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的行為舉止,當與年齡相稱
在不存在的規定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行為應該與年齡相稱。
我猜,這句話的來由是某名女性看到丈夫觀賞足球比賽時拿鞋扔電視,又或者是某個高中老師受夠學生在教室裡丟小紙球。
規則通常都包含了常識。就這個例子而言就是:「別再耍笨,你這個白癡。」
問題是一旦開始遵守,這條規則就分崩離析。就像大家所說:「我不知道怎麼樣才像大人,我又沒當過大人。」再者,我還沒找到哪本手冊精準描述到了一定年紀該是什麼模樣。舉例來說,哪些舉止行為是從三十七歲進入三十八歲之後該摒除的?我六十五歲時就會突然把恆溫器設成攝氏三十八度、下午四點吃晚餐、抱怨現在的小鬼穿褲子是什麼德性嗎?
顯然這條規則有大問題。
更糟的是這句話已經越界,把成人乏味症的鎖鏈套到許多人身上。為了要「行為舉止與年齡相稱」,舉凡被認定為幼稚的行為和態度,無論有用、沒用,通通都會被丟棄。我們更少大笑,聽到傻氣的笑話更笑不出來。我們壓力更大,因為我們全副注意力都留給所謂的「重要」事情。我們不再樂觀,反而變得更「實際」(其實就是悲觀,儘管我們不肯承認)。
真可惜。
因為我們急於拋棄的特質,正好能帶給我們無比渴望的人生。刺激、熱情、別具意義,而且歡樂快活。
據說四歲小孩一天平均歡笑四百次,成人則約十五次。這個統計數字的來源和正確性有爭議,但任何一個傻子都能告訴你,只要講到每天歡笑的程度,小孩和成人之間的差別之大可是天文數字。
你希望舉止行為像幾歲?
你可能心想:「聰明鬼,我四歲時,一天大笑四百次當然簡單,當時我不用上班、不必付帳單、更沒有小孩!」
首先,謝謝你認為我很聰明。說真的,我要是和你較真就傻了。我們的確比孩提時期有更多的壓力和責任,壞消息是你已經長大成人,好消息就是你可以決定長大成年的意義。
老牌火球男薩奇‧佩吉有個問題要問你: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幾歲,
你想當幾歲呢?」
如果你不快樂、疲憊、壓力大、無聊、沒有冒險精神,或感受到任何負面情緒,那就試著表現出相反的方式。快樂一點,表現得開心點。要有冒險的精神,更大膽進取。
哲學家暨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聲稱:「一般人以為感情主宰行為,其實兩者相輔相成;意志較能直接控制行為,藉由規範行為,就能間接調整情緒,而情緒較不受意志影響。」
的確,與其靠改變想法來調整行為,不如靠改變行為去影響思考模式來得容易。
從現在開始,與其表現得成熟穩重,還不如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事吧。
1. 你的行為舉止,當與年齡相稱
在不存在的規定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行為應該與年齡相稱。
我猜,這句話的來由是某名女性看到丈夫觀賞足球比賽時拿鞋扔電視,又或者是某個高中老師受夠學生在教室裡丟小紙球。
規則通常都包含了常識。就這個例子而言就是:「別再耍笨,你這個白癡。」
問題是一旦開始遵守,這條規則就分崩離析。就像大家所說:「我不知道怎麼樣才像大人,我又沒當過大人。」再者,我還沒找到哪本手冊精準描述到了一定年紀該是什麼模樣。舉例來說,哪些舉止行為是從三十七歲進入三十八歲之後該摒除的?我六十五歲時就會突然把恆溫器設成攝氏三十八度、下午四點吃晚餐、抱怨現在的小鬼穿褲子是什麼德性嗎?
