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1】第4章我們一直逃避的真相,終究逃不掉
三十四歲那一年,我接受住院醫師的訓練,有一項任務是接受精神分析。那一天,我的心理分析師告訴我,我是被領養的。
當時我躺在沙發上,才剛進行完「自由聯想」(free-associating,編按:在心理分析治療中,鼓勵患者以完全自由的方式說出任何想法、意念或記憶)。我談起自己最近參加一場研討會,與會人士中有一群從小就被領養的成年人,他們談起如何尋找自己親生父母。
我的心理分析師問我,如果我是他們會怎麼做。我回答說,當然會去尋找親生父母。接著他說:「那就開始找吧!」
「你在說什麼?我是被領養的嗎?」「是的。」
「你怎麼會知道?」他之所以知情,是因為和我分居的妻子去看心理治療師。她的心理治療師在一場宴會上和我的心理分析師談話,然後問他:「李文斯頓醫師知道自己是被領養的嗎?」我的心理分析師回答:「他從來沒提過。」
不願面對的真相背後
原來早在好幾年前,我的妻子就從某個家族朋友那聽說這件事。但她覺得要不要告訴我這個事實,理當是我「父母」的權利。當她和他們討論後,他們拒絕了。於是,我的妻子把這件事告訴心理治療師,對方又告訴我的心理分析師,而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把這件事帶到精神分析的單向談話中。
這種徹底違背職業道德,說出患者隱私的行為,實在叫人震驚。但我至今仍感激我的心理分析師有勇氣這麼做。
這個消息讓我當下倉皇失措。我的父母從沒提過這件事,我也曾覺得奇怪,為什麼熱愛拍照的父親,從沒拍過我一歲以前的照片;另一件讓我疑惑的事情是,我是在曼菲斯(Memphis,位於田納西州)出生的,但當時我的父母都住在芝加哥。父親當時對我解釋,當時他在政府機關上班,因為短期公差才到田納西州。而我的出生證明文件上,清楚記載我是由他們所生—這當然是個謊言。
在我發現自己是被領養的身世不久前,我的母親剛過世,但我跟父親談論這個話題的狀況並不順利。我對父親的欺騙感到生氣,但同時理解他心中的恐懼:如果我知道真相,就不完全是他的兒子了。
尋找我的生身父母
老實說,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一事,讓我覺得相當興奮。知道自己在基因上並非注定跟父親一樣不可,我鬆了一口氣。我感到自由、好奇,還有一點飄飄然的感覺。
父親說他不記得太多領養的細節,還發誓從不曉得我的真實姓名。最後證明,這個說法也是假的。
我前往曼菲斯,並且聘請了一位律師。這位律師透過地方熟人關係和一些巧妙手段,取得這些年來一直被法院封存的領養紀錄。上面有我生父的名字:大衛.艾弗列德.傅爾克(David Alfred Faulk),以及生母的名字,露絲(Ruth)。原來,當年我被遺棄在田納西兒童之家。這是個惡名昭彰的販嬰機構,由不肖法官提供法院的讓渡書,而田納西兒童之家就把孩子送到全國各地的富裕家庭。
我打電話給父親,問他當年為我花了多少錢。許多人都想知道自己的身價,我知道我的:五百美元。
律師要我把尋人任務交給他,理由是「你不知道自己會找到什麼,有些孩子是精神病院的患者所生。」但我認為,不管發現任何事和任何人,自己都可以應付。我也相信,知道總比不知道好。
