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地掃壁角,洗面洗耳空。
|字義|掃地要掃角落,洗臉要洗耳邊。
|釋義|做事認真徹底,不只是做做表面工夫。
傳統政治人物拜訪選民時,多半只能接觸到平常待在家裡的人或廟埕的阿公阿嬤。隨著參選者不斷年輕化,加上每四年會加入新世代的選民,若固守傳統板塊,會變成競爭者都在分食同一群人,面臨支持者減少的窘境。
面對受眾固定、市場區隔不明的困境,過去臺灣的政治工作者想出一個方法來突破:徒步跟著垃圾車,在選區拜訪倒垃圾的民眾,創造出臺灣獨有的庶民文化。只要時間一到、音樂響起,家家戶戶都拿著垃圾走到外面,你可以發現他們可能是上班族、職業婦女、學生、婆婆媽媽……整個區域的人都在這個時間聚集。政治工作者將這個「古典制約」(一聽到垃圾車音樂就出門倒垃圾)加以應用,創造接觸民眾的機會,而這些族群正是平日很難遇到的一群。
時任服務處主任的我也帶領同事跟著垃圾車一一拜訪在每個候車點等候的民眾,向他們發放宣傳文宣。不過,這個「垃圾車策略」本來就有不少政治人物在操作。況且,等到所有人倒完垃圾才發文宣,很可能錯過早一步走回家的民眾;若垃圾車剛來就發放,會讓準備倒垃圾的民眾「沒手拿」,許多人乾脆就不拿文宣,甚至產生負面口碑。
當我正思考著如何與其他競爭者「再差異化」時,瞥見一個令人不捨的畫面: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嫗追趕垃圾車時不慎踩空,跌在路旁。我趕緊將老婆婆扶起,幫她倒垃圾、清理傷口,才知道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清潔隊的任務具有時效性,而老人家的行動無法如此迅速,才導致這樣的憾事。我回到服務處向老闆報告我的觀察,並提議將垃圾車策略進行全面升級:
「不是只有拜訪、發文宣,我們從一輛垃圾車發車後,沿街『幫』民眾倒垃圾、清廚餘!」
這是當時由我提案的「一條龍垃圾車策略」。我敢說,這在全臺灣是個嶄新的概念。然而,平時已有許多業務在身的同事一聽到我這麼說都面有難色,我看到大家臉色不對,馬上宣布:
「我擔任前鋒,不戴手套,用雙腳雙手幫選民倒垃圾!」我將團隊分成前鋒、中鋒、後衛。前鋒由我領隊,並與三位同事在每輛垃圾車候車點奔跑著,幫民眾倒垃圾、清廚餘;前鋒倒完垃圾後,擔任中鋒的工讀生騎著機車把文宣發給已經空出手的民眾;後衛則為物資補給車,負責補充文宣。
這個策略每晚執行,我領著隊伍,和同事們跟著垃圾車「跑」上三小時,每趟超過二十公里,已經是半馬的等級!我們堅持用跑的,還跑到足底筋膜炎,中途去醫院打止痛針,打完後再繼續跑。兩個月下來我們跑遍新營、鹽水、柳營近二十五條路線,累積超過二百五十公里。這麼瘋狂的「極致服務」,全臺灣只有我們這個團隊做得到!