顯然這條規則有大問題。
更糟的是這句話已經越界,把成人乏味症的鎖鏈套到許多人身上。為了要「行為舉止與年齡相稱」,舉凡被認定為幼稚的行為和態度,無論有用、沒用,通通都會被丟棄。我們更少大笑,聽到傻氣的笑話更笑不出來。我們壓力更大,因為我們全副注意力都留給所謂的「重要」事情。我們不再樂觀,反而變得更「實際」(其實就是悲觀,儘管我們不肯承認)。
真可惜。
因為我們急於拋棄的特質,正好能帶給我們無比渴望的人生。刺激、熱情、別具意義,而且歡樂快活。
據說四歲小孩一天平均歡笑四百次,成人則約十五次。這個統計數字的來源和正確性有爭議,但任何一個傻子都能告訴你,只要講到每天歡笑的程度,小孩和成人之間的差別之大可是天文數字。
你希望舉止行為像幾歲?
你可能心想:「聰明鬼,我四歲時,一天大笑四百次當然簡單,當時我不用上班、不必付帳單、更沒有小孩!」
首先,謝謝你認為我很聰明。說真的,我要是和你較真就傻了。我們的確比孩提時期有更多的壓力和責任,壞消息是你已經長大成人,好消息就是你可以決定長大成年的意義。
老牌火球男薩奇‧佩吉有個問題要問你: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幾歲,
你想當幾歲呢?」
如果你不快樂、疲憊、壓力大、無聊、沒有冒險精神,或感受到任何負面情緒,那就試著表現出相反的方式。快樂一點,表現得開心點。要有冒險的精神,更大膽進取。
哲學家暨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聲稱:「一般人以為感情主宰行為,其實兩者相輔相成;意志較能直接控制行為,藉由規範行為,就能間接調整情緒,而情緒較不受意志影響。」
的確,與其靠改變想法來調整行為,不如靠改變行為去影響思考模式來得容易。
從現在開始,與其表現得成熟穩重,還不如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事吧。
2. 著色,必當塗於框內
自從可以握住蠟筆以來,大人就要你塗在框框裡。
只要你著色都不超出框框,大人就會拚命稱讚你,認定你是含苞待放、前途無量的藝術新秀。至於那些老超出框框的小鬼呢?呃,那就甭提了。
一旦能將塗在框框內這項技藝運用自如,接著就得確定顏色選擇得當,例如天空必須是藍色、大樹得是綠色等等。
這一切都是煙幕彈,根本無法訓練你成為真正的藝術家。(事實上,還適得其反呢。)目的只是教你順應習俗。
政府對國民、工廠對工人、老師對學生才會要求服從。大家因此遵守法紀、克盡職守,好好地塗滿考卷上的橢圓形,還不必問太多問題(最理想的狀況是一個也沒有)。可惜就目前局勢看來,政府已經變成窒礙難行的龐然巨獸、工廠紛紛關門大吉,學位價值之低更是前所未見。
框框裡著色也許是培養孩童精細動作技能的好方法。問題在於我們小時候不斷接收到著色不能超出框外的資訊,這件事情便會深深烙印在心裡,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揮之不去。
因此你有份安穩、福利頗佳的工作時,就會懷疑是否該冒險接下夢想工作。有了好點子,付諸行動之前也會裹足不前;你不會背離常軌,也不會偏離社會現狀太遠。
看看我們開的車。一九○九年亨利‧福特說過:「顧客想要什麼顏色的車子都可以,只要是黑色就行。」二○○九年時─正好一百年後─最受歡迎的兩種車色是黑色和白色(第三、四名是灰色和銀色,正是前兩種車色的混合!)加上藍色和紅色,這六種顏色就包辦了百分之八十九的車輛。「其他」顏色只佔不到一個百分比。
我對幼教老師演講時,有幸在現場聽到麗莎‧墨菲(又稱嗚咿咕咿女士)的演說。她提到過去教學教到字母P的那堂課。
她攤開一張偌大的白紙,請小孩沿著紙張周圍(perimeter)坐下,她向小朋友解釋這個以「p」開頭的單字,他們完全不知道「周圍」是什麼意思。所有小孩終於坐定之後,她在紙張中間擺了一台爆米花機,倒進爆米花原料,然後插電,而且沒蓋上蓋子。所以機器開始運轉之後,爆米花當然到處飛,小孩都樂得要命。有個男生的牙齒中卡住一顆(piece,啊哈!又一個p開頭的單字!)所以麗莎教他如何挑出來(pick it out,另一個p開頭的單字!)小孩想再做一次,所以她照辦,大家又歡欣鼓舞地慶祝新鮮的爆米花,彷彿這輩子都沒看過,那堂課成了歡天喜地的派對(party,又是另一個p開頭的單字!)