之後我找到的第一群人,是在我人生第一年照顧我的寄養家庭。當我開始根據曼菲斯市的電話簿打電話找人時,我手邊的線索只有一個姓氏。打到大概是第十通電話,當我表明自己的身分時,就聽到電話那頭的男人對某人說:「嘿,媽,是小博打來的。」
這位寄養家庭的女主人是個八十幾歲的老太太,我去拜訪的時候,她拿出我六個月大時的照片。她的先生經營加油站,小孩都沒有上大學。我試著想像自己現在操著一口田納西的慵懶口音,身上穿著技工制服,名牌上寫著「博」。
為了歡迎我回來,他們全家人聚在一起,並且告訴我,把我留在他們家的人是我的生母。她是密西西比州維克斯堡(Vicksburg)人。於是,我開始打電話給維克斯堡電話簿上姓傅爾克的人。很快就跟生母的姊姊通上電話,但是這次,我說自己是露絲老朋友的兒子,想請問露絲在哪裡。
她告訴我,露絲住在亞特蘭大市(Atlanta),在一間出版社工作。當我趕到那裡,打了通電話給露絲,直接告知我是誰,想要見她一面。當公寓大門打開時,我看見一個長得和我很像的人。對方問我:「你怎麼那麼久才來?」
過去的錯誤仍會有美好結果
我的生母露絲生於信仰虔誠的宗教家庭。本來是位老師,讓她未婚懷孕的那個男人不願意結婚,只願意支付非法墮胎的費用。於是她斷然拒絕,獨自旅行到曼菲斯生產,
然後把我留在那裡。她說,本來打算日後去接我,但當她打電話到那個機構時,已經晚了一步。結果她終生未婚,因為「覺得自己沒有那個資格」。當時她在小學教書。到了我就學年齡,便隨著我應該就讀的年級,每年更換任教班級。
我的生母從來不曾原諒自己,「沒有活在當下」。知道我現在一切安好,她才鬆了一口氣。而我則感謝她賜予我的生命。
當然,我也很好奇生父是怎樣的人。露絲給了我一個名字,不過,他在幾年前過世,留下一個女兒。我找到對方的住處後打了電話,心裡想著,我本來是獨子,最後卻多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
對方很高興接到我的來電,但令我意外的是,這個「妹妹」也是被領養的,一直想要尋找她的親生父母。所以,我們雖然有共同的父親,但還算得上是「親屬」關係嗎?我生父的太太沒有辦法懷孕,但他卻藏著親生兒子流落在外的祕密,不知道當時的他是怎麼想的?
之後,生父的女兒寄了張照片給我,這是我僅有一件關於他的東西。當下,我理解那些父親戰死沙場的遺孤,看著自己不記得或沒見過的父親老照片,心裡是什麼感覺。我彷彿在生父的眼中看見悲傷,如果能跟他講上一會兒話就好了。告訴他,我現在過得很好。他一時激情留下的錯誤,如今有了美好的結果。如果我不能愛他,但願我能給他一些平靜。
【摘文2】第12章 你上次開懷大笑是什麼時候?
請恕我直言,雖然有個概念叫做「正反情感並存的情緒」(ambivalence,矛盾心態),但事實上,人很難同時處理兩種情緒。
例如:緩解焦慮的常見標準做法之一是「深層肌肉放鬆法」,教導焦慮者如何放鬆骨骼肌,下次當他們發現自己又陷入焦慮情境,開始冒汗、心跳加速、過度換氣,感覺自己好像快不行了……一旦出現這些標準的恐慌症症狀時,就有辦法幫助自己。
你可以問問那些受憂鬱症所困的人一個問題,「你上次開懷大笑是什麼時候?」或是問問他們的家人,請家人試著回想一下,上一次看到患者開心的樣子是何時。通常我聽到的答案,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
那又如何?只是生活中的笑聲,有何大不了?