有過上述高強度的經驗後,我和創業夥伴們也將這種極致服務的精神應用到補教事業:經營者以身作則服務員工(老師),再讓員工發自內心服務消費者(家長和學生)。
我們對於員工的「服務」就是最務實的加薪,還有必定履行面試時所開出的每個承諾。一般來說,公司制度是由經營者直接發布結論,員工不會參與討論,更不好的情況是上位者強逼員工就範,但我們制定獎金制度時會邀請員工參與討論,國小部就設有完整的安親、招生獎金。除此之外,每當同事們晚下班,夜裡騎著機車回家,我必定會開車跟在後面「照燈」,陪伴著他們,直到把每一位同事安全送到家後我才回去。
「煮一鍋飯沒有差一副碗筷。」
我經常跟同事分享這句話,他們也在這樣的組織文化中耳濡目染,自發性地以高規格來服務消費者。
我想舉一個近期的例子介紹這個令我驕傲的團隊。二○二○年年初,六甲直營店有位家長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生意嚴重虧損,向店長表示要停止所有補習課程。店長和另一位同事討論後,騎了一個多小時的機車到家長的店裡捧場,並告訴他:
「○○爸爸沒關係,我們不收學費,照樣把您的孩子服務好。」
整個過程我都沒有插手或出意見,他們自發的舉動令我讚不絕口。我會心一笑,這就是以身作則所帶來的美好實踐吧。「掃地掃壁角,洗面洗耳空」,我認為這句臺灣俗諺很符合極致服務的精髓,無論在政治圈或補教界,我提供的都是服務,也一直在思考著如何讓每項服務進化再進化。從跟著民眾倒垃圾到親手幫民眾倒垃圾,從服務消費者到服務員工、員工再自發性地服務消費者,我體悟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別人不做你來做!當你願意去做那些人人嫌麻煩、容易被忽略的細節,當你有能耐做到他人難以模仿的地步,自然會在市場上生存下來。極致服務就是一項核心競爭力。
▍烏龍踅桌。
|字義|黑蟋蟀繞桌。
|釋義|推卸責任,顧左右而言他。
從大學時期開始,我就是個「社運青年」,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主持嘉義野草莓學運。我們睡過臺北凱達格蘭大道、高雄城市光廊、臺南成大光復校區門口,更曾露宿嘉義市二二八紀念公園一個月。我的血是滾燙的。我以為只要有熱情,人們自然團結一心,各司其職。我也以為政治是改變各階層人民生活的唯一力量。懷抱著這樣的「浪漫」情懷踏入政治圈工作,馬上遭遇幻滅的悲催。
一開始只有老闆和我兩人在跑選舉,我結識了一位在地方備受敬重的政治前輩。這大哥看我充滿熱忱、做事積極,大力讚賞我,讓小夥子的我備感溫馨。
某次有個地方團體合縱連橫舉辦大型造勢活動的機會。年輕的我代表老闆和其他同黨前輩一起開會,這大哥也在團隊裡擔任財務組的要角,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會議上,他強烈推舉我擔任活動總召,勉勵我:「年輕人就是要『多磨練』,有不懂的地方我們都會協助你!」沒錯,社會經驗不充足時,的確需要額外的砥礪,我於是接下這個重任。
不過,過程中各部門似乎翻臉不認人,對我態度冷淡、支援無力,最後在我的經驗不足與孤立無援下,出現一萬多元的金錢短缺。這大哥立刻說服其他幹部一起將責任推到我頭上。傻傻的我自掏腰包賠了一萬多,對於當時剛出社會的我來說是個不小的經濟負擔。
「你這垃圾敢佇遮卸世卸眾!」(你這垃圾敢在這丟人現眼!)
這是我聽到他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遇上如此「雙面刀鬼」的政治前輩,使我差點對人性幻滅。後來我才知道實情,原來這大哥早料到這場活動有問題,因此以提拔年輕人的名義推我出去擋子彈,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嘗到如此慘痛的經驗。現在回想起來,似乎也成為我學習「當責」的起點。工作幾年後,一位前鄉長的父親過世,他是該地相當重要的人士。當時正值選舉期,地方上的重要人士是我們得罪不起的,老闆特別交代我要在公祭前一天贈送罐頭禮籃。聯繫好禮籃公司後我就跑去打籃球,直到老闆打電話來,我才驚覺自己的疏失,沒有盯緊禮籃是否確實送達,果不其然送錯位置了。
那時已經晚上七、八點,過了禮籃公司的營業時間。我知道這是我的失誤,也不想要這樣束手無策,等著明天被罵。為了趕上隔天一早的公祭,我開著家裡的車子,載著兩盒禮籃,穿過連綿的山路,到達目的地時已經半夜了。我趕緊向喪家致歉,獻上禮籃,完成了這個任務。
後來成為管理職,擔任服務處主任,只要同事沒做好工作,我都視作自己的責任,因為我是和一群夥伴在工作,我們是一個團隊。做比說多、身體力行,人家才會服你。成為補習班經營者的角色後更是如此,我也跳下來教書,因為想了解學生的想法,想知道如何和其他老師溝通。這已經不是付錢給員工,人家就會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年代。說服別人之前,要有所本、有所依據、有所專業,而不是單純建立在勞資關係,這樣的連結很薄弱!
