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學是什麼?
歡迎來到哲學的世界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1955-2011)晚年曾說:「我願用一生的成就與財富,換取同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C.)共處一個下午。」我們一定很好奇,身為成功企業家的賈伯斯為什麼會如此崇拜一位古希臘哲學家,哲學究竟是什麼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哲學就是航海的指南針,它會告訴我們現在在哪裡,方向目標何在,以及為何要達到那個目標。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人笑稱,哲學家就是整天在一片漆黑的房子中尋找黑貓的人,他們的話令人難以捉摸又難以信服;也有人抱怨,哲學是把簡單的東西說成複雜,把原本懂的事情說得讓人迷惑不解。然而,果真如此嗎?
我們到圖書館查看資料,都有圖書編號。編號「0」代表總類,包括辭典、百科全書等工具書,編號「1」則是哲學類。在我四十多年的哲學教學生涯中,聽到許多同學抱怨,說接到臺灣大學錄取通知書後,全家人歡欣鼓舞,放榜後一看是哲學系,全家哭成一團。哲學系學生不僅就業困難,而且能否讀懂專業書籍都是問題,怎麼會排第一位呢?
這是因為在西方的學術傳統中,哲學是「一」,代表它既是「開始」的學問(一切學問之基礎),也是「最後」的學問(一切學問之統合)。所有專業的最高學位都是「博士學位」,英文為Ph. D.(Doctor of Philosophy),即「哲學博士」,表示任何一門專業學問所能抵達的最高境界都屬於哲學層次。
哲學是「開始」的學問。任何專業學科都需要從最基礎的定義開始,逐步構建學問的大廈,而定義就是哲學的思考方法,屬於哲學的範疇。
哲學也是「最後」的學問。西方人稱哲學為「學問中的學問」 (Scientia Scientiae),一般專業學科的特點是分而不合,哲學則具有統合性,能統合一切知識。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我們所學的知識能否對我們的人生有所啟發才是關鍵。哲學恰好可以起到提綱挈領、指引人生的明顯效果,是一切學問之母。
哲學與人生有何關係?
我的老師方東美經常引用羅馬文豪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 B.C.)的話:「哲學,人生之導師,至善之良友,罪惡之勁敵,假如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麼!」說明哲學能幫助我們判斷價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的方向。法國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說:「沒有比哲學更輕鬆愉快的科目了。」這表明哲學可以帶領我們步入快樂的生活,前提是按照理性思考的規則,認真思考,步步深入,慢慢將會明白哲學就是「愛好智慧」。
古希臘神話中就有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智慧」一詞神奇而美妙,令人心生嚮往。愛好智慧正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態度,讓我們保持開放的心靈,一起迎接真理的曙光。
愛好而非擁有智慧
西方將哲學界定為愛好智慧,為什麼不能說擁有智慧呢?因為智慧是「屬靈的」(spiritual)。
何謂「屬靈」?人可以分為身(Body)、心(Mind)、靈(Soul, Spirit)三個層次。一個人的年齡、外貌屬於身的層面,可以被人直接看到而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想法、情感偏好和價值選擇屬於心的層面,可以通過交談而了解;一個人的靈的層面,即精神的層面,卻不易為他人所知。有些人明知會失敗,卻義無反顧;有些學生考試屢屢受挫,卻堅持用功;有些老年人身心狀態不好,卻精神矍鑠,展現出卓越的人生態度:支持這些人的動力正是來源於靈(精神)的層面。
古希臘人認為智慧是屬靈的,是神明的特權。因此,人不能完全擁有智慧,只能愛好而不斷追求智慧。所以我們應保持心靈開放,對一切有益於自己心靈的事物保持歡迎的態度。
蘇格拉底在這方面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他每天上街與人聊天,當聽到有人談及高尚、勇敢、美麗、善良、虔誠等評價字眼時,都會上前請教這些詞的真正含義。但幾番對話下來,卻沒有人能真正說清楚。這說明大多數人都是人云亦云,以為自己了解而事實並非如此。因此,蘇格拉底啟發我們,愛好智慧應努力追尋事物背後的真相,掌握真正可靠的知識。
小孩是天生的哲學家,凡事喜歡刨根問底。一個朋友的孩子在幼稚園聽到老師講什麼是民主,回家就問爸爸:「爸爸,沒有經過我的同意,你們為什麼把我生下來?」爸爸嚇了一跳,回答說:「因為爸爸愛你。」小孩不滿意,依然追問同樣的問題。媽媽回來後,回答說:「因為爸爸媽媽都愛你。」孩子仍不滿意,最後爸爸只得說:「爺爺奶奶也沒經過我的同意,就生下了我。」我建議這位朋友如此回答:「孩子,你問得很好,不過你先想想,我們生下你是為了什麼?」「為什麼」是針對現在的結果而追問過去的原因,而「為了什麼」則是尋找將來的目的。這樣的問題會讓小孩陷於困惑而不再追問。