有些人只把「幽默感」當成嚴肅生活中的小插曲,而非快樂人生的重要元素和指標。
假如你問人們,他們有沒有幽默感?即使是在他們憂鬱沮喪的時候,通常回答都是「有」。(除此之外,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個好駕駛,儘管有大量證據顯示事實正好相反。)
人們所獨特擁有,幽默的力量
若是有人說自己富有幽默感,看起來卻特別陰鬱,有時我會請他講個笑話來聽聽。我知道,這對很多人來說是個不太公平的要求,因為每個人留意和記憶有趣事物的能力本來就不同。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所以就換我講一個笑話給他們聽,比如英國網站曾票選出來「全球最好笑的故事」:
兩個紐澤西獵人一同穿越森林。突然之間,其中一個人倒了下來,沒有呼吸。另一個人馬上掏出手機撥給九一一,他告訴電話那一頭的人:「我的朋友死了!」
對方回答:「先鎮定下來,我可以幫助你。首先,你必須確認他真的死了。」經過片刻沉默,傳來一聲槍響。
那個獵人又拿起電話:「好了,接下來呢?」
聽完這個故事的人們,反應各不相同。有些人不習慣從事物中找出有趣的部分,以致失去對事物驚奇的能力—而這正是幽默的本質。至於其他人,單純就是沒有心理準備,誰會想到一個精神科醫師竟會試著逗樂他們。
有時候,我會給那些嚴重缺乏幽默感的人一個家庭作業,請他們在下次諮商前,想出一個好笑的故事。
當人們面對深沉的絕望和焦慮而尋求治療時,這一切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幽默感在生命中之所以有強大的力量,是因為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的兩個特徵裡,其中一項就是「笑」的能力,另一個則是「思考自己死亡」的能力。
這兩項獨特的人類特質之間有一種聯繫,直指生命中最大矛盾的核心:即使面對必然會結束的生命,我們仍然可以活得快樂。讓人們做到這一點的,不只是我們懂得所謂的「以健康心態否定現實」。所有的幽默感,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針對人類的處境。自我調侃,就是承認我們為了阻擋時間掠奪,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勞,就像那個紐澤西獵人一樣。我們被種種不可控制的力量箝制,通常也包括自己的愚蠢,然而,我們始終不放棄。
充分體驗生活中常見的悲傷和荒謬,並且找到繼續生活的理由,就是一種勇氣的行為。鼓舞的力量就來自我們愛和笑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在面對生存這個重大問題時,必定會感覺到人生的不確定,若要接受無常及不安,就需要培養體驗快樂時刻的能耐。在這個意義上,所有幽默可說是「絞架幽默」(gallows humor)—在死亡面前,我們面帶微笑。
幽默感有益身體健康
有充分證據顯示,「幽默感」具有療癒效果。
美國編輯暨作家諾曼.卡森斯(Norman Cousins),曾以自身經歷寫了一本書(編按:一九七九年出版的《笑退病魔》〔Anatomy of an Illness〕),描述自己如何靠著看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的老喜劇片,治癒了自身難以診斷且令人身心耗弱的怪病。「大笑」能帶動體內的化學變化,對健康有益,而樂觀、有自癒效果的心態只是其中的好處之一。
有一種理論主張,心靈和身體會相互影響,因此我們對各種病痛的想法和感覺,足以影響康復的程度。早在現代醫學出現前,各種信仰治療師就會透過鼓舞病人,以樂觀的態度對抗疾病。這種方法的效果,當然不在話下。
直到現在,人們還是會前往法國的療癒聖地盧爾德(Lourdes,編按:天主教著名的朝聖地),在天然洞穴外成堆的柺杖和輪椅,就證實了信仰的力量。當然,你不會在那裡看見被丟棄的義肢,所謂的「奇蹟」畢竟仍有極限。這裡發生的是某種形式的加速療癒,全看信仰者有多相信神可以治癒他們的疾病。不過,這些結果已經夠神奇了。
