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變老以前
京信
張老師曾把Ferragamo和Max Mara等義大利人氣品牌引進韓國。第一天見到老師時,我問您怎麼看待年輕人買名牌這件事,那時老師笑了一下,簡單回答我一句:
「想買就買呀!但是有沒有為自己退休後生活做打算呢?」
我聽過許多關於購買奢侈品的正反意見,但反問是否做好退休準備的問題,還是第一次聽到,讓我留下深刻印象。身為一個企劃者,那是我心底開始浮現「米蘭阿嬤」頻道色彩的時刻。
之後每當我又差點花大錢,「退休」一詞就會跳出來替我踩剎車。不過,現在我內心仍會不時產生衝突,不知如何在「當下的幸福」及「為將來做打算」之間取得平衡。
所以現在我想更進一步詢問老師,步入老年後的人生是怎麼樣的呢?如果希望老年生活過得幸福,該做什麼準備?
米蘭阿嬤
年輕時期的我們有各種不同色彩,老年生活當然也各有千秋。哪些事對我有價值,決定人生的模樣。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負責,尋找生活的方式。
「經濟」、「肉體」、「情緒層面」的獨立是老年生活的基礎。如今已是百歲時代,老年時期比想像中漫長,也比想像中更需要錢。我看過許多年輕時花錢不手軟的人,後來經濟情況不優渥了,一時也改不了消費習慣,只能氣自己沒出息。也看過有人本住在豪宅,爾後散盡家產,只能住進小小套房。想獨立解決衣食問題,必定得節省。
「均衡生活」也相當重要。提早退休的話,就多出許多休閒時間。如果不知道那些時間要怎麼用,不如想想「那些時間想和誰一起度過」。錢再多,如果沒有家人、朋友一起吃頓飯,那會幸福嗎?老年生活都躺在病床上感覺如何呢?雖然我說老年生活比想像中需要更多錢,但財富自由只是一種工具,不能成為生活的目標。
在歐洲經常能看到退休的人和家人一同四處旅行,也能看見年過八十的老爺爺和同行親友隨著音樂大方跳舞。他們可能演奏樂器、騎腳踏車、爬山、游泳,享受各種休閒活動。這些休閒活動讓老年生活更豐富、多采多姿。
還有,別害怕!生命總有一些碰到了才能確實感受的幸福,即便到了老年,生活中依然會處處藏有那些幸福,讓我們像玩尋寶遊戲一樣親自去嘗試、體會吧!
關於精疲力竭(Burn out)
京信
某天偶然在公寓電梯裡聽見小學生的對話。其中一個學生說「我最近Burn out了」,然後隔壁的同學也靜靜點頭。天哪!他們才小學耶!
精疲力竭(Burn out)指的是因肉體、精神上疲勞過度,導致失去熱情及成就感的現象。通常「過勞」源自於身體疲勞,只要充分休息症狀就會消失,但「精疲力竭」是因長期壓力及工作上累積的不滿而產生,光靠休息無法讓症狀消失。也許那些小學生是將過勞誤用成精疲力竭了。不過,不管說的是哪個單字,就連小學生都抱怨自己太疲累,這樣的現實環境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在拍攝「米蘭阿嬤」影片的時期,我也曾經歷過精疲力盡的階段。其實認識老師很開心,也獲得很多頻道粉絲的關愛,非常幸福。看到有人留言說自己看了影片後哭了或笑了,都會讓我感覺很有價值。
但某個瞬間突然開始懷疑,公司真的認同我的工作嗎?我的勞動真的獲得應當報酬了嗎?每天從一睜開眼到睡覺前,腦海裡想的都是工作,百分百投入在工作中,卻突然覺得很空虛。雖然那時因為一同共事的其他後輩們相當熱情,勉強維持住工作,但嚴重的憂鬱感卻讓我飽受折磨。
那個時期,正好老師也向我表示需要休息,公司也給我一段時間調整身心。離開工作環境,從遠處檢視自己的工作後,終於又找回重心。我領悟到公司的評價並不等同於我的人生評價,將心裡頭的憂鬱能量一掃而空後,重新出發的能量就慢慢填滿我的心。
米蘭阿嬤
過勞到最後,當然就會精疲力竭了。
年輕的我邊養育兩個兒子邊上班,那個時代無論是娘家、公婆家、先生,沒人樂見女性出社會工作。就怕被別人說自己疏忽了應盡義務,成日戰戰兢兢的。那時候實在太過忙碌,忙到過勞或精疲力盡症狀根本無法插進我的人生裡。
