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重新定義真正的「富有」(節錄)


當右前輪懸在陡峭的峽谷上空,下方是暴雨激起的洶湧激流時,我緊張地乾笑了幾聲,想安撫車上的所有人,包括我自己。但這招顯然失敗了,大夥兒都察覺到我毫無把握,車內原本的靜默,瞬間凝結成令人窒息的死寂。
當時我們正行駛在通往盧安達火山國家公園(Parc National des Volcans)的主要山路上。如果安全抵達目的地是唯一考量,我們根本不必著急,大可放慢車速,停下來欣賞風景,等雨勢減弱再上路。但問題是,午後天色暗得很快,而且我們得知,此刻我們正駛在熱帶風暴圈中,必須在道路封閉前趕到山頂,否則就得調頭,開車下山返回盧安達的首都吉佳利(Kigali)。到時候,我們將不得不頂著黑夜,在季風的暴雨中趕路。
讓我心跳加速的,是糟糕的天候和路況嗎?不是。這趟旅程的終點,是一場千載難逢的體驗:我們將穿越兩座火山間的茂密雨林,尋找一群銀背山地大猩猩(silverback mountain gorilla)。
不過,這本書不是談盧安達遊記。書裡雖然充滿我們的故事,但主角其實是你。
你上次經歷永生難忘的體驗是什麼時候,即使只是一件令人難忘的小事,或是某個初體驗?是幾個月前嗎?還是幾年前的事了?
你上次心想「好想試試這個!」然後給自己一個模糊的承諾「改天吧」,最後把它拋到腦後,是什麼時候?是上週、還是昨天?
或許你的日子過得還不錯。有份好工作、美滿的家庭,隨時能享受生活的小確幸。看著眼前的日子,你覺得:「雖然不完美,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該知足了。」
但心底總是有個聲音在問:「人生難道就只有這樣嗎?是不是還能再更精彩一些?」
對許多人來說,隨著年齡增長,當生活長期陷入工作和家庭常態時,那種安於現狀的心態會越來越強烈。你太專注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這確實不容易),因此停止了探索與學習,也不再為你真正想做的事情騰出時間。你總是告訴自己,那些「千載難逢」的體驗可以再等等,等畢業、等工作穩定、等升職、等存款多一點、等沒那麼忙、等孩子大一些、等退休再說。
歲月流逝,那個「改天」卻始終遙不可及。你總是在某些時刻,比如生日、跨年夜,或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感到時光飛逝,內心深處冒出那股想活得更精彩的渴望。
別再忽視那種感覺了,你已經忽視了一輩子,它從未自動消失。別再蹉跎,現在就採取行動吧!

我們為何寫這本書

這裡說的「我們」,是指我(布莉姬.希爾頓),以及我相識十幾年的創業夥伴兼摯友喬.赫夫。我們都來自美國中西部的月光族家庭,沒有人脈,沒上過大學,同時打好幾份工維生,當然也沒中過樂透。好吧,有一次我們兩個都中了最低獎的2美元,但馬上轉手去買了歡樂時段的優惠啤酒。
然而,我們的冒險故事不只是在叢林裡追尋稀有動物。這些年來,我們也去冰島追逐極光,在祕魯的聖谷(Sacred Valley)與馬丘比丘仰望星空,漫步在中國長城上人跡罕至的路段,騎摩托車橫越越南,在寮國與僧侶一起修行,偷偷穿越坦尚尼亞邊境去窺探獵豹,在印尼偶然看到鬥雞比賽,在韓國接受時尚雜誌的專訪,在大溪地與鯊魚共泳,騎著駱駝環繞埃及金字塔,在死海體驗無重力漂浮,在蘇格蘭的鬧鬼古堡為威士忌品牌當模特兒,在挪威乘坐馴鹿雪橇,在泰國的大象保護區工作,在以色列牧羊,在日本與獼猴共浴,更走遍了美國五十州,遇見形形色色的人。
我們是怎麼做到這些事的?以及出於什麼理由?老實說,我們兩個從小胸無大志,從沒想過要尋找最好的生活方式。
和許多在經濟不穩的環境中成長的人一樣,我們從小就只想變得富有。不是那種追求「豐富人生閱歷」的富有,而是一般世俗定義的富有:住豪宅、開法拉利跑車的奢華生活,或者至少是達到「想吃美食就能隨時上高級餐廳」的經濟自由。
但過程中,有個東西變了:我們對財富的看法變了。隨著人生的起起落落,我們意外發現了一個多數人太晚才領悟的道理──那個應該顯而易見、卻往往遭到忽視的真相。
我們的經歷,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這個領悟徹底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我們相信那也會改變你的生命軌跡。
大家會找理財顧問來協助理財,而我們寫這本書,是為了當你的「體驗顧問」。因為隨著經驗累積,我們越來越確信:最重要的事,是幫助大家打造充滿豐富體驗的精彩人生。

什麼是真正的財富?

試想以下的場景:你即將退休,去銀行查看你的畢生積蓄,櫃員卻一臉茫然地對你說:「抱歉,我看到您確實開了戶,但從來沒存過錢,所以您的帳戶是空的。現在開始存已經太遲了。」
等等,這是怎麼回事?你明明打算要存錢的,只是⋯⋯你一直沒抽出空檔去做。
可惜的是,這種情況天天都在上演,只是換成了人生最寶貴的財富:經歷。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後悔的往往不是做過什麼,而是那些沒做的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訪問數千名臨終者,問他們此生最大的遺憾時,答案都與金錢無關。高達76%的受訪者表示:「沒活成我想要的樣子。」
想想看,這表示每四個人中,就有三人後悔沒為自己而活,沒去做他們真正想做的事。
關於財富與幸福的關係,我們一生都被灌輸了某種觀念。可惜這套觀念問題重重,更扭曲了我們的人生優先順序。
問題首先出在財富的定義,我們一直被灌輸以下的公式:

財富 = 貨幣 × 很多 !