幽默也是一種分享的形式,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分享歡笑,肯定我們在人生這條船上同舟共濟。在茫茫大海中,我們無法確定是否有任何救援,試圖自我控制只是妄想,但我們仍然繼續航行—攜手前進。
分享歡笑,對抗要命的悲觀
最近我見到一位患者和他的太太,太太抱怨說:「他再也不笑了。」先生也同意:「我的幽默感不見了。」他們最近剛旅行回來,太太的錢包和信用卡都遺失了。我說:「我太太也發生同樣的事,她的信用卡被偷,但是我還沒去掛失,因為那個扒手花錢沒有她凶。」我的患者聽了哈哈大笑。當我把這個故事轉述給太太聽時,她卻笑不出來。
悲觀主義者就跟慮病症(hypochondriacs,編按:擔心自己罹患極為嚴重的疾病)患者一樣,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都是對的—沒有人能活著離開這個地方。不過,悲觀主義就跟別的態度一樣,隱含大量自我實現的預言成分。如果我們用懷疑或敵對的態度跟人相處,他們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回應,無形中驗證了我們低落的期望。幸運的是,反之亦然。
但是,就跟所有法則一樣,總有例外存在,我們碰到的人未必都像鏡子般反射出我們的態度。假如,習慣性的樂觀也無法對抗偶爾的失望,那麼習慣性的悲觀,就是絕望的近親了。
初次見面時,我們通常會微笑以對。這麼做,不只是傳達友善之意。微笑也展示了「好的幽默感」,代表我們認同存在共同人性中的幽默感:事情或許嚴肅,但不用看得太認真。
三十四歲那一年,我接受住院醫師的訓練,有一項任務是接受精神分析。那一天,我的心理分析師告訴我,我是被領養的。
當時我躺在沙發上,才剛進行完「自由聯想」(free-associating,編按:在心理分析治療中,鼓勵患者以完全自由的方式說出任何想法、意念或記憶)。我談起自己最近參加一場研討會,與會人士中有一群從小就被領養的成年人,他們談起如何尋找自己親生父母。
我的心理分析師問我,如果我是他們會怎麼做。我回答說,當然會去尋找親生父母。接著他說:「那就開始找吧!」
「你在說什麼?我是被領養的嗎?」「是的。」
「你怎麼會知道?」他之所以知情,是因為和我分居的妻子去看心理治療師。她的心理治療師在一場宴會上和我的心理分析師談話,然後問他:「李文斯頓醫師知道自己是被領養的嗎?」我的心理分析師回答:「他從來沒提過。」
不願面對的真相背後
原來早在好幾年前,我的妻子就從某個家族朋友那聽說這件事。但她覺得要不要告訴我這個事實,理當是我「父母」的權利。當她和他們討論後,他們拒絕了。於是,我的妻子把這件事告訴心理治療師,對方又告訴我的心理分析師,而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把這件事帶到精神分析的單向談話中。
這種徹底違背職業道德,說出患者隱私的行為,實在叫人震驚。但我至今仍感激我的心理分析師有勇氣這麼做。
這個消息讓我當下倉皇失措。我的父母從沒提過這件事,我也曾覺得奇怪,為什麼熱愛拍照的父親,從沒拍過我一歲以前的照片;另一件讓我疑惑的事情是,我是在曼菲斯(Memphis,位於田納西州)出生的,但當時我的父母都住在芝加哥。父親當時對我解釋,當時他在政府機關上班,因為短期公差才到田納西州。而我的出生證明文件上,清楚記載我是由他們所生—這當然是個謊言。
在我發現自己是被領養的身世不久前,我的母親剛過世,但我跟父親談論這個話題的狀況並不順利。我對父親的欺騙感到生氣,但同時理解他心中的恐懼:如果我知道真相,就不完全是他的兒子了。
尋找我的生身父母
老實說,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一事,讓我覺得相當興奮。知道自己在基因上並非注定跟父親一樣不可,我鬆了一口氣。我感到自由、好奇,還有一點飄飄然的感覺。
父親說他不記得太多領養的細節,還發誓從不曉得我的真實姓名。最後證明,這個說法也是假的。
