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畫家的啟示
▌創造你的願景
暫且想像你是個畫家,你的生活正是你在創造的那幅畫。
你站在工作室的中央,四周安靜無聲,從北方窗戶透進來的光線十分柔和、完美,溫潤而飽滿。你的面前有一幅空白畫布,右手邊是調色盤,上面擺滿了顏料。畫筆按大小與種類整齊排列著。你可以聞到顏料的濃烈氣味,聽見寂靜的聲音,此刻只有你獨自一人。你已經準備就緒。
那麼接下來呢?
關於創造過程的第一個問題是:「我想創造什麼?」
這個問題將產生一個決定。你應該會從心中的畫面開始。此時,你的腦海裡會浮現出某個景象,也許是一個靜物、一張面孔、一場運動場景,或是一片風景。(畫家往往非常清楚自己想在畫布上重現什麼樣的畫面。)或者,你的畫面重點可能著重在顏色與質感,而非具體畫面。(有些畫家並不十分在意畫作的實際相似度,而是對其視覺衝擊力的抽象表達更感興趣。)
無論是具體還是抽象,作為畫家的你,心中總有一個畫面。在將生活當成藝術來創造時,你要運用的原則是:對於你想要獲得的結果,有個明確概念與想法。清楚自己想要建構什麼樣的生活。
▌為你想要的生活打草稿
有些人會突然靈光一閃,瞬間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們的願景從開始到結束都清晰如一。這種情況極為罕見,尤其創造主題是一個人的生活。
我們更常見的情況是,起初想法只是一顆小小的種子,然後才開始萌芽、成長,最後發展為你渴望的結果、一個完整的願景。這樣的願景,是隨著時間逐步形成的。你對自己的想法投入越多精力,你對它們的認識也就越深。
畫家們發展想法的另外一種方法是透過草稿或草圖來完成。在他們正式動筆前,通常會繪製大量草稿來深入了解自己的願景。因此,當你開始構思自己的生活時,也可以進行一些類似藝術家畫草稿的小實驗。例如,你想成為一名專業的時尚攝影師,那麼你可以選擇參加專業課程,或者練習為朋友拍攝,假裝是在替時尚雜誌拍攝專題。你甚至可以詢問當地服飾店,是否能拍攝他們最新的展示品。你所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在試水溫、練習、累積經驗,並且進一步了解你想要的生活體驗。每一次行動就像畫一幅草稿,幫助你研究、探索正在醞釀的未來願景。
或者,也許你想移居法國,那麼與其貿然放棄現有的生活,做出重大的搬家決定,你可以先去那裡度個假,學習法語,加入法語社團練習語言。先研究法國的文化、歷史、就業市場、生活成本等。藉由不斷試驗這個想法的可行性,反覆「試穿」你的願景,看看它是否合身。這就像是在打草稿,讓你的願景慢慢成型、逐步建構起來。隨著每一次的行動嘗試或打草稿的過程,都會讓你對內心真實的渴望有更深刻的理解。
藝術家珍妮特‧費什(Janet Fish)在描述她為一幅畫構思的過程時說:「我最感興趣的,是發現自己到底會看見什麼東西。但在開始動筆之前,我真的不知道它是什麼。」
透過草稿和研究,畫家腦海中的願景或意象會逐漸成形。同樣地,你想要創造的生活願景也會隨著時間不斷發展、變化。雖然有時它會以靈光乍現的方式出現,但通常情況並非如此。你會先產生一部分的想法,然後再產生另一部分,接著這些片段會以各種方式排列組合,直到某個時刻,你才會開始看見,原來這就是你渴望的理想生活樣貌。
▌願景即指引
畫家在創作時,心中早就有一幅想完成的畫面。他們不能迷失在細節裡,也不能在其他方面偏離初衷,因為一旦如此,他們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毀掉整幅畫作。畫家心中那幅理想畫面,就是所謂的願景,即是持續的指引與目標,它是創作過程中必須瞄準的對象,也是衡量創作進展的標準。
對畫家來說,願景既存在於他們的內心深處,也位於專注力的最前線。同樣地,當你將人生視為藝術來創造時,這份願景也會潛藏在你的心中。不過,有時候你也必須以雷射般的超強專注力直接面對它。這能幫助你激發力量,並提高自我激勵的動能。
第三章 人生的真愛與渴望
▌真正的渴望與選擇
你是否曾試圖去愛一個你不愛的人?行不通,對吧?無論你多麼希望能愛上那個人,事實就是你並不愛他。在創造過程中,有許多環節都與選擇的力量有關,而「愛」恰巧不是其中之一。
如果我們能選擇要去愛誰,那世上就永遠不會有單戀這回事,我們只會選擇去愛那些也愛我們的人。
