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用智慧駕馭知識
 
一五九七年時,英國著名政治家和哲學家培根在其著作《沉思錄》中喊出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個振聾發聵的口號。今天,追求知識已經成了很多人的人生信條。人們相信通過讀書、求學和掌握知識,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時可以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在社會層面,今天也有比過去任何時代都好的學習環境和培養人才的氛圍。然而,很多人上了多年學,學了一肚子知識,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想要過好這一生,只有知識和文化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一個有知識、有技藝的人,在一個由別人給自己做安排的社會,能夠靠知識和手藝養活自己。但在一個自由發展的社會,一個人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對社會產生影響,甚至在歷史上留下一筆,光靠知識和技藝顯然是不夠的,還得靠智慧。

雖然知識和智慧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今天絕大部分人都比古代學者更有知識,但卻未必比他們更有智慧。一個人可能學富五車,但他完全可能是在不斷重複他人的思想,自己卻不善於思考,甚至懶得思考,沒有判斷力。這樣,擁有的知識再多,他在生活中也可能會做出許多誤判而耽誤自己的人生。相反,像蘇格拉底那樣的人,逢人便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倒是富有智慧,因為他知道自己認知的局限性,才會不斷探究人性的本質和未知世界的奧秘。

今天很多人會花四十萬美元買一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以便有機會聆聽巴菲特的教誨。要論擁有的投資知識,世界上超過巴菲特的人非常多,而且還會越來越多;但要論對待財富的智慧,就很少有人能和巴菲特相比了。在過去,經常有一些有知識但無所敬畏的人說巴菲特的知識結構過時了,但幾年後事實證明巴菲特依然是對的,而嘲笑他的人早已不知躲到哪裡去了。這便是知識和智慧的差別。

我有一位朋友,算得上中國有金融知識的人之一。聆聽了巴菲特的教誨後,他說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後來,他又找到一位在他看來「中國有智慧的人」,那位智者幫他分析世界大勢,引導他投資全球兩個發展快的市場。五六年後,他在那兩個市場成了全世界重要的投資人,獲得了巨大的投資回報。這位朋友講,今天的世界不再缺乏有知識的人了,但有智慧的人依然鳳毛麟角。

我經常會把知識比作術,把智慧比作道,而道可以駕馭術。沒有智慧的知識,對人來講有時是一種負擔,知識越多,負擔越沉重,會把人困在其中。中國有句老話,「淹死會水的,打死會拳的」,說的就是人陷入對自己知識和技能的盲目自信,以至於做出了蠢事。因此,只有通過道來駕馭術才能做出有益的事。比如,一個人學會開車,這是掌握了技能,也就是掌握了術層面的知識;而懂得開車要遵守交通規則,要謹慎,則是理解了道。如果沒有開車之道,技術越高可能越危險。

遺憾的是,今天很多人只重視術層面的知識,卻忽視了道層面的智慧,結果過得很辛苦。這其中的道理也不難理解。世界上的知識有很多,學都學不完。雖然今天的人知識比過去的人多了很多,但依然是有限的。再博學的人在無限的知識面前也會黯然失色,也正是因此,莊子才會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感歎。這些人在面對未知世界時,依然感到不知所措。智慧則不同,因為智慧是富有創造性的,它不被有限所困,面對無限世界反而顯得生機勃勃,能夠創造出更多知識。有了智慧,只要有條件,再獲得知識反而會成為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

世界上的智慧有很多,任何人都需要瞭解和掌握的是基本的智慧,也就是「元智慧」。元智慧並不深奧,很容易掌握,但卻對我們的人生非常重要。掌握了這些智慧,不僅現有的知識不會成為負擔,任何未知世界也都會成為我們發展的舞臺。而在本書中,我就會重點討論要過好一生、實現職業理想和人生價值所需的各種基本智慧。

掌握知識的方法和獲得智慧的方法不同。知識可以通過學習去獲取,智慧則要靠悟來獲得。這個「悟」是指自己去覺悟、去領悟。一個道理,只有自己真正領悟了,使用起來才能融會貫通。因此,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學習,這是大家所熟悉的;獲得智慧的過程則是一種修行,這是很多人之前沒有體驗過的。

說到修行,很多人會想到高僧隱士。但實際上,對生活智慧的修行,是不可能在學者的書齋或者隱士的草廬中完成的,而要到大千世界去感知,去觸碰世間萬物,去體會人情冷暖。因此,我希望在讀完本書後,廣大讀者朋友能將所學的知識上升為智慧,這樣知識才能顯示出它們的價值。然後,希望你們能在智慧的引導下付諸行動,以此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吳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