下課後,所有學生都嘰嘰喳喳地對別人說爆米花有多好玩。大概一小時後,有個小女孩像是想起陳年往事地說:「麗莎老師,妳還記得有一次我們在一張大紙上爆開爆米花嗎?可以再做一次嗎?」
麗莎說到這件事時也承認,許多幼教專家一定會反對,因為這不在「表定課程」上,他們太注重完成每件事項。專家更在意待辦事項,反而忽略哪些事情更有助學習。
然而那一天在麗莎的教室,爆開爆米花更重要。
我因此想到,許多老師一味遵循預排的課表,這就如同遵循不存在的規則。道理就像著色時不能塗到框外。
我繼而發現,受害者不是只有老師。
多數人都會遵守進度,甚而有損他們的幸福。我們重視待辦事項可能勝過真心誠意地過日子。
你不必反覆使用同樣方法,以前向來怎麼做、或何時做這件事沒那麼重要。
家人玩桌遊玩到興頭上,慢點吃晚餐也無所謂。
發現一個意亂情迷的新祕境,也可以捨棄原本的詳細旅遊計畫。
為了好好享受美麗的夕陽而繞遠路,晚點抵達目的地也無傷大雅。
循規蹈矩對政府、企業和學校來說是好事。對你而言可不是。
對大人而言,擅長在框框內著色的唯一好處就是微乎其微的安全感。代價卻是無法發揮潛能,人生無聊至極。
耶穌。甘地。泰瑞莎修女。馬丁.路德.金恩。愛蜜莉亞.艾爾哈特。華特.迪士尼。哈莉特.塔布曼。約翰.藍儂。聖女貞德。喬治.華盛頓。這些偉大且最能激勵人心的歷史人物都有一個共通點:沒有一個肯乖乖遵守規定。
他們塗到框外的部分可多著呢。
你生來就特別、與眾不同,你的使命就是要醒目、突出,像星星般發光發亮。
不要害怕無視指示說明,不要害怕捨棄行程表,也別害怕大家甘於當壁花時,你卻上場跳舞。
就算別人都往東,也不要害怕獨自西行。
不要害怕著色超出框外。
4. 月曆沒特別標出,你們不可隨意歡騰慶祝
太多人依據月曆標示的節慶,才敢找理由慶祝。除非月曆特別標出哪一天,否則我們都不敢隨意辦派對。
月曆說今天是萬聖節,我們才敢變裝,才敢玩咬蘋果的遊戲。如果月曆顯示這天是國慶日,我們才敢烤肉、放煙火。月曆顯示這天是除夕,我們才敢熬夜、戴怪帽子,用紙樂器吹出鴨子般的怪聲音。
其實不同於大家所想,月曆不該主宰你的人生。
繳完最後一期房貸,應該慶祝。
放假前一晚,應該慶祝。
聽到寶寶第一次放聲大笑,應該慶祝。
只要你覺得有理由,那就夠了。
靠,你大可以規畫自己的節日。要是你想大肆慶祝,甚至可以上查斯日曆15去登記,但是這絕非必要。
我在奧蘭多的演講認識某位小姐,她提到她住在舊金山的兒子。他為了慶祝自己的生日,到處貼告示說「六月一日是海盜日」。他在火車上、電線杆等公共場所張貼告示。等到六月一日,他便看到有人戴眼罩,裝扮成海盜的模樣。
沒錯,舊金山比其他地方古怪。但是我敢打賭,你在公司、社區甚至家裡也能得到類似的效果。
原來只要一丁點兒想像力、
幾張海報和些許勇氣,
就能創造你專屬的節日。
知道嗎?你甚至可以把節慶換到另一天,我認識的某個家庭就這麼做。
凱文和他的家人是我大學認識的朋友。他們積極參與我那個教堂的事務,那些人很棒,善良、熱心又大方。那對爸媽的婚姻生活令人羨慕,而凱文也讓我想到當年的自己,一個頂著棕色鬈髮又有點害羞的少年。
我們本來失去聯絡,但是因為神奇的臉書,又再度取得聯繫。聽到二十三歲的凱文正在對抗血友病,我不禁感到難過。他在德州對付病魔,但是癌細胞漸漸佔上風,醫生宣布凱文可能只剩下幾週的壽命。
當時才九月,對於喜歡聖誕節勝過其他節日的凱文,這消息更是一大打擊。一家人心情沉重地回家,離開機場開車返家快接近社區時,他們看到奇特的景象。
那條街張燈結綵,歡迎凱文回家。楓樹上、大門口都掛著美麗的紅色蝴蝶結,鄰居家裡高掛聖誕燈飾和襪子,空氣中瀰漫著烤餅乾的香氣。後來凱文和父親彈吉他,領著親友在聖誕樹下唱聖歌。
太棒了。
後來凱文撐過「真正」的聖誕節,隔年新年才過世。他們一家人讓我見識到信仰和愛如何幫助人們挺過艱難的時期。至於我們應該哪天過萬聖節、感恩節或聖誕節?