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要愛誰或去愛什麼。真正的渴望是一種愛。同理類推,我們也無法選擇自己要渴望什麼。我們可能會察覺到自己的渴望,也可能渾然不知,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們無法捏造渴望。如同我們無法勉強自己去愛一個不愛的人,我們也無法強迫自己去渴望一個不想要的東西。
反之亦然。我們無法不去愛自己所愛的人,也無法不去渴望我們所渴望的。我們要麼擁有這種渴望,要麼沒有。就是這麼簡單。
一旦我們了解自己的渴望,或許會以此為重心做出一些選擇,但「渴望本身」並不是我們能選擇的對象。你之所以想要某樣東西,因為那就是你想要的。而且,如果要你圍繞著根本不在乎的事情,或是那些無法引領你走向在意的事物,來安排你的選擇,真的困難重重。
如果我們真正理解渴望的本質,還會浪費時間試圖去尋找它嗎?不會。我們還會浪費時間試圖去消滅它嗎?也不會。
這裡還有一點要補充。如果你一心認為必須找到自己渴望的東西,並因此踏上了一場「尋找與發現」的旅程,那麼你內心真正的渴望反而會無法被看見。如果你總是用「完美救星」的衡量標準去看,你又怎麼可能辨識出你的真正渴望?你無法辨識。真正的渴望很可能就在你面前,但你認不出來,因為你此刻追尋的是一個錯誤的理想。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非像是一種天啟,人生不會突然打開一道神奇大門,帶你通往成功、幸福快樂、勝利或其他任何美好結果。它只是讓你了解,什麼對你而言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決定是否要以這些真正的渴望為中心來安排生活,但至少在某種更深的層次上,你會清楚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不要讓渴望做錯誤的工作,它的任務不是看它能為你做什麼,而是你能為它做什麼。它不是你的「完美救星」。情況恰好相反,你才是渴望的「救星」。
如果你尚未以內在真正渴望為中心來安排生活,我建議你現在就這麼做。讓這些渴望成為你建構人生的基石。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本書)
▌創造你的願景
暫且想像你是個畫家,你的生活正是你在創造的那幅畫。
你站在工作室的中央,四周安靜無聲,從北方窗戶透進來的光線十分柔和、完美,溫潤而飽滿。你的面前有一幅空白畫布,右手邊是調色盤,上面擺滿了顏料。畫筆按大小與種類整齊排列著。你可以聞到顏料的濃烈氣味,聽見寂靜的聲音,此刻只有你獨自一人。你已經準備就緒。
那麼接下來呢?
關於創造過程的第一個問題是:「我想創造什麼?」
這個問題將產生一個決定。你應該會從心中的畫面開始。此時,你的腦海裡會浮現出某個景象,也許是一個靜物、一張面孔、一場運動場景,或是一片風景。(畫家往往非常清楚自己想在畫布上重現什麼樣的畫面。)或者,你的畫面重點可能著重在顏色與質感,而非具體畫面。(有些畫家並不十分在意畫作的實際相似度,而是對其視覺衝擊力的抽象表達更感興趣。)
無論是具體還是抽象,作為畫家的你,心中總有一個畫面。在將生活當成藝術來創造時,你要運用的原則是:對於你想要獲得的結果,有個明確概念與想法。清楚自己想要建構什麼樣的生活。
▌為你想要的生活打草稿
有些人會突然靈光一閃,瞬間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們的願景從開始到結束都清晰如一。這種情況極為罕見,尤其創造主題是一個人的生活。
我們更常見的情況是,起初想法只是一顆小小的種子,然後才開始萌芽、成長,最後發展為你渴望的結果、一個完整的願景。這樣的願景,是隨著時間逐步形成的。你對自己的想法投入越多精力,你對它們的認識也就越深。
畫家們發展想法的另外一種方法是透過草稿或草圖來完成。在他們正式動筆前,通常會繪製大量草稿來深入了解自己的願景。因此,當你開始構思自己的生活時,也可以進行一些類似藝術家畫草稿的小實驗。例如,你想成為一名專業的時尚攝影師,那麼你可以選擇參加專業課程,或者練習為朋友拍攝,假裝是在替時尚雜誌拍攝專題。你甚至可以詢問當地服飾店,是否能拍攝他們最新的展示品。你所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在試水溫、練習、累積經驗,並且進一步了解你想要的生活體驗。每一次行動就像畫一幅草稿,幫助你研究、探索正在醞釀的未來願景。