然而,精疲力盡症狀終究是找上門了。那時我五十歲,忙得焦頭爛額、戰戰兢兢的日子已經過了二十五年,二兒子剛好上大學以後。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高三媽媽病」?「高三媽媽病」指的是千萬不要動高三媽媽,隨便亂動她們,可能會有爆炸危險。兒子上大學後,我的高三媽媽病好了,本想終於可以專注於自己的人生,卻發現熱情已經消失殆盡。那時剛完成一項龐大專案,結束後我的熱情完全消失了。本以為脫離高壓環境後會輕鬆許多,結果卻完全相反。無力感像海嘯般襲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不想做任何事,有一陣子幾乎是行屍走肉。
走到谷底後,心靈這才慢慢有了力量。某天我看著鏡子,下定決心要「過結婚前夢想的人生」。實現的辦法就是前往義大利,就是從那時開始,我經常往返於義大利及韓國兩地。
人生真的很有趣,那時因為精疲力盡症狀找上門,我在義大利住了半年,假如沒有那個經驗,就沒有現在的「米蘭阿嬤」了。如果出現精疲力盡症狀的人來問我出路,我想這麼告訴他──絕對不要著急,就是等待自己找到自己最喜歡的狀態、最擅長的事情,在那之前能做的就是安撫自己,給自己時間,並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比如我們把泉水都接光了,要等它再次填滿水位,不也需要時間嗎?
願望清單
米蘭阿嬤
韓國人常說的「Bucket list」,指的是在死之前想做的事情清單。因為好奇這個字的由來所以搜尋了一下,原來是來自於中世紀自殺或被處刑的人將脖子吊在高處,然後踢開腳下桶子的動作。意指「要死之前踢桶子」的「Kick the Bucket」演變成「Bucket list」。因單字起源不禁令人有些毛骨悚然,據說韓國國立國語院建議改使用「願望清單」一詞。「願望清單」一詞確實也讓人感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簡單、很溫暖、很輕鬆。
邁入七十大關感覺彷彿才是昨天的事情,居然已經過了兩年多。當然,身體感覺大不如前,動作變慢,臉上失去光彩,步伐和以往不同,連姿態也變了。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是如果要以衰老的狀態活到一百歲,這可比任何懲罰都還可怕。
既然都要活下去,那不如時時刻刻抱持正面態度生活,所以我最近找到一種對自己進行正面催眠的方法。那就是重新整理願望清單,給自己夢想及勇氣。雖然體力不比從前,但還是能作夢,沒關係的。在此稍微分享幾件我的願望清單。
第一,我想繼續進修外文,因為聽說學外文對預防癡呆很有幫助,有益於預防大腦老化。雖然我不怎麼擅長英文,不過至少我一直努力繼續增進義大利文能力。我的目標是不靠字幕翻譯就能看懂外國電影。除此之外,白髮老奶奶去當志工為外國人進行導覽,不覺得看起來很棒嗎?
第二,我想像電影《布拉格的春天》中的主角莎賓娜一樣重新學游泳。游泳不僅能讓身體變柔軟,對脊椎也很好,一石二鳥。以前我曾挑戰學游泳好幾次,但因為怕水,雖然我很希望自己學會,但最後依然無法像天鵝一樣優游水中。
以上是給自己的願望。
第三,我希望為渴求愛的青少年建立小而溫暖的團體。我有一個夢想,雖然還沒有具體規劃,但我想打造一個空間讓年輕人學習愛自己的方法、將大自然當成朋友的方法、友愛鄰居的方法。那個地方可以像是歐洲非營利慈善團體的慈善義賣商店(charity shop),或社區交誼中心、閱讀空間等。我希望打造一個整天都能看見陽光,處處有花草,散發給人好心情香味的落腳處,迎接渴求愛的年輕人。如果能在如此溫暖的空間一直和年輕人交流、分享能量到我的人生盡頭,該會有多幸福啊!