某天晚上,一位家長來找我反映「問題」。這是常有的模式,就是消費者跳過負責的同事,直接找上經營者。除非經過釐清後有明顯、客觀的疏失,否則我從不會在家長面前指責同事的不是,而是說「這是我們共同的疏忽」,並誠心道歉。
當同事們站在第一線即時回應消費者,若當下或後續發生問題,只要同事的決定合乎邏輯,我和幾個夥伴身為經營者,必定會第一時間挺身而出,支持同事的決定,而不是進行切割。就如同經紀人為明星擋下不必要的困擾,好讓他們能專心在演藝圈發展一樣。每位同事都是團隊的一分子,今天公司發生任何大小事,經營者都有「直接責任」,我們的組織文化就是「共同承擔、互相提醒」。我們都不是機器人,做事情一定會有疏忽,換作是我也不見得能做得比同事好。當責,是我們這個團隊強調的核心價值之一,為了不讓「烏龍踅桌」的情況發生,我們幾個經營者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每位同事。在政治圈,前輩打破了碗,後輩需要收拾善後;但在卓越這家公司,經營者會陪伴同事面對、解決。組織和企業都要能隨境而轉,從過去「分層負責、充分授權」轉型為「分層當責,充分賦權」,如此才能永續經營下去。
▍軟土曝久也會碇。
|字義|軟土曬久了也會變硬。
|釋義|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老闆首度參選縣議員時,在地方的名氣並不高,很多地方人士從未聽過她的名字。我和同事代表老闆出去發傳單時,經常招來同黨同志的冷嘲熱諷,被說不自量力。他們當然不敢直接對老闆說東說西,不過面對位階較低的助理,酸言酸語自然全數道出。
某次,我去拜訪一位地方「頭人」(領袖)。這位「頭人」和老闆同黨籍但不同派系。可想而知若去拜訪他,被打退堂鼓的機率極高,同政黨內的各派系之間,就連彼此的臉書都不願意按個讚。但我想挑戰自己像個「超業」一樣,在這位「頭人」的家門口守候好久(沒錯,又是「苦等」招),然後上前向他打招呼。他以為我心懷不軌,拿著菸灰缸朝我砸過來,要我滾蛋,讓我當下好錯愕。但也多虧了這些震撼教育,稚嫩的我經過多次社會洗禮後逐漸累積了自己的「業務力」。在政治圈的操練告訴我:業務力就是「恥力」。
還記得和夥伴們剛出來創業時,一位活潑好動的學生被家長送來補習班。那位家長的身上刺龍刺鳳,走進補習班講的第一句話就是給我們下馬威:
「告訴你們,如果我小孩下次段考沒進步,我就換補習班!」
其實這位學生對學習是感興趣的,但由於先前沒打好基礎,課業表現也不佳,逐漸失去信心。看到這孩子,我就想到過去的自己,我也曾被一些師長貼上「過動兒」的標籤。我慢慢教導他,他也逐漸有所進步,不只主動學習,上課的專注度也提升了。後來他敞開心房,對我說出心裡話:
「老師,我真的有慢慢喜歡上英文了。不過我爸還是只看成績,說我補習都沒有用……」看到孩子的學習態度有所改變,我相當高興。但我也明白學習這件事需要時間、空間,無法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下次段考成績出來,他並沒有特別進步,於是家長只用手機傳了一句「我要換補習班」,就把孩子帶走了。收到訊息的當下我在外跑公務,無法即時與家長溝通,我的回訊是:
「〇〇爸爸,這週六如果您有空,我希望能到府上拜訪一趟,跟您聊聊弟弟的學習狀況。」
因為我不願再看到任何一個孩子重複我的經歷!可以理解家長對孩子都抱有期待,然而這會不會是錯誤的期待呢?短視近利要求補習班、要求孩子立刻拿出成效,只會一再惡性循環,更重要的是會摧毀孩子的信心。我寧願花費自己的休息時間,無論如何都想當面與家長好好溝通。
可想而知,這位態度強硬的家長應該十分排斥我的到府拜訪,對於我傳給他的訊息不讀不回,我明白需要耐心與毅力來磨合。週六下午,我仍抵達學生家門口,但撲了個空,沒有人在家。當時正好颱風過境,颳著大雨(好啦真的每次我的殷勤守候都遇到大風大雨),我想大部分的人遇到這個情況應該就摸摸鼻子回去,改天再來拜訪吧?
