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其人
有一個中學生考完試回家,他父親問:「今天考得怎麼樣?」孩子回答:「考得還不錯,不過,有一道題不會。」父親問:「哪一道題?」孩子回答:「老子是誰?我不知道。」父親很生氣地說:「老子就是我,我就是你老子!你怎麼會不知道我是誰?」當然,這是一則笑話。老師問的老子,不是孩子的爸爸,而是春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子是位神祕的智者
老子是誰?老子是位神祕的智者。關於老子的生平,是個難解的謎題,因為老子在世的時候,以隱士自居,不求聞達。關於老子的生平記載,以漢朝司馬遷的《史記》最早,而且最為詳實(翔實通常用在古文,因此我認為用「詳實」可能比「翔實」更適合)。根據《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中國河南省鹿邑縣)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是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司馬遷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餘歲。另有一說是活了兩百多歲。由此可知,老子是位智慧長者,很有學問,而且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關於老子的生平,最為後人爭論不休的,是老子姓李還是姓老。主張老子姓李的,當然是根據《史記》;而主張姓老的,則認為古籍之中,春秋時代並沒有李姓,直到戰國時代,才有李悝、李牧,但《左傳》有老佐、老祈,《史記》有老萊子,而先秦諸子都以姓稱,如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老子等。老子既然稱老子,不稱李子,可見應該姓老。不過,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儒學與老子並稱,「老子」一詞並不是指李耳一人,而是以李耳為代表的道家學派,所以最早被稱為「老子」的老子,是李耳。後人也有把老萊子、太史儋稱為老子的,因為他們都提倡道家思想,而且都是修道長壽之人。
老子像是神龍
老子因為看到周朝王室的衰亂,失望之餘,出關離去,出關前應關令尹喜的請求寫了《道德經》五千言,不知所終,像神龍一般,見首不見尾。司馬遷說孔子曾經向老子問禮,老子告誡孔子不能有驕氣、多欲、態色、淫志。孔子聽了之後,非常推崇老子,對學生們說:「今天見了老子,他的學問高深莫測,真像是乘風雲而上天的神龍一樣。」
老子《道德經》一書,一共八十一章,上篇〈道經〉為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下篇〈德經〉為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這八十一章中,談及「道」字的有三十六章,其他章節雖然沒有出現「道」字,但所談論的內容,也多與道有關。老子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道。道,從走首,本意是道路,如人行道、快車道、慢車道等,引申為人生所應行之路;道的另一層意義是道理、方法、德行,如頭頭是道、生財之道、大逆不道,引申為人生所應循之理。人生在世,數十寒暑,人應該如何做人,如何生活,這些問題都與「道」有關。人生如戲,人為萬物之一,人如何與天地相處?如何與別人相處?答案是「循道而行」,就像玩遊戲時,要遵守遊戲規則,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不可踰越。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所說的「道」,有時是指宇宙的本體、生命的本源,有時則是指自然的法則,或是人生的理想,含義非常豐富。我們要體悟老子思想的精髓,必先了解老子對道的闡釋。道是宇宙生命的本源,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而道是一種抽象的存在,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並不是一個實體,它在天地存在以前就已經存在。道的存在,是渾然天成的,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沒有形體。道的存在,是若有若無,如果說有,我們卻看不見、聽不到、摸不到;如果說無,則宇宙的本體,天地萬物生命的來源,我們卻無從找到依據。道是恍惚不定的存在,道是在恍惚不定的狀態中創生萬物的本源。
老子認為宇宙萬物創生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體虛無,「無」是道的體,「有」是道的用。道的本體虛無,而道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從「無」的觀點來看,道體精微奧妙;從「有」的觀點來看,道用廣大無邊。因為道只是抽象的存在,所以可稱為「無」,但是道能創生萬物,所以又可稱為「有」。道兼具「無」和「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從宇宙萬物創生的過程來說,是「無」先於「有」。道的本體虛無,所以不可見、不可聞、不可摸;道的作用無窮無盡,所以能夠創生萬物、綿延不息,就像搧火的風箱和打氣的氣筒,中間廓然空虛,卻能發揮搧火、打氣的作用。