不光是孩子,我們每個人終將面對同樣的問題: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即人生有什麼意義?在我教書四十餘年的生涯中,不斷有學生問我:人生有什麼意義?面對繁重的課業、升學考試,人生似乎毫無樂趣,不知意義何在。
我的回答是:「人生的意義在於你可以不斷地問『人生有什麼意義?』」這樣回答並非逃避問題,因為我們年輕時有很多問題,長大後都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答案。但是,人生要永遠保持開放的態度,不斷問自己意義何在。
所謂「意義」就是理解的可能性。我們每天這樣生活,上學、上班、與人互動,請問:這樣的行為可以被理解嗎?如果能講個道理出來便有了意義。
哲學就是講道理。對於隱隱約約覺得對的事情,將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清晰地表達出來,使之變得明明白白——化隱為顯,這就是哲學的重要作用。
第九章 中國哲學的起源
中國有哲學嗎?
從本章開始,我們將介紹中國哲學的起源和發展。不少學者編寫《中國哲學史》,常以道家創始人老子(約571-471 B.C.)和儒家創始人孔子(551-479 B.C.)做為中國哲學的起源。然而,老子和孔子生活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東周春秋末期 ,在此之前中國有資料可查的歷史尚有兩、三千年之久,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中國人是如何生活的?是否也有一套特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此首先要界定「哲學」一詞的含義。「哲學」(Philosophy)一詞最早出現於古希臘時代,源於希臘文,由Philia和Sophia兩字合成,意為「愛好智慧」。將哲學定義為「愛好智慧」,體現出人的生命要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對古希臘人來說,智慧是屬靈的,人不可能完全擁有智慧,只能愛好智慧,不斷追求真理。
我們可以給哲學下個新的定義,即哲學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面的反省,進而歸納總結出人生的指導原則。這樣的定義更符合「哲學」一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雖說人有理性可以思考,但對於遠古時代的先民來說,當時的科學不夠昌明,為了使人生得到安頓,人們不約而同地訴諸信仰,描繪人生有何意義;並對人生做出各種規定,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能做,據此區分好人、壞人。這些區分和判斷的背後,一定隱含著某些原則做為評價的標準。哲學的作用就是「化隱為顯」,把隱藏在生活秩序中的信念以清晰的概念表達出來。
中國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其中也蘊含了一套基本觀念,使中華民族得以長期存續發展,並啟發老子、孔子的思想,發展至戰國時代出現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中國哲學的起源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尋。
西方哲學系統完整,條分縷析。在國外大學的哲學系中,有人專門研究邏輯和知識論,邏輯是思維的方法,知識論探討認識的範圍和知識的有效性,即我們到底能夠認識什麼;有人專門研究形而上學,探討宇宙萬物背後是否有所謂的「本體」,宇宙的真相和人性的奧祕究竟是什麼;也有人專門研究倫理學、美學這類將哲學應用於實際生活中的學問。
真正的大哲學家,必須將上述各部分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系統。中國古代哲學沒有類似的完整系統,不像現代人做學問這樣條分縷析,通過撰寫專門的論文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西方文化從古希臘神話與悲劇、蘇格拉底、倫理學一路發展到現代存在主義,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對人生的看法各不相同,其鮮明的特色是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加以探討。
古希臘時代從研究自然界著手,以萬物為本,稱為「物本」;一千三百多年的中世紀以基督宗教中的「神」為一切的基礎,稱為「神本」;文藝復興之後,要回溯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初期的人文精神,稱為「人本」。對於不同的階段,人的生命價值的界定各有不同的標準。