然而一想到這位學生一定會再次陷入在不同補習班轉換的艱苦處境,即使壓根不曉得他們何時回來,我就是不想錯失任何渺小的機會,依然西裝筆挺,一聲不吭地站在門口守候,從下午等到晚上。這一整晚,我仍然等不到他們回家,於是我睡在車上以便明早繼續等待!
到了第二天傍晚,他們一家人回到家。我披著一身濕透的西裝、拖著狼狽不堪的身子上前去找他們,家長則是一臉狐疑,因為鄰居早就向他通報:「欸欸,有一個穿西裝打領帶的怪咖在你家門外不知道要幹麼?」(說起來我還真幸運,沒有被警察抓走……)
「〇〇爸爸,我和老師們會回來這裡創業,是因為這裡是我們的故鄉、養育我們的土地,所以我們把每位學生當作自己的弟弟妹妹。〇〇爸爸您不要看我這樣,其實我國高中的時候成績很爛,所以我知道改變讀書方法和態度很重要,也需要時間。我知道〇〇爸爸為了這個家在外打拚,上了一整天的班回到家裡已經夠累了,但就算再累,也希望小孩能夠自動自發,好好學習。弟弟在家裡有沒有在讀書,您也很清楚……我會對您全權負責,每週一到五弟弟上學以外的時間都來補習班自修,不用收費,我們陪他、教他。」所謂的「談判」,首先就是把自己與對方放在同一國、站在同一陣線,接著以軟性的方式讓對方察覺自己的疏失,最後強調「我們比其他同業都要用心」。在我動之以情又說之以理的苦勸下,家長終於「頑石點頭」,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後來,這位學生在大學學測的表現相當優異,也考上國立大學。看到他有這樣的成果,我好慶幸自己當初的堅持。
我和夥伴們開設補習班的理念是:幫助每位學生「改變」,所謂的改變並不只是成績進步,更重要的是漸進式地調整基本面:學習態度和意願。然而這種改變無法速成,需要透過長期的鼓勵和各種方式,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許多時候,家長不見得能在短時間認同我們的教育理念,但是「軟土曝久也會碇」,我願意身體力行,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潛力和老師的用心。
|字義|掃地要掃角落,洗臉要洗耳邊。
|釋義|做事認真徹底,不只是做做表面工夫。
傳統政治人物拜訪選民時,多半只能接觸到平常待在家裡的人或廟埕的阿公阿嬤。隨著參選者不斷年輕化,加上每四年會加入新世代的選民,若固守傳統板塊,會變成競爭者都在分食同一群人,面臨支持者減少的窘境。
面對受眾固定、市場區隔不明的困境,過去臺灣的政治工作者想出一個方法來突破:徒步跟著垃圾車,在選區拜訪倒垃圾的民眾,創造出臺灣獨有的庶民文化。只要時間一到、音樂響起,家家戶戶都拿著垃圾走到外面,你可以發現他們可能是上班族、職業婦女、學生、婆婆媽媽……整個區域的人都在這個時間聚集。政治工作者將這個「古典制約」(一聽到垃圾車音樂就出門倒垃圾)加以應用,創造接觸民眾的機會,而這些族群正是平日很難遇到的一群。
時任服務處主任的我也帶領同事跟著垃圾車一一拜訪在每個候車點等候的民眾,向他們發放宣傳文宣。不過,這個「垃圾車策略」本來就有不少政治人物在操作。況且,等到所有人倒完垃圾才發文宣,很可能錯過早一步走回家的民眾;若垃圾車剛來就發放,會讓準備倒垃圾的民眾「沒手拿」,許多人乾脆就不拿文宣,甚至產生負面口碑。
當我正思考著如何與其他競爭者「再差異化」時,瞥見一個令人不捨的畫面: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嫗追趕垃圾車時不慎踩空,跌在路旁。我趕緊將老婆婆扶起,幫她倒垃圾、清理傷口,才知道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清潔隊的任務具有時效性,而老人家的行動無法如此迅速,才導致這樣的憾事。我回到服務處向老闆報告我的觀察,並提議將垃圾車策略進行全面升級:
「不是只有拜訪、發文宣,我們從一輛垃圾車發車後,沿街『幫』民眾倒垃圾、清廚餘!」
這是當時由我提案的「一條龍垃圾車策略」。我敢說,這在全臺灣是個嶄新的概念。然而,平時已有許多業務在身的同事一聽到我這麼說都面有難色,我看到大家臉色不對,馬上宣布:
「我擔任前鋒,不戴手套,用雙腳雙手幫選民倒垃圾!」我將團隊分成前鋒、中鋒、後衛。前鋒由我領隊,並與三位同事在每輛垃圾車候車點奔跑著,幫民眾倒垃圾、清廚餘;前鋒倒完垃圾後,擔任中鋒的工讀生騎著機車把文宣發給已經空出手的民眾;後衛則為物資補給車,負責補充文宣。
這個策略每晚執行,我領著隊伍,和同事們跟著垃圾車「跑」上三小時,每趟超過二十公里,已經是半馬的等級!我們堅持用跑的,還跑到足底筋膜炎,中途去醫院打止痛針,打完後再繼續跑。兩個月下來我們跑遍新營、鹽水、柳營近二十五條路線,累積超過二百五十公里。這麼瘋狂的「極致服務」,全臺灣只有我們這個團隊做得到!