不知道正處於人生黃金時期的年輕人會有什麼樣的期待呢?請告訴我你的願望清單吧!
京信
有一陣子大家很流行寫這類Bucket List,不過要選出死前想做的事情,我選不出來。大概是因「死前」這句話讓我感覺莫名悲壯的緣故吧?換成願望清單的說法,感覺就沒那麼沉重了。
老師也知道,前年因為公司進修課程關係,我在美國待了一年。從二OO六年出社會工作後,十七年來一直埋頭於工作,那一年的時間彷彿就像一份大禮,難能可貴。一開始我想了很久,短時間內不可能再有這樣的時間,我該如何充實利用這一年,讓生活更有意義。最後我決定一年期間我要到美國的十五個州去旅行。
我是不喜歡預料之外突發狀況的人,所以其實並不喜歡旅行。不過在那一年願望清單寫下旅行後,因為必須達到目標,突然感覺自己鬥志高昂起來。為了怕自己無法達成目標,每個月我都固定空下一週去旅行,也因此增廣見聞,學到許多東西。就我個人經驗來看,自己寫下願望清單,一定能發揮某種程度的力量。我的人生願望清單是這樣的:
第一,我想去地中海坐郵輪,紀念自己的六十歲生日。電影裡的郵輪相當氣派,只要在心裡描繪在茫茫大海上看日出日落,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像朋友一樣輕鬆聊天的場景,我緊繃的心都柔軟了起來。聽說地中海郵輪之旅通常最少半個月,因此我也希望大約二十年後自己無論是經濟或身心都游刃有餘,足以讓我忘卻經濟負擔,出遊半個月以上。
第二,我想打造活動身體的興趣。我一直都為自己不擅長運用肢體所困擾,為了克服這個弱點,學過許多不同的運動,但沒有一項能讓我感覺很享受,當成興趣。我很希望找出一項「樂在其中」的運動,而非為了健康,半強迫式的運動。現在我腦中想起最有可能的項目是跳舞。一想到自己在歡樂的地方把身體交給音樂節奏,隨之起舞的樣子,讓我忍不住露出笑容。
第三,我想把和父母親相處的時間用影片記錄下來。弟弟有了孩子後,父母親時常看小孫女的影片,成天看了又看,說孩子在長大,實在太可惜了。但我突然想:「那誰來記錄父母親現在的樣子呢?」畢竟我們和他們相處的時間同樣是一去不回,我很擔心要是以後記不清楚父母親的樣子該怎麼辦。所以從那時開始,我就決定要記錄和父母親相處的平凡時光。基於這個理由,我想「米蘭阿嬤」頻道的影片,將會是老師兩個兒子非常重要的禮物。
寫著願望清單,突然發現人生剩餘時間看似很長,其實很短。我要先藉這份願望清單作為動力,好好衝刺了。本來覺得一片茫然的人生,現在好像有了一點方向。
喜歡老東西的原因
京信
老師曾說:「如果沒有開始拍YouTube影片,我大概會開一間小小二手家具工作室,也當是貢獻自己的才能。」聽聞老師家那些好看的家具居然是「從路邊撿來的」後,我大吃一驚。
老師房間書桌旁有一個簡單的桌子,桌腳設計非常特別,所以我問了老師,而老師回答:「那是人家丟在社區垃圾分類區的桌子,是不是很好看?我把它拿回來擦乾淨後,再擺上桌布。」
還有放音響設備的黑色摺疊桌。桌子邊緣缺了一角,漆皮脫落,老師說拿回家後塗上黑色指甲油,繼續使用。還有一張裝飾用的白色小椅子也相當特別,老師說那是幼稚園不要的椅子,老師拿回家後親自上漆。如果不說這些東西都是回收再利用的物品,我想應該沒人會知道這些物品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在韓國風俗裡常說,不要隨便撿外面東西帶進家裡,所以我很好奇,問了老師是否真的不在意,而老師的回答很簡單:
「雖然我不信鬼,但假設物品裡真的有神靈,我既然用心擦乾淨,賦予它新生命,它不應該反過來感謝我嗎?」
哎呀!是我的問題問得太奇怪了。不過老師家境不差,我想知道老師為什麼這麼喜愛二手物品呢?
