵,我需要她牽著我向前。」那反覆兩次的「我需要、我需要」不只是音韻的交疊,也是我自己面對生活常常想要扶欄平穩的累聲呼喚;這篇序文再度開啟我對於這本書的諸多情感;而回頭一看,才發現我倚賴這本書的省思已超過二十年。
作者女兒麗芙的序文末段已為《來自大海的禮物》做了最好的總結,我想,一本書也只有在過了這麼久的考驗之後才有可能出現這樣的信賴:
「母親在真誠的省視中,靜靜地釋放了自我,從努力穩定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自由。」雖然這是所有人與生命相處時的渴望,但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是更加困難的經歷。從林白夫人寫這本書以來的將近六十年,女性生活的表裡大大受到環境的改變,被改變的絕不只是看得見的作息、工作內容或人際互動,而是從中被複雜牽動的價值與觀點。單以烹飪來說,在我童年之時,一個母親如果不下廚,孩子就要餓肚子;當我成為母親之後,外食已開始展現為生活代勞的企圖,女性的烹飪能力不再攸關一個家庭的基本存活,但還是快樂與幸福的影響,到了我女兒進入社會這個年代,女性對烹飪的感受有一大部分都寄託在時尚的意義之下,原始的感情離開了本能與自覺,卻在商業的切點之下再度重新被說服吸引。女性對自己的折騰與確認從來沒有離開過生活的任何元素,但形與貌卻已翻覆過好幾回了。
想起三個世代女性生活的變革時,我記起今年暑假頭一次在無意中提了一下小女兒的電腦,因為沒有預期她建築系專業用的電腦有整整五公斤,我差點失去平衡。那一提使我覺得好心疼,想到她日日這樣女孩當男孩用,冬天還要在大風雪中求生存,突然覺得好傷心。女兒理解我的埋怨,於是俏皮地安慰我說:「媽媽,不要擔心!我們也做女生該做的事。」在巧笑中她又輕輕地加了一句:「不只做, 還很享受。」我也笑了,眼角卻忍不住泛出一層淚光,複雜的心裡有接受、有理解、還有不捨——不捨得女性原本比較緩慢、委婉的生活終將一去不復返了;只希望屬於女性特有的柔韌永不消失,也希望我們在平等之中不只增加責任的負擔,還增加自我價值的確認。
再一次藉著他人的朗讀細想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它其實是「難」的,並不難在任何文字的使用或邏輯的論述,而是林白夫人織就每一個篇章時的理解與情感太豐富細密了,我很奇怪自己在二十幾年前初讀這本書時竟不感覺這其中的難,而是在更完整的經歷人生不同階段之後才領會這難的奧妙;但此時,「難」已不是阻礙,而是意味深長了。
藉著《來自大海的禮物》的寫作,母親不僅找到自己的處世之道,也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視野。
我想一定是這些年來因為這本書的引導,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道路,我也想要再一次地請她與我為伴, 讓我領受祝福地走向她在書中所提醒的第二個人生高原。
第2章 峨螺殼──簡單生活帶來身心和諧
我在海濱的生活中,最先學會的就是「捨棄」的藝術,
也逐漸擺脫了人心的虛偽,
我學會了摘下面具。
我手中握著一只被遺棄的貝殼,裡面曾經住著一隻身形如蝸牛的峨螺。峨螺死後,這只貝殼就成為一隻寄居蟹的臨時住所。現在寄居蟹跑走了,在身後的沙灘上留下一道長長的足跡,宛如一條藤蔓攀附在沙灘上。我把玩著寄居蟹留下來的貝殼,裡裡外外細細地觀察。心裡揣度:為什麼寄居蟹要跑掉呢?是不是貝殼成了它的累贅?還是它想找尋另一個更好的住所和生活?我發覺自己就像這隻寄居蟹,逃離了原先生活的外殼,來到海濱度過這幾個禮拜的假期。