有過上述高強度的經驗後,我和創業夥伴們也將這種極致服務的精神應用到補教事業:經營者以身作則服務員工(老師),再讓員工發自內心服務消費者(家長和學生)。
我們對於員工的「服務」就是最務實的加薪,還有必定履行面試時所開出的每個承諾。一般來說,公司制度是由經營者直接發布結論,員工不會參與討論,更不好的情況是上位者強逼員工就範,但我們制定獎金制度時會邀請員工參與討論,國小部就設有完整的安親、招生獎金。除此之外,每當同事們晚下班,夜裡騎著機車回家,我必定會開車跟在後面「照燈」,陪伴著他們,直到把每一位同事安全送到家後我才回去。
「煮一鍋飯沒有差一副碗筷。」
我經常跟同事分享這句話,他們也在這樣的組織文化中耳濡目染,自發性地以高規格來服務消費者。
我想舉一個近期的例子介紹這個令我驕傲的團隊。二○二○年年初,六甲直營店有位家長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生意嚴重虧損,向店長表示要停止所有補習課程。店長和另一位同事討論後,騎了一個多小時的機車到家長的店裡捧場,並告訴他:
「○○爸爸沒關係,我們不收學費,照樣把您的孩子服務好。」
整個過程我都沒有插手或出意見,他們自發的舉動令我讚不絕口。我會心一笑,這就是以身作則所帶來的美好實踐吧。「掃地掃壁角,洗面洗耳空」,我認為這句臺灣俗諺很符合極致服務的精髓,無論在政治圈或補教界,我提供的都是服務,也一直在思考著如何讓每項服務進化再進化。從跟著民眾倒垃圾到親手幫民眾倒垃圾,從服務消費者到服務員工、員工再自發性地服務消費者,我體悟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別人不做你來做!當你願意去做那些人人嫌麻煩、容易被忽略的細節,當你有能耐做到他人難以模仿的地步,自然會在市場上生存下來。極致服務就是一項核心競爭力。
▍烏龍踅桌。
|字義|黑蟋蟀繞桌。
|釋義|推卸責任,顧左右而言他。
從大學時期開始,我就是個「社運青年」,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主持嘉義野草莓學運。我們睡過臺北凱達格蘭大道、高雄城市光廊、臺南成大光復校區門口,更曾露宿嘉義市二二八紀念公園一個月。我的血是滾燙的。我以為只要有熱情,人們自然團結一心,各司其職。我也以為政治是改變各階層人民生活的唯一力量。懷抱著這樣的「浪漫」情懷踏入政治圈工作,馬上遭遇幻滅的悲催。
一開始只有老闆和我兩人在跑選舉,我結識了一位在地方備受敬重的政治前輩。這大哥看我充滿熱忱、做事積極,大力讚賞我,讓小夥子的我備感溫馨。
某次有個地方團體合縱連橫舉辦大型造勢活動的機會。年輕的我代表老闆和其他同黨前輩一起開會,這大哥也在團隊裡擔任財務組的要角,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會議上,他強烈推舉我擔任活動總召,勉勵我:「年輕人就是要『多磨練』,有不懂的地方我們都會協助你!」沒錯,社會經驗不充足時,的確需要額外的砥礪,我於是接下這個重任。
不過,過程中各部門似乎翻臉不認人,對我態度冷淡、支援無力,最後在我的經驗不足與孤立無援下,出現一萬多元的金錢短缺。這大哥立刻說服其他幹部一起將責任推到我頭上。傻傻的我自掏腰包賠了一萬多,對於當時剛出社會的我來說是個不小的經濟負擔。
「你這垃圾敢佇遮卸世卸眾!」(你這垃圾敢在這丟人現眼!)