他們提醒我,那也不重要。
所謂的月曆根本不完整,
每一天都是重要節慶,
只是多數日子該慶祝哪些事情都由你自己決定。
5. 你不可先吃甜點
假裝你才五歲,現在是晚餐時間。
如果我問你:「你今晚想先吃甜點嗎?」請問你是什麼反應?想都不必想吧?你大概會猜測這是不是益智問答,因為答案也太明顯了:
好啊!
小朋友都想在餐前偷吃餅乾,或是先吃蛋糕再吃胡蘿蔔。但是總會有媽咪、爹地或爺爺奶奶跳出來說:「不行,不可以先吃甜點,否則會吃不下正餐。」
可惡。
不爽的你在心中暗自決定,等你長大,你隨時想在哪裡先吃甜點都可以。等你長大,你就訂定自己的規矩。結果……大部分人都不記得自己上次先吃甜點是何時。你記得嗎?
金姆和我幾年前去了橄欖園餐廳,為了完成第十一個「擺脫無聊人生計畫」(做一件你小時候一定會遭到父母阻止的事情),金姆先點了甜點。服務生已經記下我點的焗烤義大利通心麵,聽到金姆說她要在主菜之前先吃巧克力慕斯蛋糕,對方彷彿看到金姆的耳朵冒出龍蝦。
服務生呆若木雞。每次回來幫我們補麵包都要說一句:「不敢相信妳竟然先點甜點。因為沒有人這麼做,沒錯,有些人只點甜點,但是沒有人這麼做,從來沒有!我問了廚房的同事,他們也沒聽過。只有妳……為什麼?」
金姆只回答:「因為沒有人說不可以啊。」
這件事在在證明我們如何害怕打破規則,儘管沒有任何可怕的後果。沒有,一個都沒有。也許我們害怕遭到服務生拒絕,或是怕她覺得我們是怪咖。或擔心媽咪從背後跳出來,罵我們不要耍幼稚,在大家面前讓我們丟臉。丟臉。
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罹患嚴重的成人乏味症,
再也聽不到內心那個孩子的聲音。
我們從幼童時期就被教導要守規矩,多數規則是出於成人的善意,但是有些也出自大人的惡意。有些很實用(例如「友愛別人」),有些過時或莫名其妙(例如書中列出來的例子)。有些則是因為我們患了成人乏味症,所以想都不想就乖乖聽話。
我的朋友傑西開始先點甜點之後就上了癮,也認為這個舉動非常合理。
第一,餐廳隨時可以提供甜點,當你飢腸轆轆時,廚房忙著準備食物,你可以先吃甜點充飢。
第二,先吃甜點就不會飽到吃不下甜點。當你吃正餐吃到有飽足感時,可以隨時喊停,或是晚點再吃。然而如果吃正餐吃到飽,不是跳過甜點,就是堅持點來吃到撐死。先吃甜點就能確保你不會吃得過量,還能吃到甜食。
我很欣賞他的邏輯。
我要大家每餐都先吃甜點嗎?當然不是。我的意思是,為何不能偶爾先點甜點?(我知道你很想這麼做!)
我們再三思量還是不敢先吃甜點,更點出另一個更大的問題:你還固守哪些
毫無必要的規則?