中國人談哲學最關心「如何安身立命」。「安身」就是活下去,「立命」就是肯定自我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面對「宇宙」和「人生」兩大範疇,中國人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理解。
譬如,關於宇宙,中國人也要探尋宇宙的起源,並且參考神話資料來做進一步的解釋。關於人生,中國人要問:人生是怎麼一回事?人性究竟是善是惡?抑或需要不斷修養?修養可以達到何種境界?哪些人堪稱典範,值得後人效法和懷念?這些背後都蘊含了一套完整的思想。從歷史發展來看,中國古代原本只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大階層,統治者以天子為主,輔以各級官員。古代「學在官府」,知識文化只在統治階層傳播,國家負責培養行政官員和各類專業人才。到了東周時期,天子勢力衰微,諸侯群雄並起。「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各類人才流散到民間,教育隨之廣為傳播,優秀人才陸續從民間湧現。這些人才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重新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礎。
因此,探尋中國哲學的起源首先要肯定:任何一種文化演進到一定歷史階段,都會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一套對宇宙、人生的理解,其中一定蘊含了一套完整的價值觀,做為真假、善惡、是非、美醜的判斷標準,可稱之為完整哲學的雛形。
西方哲學的發展可用「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來形容,幾乎每個世紀都可選出幾位有代表性的哲學家,給人一種學術不斷進步的感覺。而中國自漢代以來,談哲學不是儒家就是道家,或是先秦時期的法家、名家、陰陽家的思想,給人一種停滯不前的印象。
科學研究領域總在推陳出新,日新月異,我們要不斷關注最新的科研進展。人文領域則不然,西方國家至今仍要求學生閱讀自古希臘荷馬(Homer)史詩、柏拉圖(Plato,427-347 B.C.)、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 B.C.)到近代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等經典作品,因此人文領域不以年代為衡量價值的標準。
中國古代屬於「早熟的文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基本掌握了人生全盤的智慧,後人只需在此基礎上加以應用和發展。從西方哲學來看,從柏拉圖《對話錄》開始,大家各抒己見,不同立場相互溝通,並不急於下結論,探索的過程配合哲學家個人生命的成長而不斷發展。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中國哲學的特色。
歡迎來到哲學的世界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1955-2011)晚年曾說:「我願用一生的成就與財富,換取同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C.)共處一個下午。」我們一定很好奇,身為成功企業家的賈伯斯為什麼會如此崇拜一位古希臘哲學家,哲學究竟是什麼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哲學就是航海的指南針,它會告訴我們現在在哪裡,方向目標何在,以及為何要達到那個目標。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人笑稱,哲學家就是整天在一片漆黑的房子中尋找黑貓的人,他們的話令人難以捉摸又難以信服;也有人抱怨,哲學是把簡單的東西說成複雜,把原本懂的事情說得讓人迷惑不解。然而,果真如此嗎?
我們到圖書館查看資料,都有圖書編號。編號「0」代表總類,包括辭典、百科全書等工具書,編號「1」則是哲學類。在我四十多年的哲學教學生涯中,聽到許多同學抱怨,說接到臺灣大學錄取通知書後,全家人歡欣鼓舞,放榜後一看是哲學系,全家哭成一團。哲學系學生不僅就業困難,而且能否讀懂專業書籍都是問題,怎麼會排第一位呢?
這是因為在西方的學術傳統中,哲學是「一」,代表它既是「開始」的學問(一切學問之基礎),也是「最後」的學問(一切學問之統合)。所有專業的最高學位都是「博士學位」,英文為Ph. D.(Doctor of Philosophy),即「哲學博士」,表示任何一門專業學問所能抵達的最高境界都屬於哲學層次。
哲學是「開始」的學問。任何專業學科都需要從最基礎的定義開始,逐步構建學問的大廈,而定義就是哲學的思考方法,屬於哲學的範疇。
哲學也是「最後」的學問。西方人稱哲學為「學問中的學問」 (Scientia Scientiae),一般專業學科的特點是分而不合,哲學則具有統合性,能統合一切知識。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我們所學的知識能否對我們的人生有所啟發才是關鍵。哲學恰好可以起到提綱挈領、指引人生的明顯效果,是一切學問之母。
哲學與人生有何關係?