這是我聽到他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遇上如此「雙面刀鬼」的政治前輩,使我差點對人性幻滅。後來我才知道實情,原來這大哥早料到這場活動有問題,因此以提拔年輕人的名義推我出去擋子彈,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嘗到如此慘痛的經驗。現在回想起來,似乎也成為我學習「當責」的起點。工作幾年後,一位前鄉長的父親過世,他是該地相當重要的人士。當時正值選舉期,地方上的重要人士是我們得罪不起的,老闆特別交代我要在公祭前一天贈送罐頭禮籃。聯繫好禮籃公司後我就跑去打籃球,直到老闆打電話來,我才驚覺自己的疏失,沒有盯緊禮籃是否確實送達,果不其然送錯位置了。
那時已經晚上七、八點,過了禮籃公司的營業時間。我知道這是我的失誤,也不想要這樣束手無策,等著明天被罵。為了趕上隔天一早的公祭,我開著家裡的車子,載著兩盒禮籃,穿過連綿的山路,到達目的地時已經半夜了。我趕緊向喪家致歉,獻上禮籃,完成了這個任務。
後來成為管理職,擔任服務處主任,只要同事沒做好工作,我都視作自己的責任,因為我是和一群夥伴在工作,我們是一個團隊。做比說多、身體力行,人家才會服你。成為補習班經營者的角色後更是如此,我也跳下來教書,因為想了解學生的想法,想知道如何和其他老師溝通。這已經不是付錢給員工,人家就會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年代。說服別人之前,要有所本、有所依據、有所專業,而不是單純建立在勞資關係,這樣的連結很薄弱!
某天晚上,一位家長來找我反映「問題」。這是常有的模式,就是消費者跳過負責的同事,直接找上經營者。除非經過釐清後有明顯、客觀的疏失,否則我從不會在家長面前指責同事的不是,而是說「這是我們共同的疏忽」,並誠心道歉。
當同事們站在第一線即時回應消費者,若當下或後續發生問題,只要同事的決定合乎邏輯,我和幾個夥伴身為經營者,必定會第一時間挺身而出,支持同事的決定,而不是進行切割。就如同經紀人為明星擋下不必要的困擾,好讓他們能專心在演藝圈發展一樣。每位同事都是團隊的一分子,今天公司發生任何大小事,經營者都有「直接責任」,我們的組織文化就是「共同承擔、互相提醒」。我們都不是機器人,做事情一定會有疏忽,換作是我也不見得能做得比同事好。當責,是我們這個團隊強調的核心價值之一,為了不讓「烏龍踅桌」的情況發生,我們幾個經營者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每位同事。在政治圈,前輩打破了碗,後輩需要收拾善後;但在卓越這家公司,經營者會陪伴同事面對、解決。組織和企業都要能隨境而轉,從過去「分層負責、充分授權」轉型為「分層當責,充分賦權」,如此才能永續經營下去。
▍軟土曝久也會碇。
|字義|軟土曬久了也會變硬。
|釋義|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老闆首度參選縣議員時,在地方的名氣並不高,很多地方人士從未聽過她的名字。我和同事代表老闆出去發傳單時,經常招來同黨同志的冷嘲熱諷,被說不自量力。他們當然不敢直接對老闆說東說西,不過面對位階較低的助理,酸言酸語自然全數道出。
某次,我去拜訪一位地方「頭人」(領袖)。這位「頭人」和老闆同黨籍但不同派系。可想而知若去拜訪他,被打退堂鼓的機率極高,同政黨內的各派系之間,就連彼此的臉書都不願意按個讚。但我想挑戰自己像個「超業」一樣,在這位「頭人」的家門口守候好久(沒錯,又是「苦等」招),然後上前向他打招呼。他以為我心懷不軌,拿著菸灰缸朝我砸過來,要我滾蛋,讓我當下好錯愕。但也多虧了這些震撼教育,稚嫩的我經過多次社會洗禮後逐漸累積了自己的「業務力」。在政治圈的操練告訴我:業務力就是「恥力」。