我前往曼菲斯,並且聘請了一位律師。這位律師透過地方熟人關係和一些巧妙手段,取得這些年來一直被法院封存的領養紀錄。上面有我生父的名字:大衛.艾弗列德.傅爾克(David Alfred Faulk),以及生母的名字,露絲(Ruth)。原來,當年我被遺棄在田納西兒童之家。這是個惡名昭彰的販嬰機構,由不肖法官提供法院的讓渡書,而田納西兒童之家就把孩子送到全國各地的富裕家庭。
我打電話給父親,問他當年為我花了多少錢。許多人都想知道自己的身價,我知道我的:五百美元。
律師要我把尋人任務交給他,理由是「你不知道自己會找到什麼,有些孩子是精神病院的患者所生。」但我認為,不管發現任何事和任何人,自己都可以應付。我也相信,知道總比不知道好。
之後我找到的第一群人,是在我人生第一年照顧我的寄養家庭。當我開始根據曼菲斯市的電話簿打電話找人時,我手邊的線索只有一個姓氏。打到大概是第十通電話,當我表明自己的身分時,就聽到電話那頭的男人對某人說:「嘿,媽,是小博打來的。」
這位寄養家庭的女主人是個八十幾歲的老太太,我去拜訪的時候,她拿出我六個月大時的照片。她的先生經營加油站,小孩都沒有上大學。我試著想像自己現在操著一口田納西的慵懶口音,身上穿著技工制服,名牌上寫著「博」。
為了歡迎我回來,他們全家人聚在一起,並且告訴我,把我留在他們家的人是我的生母。她是密西西比州維克斯堡(Vicksburg)人。於是,我開始打電話給維克斯堡電話簿上姓傅爾克的人。很快就跟生母的姊姊通上電話,但是這次,我說自己是露絲老朋友的兒子,想請問露絲在哪裡。
她告訴我,露絲住在亞特蘭大市(Atlanta),在一間出版社工作。當我趕到那裡,打了通電話給露絲,直接告知我是誰,想要見她一面。當公寓大門打開時,我看見一個長得和我很像的人。對方問我:「你怎麼那麼久才來?」
過去的錯誤仍會有美好結果
我的生母露絲生於信仰虔誠的宗教家庭。本來是位老師,讓她未婚懷孕的那個男人不願意結婚,只願意支付非法墮胎的費用。於是她斷然拒絕,獨自旅行到曼菲斯生產,
然後把我留在那裡。她說,本來打算日後去接我,但當她打電話到那個機構時,已經晚了一步。結果她終生未婚,因為「覺得自己沒有那個資格」。當時她在小學教書。到了我就學年齡,便隨著我應該就讀的年級,每年更換任教班級。
我的生母從來不曾原諒自己,「沒有活在當下」。知道我現在一切安好,她才鬆了一口氣。而我則感謝她賜予我的生命。
當然,我也很好奇生父是怎樣的人。露絲給了我一個名字,不過,他在幾年前過世,留下一個女兒。我找到對方的住處後打了電話,心裡想著,我本來是獨子,最後卻多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
對方很高興接到我的來電,但令我意外的是,這個「妹妹」也是被領養的,一直想要尋找她的親生父母。所以,我們雖然有共同的父親,但還算得上是「親屬」關係嗎?我生父的太太沒有辦法懷孕,但他卻藏著親生兒子流落在外的祕密,不知道當時的他是怎麼想的?
之後,生父的女兒寄了張照片給我,這是我僅有一件關於他的東西。當下,我理解那些父親戰死沙場的遺孤,看著自己不記得或沒見過的父親老照片,心裡是什麼感覺。我彷彿在生父的眼中看見悲傷,如果能跟他講上一會兒話就好了。告訴他,我現在過得很好。他一時激情留下的錯誤,如今有了美好的結果。如果我不能愛他,但願我能給他一些平靜。
【摘文2】第12章 你上次開懷大笑是什麼時候?
請恕我直言,雖然有個概念叫做「正反情感並存的情緒」(ambivalence,矛盾心態),但事實上,人很難同時處理兩種情緒。
例如:緩解焦慮的常見標準做法之一是「深層肌肉放鬆法」,教導焦慮者如何放鬆骨骼肌,下次當他們發現自己又陷入焦慮情境,開始冒汗、心跳加速、過度換氣,感覺自己好像快不行了……一旦出現這些標準的恐慌症症狀時,就有辦法幫助自己。
你可以問問那些受憂鬱症所困的人一個問題,「你上次開懷大笑是什麼時候?」或是問問他們的家人,請家人試著回想一下,上一次看到患者開心的樣子是何時。通常我聽到的答案,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
那又如何?只是生活中的笑聲,有何大不了?