米蘭阿嬤
其實我把被丟在路邊的東西撿回來重新整理,重新使用這些物品,從未有什麼特別意義。至於為什麼我會喜歡二手物品,現在想起來大概有四個理由。
第一,從小到大我被教育「買東西要買最好的,儘可能用到不能再用為止」,所以從小就培養出挑好東西的眼光,並且養成好好使用到物品壽終正寢為止。既然可以重新利用,就表示它的命還不該絕。
第二,留學那段時光讓我養成節省的習慣。四十六年前我到義大利留學時,其實連義大利在哪裡都不是很清楚。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地生活,凡事皆不容易。
俗話說「賺來的錢,才是真正的財產」,那時我並沒有工作賺錢,只能靠家鄉匯錢生活,自然萬事皆得省。那時韓國持有的外匯並不多,匯款到國外受到嚴格管控。
那是你出生以前的事情了。當時韓國還無法進口國外產品,雖然現在韓國百貨公司比其他外國百貨公司都還華麗,不過當時可真是沒什麼賞心悅目的商品。我第一次踏進米蘭高級百貨及第一次踏入知名精品街蒙特拿破崙大街時感受到的文化衝擊,實在很難用言語形容。有點期待,又有點氣餒,可眼前每一樣東西都是那麼時尚、美麗,看得我眼花撩亂,不知如何是好。眼前櫥窗裡滿滿都是韓國沒有的,只能在專業書籍上看見的物品,它們彷彿在向我們招手,說只要掏出錢,就可以帶回家,當然眼花撩亂了。
然而現實條件不允許,我只能用韓國匯來的錢省吃儉用過日子,奢華的商店或百貨公司只能過過乾癮,實際生活非常簡樸。幸好從小家裡長輩耳提面命地教誨,我也銘記於心,所以我也很能適應現實狀況。他們最常說的是「做人要守本分」、「粉紅鸚嘴想趕上腿長的東方白鸛,只會跑斷腿」,跑斷腿那還得了啊?
隨著歲月漸長,我養成了非生存必要的物品,不會買回家的習慣。適應當地生活後,我也開始注意起義大利人的生活方式。當時義大利比韓國還富裕,但我看了義大利新婚夫妻購買新婚家具的方式,大吃一驚。
他們並不像韓國一樣一口氣全買新東西。雙方家庭的長輩或親友可能贈與一些自己愛惜的物品,他們也會到二手商店挑自己喜歡的物品回家整理後使用。因為當時得以和那些創意豐富的人一起生活,我也學到如何重新運用舊物品的方法。
第三,我從英國的慈善義賣商店獲得了一些啟示。二兒子定居倫敦後,我經常去倫敦,發現倫敦街上有許多慈善義賣商店。人們將自己不用的物品好好清理一番後送給慈善義賣商店,商店的志工重新將那些物品變成商品,替它們找到新主人。看到這樣的循環過程,我也有許多感觸。
最後,我有信仰的宗教,也是簡樸又固執的環境保護人士。你可能也知道,其實所有的宗教都告訴世人得愛護自然、珍惜自然。因此我把這些「路邊來的孩子」帶回家,也是有挑選標準的。
首先,塑膠製品我連看都不會看,只注意原木產品。現在全世界飽受全球暖化所害,熱帶雨林的消失又加速暖化速度。而熱帶雨林之所以消失,是因為人類恣意砍伐樹木。所以我希望人類能少砍一點樹,少一棵是一棵,既然都砍下了樹木,我希望能替它想出其他不同用法,保存它的價值。這就是我那麼重視這些「路邊來的孩子」的原因。無論別人怎麼說,我就是很堅持連單面影印過的紙都要省著用,我省多少,就能保護環境多少,這樣解答你的疑惑了嗎?