這只峨螺外殼簡單、樸素且美麗。它只有我的拇指這麼大,有著渾然天成的結構。它圓潤的中心彷彿有顆梨在裡頭,螺旋延伸到尾端。暗金的色澤被海鹽淺淺刷上一層雪白,殼上的每條紋路依舊清晰可辨。我欣然審視著手中的峨螺殼,讓視線順著螺紋往上爬, 爬過那位小房客從前走過的階梯。
比較起來,我自己的殼可就沒有那麼清晰、那麼潔淨了。它布滿了青苔和雜物,形狀已經模糊難辨。當然,它曾經也有個清楚分明的外形,如今我心裡依然記憶猶深。若要描繪出這個殼的外形,得先從我的家庭開始,我有丈夫、五個孩子和座落在紐約郊區的家;此外,還有寫作,這不僅是我的專長,也是我追求的事業。當然,造就了這只外殼的還有其他條件: 我的背景和童年、我的心智和所接受的教育、我的良知和所承受的壓力、我的心性和所懷抱的願望;我願為丈夫和孩子奉獻,也從他們那裡獲取所需;我與朋友分享交流,與社會分工,並且履行身為女人、作家以及公民的義務。
我心中最大的願望是保有心境的平穩,盼望我的目光專注,意念單純,生活有目標,幫助我盡全力完成所有任務。套句先哲的話,我希望生命中能有大半的時間活在上天的恩典裡。這裡所指的恩典不單指宗教上的慰藉,而是一份能穩定生活的寧靜。我所追尋的正如蘇格拉底在《費德魯斯》中的祈禱:「但願內在與外在能夠合而為一。」我希望用這份和諧,做為前進的動力,帶領我完成自己應盡的職責。
雖然「恩典」的定義相當含糊,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他們的日子有時候是活在恩典裡,有時則不然,只不過每個人會用不同的詞來形容罷了。當一個人活在恩典裡,即使工作有時面臨挑戰,他也能得心應手,無往不利;相反的,可能連綁個鞋帶都綁不好。不論是否活在恩典裡,每個人大部分的時間都要學習處理好生活大小事。生活本身是一門課題,有時候好運是可以自己修煉而來的。從自己和他人的經驗中,我發覺到:某些環境、某些生活方式和某些特定的行為準則,可以使人更容易做到身心內外的和諧。也就是說,要達到此一目的,其實是有方法可循的,方法之一就在簡化生活。
簡化生活,就像那隻寄居蟹選擇一只比較輕盈、好背起的外殼。然而以我目前的生活來說,卻與此相去甚遠。我的丈夫和五個孩子,他們有各自的生活。我扮演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要啟動一家人的生活。這份重任有如帶領聯結車隊前進,工作既繁忙且細瑣。郊區的日常生活中,我大部分是一個人完成吃和住的大小事,很少有幫手:掌管家人的三餐、各項計畫、購物、理財,以及設法讓收支平衡等等。這樣的生活牽連了各色各樣的人和物,舉凡水電設施、冰箱、爐子、暖氣、洗碗機、收音機、汽車,以及其他代替人力的各種設備等,都是現代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同時還需要仰賴各種不同的專業人才來維持。而其複雜的程度還不僅止於此,從健康方面來說,包括了各種醫生、掛號手續、各類藥品、補品、維他命等。從教育方面來說,包括了心理、智識及生理等不同層面的教育,牽涉到各種學校、各類校內集會、安排汽車共乘制,以及練球、練唱、露營等活動,還有義務輔導學生等等。從衣著方面來說,包括逛街買衣、洗衣、縫補、修改等等。從交遊方面來說,除了有我自己的朋友之外,還有我丈夫和孩子的朋友,以及數不完的應酬聚會。而從通訊方面來說,有信件、請帖、電話和各種不同的交通等等。
現代人生活的重點在於不斷擴大社交圈。除了家庭之外,我們也對社會、國家、以及整個世界負有責任和義務。媒體、政治宣傳、慈善機構,以及來自社會、文化的壓力,在在都提醒著我們這個事實。我的日子都圍繞著這些期許轉動著。女人的生活像馬戲團的特技,天天上演。連吊在鞦韆上空中飛人的技術都不如我們呢!我們被訓練得要能頭頂一落書,踩著懸在半空中的繩索前進,身上還得掛著嬰兒車、陽傘和餐桌椅,敏捷地步步向前。可要穩住啊!