或者,也許你想移居法國,那麼與其貿然放棄現有的生活,做出重大的搬家決定,你可以先去那裡度個假,學習法語,加入法語社團練習語言。先研究法國的文化、歷史、就業市場、生活成本等。藉由不斷試驗這個想法的可行性,反覆「試穿」你的願景,看看它是否合身。這就像是在打草稿,讓你的願景慢慢成型、逐步建構起來。隨著每一次的行動嘗試或打草稿的過程,都會讓你對內心真實的渴望有更深刻的理解。
藝術家珍妮特‧費什(Janet Fish)在描述她為一幅畫構思的過程時說:「我最感興趣的,是發現自己到底會看見什麼東西。但在開始動筆之前,我真的不知道它是什麼。」
透過草稿和研究,畫家腦海中的願景或意象會逐漸成形。同樣地,你想要創造的生活願景也會隨著時間不斷發展、變化。雖然有時它會以靈光乍現的方式出現,但通常情況並非如此。你會先產生一部分的想法,然後再產生另一部分,接著這些片段會以各種方式排列組合,直到某個時刻,你才會開始看見,原來這就是你渴望的理想生活樣貌。
▌願景即指引
畫家在創作時,心中早就有一幅想完成的畫面。他們不能迷失在細節裡,也不能在其他方面偏離初衷,因為一旦如此,他們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毀掉整幅畫作。畫家心中那幅理想畫面,就是所謂的願景,即是持續的指引與目標,它是創作過程中必須瞄準的對象,也是衡量創作進展的標準。
對畫家來說,願景既存在於他們的內心深處,也位於專注力的最前線。同樣地,當你將人生視為藝術來創造時,這份願景也會潛藏在你的心中。不過,有時候你也必須以雷射般的超強專注力直接面對它。這能幫助你激發力量,並提高自我激勵的動能。
第三章 人生的真愛與渴望
▌真正的渴望與選擇
你是否曾試圖去愛一個你不愛的人?行不通,對吧?無論你多麼希望能愛上那個人,事實就是你並不愛他。在創造過程中,有許多環節都與選擇的力量有關,而「愛」恰巧不是其中之一。
如果我們能選擇要去愛誰,那世上就永遠不會有單戀這回事,我們只會選擇去愛那些也愛我們的人。
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要愛誰或去愛什麼。真正的渴望是一種愛。同理類推,我們也無法選擇自己要渴望什麼。我們可能會察覺到自己的渴望,也可能渾然不知,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們無法捏造渴望。如同我們無法勉強自己去愛一個不愛的人,我們也無法強迫自己去渴望一個不想要的東西。
反之亦然。我們無法不去愛自己所愛的人,也無法不去渴望我們所渴望的。我們要麼擁有這種渴望,要麼沒有。就是這麼簡單。
一旦我們了解自己的渴望,或許會以此為重心做出一些選擇,但「渴望本身」並不是我們能選擇的對象。你之所以想要某樣東西,因為那就是你想要的。而且,如果要你圍繞著根本不在乎的事情,或是那些無法引領你走向在意的事物,來安排你的選擇,真的困難重重。
如果我們真正理解渴望的本質,還會浪費時間試圖去尋找它嗎?不會。我們還會浪費時間試圖去消滅它嗎?也不會。
這裡還有一點要補充。如果你一心認為必須找到自己渴望的東西,並因此踏上了一場「尋找與發現」的旅程,那麼你內心真正的渴望反而會無法被看見。如果你總是用「完美救星」的衡量標準去看,你又怎麼可能辨識出你的真正渴望?你無法辨識。真正的渴望很可能就在你面前,但你認不出來,因為你此刻追尋的是一個錯誤的理想。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非像是一種天啟,人生不會突然打開一道神奇大門,帶你通往成功、幸福快樂、勝利或其他任何美好結果。它只是讓你了解,什麼對你而言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決定是否要以這些真正的渴望為中心來安排生活,但至少在某種更深的層次上,你會清楚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不要讓渴望做錯誤的工作,它的任務不是看它能為你做什麼,而是你能為它做什麼。它不是你的「完美救星」。情況恰好相反,你才是渴望的「救星」。
如果你尚未以內在真正渴望為中心來安排生活,我建議你現在就這麼做。讓這些渴望成為你建構人生的基石。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