還記得和夥伴們剛出來創業時,一位活潑好動的學生被家長送來補習班。那位家長的身上刺龍刺鳳,走進補習班講的第一句話就是給我們下馬威:
「告訴你們,如果我小孩下次段考沒進步,我就換補習班!」
其實這位學生對學習是感興趣的,但由於先前沒打好基礎,課業表現也不佳,逐漸失去信心。看到這孩子,我就想到過去的自己,我也曾被一些師長貼上「過動兒」的標籤。我慢慢教導他,他也逐漸有所進步,不只主動學習,上課的專注度也提升了。後來他敞開心房,對我說出心裡話:
「老師,我真的有慢慢喜歡上英文了。不過我爸還是只看成績,說我補習都沒有用……」看到孩子的學習態度有所改變,我相當高興。但我也明白學習這件事需要時間、空間,無法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下次段考成績出來,他並沒有特別進步,於是家長只用手機傳了一句「我要換補習班」,就把孩子帶走了。收到訊息的當下我在外跑公務,無法即時與家長溝通,我的回訊是:
「〇〇爸爸,這週六如果您有空,我希望能到府上拜訪一趟,跟您聊聊弟弟的學習狀況。」
因為我不願再看到任何一個孩子重複我的經歷!可以理解家長對孩子都抱有期待,然而這會不會是錯誤的期待呢?短視近利要求補習班、要求孩子立刻拿出成效,只會一再惡性循環,更重要的是會摧毀孩子的信心。我寧願花費自己的休息時間,無論如何都想當面與家長好好溝通。
可想而知,這位態度強硬的家長應該十分排斥我的到府拜訪,對於我傳給他的訊息不讀不回,我明白需要耐心與毅力來磨合。週六下午,我仍抵達學生家門口,但撲了個空,沒有人在家。當時正好颱風過境,颳著大雨(好啦真的每次我的殷勤守候都遇到大風大雨),我想大部分的人遇到這個情況應該就摸摸鼻子回去,改天再來拜訪吧?
然而一想到這位學生一定會再次陷入在不同補習班轉換的艱苦處境,即使壓根不曉得他們何時回來,我就是不想錯失任何渺小的機會,依然西裝筆挺,一聲不吭地站在門口守候,從下午等到晚上。這一整晚,我仍然等不到他們回家,於是我睡在車上以便明早繼續等待!
到了第二天傍晚,他們一家人回到家。我披著一身濕透的西裝、拖著狼狽不堪的身子上前去找他們,家長則是一臉狐疑,因為鄰居早就向他通報:「欸欸,有一個穿西裝打領帶的怪咖在你家門外不知道要幹麼?」(說起來我還真幸運,沒有被警察抓走……)
「〇〇爸爸,我和老師們會回來這裡創業,是因為這裡是我們的故鄉、養育我們的土地,所以我們把每位學生當作自己的弟弟妹妹。〇〇爸爸您不要看我這樣,其實我國高中的時候成績很爛,所以我知道改變讀書方法和態度很重要,也需要時間。我知道〇〇爸爸為了這個家在外打拚,上了一整天的班回到家裡已經夠累了,但就算再累,也希望小孩能夠自動自發,好好學習。弟弟在家裡有沒有在讀書,您也很清楚……我會對您全權負責,每週一到五弟弟上學以外的時間都來補習班自修,不用收費,我們陪他、教他。」所謂的「談判」,首先就是把自己與對方放在同一國、站在同一陣線,接著以軟性的方式讓對方察覺自己的疏失,最後強調「我們比其他同業都要用心」。在我動之以情又說之以理的苦勸下,家長終於「頑石點頭」,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後來,這位學生在大學學測的表現相當優異,也考上國立大學。看到他有這樣的成果,我好慶幸自己當初的堅持。
我和夥伴們開設補習班的理念是:幫助每位學生「改變」,所謂的改變並不只是成績進步,更重要的是漸進式地調整基本面:學習態度和意願。然而這種改變無法速成,需要透過長期的鼓勵和各種方式,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許多時候,家長不見得能在短時間認同我們的教育理念,但是「軟土曝久也會碇」,我願意身體力行,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潛力和老師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