無論你身在何方,用的是美元、日圓、比索,還是英鎊,我們學到的都是用貨幣來衡量財富。
我們也學到,只要累積足夠的財富,就能獲得安全感,感到放心,進而感到快樂(亦即大致上沒有遺憾)。這個公式看起來像這樣:

金錢 × 很多 = 快樂!

但人生根本不是那樣運作的。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事實,因為一般人臨終躺在病榻上時,不會用物質財富來評價他的一生。在醫院裡,沒有人會含淚要求:「讓我再看一眼我的錢包吧!」墓碑和訃聞上不會寫著「死時銀行存款有1,000萬」。葬禮上,更不會聽到有人說:「我愛鮑伯,他真有錢,他的持股讓他顯得格外有趣。」
鮑伯的同事會談起和他一起在動物收容所當志工的時光;他的孩子會回憶小時候全家去國家公園的旅行;妻子會提起他們每天一起看日落的時刻。
他們談論的是鮑伯的人生經歷。

……

於是,我們開始重新思考「致富」的真正含義。如果把人生體驗視為最重要的財富,主動規劃並認真投入,那會對我們的生活、健康、事業、人際關係,帶來怎樣的改變?

展開史上最大的人生體驗調查

為了解開這個問題,我和喬決定親自實驗,嘗試各種新奇體驗。我們向武士大師學藝、和艾迪塔羅德雪橇比賽(Iditarod)的冠軍一起搭乘狗拉雪橇、當養蜂人、搭熱氣球、學當空中飛人、表演脫口秀、體驗汗蒸浴、狩獵與採集自己的食物、去上農場學校、烘焙咖啡豆、自釀葡萄酒,品嘗各種「地方美食」(例如巴掌大的狼蛛、牛腦、三百年的格陵蘭鯊魚肉、雞肉刺身、活章魚、天竺鼠等等。其實還有很多,但我怕善待動物組織〔PETA〕來找我麻煩。幸好目前還沒出現「善待狼蛛協會」)。至於衝浪、滑板、單車旅行、登山、跌倒、在探索新地方時迷路,這些體驗更是多到數不清。
然而,這些體驗不只關乎我們自己。過程中,我們在瓜地馬拉協助建校、在海地安裝淨水系統、在印尼協助人口販運的受害者、在全美各地植樹、為世界各地的聽障者提供助聽器,更協助許多人實現他們的目標、夢想和體驗。
我們獲得了無數歡樂,但也經歷過恐懼、失敗、難堪、不適與掙扎。不是每段體驗都很輕鬆愉快。事實上,最珍貴的體驗通常都不輕鬆,所以才會深深地改變我們。有些最有意義的體驗,完全沒照我們的計畫進行。幸好,我們的快樂與財務狀況無關。許多最美好的經歷,反而是發生在我們經濟最拮据的時候。
如果這是我們的感受,那麼其他人又是怎麼想的?我們如何從別人的成功與失敗中學習?於是,我們開始詢問親友:
「你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是什麼?最大的遺憾又是什麼?」
這個念頭促使我們走訪養老院,與長者促膝長談。還有誰比他們更懂得分享人生智慧與反思?這些對話令人動容,但也帶著幾分酸楚,因為每段真摯的故事都印證了我們的論點:隨著時日無多,遺憾變得日益清晰。這激發了我們擴大規模,展開史上最大的人生體驗調查,橫跨各年齡層、遍及全球,總共有2萬多人參與。
我們的研究發現了明確的模式:有些人成為我們所謂的「體驗富翁」,有些人陷入「體驗破產」,而且再也沒有翻本的機會。為了寫這本書,我們將這些模式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步驟,以突破障礙,獲得我們最渴望的人生體驗。

……

現在,該告別將就的人生了

這本書是由我和喬合力撰寫的,我們輪流執筆一章,透過分享親身經歷與觀點來詮釋每個重要的概念。翻開這些篇章,你將學會如何調整人生方向,以創造更多有意義的體驗,讓生命不留遺憾。這不是空喊「追逐夢想」的心靈雞湯,而是一本結合科學研究、充滿實用方法的「人生體驗指南」。我們的故事只是引子,證明每個人都能活出值得自豪的人生篇章。
在第一部中,你會了解,累積人生體驗為什麼是你該做的最重要投資、如何看清你這輩子真正渴望什麼,以及為何你必須盡快行動。第二部帶你了解各種阻礙(呃,其實都是藉口),並學會消除這些障礙。第三部,你將探索活出充滿故事的人生的具體方法:該關注什麼?為什麼每種體驗都很重要?以及如何讓大大小小的體驗成為你的日常。
只固守在工作、學業、照顧家庭、日常瑣事等熟悉的基本生活軌道上,不僅會讓你的人生陷入貧乏,也限制了你能為他人乃至於世界所帶來的價值,甚至可能縮短壽命。所以,如果你想在臨終時覺得此生無憾,現在就必須行動,一刻也不能耽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