我的老師方東美經常引用羅馬文豪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 B.C.)的話:「哲學,人生之導師,至善之良友,罪惡之勁敵,假如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麼!」說明哲學能幫助我們判斷價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的方向。法國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說:「沒有比哲學更輕鬆愉快的科目了。」這表明哲學可以帶領我們步入快樂的生活,前提是按照理性思考的規則,認真思考,步步深入,慢慢將會明白哲學就是「愛好智慧」。
古希臘神話中就有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智慧」一詞神奇而美妙,令人心生嚮往。愛好智慧正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態度,讓我們保持開放的心靈,一起迎接真理的曙光。
愛好而非擁有智慧
西方將哲學界定為愛好智慧,為什麼不能說擁有智慧呢?因為智慧是「屬靈的」(spiritual)。
何謂「屬靈」?人可以分為身(Body)、心(Mind)、靈(Soul, Spirit)三個層次。一個人的年齡、外貌屬於身的層面,可以被人直接看到而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想法、情感偏好和價值選擇屬於心的層面,可以通過交談而了解;一個人的靈的層面,即精神的層面,卻不易為他人所知。有些人明知會失敗,卻義無反顧;有些學生考試屢屢受挫,卻堅持用功;有些老年人身心狀態不好,卻精神矍鑠,展現出卓越的人生態度:支持這些人的動力正是來源於靈(精神)的層面。
古希臘人認為智慧是屬靈的,是神明的特權。因此,人不能完全擁有智慧,只能愛好而不斷追求智慧。所以我們應保持心靈開放,對一切有益於自己心靈的事物保持歡迎的態度。
蘇格拉底在這方面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他每天上街與人聊天,當聽到有人談及高尚、勇敢、美麗、善良、虔誠等評價字眼時,都會上前請教這些詞的真正含義。但幾番對話下來,卻沒有人能真正說清楚。這說明大多數人都是人云亦云,以為自己了解而事實並非如此。因此,蘇格拉底啟發我們,愛好智慧應努力追尋事物背後的真相,掌握真正可靠的知識。
小孩是天生的哲學家,凡事喜歡刨根問底。一個朋友的孩子在幼稚園聽到老師講什麼是民主,回家就問爸爸:「爸爸,沒有經過我的同意,你們為什麼把我生下來?」爸爸嚇了一跳,回答說:「因為爸爸愛你。」小孩不滿意,依然追問同樣的問題。媽媽回來後,回答說:「因為爸爸媽媽都愛你。」孩子仍不滿意,最後爸爸只得說:「爺爺奶奶也沒經過我的同意,就生下了我。」我建議這位朋友如此回答:「孩子,你問得很好,不過你先想想,我們生下你是為了什麼?」「為什麼」是針對現在的結果而追問過去的原因,而「為了什麼」則是尋找將來的目的。這樣的問題會讓小孩陷於困惑而不再追問。
不光是孩子,我們每個人終將面對同樣的問題: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即人生有什麼意義?在我教書四十餘年的生涯中,不斷有學生問我:人生有什麼意義?面對繁重的課業、升學考試,人生似乎毫無樂趣,不知意義何在。
我的回答是:「人生的意義在於你可以不斷地問『人生有什麼意義?』」這樣回答並非逃避問題,因為我們年輕時有很多問題,長大後都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答案。但是,人生要永遠保持開放的態度,不斷問自己意義何在。
所謂「意義」就是理解的可能性。我們每天這樣生活,上學、上班、與人互動,請問:這樣的行為可以被理解嗎?如果能講個道理出來便有了意義。
哲學就是講道理。對於隱隱約約覺得對的事情,將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清晰地表達出來,使之變得明明白白——化隱為顯,這就是哲學的重要作用。
第九章 中國哲學的起源
中國有哲學嗎?
