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成功的價值──幸福才是終極目標
如果你總是盯著自己的缺點,沉浸於過去的失敗,那麼人生回報給你的,絕不會是美酒般的甘甜。
──富蘭克林.羅斯福

成功和幸福都要擁有
許多人將成功視為人生的終極目標,認為只要功成名就,就能獲得幸福。然而,成功與幸福並不完全劃上等號。如果一個人全心投入追逐成功,卻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快樂,那麼最終可能發現,成功並未帶來真正的滿足感。
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對成功的渴望與日俱增,認為成功代表著財富、名聲、地位,甚至是人生的意義。然而,成功究竟是什麼呢?它通常被定義為實現目標的過程,無論是賺取財富、發表論文,還是創立企業,成功的標準多數與外在成就有關。然而,這種成功的衡量方式,真的能帶來持久的快樂嗎?
幸福的定義則更為主觀,它是一種內心的感受,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滿足感的能力。幸福可以來自與親友共度時光、漫步於山間林道、靜靜地閱讀一本好書,甚至只是沉浸在當下的寧靜之中。幸福並非來自於單純的成就,而是來自於對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指出,成功雖然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但真正的幸福來自於更深層的心理狀態,例如擁有正向的人際關係、對人生的意義感、以及持續的自我成長。
企業家亞歷山大年輕時是一名金融分析師,畢業於世界知名的商學院,進入投資銀行工作後,他以為高薪與職場成功能帶來快樂。然而,當他達成目標,晉升為管理階層後,卻發現自己日漸疲憊,生活被無止境的會議與壓力填滿。他擁有財富與名聲,卻失去了內心的寧靜。
有一天,他偶然參加了一場藝術展覽,看到了一幅畫作──畫中的老者坐在湖邊垂釣,臉上洋溢著平靜與滿足。這讓他開始思考:「難道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嗎?」最終,他選擇辭去高薪的職位,搬到小鎮開始自己的藝術創作,並將投資經驗應用於幫助新創公司發展。他發現,當自己不再執著於外在成就,而是尋找真正熱愛的事物時,內心才開始感受到快樂。
心理學研究顯示,許多人誤以為獲得更多的財富、地位或權力,就能帶來更大的幸福。然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研究顯示,當收入超過一定程度後,額外的財富並不會顯著提升幸福感。相反地,收入較高的人往往承受更大的壓力,反而難以真正享受生活。
這說明,當我們過度追求成功,卻忽略了生活本身的價值時,可能會陷入「成功的陷阱」──即便我們實現了目標,內心仍舊感到空虛。這正是許多人在人生高峰時,仍然感到不滿足的原因。
在我們的社會中,「成功」往往被定義為擁有財富、權力或社會地位,而「幸福」則被視為成功的附屬品。然而,這種觀念值得重新審視。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對生活的熱愛、對關係的珍惜,以及對內在價值的肯定。
心理學家愛德華.迪西(Edward Deci)與理查德.萊恩(Richard Ryan)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類的幸福來自於三個核心需求:自主性(Autonomy)、能力感(Competence)與關聯性(Relatedness)。換句話說,當我們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人生,感受到自身的能力,並擁有深厚的人際關係時,才會真正感到幸福。
有一位年輕的小提琴家,從小夢想成為世界頂尖的音樂家。他日以繼夜地練習,甚至犧牲了與朋友、家人相處的時間,只為了達成心中的目標。然而,在某次比賽獲得冠軍後,他卻發現自己的內心並未因此感到真正的快樂。這時,他的一位老師告訴他:「如果拉琴讓你快樂,那麼你已經成功了,為什麼還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成就呢?」
這句話讓他開始反思,他意識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是音樂本身,而非獲獎帶來的榮耀。從那時起,他改變了練習的心態,不再為了競爭而彈奏,而是為了享受音樂的美好。他發現,當自己放下對「成功」的執念時,內心反而獲得了更多的自由與快樂。
在人生的旅程中,成功固然重要,但幸福才是最終的目標。我們應該學會欣賞當下,珍惜眼前的人與事,而非盲目追逐社會賦予的成功標準。當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這一點時,或許會發現,幸福早已在我們身邊,等待我們去發掘。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