有些人只把「幽默感」當成嚴肅生活中的小插曲,而非快樂人生的重要元素和指標。
假如你問人們,他們有沒有幽默感?即使是在他們憂鬱沮喪的時候,通常回答都是「有」。(除此之外,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個好駕駛,儘管有大量證據顯示事實正好相反。)
人們所獨特擁有,幽默的力量
若是有人說自己富有幽默感,看起來卻特別陰鬱,有時我會請他講個笑話來聽聽。我知道,這對很多人來說是個不太公平的要求,因為每個人留意和記憶有趣事物的能力本來就不同。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所以就換我講一個笑話給他們聽,比如英國網站曾票選出來「全球最好笑的故事」:
兩個紐澤西獵人一同穿越森林。突然之間,其中一個人倒了下來,沒有呼吸。另一個人馬上掏出手機撥給九一一,他告訴電話那一頭的人:「我的朋友死了!」
對方回答:「先鎮定下來,我可以幫助你。首先,你必須確認他真的死了。」經過片刻沉默,傳來一聲槍響。
那個獵人又拿起電話:「好了,接下來呢?」
聽完這個故事的人們,反應各不相同。有些人不習慣從事物中找出有趣的部分,以致失去對事物驚奇的能力—而這正是幽默的本質。至於其他人,單純就是沒有心理準備,誰會想到一個精神科醫師竟會試著逗樂他們。
有時候,我會給那些嚴重缺乏幽默感的人一個家庭作業,請他們在下次諮商前,想出一個好笑的故事。
當人們面對深沉的絕望和焦慮而尋求治療時,這一切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幽默感在生命中之所以有強大的力量,是因為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的兩個特徵裡,其中一項就是「笑」的能力,另一個則是「思考自己死亡」的能力。
這兩項獨特的人類特質之間有一種聯繫,直指生命中最大矛盾的核心:即使面對必然會結束的生命,我們仍然可以活得快樂。讓人們做到這一點的,不只是我們懂得所謂的「以健康心態否定現實」。所有的幽默感,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針對人類的處境。自我調侃,就是承認我們為了阻擋時間掠奪,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勞,就像那個紐澤西獵人一樣。我們被種種不可控制的力量箝制,通常也包括自己的愚蠢,然而,我們始終不放棄。
充分體驗生活中常見的悲傷和荒謬,並且找到繼續生活的理由,就是一種勇氣的行為。鼓舞的力量就來自我們愛和笑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在面對生存這個重大問題時,必定會感覺到人生的不確定,若要接受無常及不安,就需要培養體驗快樂時刻的能耐。在這個意義上,所有幽默可說是「絞架幽默」(gallows humor)—在死亡面前,我們面帶微笑。
幽默感有益身體健康
有充分證據顯示,「幽默感」具有療癒效果。
美國編輯暨作家諾曼.卡森斯(Norman Cousins),曾以自身經歷寫了一本書(編按:一九七九年出版的《笑退病魔》〔Anatomy of an Illness〕),描述自己如何靠著看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的老喜劇片,治癒了自身難以診斷且令人身心耗弱的怪病。「大笑」能帶動體內的化學變化,對健康有益,而樂觀、有自癒效果的心態只是其中的好處之一。
有一種理論主張,心靈和身體會相互影響,因此我們對各種病痛的想法和感覺,足以影響康復的程度。早在現代醫學出現前,各種信仰治療師就會透過鼓舞病人,以樂觀的態度對抗疾病。這種方法的效果,當然不在話下。
直到現在,人們還是會前往法國的療癒聖地盧爾德(Lourdes,編按:天主教著名的朝聖地),在天然洞穴外成堆的柺杖和輪椅,就證實了信仰的力量。當然,你不會在那裡看見被丟棄的義肢,所謂的「奇蹟」畢竟仍有極限。這裡發生的是某種形式的加速療癒,全看信仰者有多相信神可以治癒他們的疾病。不過,這些結果已經夠神奇了。
幽默也是一種分享的形式,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分享歡笑,肯定我們在人生這條船上同舟共濟。在茫茫大海中,我們無法確定是否有任何救援,試圖自我控制只是妄想,但我們仍然繼續航行—攜手前進。
分享歡笑,對抗要命的悲觀
最近我見到一位患者和他的太太,太太抱怨說:「他再也不笑了。」先生也同意:「我的幽默感不見了。」他們最近剛旅行回來,太太的錢包和信用卡都遺失了。我說:「我太太也發生同樣的事,她的信用卡被偷,但是我還沒去掛失,因為那個扒手花錢沒有她凶。」我的患者聽了哈哈大笑。當我把這個故事轉述給太太聽時,她卻笑不出來。
悲觀主義者就跟慮病症(hypochondriacs,編按:擔心自己罹患極為嚴重的疾病)患者一樣,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都是對的—沒有人能活著離開這個地方。不過,悲觀主義就跟別的態度一樣,隱含大量自我實現的預言成分。如果我們用懷疑或敵對的態度跟人相處,他們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回應,無形中驗證了我們低落的期望。幸運的是,反之亦然。
但是,就跟所有法則一樣,總有例外存在,我們碰到的人未必都像鏡子般反射出我們的態度。假如,習慣性的樂觀也無法對抗偶爾的失望,那麼習慣性的悲觀,就是絕望的近親了。
初次見面時,我們通常會微笑以對。這麼做,不只是傳達友善之意。微笑也展示了「好的幽默感」,代表我們認同存在共同人性中的幽默感:事情或許嚴肅,但不用看得太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