京信
張老師曾把Ferragamo和Max Mara等義大利人氣品牌引進韓國。第一天見到老師時,我問您怎麼看待年輕人買名牌這件事,那時老師笑了一下,簡單回答我一句:
「想買就買呀!但是有沒有為自己退休後生活做打算呢?」
我聽過許多關於購買奢侈品的正反意見,但反問是否做好退休準備的問題,還是第一次聽到,讓我留下深刻印象。身為一個企劃者,那是我心底開始浮現「米蘭阿嬤」頻道色彩的時刻。
之後每當我又差點花大錢,「退休」一詞就會跳出來替我踩剎車。不過,現在我內心仍會不時產生衝突,不知如何在「當下的幸福」及「為將來做打算」之間取得平衡。
所以現在我想更進一步詢問老師,步入老年後的人生是怎麼樣的呢?如果希望老年生活過得幸福,該做什麼準備?
米蘭阿嬤
年輕時期的我們有各種不同色彩,老年生活當然也各有千秋。哪些事對我有價值,決定人生的模樣。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負責,尋找生活的方式。
「經濟」、「肉體」、「情緒層面」的獨立是老年生活的基礎。如今已是百歲時代,老年時期比想像中漫長,也比想像中更需要錢。我看過許多年輕時花錢不手軟的人,後來經濟情況不優渥了,一時也改不了消費習慣,只能氣自己沒出息。也看過有人本住在豪宅,爾後散盡家產,只能住進小小套房。想獨立解決衣食問題,必定得節省。
「均衡生活」也相當重要。提早退休的話,就多出許多休閒時間。如果不知道那些時間要怎麼用,不如想想「那些時間想和誰一起度過」。錢再多,如果沒有家人、朋友一起吃頓飯,那會幸福嗎?老年生活都躺在病床上感覺如何呢?雖然我說老年生活比想像中需要更多錢,但財富自由只是一種工具,不能成為生活的目標。
在歐洲經常能看到退休的人和家人一同四處旅行,也能看見年過八十的老爺爺和同行親友隨著音樂大方跳舞。他們可能演奏樂器、騎腳踏車、爬山、游泳,享受各種休閒活動。這些休閒活動讓老年生活更豐富、多采多姿。
還有,別害怕!生命總有一些碰到了才能確實感受的幸福,即便到了老年,生活中依然會處處藏有那些幸福,讓我們像玩尋寶遊戲一樣親自去嘗試、體會吧!
關於精疲力竭(Burn out)
京信
某天偶然在公寓電梯裡聽見小學生的對話。其中一個學生說「我最近Burn out了」,然後隔壁的同學也靜靜點頭。天哪!他們才小學耶!
精疲力竭(Burn out)指的是因肉體、精神上疲勞過度,導致失去熱情及成就感的現象。通常「過勞」源自於身體疲勞,只要充分休息症狀就會消失,但「精疲力竭」是因長期壓力及工作上累積的不滿而產生,光靠休息無法讓症狀消失。也許那些小學生是將過勞誤用成精疲力竭了。不過,不管說的是哪個單字,就連小學生都抱怨自己太疲累,這樣的現實環境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在拍攝「米蘭阿嬤」影片的時期,我也曾經歷過精疲力盡的階段。其實認識老師很開心,也獲得很多頻道粉絲的關愛,非常幸福。看到有人留言說自己看了影片後哭了或笑了,都會讓我感覺很有價值。
但某個瞬間突然開始懷疑,公司真的認同我的工作嗎?我的勞動真的獲得應當報酬了嗎?每天從一睜開眼到睡覺前,腦海裡想的都是工作,百分百投入在工作中,卻突然覺得很空虛。雖然那時因為一同共事的其他後輩們相當熱情,勉強維持住工作,但嚴重的憂鬱感卻讓我飽受折磨。
那個時期,正好老師也向我表示需要休息,公司也給我一段時間調整身心。離開工作環境,從遠處檢視自己的工作後,終於又找回重心。我領悟到公司的評價並不等同於我的人生評價,將心裡頭的憂鬱能量一掃而空後,重新出發的能量就慢慢填滿我的心。
米蘭阿嬤
過勞到最後,當然就會精疲力竭了。
年輕的我邊養育兩個兒子邊上班,那個時代無論是娘家、公婆家、先生,沒人樂見女性出社會工作。就怕被別人說自己疏忽了應盡義務,成日戰戰兢兢的。那時候實在太過忙碌,忙到過勞或精疲力盡症狀根本無法插進我的人生裡。