在不存在的規定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行為應該與年齡相稱。
我猜,這句話的來由是某名女性看到丈夫觀賞足球比賽時拿鞋扔電視,又或者是某個高中老師受夠學生在教室裡丟小紙球。
規則通常都包含了常識。就這個例子而言就是:「別再耍笨,你這個白癡。」
問題是一旦開始遵守,這條規則就分崩離析。就像大家所說:「我不知道怎麼樣才像大人,我又沒當過大人。」再者,我還沒找到哪本手冊精準描述到了一定年紀該是什麼模樣。舉例來說,哪些舉止行為是從三十七歲進入三十八歲之後該摒除的?我六十五歲時就會突然把恆溫器設成攝氏三十八度、下午四點吃晚餐、抱怨現在的小鬼穿褲子是什麼德性嗎?
顯然這條規則有大問題。
更糟的是這句話已經越界,把成人乏味症的鎖鏈套到許多人身上。為了要「行為舉止與年齡相稱」,舉凡被認定為幼稚的行為和態度,無論有用、沒用,通通都會被丟棄。我們更少大笑,聽到傻氣的笑話更笑不出來。我們壓力更大,因為我們全副注意力都留給所謂的「重要」事情。我們不再樂觀,反而變得更「實際」(其實就是悲觀,儘管我們不肯承認)。
真可惜。
因為我們急於拋棄的特質,正好能帶給我們無比渴望的人生。刺激、熱情、別具意義,而且歡樂快活。
據說四歲小孩一天平均歡笑四百次,成人則約十五次。這個統計數字的來源和正確性有爭議,但任何一個傻子都能告訴你,只要講到每天歡笑的程度,小孩和成人之間的差別之大可是天文數字。
你希望舉止行為像幾歲?
你可能心想:「聰明鬼,我四歲時,一天大笑四百次當然簡單,當時我不用上班、不必付帳單、更沒有小孩!」
首先,謝謝你認為我很聰明。說真的,我要是和你較真就傻了。我們的確比孩提時期有更多的壓力和責任,壞消息是你已經長大成人,好消息就是你可以決定長大成年的意義。
老牌火球男薩奇‧佩吉有個問題要問你: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幾歲,
你想當幾歲呢?」
如果你不快樂、疲憊、壓力大、無聊、沒有冒險精神,或感受到任何負面情緒,那就試著表現出相反的方式。快樂一點,表現得開心點。要有冒險的精神,更大膽進取。
哲學家暨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聲稱:「一般人以為感情主宰行為,其實兩者相輔相成;意志較能直接控制行為,藉由規範行為,就能間接調整情緒,而情緒較不受意志影響。」
的確,與其靠改變想法來調整行為,不如靠改變行為去影響思考模式來得容易。
從現在開始,與其表現得成熟穩重,還不如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事吧。
1. 你的行為舉止,當與年齡相稱
在不存在的規定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行為應該與年齡相稱。
我猜,這句話的來由是某名女性看到丈夫觀賞足球比賽時拿鞋扔電視,又或者是某個高中老師受夠學生在教室裡丟小紙球。
規則通常都包含了常識。就這個例子而言就是:「別再耍笨,你這個白癡。」
問題是一旦開始遵守,這條規則就分崩離析。就像大家所說:「我不知道怎麼樣才像大人,我又沒當過大人。」再者,我還沒找到哪本手冊精準描述到了一定年紀該是什麼模樣。舉例來說,哪些舉止行為是從三十七歲進入三十八歲之後該摒除的?我六十五歲時就會突然把恆溫器設成攝氏三十八度、下午四點吃晚餐、抱怨現在的小鬼穿褲子是什麼德性嗎?
顯然這條規則有大問題。
更糟的是這句話已經越界,把成人乏味症的鎖鏈套到許多人身上。為了要「行為舉止與年齡相稱」,舉凡被認定為幼稚的行為和態度,無論有用、沒用,通通都會被丟棄。我們更少大笑,聽到傻氣的笑話更笑不出來。我們壓力更大,因為我們全副注意力都留給所謂的「重要」事情。我們不再樂觀,反而變得更「實際」(其實就是悲觀,儘管我們不肯承認)。
真可惜。
因為我們急於拋棄的特質,正好能帶給我們無比渴望的人生。刺激、熱情、別具意義,而且歡樂快活。
據說四歲小孩一天平均歡笑四百次,成人則約十五次。這個統計數字的來源和正確性有爭議,但任何一個傻子都能告訴你,只要講到每天歡笑的程度,小孩和成人之間的差別之大可是天文數字。
你希望舉止行為像幾歲?
