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不安:因為我們無從得知未來

每個人在一天結束、準備入睡時,都有專屬的睡前儀式。
以我為例,我會一邊默念「安定感」這個詞──這代表一種保持不變和穩定的狀態──一邊做伏地挺身。當我以正確的姿勢、穩定的速度,反覆撐起和落下雙臂,同時調整呼吸,那些整日縈繞心頭的不穩定情緒和狀況,便會逐漸從腦海和心中消散,心情會變得平靜,也更容易入睡。
有句話說:「人生就是在活著的過程中不斷重生。」人的一生隨著時間的波濤載浮載沉,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永遠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以及事情會如何發展。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總是帶來不安,對生活抱有畏懼是人之常情。

父親過世後,母親一肩扛起撫養我們兩兄弟的重擔,面對著不確定的未來,她每隔兩三年就會去一次「哲學館」。
年幼的我對哲學館一無所知,總是好奇地問母親:
「媽媽,哲學館是什麼地方?」
母親解釋說,那是通過解讀生辰八字預測吉凶禍福的地方。我又追問:
「是嗎?那為什麼要去呢?」
「什麼?不要老是問這些問題,去就是去。你在家乖乖待著,我很快就回來!」
我不放棄追問:「哪有『去就是去』這種事!」但母親不再多作解釋。

歲月如梭,我漸漸長大了,開始懂事,也稍微明白些人情世故。某一天,我和母親在客廳一起看電視,螢幕上正播著一位知名藝人去哲學館詢問「財運」。母親突然開口:
「起周,你知道我當年為什麼去哲學館嗎?因為那裡會說我想聽的話。他們告訴我,我一個人也能把你們兩兄弟養大,還說你們的人生會很順遂。我在撫養你們的時候,很需要有人對我說這些話。」
「……」

我沒有作聲,只是瞪大眼睛望著母親。雖然無法完全理解母親的話,但從她的眼神和語氣,我隱約明白她想表達什麼。
我眨著眼,心想:母親花在那裡的錢,也許就是她用來消除心中不安的代價吧。

面對未知或遠超過自己能力的事物時,恐懼總會不期而至。除了已逝之人,沒有人能在面對陌生而龐大的對象時毫無畏懼。
我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稀釋不安的濃度。有些人選擇冒險,直面那個未知的存在,為了揭開它的真相;而有些人則選擇向他人尋求慰藉與鼓勵,把那些溫暖的話語注入被不安籠罩的心房。對後者而言,一句溫暖的話語能成為他們度過艱難時期的支柱,倘若聽不到那樣的話,他們的生活可能會陷入沮喪和失落。

每個人都有渴望從別人口中聽到的話。

那些話能沖淡令人心神不安的恐懼濃度,或將之徹底驅散。只不過,每個人尋求那些話的方式和途徑各不相同。


安慰:減輕痛苦的行為

每次翻閱報紙時,我都會特別花時間細讀社會版和國際版內容,透過了解國內外發生的大小事件,我得以窺見現代人的心思是如何變化,以及如何被分散。這過程對我來說彌足珍貴,能讓我從日常生活汲取寫作靈感,創作簡樸的小品散文。
幾年前閱讀國際新聞時,一則報導深深吸引我的目光。那是關於英國一名六歲男孩「亞瑟」受虐致死的慘劇。當時那個孩子長期營養不良,幼小的身軀布滿了數百處瘀傷。
家用監視器清楚拍下亞瑟最後的模樣。飢餓難耐的他在黑暗中輾轉難眠,不停啜泣求救,但是回應他的只有無盡的寂靜。無依無靠的亞瑟整夜哭喊。
「沒人愛我!沒人給我吃的!」

依靠的「依」是由「人」和「衣」組成的,象徵人類需要衣物抵禦寒冷,反映出人類的脆弱和容易受傷。
生活中,各種形式的寒冷總會侵襲我們的身心,可惜並非每個人都擁有足以禦寒的衣物。
當我們無處傾訴內心的痛苦,或是面對難以獨力承擔的考驗時,我們會把臉埋進枕頭,任淚水肆意流下,熬過一個又一個未眠之夜。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會深刻體會到人生的無常和空虛……
回想幾年前,社會各個角落還能見到願意鼓勵與支持他人的人,讓身處困境的人有所依靠。但是,不知從何時起,這樣的溫暖身影似乎悄然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如今,那些傳遞安慰的話語不再像從前那般受到關注。
相反地,人們似乎更喜歡用「毒雞湯」激勵大眾覺醒和奮發的專家。滿口犀利批評的毒舌專家活躍於各大媒體與演講場合,他們理直氣壯地高喊:
「現在這個時代,光靠安慰解決不了現實中的煩惱和問題。『安慰』這種肉麻的詞早就過時了。」

