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加班是怕輸,不是想贏
第一節 囚徒困境:為什麼大家都自願加班
上班族的日常:加班成為「默契」
上班族最熟悉的場景,莫過於晚上八點的辦公室。明明一天的工作早就做完,該交的報告也都丟進主管信箱,但只要抬起頭一看,主管還在滑手機、同事還在敲鍵盤,空氣裡充滿一種「不能先走」的默契。你心裡明明想著家裡的貓還沒餵、Netflix的劇集才更新,但手指卻不由自主地在Excel打開一份早就用不到的報表,假裝自己還在「努力奮鬥」。
九點半,窗外的公車一班班開走,辦公室的燈還亮著,大家像是演出一齣默劇:同事不敢走,你也不敢走,於是全公司一起加班,卻沒有人真的在「做事」。
這場景,就是賽局理論裡最經典的「囚徒困境」翻版。囚徒困境的邏輯是這樣的:兩個人如果彼此信任,都選擇合作,會得到最好的結果;但如果其中一人選擇背叛,而另一個人還傻傻合作,那位合作的人就會被坑得最慘。因為害怕被出賣,兩個人最後都選擇背叛,導致結果比合作更糟。
放到職場,大家都明白如果全體準時下班,沒人會受害,工作依舊能運作。但只要有一個人選擇留下來,其他人就被迫陪跑。因為沒人願意成為最早走的那個,怕被貼上「不上進」、「不配合」、「不夠拚」的標籤,於是最後所有人都做了「理性的選擇」──留下來加班。結果就是集體浪費時間,誰都沒贏。
為什麼沒人敢第一個走?
要理解這種困境,就得先看清楚背後的心理。沒人真的想加班,但大家都害怕自己一個人走會承擔風險。
首先,是比較的壓力。假設十個人裡有九個人留下來,只有你提早收東西走,那九個人就成了「勤奮努力」的樣板,而你就成了「不夠賣力」的異類。即使績效一樣,主管和同事的印象分數會立刻掉下來。
再來,是主管的眼神。在許多公司裡,「存在感」比「產出」更重要。老闆不一定知道你今天完成多少任務,但一定會注意誰每天留下來陪他加班。當你成為那個提前走的人,就會被默默記上一筆,之後升遷或分派任務時,很可能就少了你的名字。
還有,團隊的壓力。職場裡有一種微妙的「小圈圈文化」,大家一起加班,就像是一起打了一場硬仗。抱怨雖然多,但卻會形成一種「戰友感」。如果你早一步走人,就會顯得「不夠團結」,甚至被排擠。
所以,沒人敢當那個第一個起身的人。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是一場沒效率的遊戲,但也都默契地演下去。
心理學裡的信任赤字
囚徒困境真正的關鍵,不在於「選擇」,而在於「信任」。如果你能百分之百相信所有同事都會一起準時下班,那麼你當然也敢走。但現實是,誰都無法確定別人的選擇,所以最後大家只好各自保護自己。
心理學家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曾提出「社會比較理論」,說明人類會透過和別人比較來確立自我價值。在職場裡,這種比較放大了不安全感:如果別人留下來,而我先走,我就顯得不合群;如果別人努力裝忙,而我滑手機,我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因為這種比較,導致每個人寧願犧牲自己,也不敢做出「最佳選擇」。
信任赤字的結果,就是把大家推向集體的「最差解」。沒人得到好處,卻一起耗費生命。
第一節 囚徒困境:為什麼大家都自願加班
上班族的日常:加班成為「默契」
上班族最熟悉的場景,莫過於晚上八點的辦公室。明明一天的工作早就做完,該交的報告也都丟進主管信箱,但只要抬起頭一看,主管還在滑手機、同事還在敲鍵盤,空氣裡充滿一種「不能先走」的默契。你心裡明明想著家裡的貓還沒餵、Netflix的劇集才更新,但手指卻不由自主地在Excel打開一份早就用不到的報表,假裝自己還在「努力奮鬥」。
九點半,窗外的公車一班班開走,辦公室的燈還亮著,大家像是演出一齣默劇:同事不敢走,你也不敢走,於是全公司一起加班,卻沒有人真的在「做事」。
這場景,就是賽局理論裡最經典的「囚徒困境」翻版。囚徒困境的邏輯是這樣的:兩個人如果彼此信任,都選擇合作,會得到最好的結果;但如果其中一人選擇背叛,而另一個人還傻傻合作,那位合作的人就會被坑得最慘。因為害怕被出賣,兩個人最後都選擇背叛,導致結果比合作更糟。
放到職場,大家都明白如果全體準時下班,沒人會受害,工作依舊能運作。但只要有一個人選擇留下來,其他人就被迫陪跑。因為沒人願意成為最早走的那個,怕被貼上「不上進」、「不配合」、「不夠拚」的標籤,於是最後所有人都做了「理性的選擇」──留下來加班。結果就是集體浪費時間,誰都沒贏。
為什麼沒人敢第一個走?
要理解這種困境,就得先看清楚背後的心理。沒人真的想加班,但大家都害怕自己一個人走會承擔風險。
首先,是比較的壓力。假設十個人裡有九個人留下來,只有你提早收東西走,那九個人就成了「勤奮努力」的樣板,而你就成了「不夠賣力」的異類。即使績效一樣,主管和同事的印象分數會立刻掉下來。
再來,是主管的眼神。在許多公司裡,「存在感」比「產出」更重要。老闆不一定知道你今天完成多少任務,但一定會注意誰每天留下來陪他加班。當你成為那個提前走的人,就會被默默記上一筆,之後升遷或分派任務時,很可能就少了你的名字。
還有,團隊的壓力。職場裡有一種微妙的「小圈圈文化」,大家一起加班,就像是一起打了一場硬仗。抱怨雖然多,但卻會形成一種「戰友感」。如果你早一步走人,就會顯得「不夠團結」,甚至被排擠。
所以,沒人敢當那個第一個起身的人。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是一場沒效率的遊戲,但也都默契地演下去。
心理學裡的信任赤字
囚徒困境真正的關鍵,不在於「選擇」,而在於「信任」。如果你能百分之百相信所有同事都會一起準時下班,那麼你當然也敢走。但現實是,誰都無法確定別人的選擇,所以最後大家只好各自保護自己。
心理學家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曾提出「社會比較理論」,說明人類會透過和別人比較來確立自我價值。在職場裡,這種比較放大了不安全感:如果別人留下來,而我先走,我就顯得不合群;如果別人努力裝忙,而我滑手機,我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因為這種比較,導致每個人寧願犧牲自己,也不敢做出「最佳選擇」。
信任赤字的結果,就是把大家推向集體的「最差解」。沒人得到好處,卻一起耗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