你可能心想:「聰明鬼,我四歲時,一天大笑四百次當然簡單,當時我不用上班、不必付帳單、更沒有小孩!」
首先,謝謝你認為我很聰明。說真的,我要是和你較真就傻了。我們的確比孩提時期有更多的壓力和責任,壞消息是你已經長大成人,好消息就是你可以決定長大成年的意義。
老牌火球男薩奇‧佩吉有個問題要問你: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幾歲,
你想當幾歲呢?」
如果你不快樂、疲憊、壓力大、無聊、沒有冒險精神,或感受到任何負面情緒,那就試著表現出相反的方式。快樂一點,表現得開心點。要有冒險的精神,更大膽進取。
哲學家暨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聲稱:「一般人以為感情主宰行為,其實兩者相輔相成;意志較能直接控制行為,藉由規範行為,就能間接調整情緒,而情緒較不受意志影響。」
的確,與其靠改變想法來調整行為,不如靠改變行為去影響思考模式來得容易。
從現在開始,與其表現得成熟穩重,還不如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事吧。
2. 著色,必當塗於框內
自從可以握住蠟筆以來,大人就要你塗在框框裡。
只要你著色都不超出框框,大人就會拚命稱讚你,認定你是含苞待放、前途無量的藝術新秀。至於那些老超出框框的小鬼呢?呃,那就甭提了。
一旦能將塗在框框內這項技藝運用自如,接著就得確定顏色選擇得當,例如天空必須是藍色、大樹得是綠色等等。
這一切都是煙幕彈,根本無法訓練你成為真正的藝術家。(事實上,還適得其反呢。)目的只是教你順應習俗。
政府對國民、工廠對工人、老師對學生才會要求服從。大家因此遵守法紀、克盡職守,好好地塗滿考卷上的橢圓形,還不必問太多問題(最理想的狀況是一個也沒有)。可惜就目前局勢看來,政府已經變成窒礙難行的龐然巨獸、工廠紛紛關門大吉,學位價值之低更是前所未見。
框框裡著色也許是培養孩童精細動作技能的好方法。問題在於我們小時候不斷接收到著色不能超出框外的資訊,這件事情便會深深烙印在心裡,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揮之不去。
因此你有份安穩、福利頗佳的工作時,就會懷疑是否該冒險接下夢想工作。有了好點子,付諸行動之前也會裹足不前;你不會背離常軌,也不會偏離社會現狀太遠。
看看我們開的車。一九○九年亨利‧福特說過:「顧客想要什麼顏色的車子都可以,只要是黑色就行。」二○○九年時─正好一百年後─最受歡迎的兩種車色是黑色和白色(第三、四名是灰色和銀色,正是前兩種車色的混合!)加上藍色和紅色,這六種顏色就包辦了百分之八十九的車輛。「其他」顏色只佔不到一個百分比。
我對幼教老師演講時,有幸在現場聽到麗莎‧墨菲(又稱嗚咿咕咿女士)的演說。她提到過去教學教到字母P的那堂課。
她攤開一張偌大的白紙,請小孩沿著紙張周圍(perimeter)坐下,她向小朋友解釋這個以「p」開頭的單字,他們完全不知道「周圍」是什麼意思。所有小孩終於坐定之後,她在紙張中間擺了一台爆米花機,倒進爆米花原料,然後插電,而且沒蓋上蓋子。所以機器開始運轉之後,爆米花當然到處飛,小孩都樂得要命。有個男生的牙齒中卡住一顆(piece,啊哈!又一個p開頭的單字!)所以麗莎教他如何挑出來(pick it out,另一個p開頭的單字!)小孩想再做一次,所以她照辦,大家又歡欣鼓舞地慶祝新鮮的爆米花,彷彿這輩子都沒看過,那堂課成了歡天喜地的派對(party,又是另一個p開頭的單字!)