然而,這樣複雜的生活正是智者告誡人們要避免的。它不能使人內外合一,也不會帶來喜樂的生活, 只會讓人失去自己。但是我不得不承認,今天在美國有成千上萬的婦女都和我過著一樣的生活。我之所以強調美國,是因為比起世上其他地方,美國婦女更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對那些身處戰爭、貧窮、政治腐敗的女性來說,生活條件的缺乏,迫使她們必須面對眼前的基本生存問題。相形之下,美國婦女有更多的空間和選擇。然而沒有人知道表面令人羨慕、卻不安穩的生活能支撐多久。不過,美國女性如此獨特的生活條件對世人的意義超越了經濟、國家、甚至性別的界限。
確切地說,這種複雜生活不只影響美國女性;它超越性別,因為美國男性也過著同樣複雜的生活;它超越了國界,因為世界許多其他國家都以美國人的生活做為典範;它甚至跨越了時代,早在西元三世紀,普羅提諾就殷殷告誡人們,隨著複雜生活而來的危險性。即使如此,這個超越時空的難題主要還是影響著大部分女性的生活;從古至今,女人的天職之一就是處理圍繞著生活的所有事務。
身為女人的我們,有許多與生俱來的責任和顧慮。我們的生活型態基本上是呈傘狀輻射的;以母親角色為中心,照顧丈夫、孩子、朋友、家庭和社會,猶如輪軸一般向四周延伸出去。我們必須對周圍不同的需求隨時給予回應,就像蜘蛛網對風的敏銳一樣。可想而知,要在這樣東拉西扯的環境下保持平衡,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但卻又是如此重要。而它和理想中的簡單生活相距之遙也可見一斑了。
當我有了這層領悟之後,開始體會到一個讓我既覺幽默又感痛心的事實,那就是:聖賢當中很少是已婚的婦女。從前我總以為這是因為要維持貞潔或是不願生育的關係,但是後來我發現主要是為了避免分心。因為女人的生活和聖賢、哲人及藝術家的生活原本就是互相矛盾的,舉凡生養子女、料理家務、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等等,無一不是讓人分心的根源。然而,面對這樣的問題,光探討女性與家庭、事業的關係或是女性的獨立,是不能觀其全貌的。應該從根本上來思考:究竟女人要如何才能在紛擾的環境中保留自我的完整,如何在諸多外力的干擾之下仍然維持平衡,以及如何在外界的打擊之下保持心靈的堅強。
那麼,答案究竟是什麼呢?沒有絕對的解答,也沒有完整的答案。我僅有的只是找尋答案的線索——手中的這幾只貝殼。峨螺殼的美告訴我,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試著去過簡單的生活,省去一些令人分心的雜事。但是如何才能過簡單的生活呢?我不可能完全卸下責任,永遠居住在與世隔絕的荒島上,也不能、更不願拋下我的家庭出世當修女。因此對我而言,解決之道就是既不完全放棄世俗、也不全盤接受,在兩者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就像鐘擺一般在獨處和世俗之間來回搖擺,有時退居獨隱,有時又回到人群之中。而在那些退隱的日子裡,也許我能拾取智慧的寶藏帶回到世俗的生活中。正如這兩個星期的獨處讓我了解從簡化生活開始,再逐漸進入更深的境界。且讓我在這段海濱的生活中,嘗試去為這人生的課題找尋一些解答吧!
我在海濱的生活中,首先學會的就是「捨棄」的藝術,這是因為我了解到人們賴以為生的東西其實非常的少。從物質開始捨棄,然後不知不覺延伸到其他領域。最先捨棄的自然是衣物,在這裡人們會發現其實衣服並不需要滿滿的一櫥子,只要小小的一皮箱就夠了。衣服一少,不僅大大減輕了修改和補綴的工作, 更妙的是不必花上太多的時間去挑選。就這樣我發現自己捨棄的不僅是多餘的衣物,也捨棄了追求虛榮的心。