從本章開始,我們將介紹中國哲學的起源和發展。不少學者編寫《中國哲學史》,常以道家創始人老子(約571-471 B.C.)和儒家創始人孔子(551-479 B.C.)做為中國哲學的起源。然而,老子和孔子生活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東周春秋末期 ,在此之前中國有資料可查的歷史尚有兩、三千年之久,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中國人是如何生活的?是否也有一套特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此首先要界定「哲學」一詞的含義。「哲學」(Philosophy)一詞最早出現於古希臘時代,源於希臘文,由Philia和Sophia兩字合成,意為「愛好智慧」。將哲學定義為「愛好智慧」,體現出人的生命要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對古希臘人來說,智慧是屬靈的,人不可能完全擁有智慧,只能愛好智慧,不斷追求真理。
我們可以給哲學下個新的定義,即哲學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面的反省,進而歸納總結出人生的指導原則。這樣的定義更符合「哲學」一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雖說人有理性可以思考,但對於遠古時代的先民來說,當時的科學不夠昌明,為了使人生得到安頓,人們不約而同地訴諸信仰,描繪人生有何意義;並對人生做出各種規定,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能做,據此區分好人、壞人。這些區分和判斷的背後,一定隱含著某些原則做為評價的標準。哲學的作用就是「化隱為顯」,把隱藏在生活秩序中的信念以清晰的概念表達出來。
中國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其中也蘊含了一套基本觀念,使中華民族得以長期存續發展,並啟發老子、孔子的思想,發展至戰國時代出現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中國哲學的起源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尋。
西方哲學系統完整,條分縷析。在國外大學的哲學系中,有人專門研究邏輯和知識論,邏輯是思維的方法,知識論探討認識的範圍和知識的有效性,即我們到底能夠認識什麼;有人專門研究形而上學,探討宇宙萬物背後是否有所謂的「本體」,宇宙的真相和人性的奧祕究竟是什麼;也有人專門研究倫理學、美學這類將哲學應用於實際生活中的學問。
真正的大哲學家,必須將上述各部分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系統。中國古代哲學沒有類似的完整系統,不像現代人做學問這樣條分縷析,通過撰寫專門的論文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西方文化從古希臘神話與悲劇、蘇格拉底、倫理學一路發展到現代存在主義,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對人生的看法各不相同,其鮮明的特色是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加以探討。
古希臘時代從研究自然界著手,以萬物為本,稱為「物本」;一千三百多年的中世紀以基督宗教中的「神」為一切的基礎,稱為「神本」;文藝復興之後,要回溯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初期的人文精神,稱為「人本」。對於不同的階段,人的生命價值的界定各有不同的標準。
中國人談哲學最關心「如何安身立命」。「安身」就是活下去,「立命」就是肯定自我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面對「宇宙」和「人生」兩大範疇,中國人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理解。
譬如,關於宇宙,中國人也要探尋宇宙的起源,並且參考神話資料來做進一步的解釋。關於人生,中國人要問:人生是怎麼一回事?人性究竟是善是惡?抑或需要不斷修養?修養可以達到何種境界?哪些人堪稱典範,值得後人效法和懷念?這些背後都蘊含了一套完整的思想。從歷史發展來看,中國古代原本只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大階層,統治者以天子為主,輔以各級官員。古代「學在官府」,知識文化只在統治階層傳播,國家負責培養行政官員和各類專業人才。到了東周時期,天子勢力衰微,諸侯群雄並起。「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各類人才流散到民間,教育隨之廣為傳播,優秀人才陸續從民間湧現。這些人才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重新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礎。
因此,探尋中國哲學的起源首先要肯定:任何一種文化演進到一定歷史階段,都會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一套對宇宙、人生的理解,其中一定蘊含了一套完整的價值觀,做為真假、善惡、是非、美醜的判斷標準,可稱之為完整哲學的雛形。
西方哲學的發展可用「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來形容,幾乎每個世紀都可選出幾位有代表性的哲學家,給人一種學術不斷進步的感覺。而中國自漢代以來,談哲學不是儒家就是道家,或是先秦時期的法家、名家、陰陽家的思想,給人一種停滯不前的印象。
科學研究領域總在推陳出新,日新月異,我們要不斷關注最新的科研進展。人文領域則不然,西方國家至今仍要求學生閱讀自古希臘荷馬(Homer)史詩、柏拉圖(Plato,427-347 B.C.)、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 B.C.)到近代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等經典作品,因此人文領域不以年代為衡量價值的標準。
中國古代屬於「早熟的文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基本掌握了人生全盤的智慧,後人只需在此基礎上加以應用和發展。從西方哲學來看,從柏拉圖《對話錄》開始,大家各抒己見,不同立場相互溝通,並不急於下結論,探索的過程配合哲學家個人生命的成長而不斷發展。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中國哲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