下課後,所有學生都嘰嘰喳喳地對別人說爆米花有多好玩。大概一小時後,有個小女孩像是想起陳年往事地說:「麗莎老師,妳還記得有一次我們在一張大紙上爆開爆米花嗎?可以再做一次嗎?」
麗莎說到這件事時也承認,許多幼教專家一定會反對,因為這不在「表定課程」上,他們太注重完成每件事項。專家更在意待辦事項,反而忽略哪些事情更有助學習。
然而那一天在麗莎的教室,爆開爆米花更重要。
我因此想到,許多老師一味遵循預排的課表,這就如同遵循不存在的規則。道理就像著色時不能塗到框外。
我繼而發現,受害者不是只有老師。
多數人都會遵守進度,甚而有損他們的幸福。我們重視待辦事項可能勝過真心誠意地過日子。
你不必反覆使用同樣方法,以前向來怎麼做、或何時做這件事沒那麼重要。
家人玩桌遊玩到興頭上,慢點吃晚餐也無所謂。
發現一個意亂情迷的新祕境,也可以捨棄原本的詳細旅遊計畫。
為了好好享受美麗的夕陽而繞遠路,晚點抵達目的地也無傷大雅。
循規蹈矩對政府、企業和學校來說是好事。對你而言可不是。
對大人而言,擅長在框框內著色的唯一好處就是微乎其微的安全感。代價卻是無法發揮潛能,人生無聊至極。
耶穌。甘地。泰瑞莎修女。馬丁.路德.金恩。愛蜜莉亞.艾爾哈特。華特.迪士尼。哈莉特.塔布曼。約翰.藍儂。聖女貞德。喬治.華盛頓。這些偉大且最能激勵人心的歷史人物都有一個共通點:沒有一個肯乖乖遵守規定。
他們塗到框外的部分可多著呢。
你生來就特別、與眾不同,你的使命就是要醒目、突出,像星星般發光發亮。
不要害怕無視指示說明,不要害怕捨棄行程表,也別害怕大家甘於當壁花時,你卻上場跳舞。
就算別人都往東,也不要害怕獨自西行。
不要害怕著色超出框外。
4. 月曆沒特別標出,你們不可隨意歡騰慶祝
太多人依據月曆標示的節慶,才敢找理由慶祝。除非月曆特別標出哪一天,否則我們都不敢隨意辦派對。
月曆說今天是萬聖節,我們才敢變裝,才敢玩咬蘋果的遊戲。如果月曆顯示這天是國慶日,我們才敢烤肉、放煙火。月曆顯示這天是除夕,我們才敢熬夜、戴怪帽子,用紙樂器吹出鴨子般的怪聲音。
其實不同於大家所想,月曆不該主宰你的人生。
繳完最後一期房貸,應該慶祝。
放假前一晚,應該慶祝。
聽到寶寶第一次放聲大笑,應該慶祝。
只要你覺得有理由,那就夠了。
靠,你大可以規畫自己的節日。要是你想大肆慶祝,甚至可以上查斯日曆15去登記,但是這絕非必要。
我在奧蘭多的演講認識某位小姐,她提到她住在舊金山的兒子。他為了慶祝自己的生日,到處貼告示說「六月一日是海盜日」。他在火車上、電線杆等公共場所張貼告示。等到六月一日,他便看到有人戴眼罩,裝扮成海盜的模樣。
沒錯,舊金山比其他地方古怪。但是我敢打賭,你在公司、社區甚至家裡也能得到類似的效果。
原來只要一丁點兒想像力、
幾張海報和些許勇氣,
就能創造你專屬的節日。
知道嗎?你甚至可以把節慶換到另一天,我認識的某個家庭就這麼做。
凱文和他的家人是我大學認識的朋友。他們積極參與我那個教堂的事務,那些人很棒,善良、熱心又大方。那對爸媽的婚姻生活令人羨慕,而凱文也讓我想到當年的自己,一個頂著棕色鬈髮又有點害羞的少年。
我們本來失去聯絡,但是因為神奇的臉書,又再度取得聯繫。聽到二十三歲的凱文正在對抗血友病,我不禁感到難過。他在德州對付病魔,但是癌細胞漸漸佔上風,醫生宣布凱文可能只剩下幾週的壽命。
當時才九月,對於喜歡聖誕節勝過其他節日的凱文,這消息更是一大打擊。一家人心情沉重地回家,離開機場開車返家快接近社區時,他們看到奇特的景象。
那條街張燈結綵,歡迎凱文回家。楓樹上、大門口都掛著美麗的紅色蝴蝶結,鄰居家裡高掛聖誕燈飾和襪子,空氣中瀰漫著烤餅乾的香氣。後來凱文和父親彈吉他,領著親友在聖誕樹下唱聖歌。
太棒了。
後來凱文撐過「真正」的聖誕節,隔年新年才過世。他們一家人讓我見識到信仰和愛如何幫助人們挺過艱難的時期。至於我們應該哪天過萬聖節、感恩節或聖誕節?