其次是在住的方面。在這裡,我不需要一間密閉保暖的屋子,我所有的只是像貝殼一般簡陋的小木屋。沒有暖氣、沒有電話、沒有自來水也沒有熱水(只有一個燃油的爐子),也就沒有家用品會因為老舊而有修整的需要。屋裡沒有地毯,我剛來的時候地上有幾塊小毯子,但是被我收起來了,因為光溜溜的地板讓清理沙子的工作容易許多。說到清理,在這裡我不需要忙著時時打掃,因為我已經不再那麼在意灰塵了。這彷彿是擺脫了清教徒式那種要求絕對整潔的觀念, 畢竟那樣要求百分之百的整潔,是否也代表了另一種物質的包袱呢?這裡也沒有窗簾,因為我不需要用它來保護我的隱私;小屋四周圍繞的松樹提供了足夠的屏障。我隨時敞開窗,就算下雨也不介意,因為馬大式的無謂憂慮已經在我心中逐漸退去。對於屋內那些老舊的椅套我並不在意,更不在乎別人會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因為我已漸漸揚棄了不必要的驕傲和自尊。小屋裡的家具也盡可能地少,因為我需要的並不多。來這裡的客人只限於那些與我坦誠相對的朋友,我發覺自己因此逐漸擺脫了人際間的虛偽。這對於個人的精神來說實在是一種莫大的解脫,因為生活中最累人的事莫過於偽裝自我,這也就是為什麼社交生活會讓人疲累的緣故。而在這濱海的小屋中,我已經學會了摘下面具。
生活中如果少了那些我原本認為非常重要的種種物件,其實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我想起一位在德國集中營裡待過三年的法國朋友,他曾經告訴我:雖然在集中營受到的待遇極為殘酷,不僅喪失了自由,甚至連吃都吃不飽,但是那段日子讓他領悟到人所需要的物質條件竟是如此的少。這位朋友在集中營簡陋的日子裡,體會到了精神上無比的自由與平靜。諷刺的是, 今天的美國比起其他國家更有權利在簡單與複雜之間選擇,但是絕大多數的我們卻都選擇了後者。除了僧侶、修士等出家人是自願去過那樣的生活之外,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為戰爭、入獄、或是生活的艱困而被迫回歸質樸。然而,一旦人們在無意之中接觸到這樣的生活之後——就像這幾天的我一樣,必然會發現伴隨而來的是心的平靜與安寧。
也許有人會問,從美學的觀點來看,那樣的生活不會因此變醜嗎?人追求物質生活,不僅是基於安全、舒適或是虛榮的理由,同時也是為了追求美。這麼一來,我的小屋不就顯得醜陋不堪了嗎?不,它其實是很美的。雖然這間小屋相當簡陋,缺乏裝飾,但清風時來、透進陽光、充滿松香。
屋頂上的橫梁有蛛網為簾,我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蛛網,便覺得它們可愛極了。這些蜘蛛網把屋簷四方的線條變得柔和,就像銀髮使人們臉上的皺紋顯得柔和一樣。所以我不再拔掉頭上的白髮,也不再掃去角落的蛛網。至於空白的牆壁,剛開始的時候的確看起來礙眼,令人覺得窒息,我不禁想在上面打幾個洞、開幾扇窗、或掛上幾幅畫。後來我到海灘上撿回一些乾淨的樹枝,它們在海風和沙石的琢磨之下,表皮變得像綢緞那樣光滑;我也收集綠藤和紅葉,還有被海水洗白的海螺殼,它細緻的紋理和形狀,成就了天然的抽象雕塑。我把這些撿來的藝術品一一添進小屋。有了它們,我在定居的住所裡彷彿嵌上一只潛水鏡,開了一扇窗,我有窗外的一片美景,任思緒自在翱翔。
在小屋中,我感到無比的滿足。我的書桌同時也是我的餐桌,它樸拙而簡單,上面擺著一本記事簿、一瓶墨水、一球海膽做紙鎮、蚌殼做筆台,一個破了的海螺供我把玩,和一整排我靈感來源的大小貝殼。我深深愛著這幢小屋,希望能一輩子都住在這裡, 或是把它運回家。但是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貝殼小屋容納不下我的丈夫和五個孩子,也承載不了日常生活的瑣碎事物。我所能做的就只是拾起那只小小的峨螺殼,把它帶回我康乃狄克的家中,放在書桌前,讓它時時提醒我簡單過生活的理想,也讓我知道人真正賴以為生的物質其實不是多、而是少。於是,日後當我又想為自己的生活添加一件物品,或是與簡樸生活背道而馳時,我能提醒自己:有此必要嗎?
然而,光是簡化外在的生活是不夠的,因為那畢竟只是外在。貝殼的外表及我生活的外殼都只是外在, 我們無法從中找到答案,不過它仍然是一個開始、一個方法、也是通往「恩典」的途徑。我知道最後的答案需要向內尋求,外在的表象只能提供線索,只是找尋解答的途徑。而我也深深知道人就像寄居蟹一樣, 有選擇自己外殼的自由。峨螺殼,讓我再次把你放下,但是我的心思已被你啟動,朝著內在迴旋的階梯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