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對他人的言行感到不舒服?
合不來的人—原因出在「思考方式的習慣」?
我們經常會說「和那個人就是意見不合」這種話。
然後歸咎於「因為我和那個人的想法不一樣」。
所以,才會有人說「如果有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想法和意
見」。
真的是這樣嗎?會不會其實只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習慣?
和自己有相同意見和感受的人,或許只是有類似的思考習慣而已。
思考習慣源自於當下的時代環境、知識、經驗以及實際的人際關係。
然而,在生活中累積的知識、經驗,再加上透過學習訓練了解不同的思考之後,從環境發展而來的思考習慣也會漸漸改變。
除此之外,新環境如果讓自己過得很舒適,那麼新環境內的思考方式就會逐漸變成習慣。
當然,宗教、地域文化、政治、社會也能輕而易舉地養成思考的習慣。
如果這些條件稍微有一點轉變,我們的思考方式也會跟著改變。
同事、同學、媽媽圈的朋友、鄰居……夥伴意識是「自戀」的延伸?
我們不會因為身高和體重不同,就和別人起衝突。
然而,只要想法上有點不一樣,就會和對方起衝突。即便不起衝
突,也會覺得不愉快。
人不會因為肉體等物理上的事情和別人起衝突,卻會因為想法這
種看不見的、只有當事人才能理解的東西爭執。這是一件很好笑的事。
如果表達方式不同,但想法大同小異的話,我們就會覺得對方是夥伴。或者認為對方是站在自己這邊的人,把對方當成是自己的朋友。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會誤以為能像愛自己一樣喜歡對方。
也就是說,單憑對方和自己想法相同,人就會把對方當成另一個自己。
雖然這個自己比真正的自我還要低一等,但是光憑和自己相像這一點,就可以喜歡相像的部分了。
因此,同儕意識和友情的核心,往往都是「自戀」的延伸。「想支配他人的人」的真面目
自戀的確會讓生存能力變強。
然而,如果放縱自戀情結高漲,就會衍生出支配欲。
綜觀古今與東西方的歷代君王、貴族、政治家、軍人、支配者、
宗教家、經濟人等無窮盡的支配欲,就是由此而來。
最小的單位就是一家之主。
自戀情結向外擴張的時候,就會想要支配他人。
如果這種欲望比較弱的話,只會要求他人必須和自己同調。
因此,人際關係就會變得更複雜。
我們之所以覺得人際關係令人疲憊,就是因為彼此的想法一直有齟齬或衝突,調整和修補時又要顧慮很多事情。
「不理他」煩惱就會消失,不過……
該怎麼做,才能消除這種因為和他人之間的想法落差而形成的不愉快呢?有解決辦法嗎?
我沒有解決辦法,但是有「消除」的方法。
那就是不要一直受對方的態度和話語影響。
但是這非常困難。總是會一不小心就火冒三丈、心存芥蒂。
那該怎麼辦才好呢?乾脆保持無心無念的狀態不就好了。
可是,無心無念又是什麼意思?
話說回來,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的「心」,究竟是什麼?
一般而言,所謂的「心」,指的是人類所有的意識反應與意志、思考、記憶的回想、情緒等總體。
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會用到「心」這個字。
通常都會說「心情、心意」。
譬如「你也要考量別人的心情啊!」、「你就不能體諒我的心情嗎?」、「這是我的一點心意」。
這裡的「心情、心意」會包含許多當下的情感,含意非常廣泛。
除此之外,如果包含態度在內的話,也會用「心境」這種說法。
從這些詞彙的用法就可以知道,我們沒有感受到「心」是完全獨立於肉體之外的「精神」。
學校並沒有教,而我們卻模模糊糊地從自身經驗推測心與身體會互相連結、彼此影響。
合不來的人—原因出在「思考方式的習慣」?
我們經常會說「和那個人就是意見不合」這種話。
然後歸咎於「因為我和那個人的想法不一樣」。
所以,才會有人說「如果有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想法和意
見」。
真的是這樣嗎?會不會其實只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習慣?
和自己有相同意見和感受的人,或許只是有類似的思考習慣而已。
思考習慣源自於當下的時代環境、知識、經驗以及實際的人際關係。
然而,在生活中累積的知識、經驗,再加上透過學習訓練了解不同的思考之後,從環境發展而來的思考習慣也會漸漸改變。
除此之外,新環境如果讓自己過得很舒適,那麼新環境內的思考方式就會逐漸變成習慣。
當然,宗教、地域文化、政治、社會也能輕而易舉地養成思考的習慣。
如果這些條件稍微有一點轉變,我們的思考方式也會跟著改變。
同事、同學、媽媽圈的朋友、鄰居……夥伴意識是「自戀」的延伸?
我們不會因為身高和體重不同,就和別人起衝突。
然而,只要想法上有點不一樣,就會和對方起衝突。即便不起衝
突,也會覺得不愉快。
人不會因為肉體等物理上的事情和別人起衝突,卻會因為想法這
種看不見的、只有當事人才能理解的東西爭執。這是一件很好笑的事。
如果表達方式不同,但想法大同小異的話,我們就會覺得對方是夥伴。或者認為對方是站在自己這邊的人,把對方當成是自己的朋友。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會誤以為能像愛自己一樣喜歡對方。
也就是說,單憑對方和自己想法相同,人就會把對方當成另一個自己。
雖然這個自己比真正的自我還要低一等,但是光憑和自己相像這一點,就可以喜歡相像的部分了。
因此,同儕意識和友情的核心,往往都是「自戀」的延伸。「想支配他人的人」的真面目
自戀的確會讓生存能力變強。
然而,如果放縱自戀情結高漲,就會衍生出支配欲。
綜觀古今與東西方的歷代君王、貴族、政治家、軍人、支配者、
宗教家、經濟人等無窮盡的支配欲,就是由此而來。
最小的單位就是一家之主。
自戀情結向外擴張的時候,就會想要支配他人。
如果這種欲望比較弱的話,只會要求他人必須和自己同調。
因此,人際關係就會變得更複雜。
我們之所以覺得人際關係令人疲憊,就是因為彼此的想法一直有齟齬或衝突,調整和修補時又要顧慮很多事情。
「不理他」煩惱就會消失,不過……
該怎麼做,才能消除這種因為和他人之間的想法落差而形成的不愉快呢?有解決辦法嗎?
我沒有解決辦法,但是有「消除」的方法。
那就是不要一直受對方的態度和話語影響。
但是這非常困難。總是會一不小心就火冒三丈、心存芥蒂。
那該怎麼辦才好呢?乾脆保持無心無念的狀態不就好了。
可是,無心無念又是什麼意思?
話說回來,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的「心」,究竟是什麼?
一般而言,所謂的「心」,指的是人類所有的意識反應與意志、思考、記憶的回想、情緒等總體。
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會用到「心」這個字。
通常都會說「心情、心意」。
譬如「你也要考量別人的心情啊!」、「你就不能體諒我的心情嗎?」、「這是我的一點心意」。
這裡的「心情、心意」會包含許多當下的情感,含意非常廣泛。
除此之外,如果包含態度在內的話,也會用「心境」這種說法。
從這些詞彙的用法就可以知道,我們沒有感受到「心」是完全獨立於肉體之外的「精神」。
學校並沒有教,而我們卻模模糊糊地從自身經驗推測心與身體會互相連結、彼此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