他們提醒我,那也不重要。
所謂的月曆根本不完整,
每一天都是重要節慶,
只是多數日子該慶祝哪些事情都由你自己決定。
5. 你不可先吃甜點
假裝你才五歲,現在是晚餐時間。
如果我問你:「你今晚想先吃甜點嗎?」請問你是什麼反應?想都不必想吧?你大概會猜測這是不是益智問答,因為答案也太明顯了:
好啊!
小朋友都想在餐前偷吃餅乾,或是先吃蛋糕再吃胡蘿蔔。但是總會有媽咪、爹地或爺爺奶奶跳出來說:「不行,不可以先吃甜點,否則會吃不下正餐。」
可惡。
不爽的你在心中暗自決定,等你長大,你隨時想在哪裡先吃甜點都可以。等你長大,你就訂定自己的規矩。結果……大部分人都不記得自己上次先吃甜點是何時。你記得嗎?
金姆和我幾年前去了橄欖園餐廳,為了完成第十一個「擺脫無聊人生計畫」(做一件你小時候一定會遭到父母阻止的事情),金姆先點了甜點。服務生已經記下我點的焗烤義大利通心麵,聽到金姆說她要在主菜之前先吃巧克力慕斯蛋糕,對方彷彿看到金姆的耳朵冒出龍蝦。
服務生呆若木雞。每次回來幫我們補麵包都要說一句:「不敢相信妳竟然先點甜點。因為沒有人這麼做,沒錯,有些人只點甜點,但是沒有人這麼做,從來沒有!我問了廚房的同事,他們也沒聽過。只有妳……為什麼?」
金姆只回答:「因為沒有人說不可以啊。」
這件事在在證明我們如何害怕打破規則,儘管沒有任何可怕的後果。沒有,一個都沒有。也許我們害怕遭到服務生拒絕,或是怕她覺得我們是怪咖。或擔心媽咪從背後跳出來,罵我們不要耍幼稚,在大家面前讓我們丟臉。丟臉。
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罹患嚴重的成人乏味症,
再也聽不到內心那個孩子的聲音。
我們從幼童時期就被教導要守規矩,多數規則是出於成人的善意,但是有些也出自大人的惡意。有些很實用(例如「友愛別人」),有些過時或莫名其妙(例如書中列出來的例子)。有些則是因為我們患了成人乏味症,所以想都不想就乖乖聽話。
我的朋友傑西開始先點甜點之後就上了癮,也認為這個舉動非常合理。
第一,餐廳隨時可以提供甜點,當你飢腸轆轆時,廚房忙著準備食物,你可以先吃甜點充飢。
第二,先吃甜點就不會飽到吃不下甜點。當你吃正餐吃到有飽足感時,可以隨時喊停,或是晚點再吃。然而如果吃正餐吃到飽,不是跳過甜點,就是堅持點來吃到撐死。先吃甜點就能確保你不會吃得過量,還能吃到甜食。
我很欣賞他的邏輯。
我要大家每餐都先吃甜點嗎?當然不是。我的意思是,為何不能偶爾先點甜點?(我知道你很想這麼做!)
我們再三思量還是不敢先吃甜點,更點出另一個更大的問題:你還固守哪些
毫無必要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