道是混沌的狀態,化生為天地的元氣,即所謂「道生一;由天地的元氣,衍生為陰陽二氣,即所謂「一生二」;陰陽兩氣交合而成和氣,即所謂「二生三;和氣既生,陰陽二氣不斷交合、創生,便形成萬物,即所謂「三生萬物」。萬物的生成變化,是在於陰陽二氣的盈虛、聚散,循環反覆。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個中學生考完試回家,他父親問:「今天考得怎麼樣?」孩子回答:「考得還不錯,不過,有一道題不會。」父親問:「哪一道題?」孩子回答:「老子是誰?我不知道。」父親很生氣地說:「老子就是我,我就是你老子!你怎麼會不知道我是誰?」當然,這是一則笑話。老師問的老子,不是孩子的爸爸,而是春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子是位神祕的智者
老子是誰?老子是位神祕的智者。關於老子的生平,是個難解的謎題,因為老子在世的時候,以隱士自居,不求聞達。關於老子的生平記載,以漢朝司馬遷的《史記》最早,而且最為詳實(翔實通常用在古文,因此我認為用「詳實」可能比「翔實」更適合)。根據《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中國河南省鹿邑縣)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是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司馬遷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餘歲。另有一說是活了兩百多歲。由此可知,老子是位智慧長者,很有學問,而且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關於老子的生平,最為後人爭論不休的,是老子姓李還是姓老。主張老子姓李的,當然是根據《史記》;而主張姓老的,則認為古籍之中,春秋時代並沒有李姓,直到戰國時代,才有李悝、李牧,但《左傳》有老佐、老祈,《史記》有老萊子,而先秦諸子都以姓稱,如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老子等。老子既然稱老子,不稱李子,可見應該姓老。不過,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儒學與老子並稱,「老子」一詞並不是指李耳一人,而是以李耳為代表的道家學派,所以最早被稱為「老子」的老子,是李耳。後人也有把老萊子、太史儋稱為老子的,因為他們都提倡道家思想,而且都是修道長壽之人。
老子像是神龍
老子因為看到周朝王室的衰亂,失望之餘,出關離去,出關前應關令尹喜的請求寫了《道德經》五千言,不知所終,像神龍一般,見首不見尾。司馬遷說孔子曾經向老子問禮,老子告誡孔子不能有驕氣、多欲、態色、淫志。孔子聽了之後,非常推崇老子,對學生們說:「今天見了老子,他的學問高深莫測,真像是乘風雲而上天的神龍一樣。」
老子《道德經》一書,一共八十一章,上篇〈道經〉為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下篇〈德經〉為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這八十一章中,談及「道」字的有三十六章,其他章節雖然沒有出現「道」字,但所談論的內容,也多與道有關。老子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道。道,從走首,本意是道路,如人行道、快車道、慢車道等,引申為人生所應行之路;道的另一層意義是道理、方法、德行,如頭頭是道、生財之道、大逆不道,引申為人生所應循之理。人生在世,數十寒暑,人應該如何做人,如何生活,這些問題都與「道」有關。人生如戲,人為萬物之一,人如何與天地相處?如何與別人相處?答案是「循道而行」,就像玩遊戲時,要遵守遊戲規則,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不可踰越。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所說的「道」,有時是指宇宙的本體、生命的本源,有時則是指自然的法則,或是人生的理想,含義非常豐富。我們要體悟老子思想的精髓,必先了解老子對道的闡釋。道是宇宙生命的本源,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而道是一種抽象的存在,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並不是一個實體,它在天地存在以前就已經存在。道的存在,是渾然天成的,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沒有形體。道的存在,是若有若無,如果說有,我們卻看不見、聽不到、摸不到;如果說無,則宇宙的本體,天地萬物生命的來源,我們卻無從找到依據。道是恍惚不定的存在,道是在恍惚不定的狀態中創生萬物的本源。
老子認為宇宙萬物創生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體虛無,「無」是道的體,「有」是道的用。道的本體虛無,而道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從「無」的觀點來看,道體精微奧妙;從「有」的觀點來看,道用廣大無邊。因為道只是抽象的存在,所以可稱為「無」,但是道能創生萬物,所以又可稱為「有」。道兼具「無」和「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從宇宙萬物創生的過程來說,是「無」先於「有」。道的本體虛無,所以不可見、不可聞、不可摸;道的作用無窮無盡,所以能夠創生萬物、綿延不息,就像搧火的風箱和打氣的氣筒,中間廓然空虛,卻能發揮搧火、打氣的作用。
道是混沌的狀態,化生為天地的元氣,即所謂「道生一;由天地的元氣,衍生為陰陽二氣,即所謂「一生二」;陰陽兩氣交合而成和氣,即所謂「二生三;和氣既生,陰陽二氣不斷交合、創生,便形成萬物,即所謂「三生萬物」。萬物的生成變化,是在於陰陽二氣的盈虛、聚散,循環反覆。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