是這樣嗎?哪怕是再堅強的人,當生活動盪不安時,也會本能地想依靠某人或某種事物。當生命的原野吹起凜冽寒風時,沒人能憑自身的溫暖獨自堅持下去。
有些人自誇無須依賴別人,能獨自承受一切。殊不知在他們這麼想的那一刻,早已不知不覺地依靠他人的溫暖,在現實中堅持下去。
我自己就是如此。平日就算遇到煩惱或困難,我也很少向他人求助或傾訴。但每當度過艱難的一天後,仍會渴望他人的安慰。
在那種日子裡,我會想著「今天讀到了一段帶給我溫暖的文字……」,將它當成枕頭般枕著入睡,被沉重現實壓到變形的心情就能慢慢舒展開來。

究竟什麼才算是安慰?為了撫平他人的痛苦和悲傷,我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舉動,是否都能成為他人的慰藉?
每個人痛苦的理由和原因都不同,因此安慰的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世上並不存在著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撫慰方法,所以我也無法說明白,何謂完美的安慰。
不過,對於什麼會妨礙安慰的效果,我倒是略有心得。那些不切實際的解決方案,或刻意擺出智者姿態,向陷入苦惱的人說些冠冕堂皇的安慰之詞,都無法真正撫慰傷痛。
每次我聽到那種話,除了感受不到絲毫的慰藉,更會產生抗拒和不快。

有一定重量的物體,
不用特意施力,
也會從高處滾向低處。
但安慰不會用這種方式傳遞。

我們無法居高臨下地安慰他人。
唯有在平等的地面上,言語才能傳達出安慰。
因此,若想安慰別人,在匆忙說出溫暖的話語之前,應先調整至與對方心靈同等的高度。
需要安慰的人,沒有力氣抬頭仰望那些比自己更高處的人。


全力:有些事無論多努力還是做不到

某天,我去家附近的超市購買一些必須親自挑選的食材。在我推著購物車穿過收銀臺時,我注意到前方一對看似夫妻的人正在嚴肅地交談。
女人輕嘆口氣說:
「親愛的,繼續拖下去不行,我們盡快決定吧。」
男人沒有回答,只是側過頭望向落地窗外的風景,沉思片刻後無力地說:
「我以為只要盡力就不會失敗,但事情卻不如我願。創業新手想在這行生存,真的太難了,我在想是不是該放棄了……」

雖然我猜不透他提到「失敗」、「放棄」這些字眼的具體原因,但這些詞彙卻是每個人生命中的常客,所以我不禁點了點頭。

沒有人沒經歷過失敗,沒有。
世上成功者永遠是少數,
失敗者才是多數。
或許失敗才是生活的本質,
而不是成功。

不過,每個人面對失敗的態度和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能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有人在慘敗面前依然保持冷靜,重燃挑戰的鬥志;也有人因無法承受失敗,深陷在挫敗感中,久久無法自拔。

我突然想起中學時期,教室牆上那句醒目的標語「全力以赴」,時時提醒我們努力的重要性。
曾幾何時,我也曾懷抱那樣的信念,將它作為逐夢的動力。但直到畢業進入社會,我才恍然大悟,那樣的口號何其空洞無力。
我並不是否定全力以赴的價值。努力與堅持的重要性依然不變,但人生中不必事事竭盡全力,有時候適度保留也是必要的。
隨著各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純粹靠努力就能達成的目標越來越少,而單憑個人之力難以企及的事物卻越來越多。「只要做,就一定行」這類口號雖能激勵人心,但如果過度相信,反而會對瞬息萬變的現實無所適從。
況且,人不是機器,不可能把精力平均分配到每件事上,事事全力以赴。有些事情需要集中火力完成,有些則該有所保留,採取更務實的策略,為下一次的挑戰保留餘力。

因此,當反覆失敗讓身心疲憊不堪時,與其像擰乾毛巾般榨乾最後一滴力氣、耗盡所有能量,更明智的選擇是果斷放棄無謂的堅持,及時止損,為未來做好準備。
當然,要藉由「明智的放棄」迅速釐清局面,這需要比開始時更大的勇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