然而,精疲力盡症狀終究是找上門了。那時我五十歲,忙得焦頭爛額、戰戰兢兢的日子已經過了二十五年,二兒子剛好上大學以後。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高三媽媽病」?「高三媽媽病」指的是千萬不要動高三媽媽,隨便亂動她們,可能會有爆炸危險。兒子上大學後,我的高三媽媽病好了,本想終於可以專注於自己的人生,卻發現熱情已經消失殆盡。那時剛完成一項龐大專案,結束後我的熱情完全消失了。本以為脫離高壓環境後會輕鬆許多,結果卻完全相反。無力感像海嘯般襲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不想做任何事,有一陣子幾乎是行屍走肉。
走到谷底後,心靈這才慢慢有了力量。某天我看著鏡子,下定決心要「過結婚前夢想的人生」。實現的辦法就是前往義大利,就是從那時開始,我經常往返於義大利及韓國兩地。
人生真的很有趣,那時因為精疲力盡症狀找上門,我在義大利住了半年,假如沒有那個經驗,就沒有現在的「米蘭阿嬤」了。如果出現精疲力盡症狀的人來問我出路,我想這麼告訴他──絕對不要著急,就是等待自己找到自己最喜歡的狀態、最擅長的事情,在那之前能做的就是安撫自己,給自己時間,並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比如我們把泉水都接光了,要等它再次填滿水位,不也需要時間嗎?
願望清單
米蘭阿嬤
韓國人常說的「Bucket list」,指的是在死之前想做的事情清單。因為好奇這個字的由來所以搜尋了一下,原來是來自於中世紀自殺或被處刑的人將脖子吊在高處,然後踢開腳下桶子的動作。意指「要死之前踢桶子」的「Kick the Bucket」演變成「Bucket list」。因單字起源不禁令人有些毛骨悚然,據說韓國國立國語院建議改使用「願望清單」一詞。「願望清單」一詞確實也讓人感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簡單、很溫暖、很輕鬆。
邁入七十大關感覺彷彿才是昨天的事情,居然已經過了兩年多。當然,身體感覺大不如前,動作變慢,臉上失去光彩,步伐和以往不同,連姿態也變了。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是如果要以衰老的狀態活到一百歲,這可比任何懲罰都還可怕。
既然都要活下去,那不如時時刻刻抱持正面態度生活,所以我最近找到一種對自己進行正面催眠的方法。那就是重新整理願望清單,給自己夢想及勇氣。雖然體力不比從前,但還是能作夢,沒關係的。在此稍微分享幾件我的願望清單。
第一,我想繼續進修外文,因為聽說學外文對預防癡呆很有幫助,有益於預防大腦老化。雖然我不怎麼擅長英文,不過至少我一直努力繼續增進義大利文能力。我的目標是不靠字幕翻譯就能看懂外國電影。除此之外,白髮老奶奶去當志工為外國人進行導覽,不覺得看起來很棒嗎?
第二,我想像電影《布拉格的春天》中的主角莎賓娜一樣重新學游泳。游泳不僅能讓身體變柔軟,對脊椎也很好,一石二鳥。以前我曾挑戰學游泳好幾次,但因為怕水,雖然我很希望自己學會,但最後依然無法像天鵝一樣優游水中。
以上是給自己的願望。
第三,我希望為渴求愛的青少年建立小而溫暖的團體。我有一個夢想,雖然還沒有具體規劃,但我想打造一個空間讓年輕人學習愛自己的方法、將大自然當成朋友的方法、友愛鄰居的方法。那個地方可以像是歐洲非營利慈善團體的慈善義賣商店(charity shop),或社區交誼中心、閱讀空間等。我希望打造一個整天都能看見陽光,處處有花草,散發給人好心情香味的落腳處,迎接渴求愛的年輕人。如果能在如此溫暖的空間一直和年輕人交流、分享能量到我的人生盡頭,該會有多幸福啊!
不知道正處於人生黃金時期的年輕人會有什麼樣的期待呢?請告訴我你的願望清單吧!
京信
有一陣子大家很流行寫這類Bucket List,不過要選出死前想做的事情,我選不出來。大概是因「死前」這句話讓我感覺莫名悲壯的緣故吧?換成願望清單的說法,感覺就沒那麼沉重了。
老師也知道,前年因為公司進修課程關係,我在美國待了一年。從二OO六年出社會工作後,十七年來一直埋頭於工作,那一年的時間彷彿就像一份大禮,難能可貴。一開始我想了很久,短時間內不可能再有這樣的時間,我該如何充實利用這一年,讓生活更有意義。最後我決定一年期間我要到美國的十五個州去旅行。
我是不喜歡預料之外突發狀況的人,所以其實並不喜歡旅行。不過在那一年願望清單寫下旅行後,因為必須達到目標,突然感覺自己鬥志高昂起來。為了怕自己無法達成目標,每個月我都固定空下一週去旅行,也因此增廣見聞,學到許多東西。就我個人經驗來看,自己寫下願望清單,一定能發揮某種程度的力量。我的人生願望清單是這樣的:
第一,我想去地中海坐郵輪,紀念自己的六十歲生日。電影裡的郵輪相當氣派,只要在心裡描繪在茫茫大海上看日出日落,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像朋友一樣輕鬆聊天的場景,我緊繃的心都柔軟了起來。聽說地中海郵輪之旅通常最少半個月,因此我也希望大約二十年後自己無論是經濟或身心都游刃有餘,足以讓我忘卻經濟負擔,出遊半個月以上。
第二,我想打造活動身體的興趣。我一直都為自己不擅長運用肢體所困擾,為了克服這個弱點,學過許多不同的運動,但沒有一項能讓我感覺很享受,當成興趣。我很希望找出一項「樂在其中」的運動,而非為了健康,半強迫式的運動。現在我腦中想起最有可能的項目是跳舞。一想到自己在歡樂的地方把身體交給音樂節奏,隨之起舞的樣子,讓我忍不住露出笑容。
第三,我想把和父母親相處的時間用影片記錄下來。弟弟有了孩子後,父母親時常看小孫女的影片,成天看了又看,說孩子在長大,實在太可惜了。但我突然想:「那誰來記錄父母親現在的樣子呢?」畢竟我們和他們相處的時間同樣是一去不回,我很擔心要是以後記不清楚父母親的樣子該怎麼辦。所以從那時開始,我就決定要記錄和父母親相處的平凡時光。基於這個理由,我想「米蘭阿嬤」頻道的影片,將會是老師兩個兒子非常重要的禮物。
寫著願望清單,突然發現人生剩餘時間看似很長,其實很短。我要先藉這份願望清單作為動力,好好衝刺了。本來覺得一片茫然的人生,現在好像有了一點方向。
喜歡老東西的原因
京信
老師曾說:「如果沒有開始拍YouTube影片,我大概會開一間小小二手家具工作室,也當是貢獻自己的才能。」聽聞老師家那些好看的家具居然是「從路邊撿來的」後,我大吃一驚。
老師房間書桌旁有一個簡單的桌子,桌腳設計非常特別,所以我問了老師,而老師回答:「那是人家丟在社區垃圾分類區的桌子,是不是很好看?我把它拿回來擦乾淨後,再擺上桌布。」
還有放音響設備的黑色摺疊桌。桌子邊緣缺了一角,漆皮脫落,老師說拿回家後塗上黑色指甲油,繼續使用。還有一張裝飾用的白色小椅子也相當特別,老師說那是幼稚園不要的椅子,老師拿回家後親自上漆。如果不說這些東西都是回收再利用的物品,我想應該沒人會知道這些物品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在韓國風俗裡常說,不要隨便撿外面東西帶進家裡,所以我很好奇,問了老師是否真的不在意,而老師的回答很簡單:
「雖然我不信鬼,但假設物品裡真的有神靈,我既然用心擦乾淨,賦予它新生命,它不應該反過來感謝我嗎?」
哎呀!是我的問題問得太奇怪了。不過老師家境不差,我想知道老師為什麼這麼喜愛二手物品呢?
米蘭阿嬤
其實我把被丟在路邊的東西撿回來重新整理,重新使用這些物品,從未有什麼特別意義。至於為什麼我會喜歡二手物品,現在想起來大概有四個理由。
第一,從小到大我被教育「買東西要買最好的,儘可能用到不能再用為止」,所以從小就培養出挑好東西的眼光,並且養成好好使用到物品壽終正寢為止。既然可以重新利用,就表示它的命還不該絕。
第二,留學那段時光讓我養成節省的習慣。四十六年前我到義大利留學時,其實連義大利在哪裡都不是很清楚。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地生活,凡事皆不容易。
俗話說「賺來的錢,才是真正的財產」,那時我並沒有工作賺錢,只能靠家鄉匯錢生活,自然萬事皆得省。那時韓國持有的外匯並不多,匯款到國外受到嚴格管控。
那是你出生以前的事情了。當時韓國還無法進口國外產品,雖然現在韓國百貨公司比其他外國百貨公司都還華麗,不過當時可真是沒什麼賞心悅目的商品。我第一次踏進米蘭高級百貨及第一次踏入知名精品街蒙特拿破崙大街時感受到的文化衝擊,實在很難用言語形容。有點期待,又有點氣餒,可眼前每一樣東西都是那麼時尚、美麗,看得我眼花撩亂,不知如何是好。眼前櫥窗裡滿滿都是韓國沒有的,只能在專業書籍上看見的物品,它們彷彿在向我們招手,說只要掏出錢,就可以帶回家,當然眼花撩亂了。
然而現實條件不允許,我只能用韓國匯來的錢省吃儉用過日子,奢華的商店或百貨公司只能過過乾癮,實際生活非常簡樸。幸好從小家裡長輩耳提面命地教誨,我也銘記於心,所以我也很能適應現實狀況。他們最常說的是「做人要守本分」、「粉紅鸚嘴想趕上腿長的東方白鸛,只會跑斷腿」,跑斷腿那還得了啊?
隨著歲月漸長,我養成了非生存必要的物品,不會買回家的習慣。適應當地生活後,我也開始注意起義大利人的生活方式。當時義大利比韓國還富裕,但我看了義大利新婚夫妻購買新婚家具的方式,大吃一驚。
他們並不像韓國一樣一口氣全買新東西。雙方家庭的長輩或親友可能贈與一些自己愛惜的物品,他們也會到二手商店挑自己喜歡的物品回家整理後使用。因為當時得以和那些創意豐富的人一起生活,我也學到如何重新運用舊物品的方法。
第三,我從英國的慈善義賣商店獲得了一些啟示。二兒子定居倫敦後,我經常去倫敦,發現倫敦街上有許多慈善義賣商店。人們將自己不用的物品好好清理一番後送給慈善義賣商店,商店的志工重新將那些物品變成商品,替它們找到新主人。看到這樣的循環過程,我也有許多感觸。
最後,我有信仰的宗教,也是簡樸又固執的環境保護人士。你可能也知道,其實所有的宗教都告訴世人得愛護自然、珍惜自然。因此我把這些「路邊來的孩子」帶回家,也是有挑選標準的。
首先,塑膠製品我連看都不會看,只注意原木產品。現在全世界飽受全球暖化所害,熱帶雨林的消失又加速暖化速度。而熱帶雨林之所以消失,是因為人類恣意砍伐樹木。所以我希望人類能少砍一點樹,少一棵是一棵,既然都砍下了樹木,我希望能替它想出其他不同用法,保存它的價值。這就是我那麼重視這些「路邊來的孩子」的原因。無論別人怎麼說,我就是很堅持連單面影印過的紙都要省著用,我省多少,就能保護環境多少,這樣解答你的疑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