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王永慶的人生智慧

9特價25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止於至善


我一生中深深感覺,中國的哲學,有一句可以終生受益無窮的話,譬如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還有「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王永慶

其實,王永慶在談到經營管理時,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追根究柢」、「基層做起」、「點滴求其合理化」、「求本精神」,都是來自古代經典《大學》裡所重視的「知止」與「止於至善」。

《大學》裡「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得能得」,其中的「知止」是知道所當止之地,即徹底的瞭解,追求到根源之處的意思。

根據王永慶對上述這句話的解釋,人生會真正感到幸福的,莫過於以愉快的心情從事對社會有貢獻的事,這是至善的境界,也是「得」的境界。要達到此境界,要先探求工作的意義,亦即先求得「知止」。然後身體力行,逐步達成,如果徹底瞭解工作的實質意義所在,自然就明白自己應該從事哪一種工作。基於徹底的瞭解所做的選擇才會堅定,不致於因為客觀因素的利弊或因別人的褒貶而信心動搖,這就是《大學》所說的「知止而後能定」。心定之後才能靜,才能安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進而在本位的工作上運用思慮,不斷的求改善、求進步,最後終能將事情處理到「至善」的境界,這就是「定、靜、安、慮、得」一貫的道理所在。

王永慶說:「我們對於任何事情的道理,都要追求徹底的瞭解,也就是要求到『知止』,才能進一步將事情做到至善的境界。」

至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求知之道,在於先明瞭自己的光明德性,然後再把自明的德性去親近人民,教化人民,最後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王永慶特別強調「止」這個字,他說:「要追求『止』,即是根源,若未能追根究柢,建立起一個道理的話,基礎便不穩固,所以在止於至善,由『止』建立基礎,才能達到至善,才能定、靜、安、慮、得。」
後記 「求根源」是王永慶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



台塑關係企業創辦人王永慶,因為在經營企業的卓越成就,被尊稱為台灣的經營之神。

王永慶是一位深受敬重及具備長久魅力的企業家。他因為賺的是管理錢而非投機錢,採取正派經營而受人尊敬;至於他的魅力,則來自經營企業的智慧與為人處世驚人的意志力。

這位不世出的經營奇才,突然於十月十五日病逝美國,我除了感到震驚與惋惜之外,也想到另一個問題:他留下了什麼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終身學習的,我想了很久,得到了「求根源」三個字。

「求根源」是王永慶的思想精髓,也是他經營的秘密武器。王永慶生前經常掛在嘴邊的「追根究底」、「求本精神」、「實事求是」、「點滴求其合理化」、「基層做起」等等,全部來自「求根源」這個中心思想。



來自中國古經《大學》的啟示

﹝求根源」不是他發明的,是來自中國古代經典《大學》裡所垂示的「定、靜、安、慮、得」。

《大學》云:「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其中的「知止」是知道所當止之地,即徹底的瞭解,追求到根源之處的意思。

王永慶曾以選擇工作為例,深入淺出地解說「知止、定、靜、安、慮、得」的意義所在。在選擇工作時,如果徹底瞭解工作的意義所在,亦即先求得「知止」,自然就會明白自己應該從事哪一種工作。基於徹底瞭解所做的選擇才會堅定,不致於因為客觀因素的利弊或別人的褒貶而信心動搖,這就是「知止而後能定」。心定之後才能靜,才能安於自己從事的工作,進而在工作上運用思慮,不斷地改善,精益求精,最後終究才會有所「得」。1

我們再從「點的改善」、「從細節處著手」、「單元成本分析」等三個角度,去驗証王永慶「求根源」的中心思想。



點的改善

先說「點的改善」。

有一次,日本某經營管理協會會長,應邀來台講習,與王永慶談到許多管理上的問題。

「請問您對台灣工商企業這幾年的管理有何看法呢?」王永慶問會長。

「已經有相當的進步了。」

「您認為進步到什麼程度呢?」王永慶又問。

「以我的觀察,對問題『點』已經做得很不錯了,目前已從『線』的改善著手,只要由縱橫連貫做好,便可達到『面』的管理改善。」

對於日本會長的說法,王永慶有同意與不同意。從『點』的改善到『線』的連貫,最後才能達到全『面』的管理,此部份他同意。至於會長所說,「點」已經做很不錯了,此部份他不同意。

王永慶說:「『點』的改善是無止境的,不要說我們工商企業對事的『點』還要努力,就是先進國家對事物各『點』還是不斷地加以研究改善。」

最後日本會長也同意王永慶的看法。

王永慶如何進行「點」的改善呢?下面有一個實例。

有一次,他故意在關係企業中找一個表現比較好的單位來檢討。該單位有二十人,經過深入分析後發現:每個人都非常忙碌,但每天忙些什麼?忙得值不值得呢?大家都不太清楚。

於是,王永慶選一個星期天,把二十個人都找出來,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就該單位整個制度、每一張表格、流程上的每一個「點」,深入檢討研究,重新設計表格,流程也重新安排。結果大家終於瞭解以前盲目忙碌的原因所在,也都同意人員可以減半,並把節省下來的十位員工調至別單位去工作。

在經營管理上,就點、線、面三者而言,「點」是根源,是最重要的,「點」做好了,「線」、「面」跟著也會做好。

這是從「點的改善」去求根源。

再談「從細節處著手」,台塑企業的管理工作,都是從細微末節處著手,並且從根源之處去追求。

他們到底如何追求根源呢?王永慶比喻說,以一棵樹為例,樹的上面有枝幹樹葉,下面有根,根中有大根與中根,連接中根的還有很多細根。樹的生長是靠細根吸收養份,經中根、大根而至整棵樹,才能長得枝葉茂盛。而人們注意的,往往只是茂盛的枝葉,而忽略了看不見的根部。

他說:「經營企業應和樹有細根一樣,必須從最容易忽略的根源處著手,才能理出頭緒,使事務的管理趨於合理化。」

基於上述的道理,王永慶對每一問題的細微末節追根究底,絲毫不輕易放過;而一般企業老闆大都看看報表,聽聽幹部的報告之後就算了事。

許多國內外的管理學者都認為,企業的經營者只要抓大方向管重點,不應管到瑣碎的細節問題;而王永慶的看法剛好相反,他認為細節的問題關係重大,要做好管理工作,一定要從細微末節處著手,從中找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從細小處著手,還能全盤瞭解公司的狀況,進而可以掌握部屬的所作所為,並向部屬做深入的要求。

在台塑公司中外馳名的「午餐會報」上,王永慶經常用「追根究柢」的方式追問部屬每一細節的問題,若準備不夠充份,一定會被他問倒。對於王永慶熟悉公司大小事務,精通細微末節,部屬們個個既敬且畏。

有人批評他追逐細節,見樹不見林,勸他應該學習美國企業的老闆,拋開枝節,只管大政策。

針對上述的勸告,他答道:「目前國內的管理尚未達到相當的水準,基礎不夠堅實,經營者只顧及大原則之確立,無論如何是不夠的。」

這是「從細節處著手」去求根源。

最後談到「單元成本分析」。

王永慶曾說:「經營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柢,分析到最後一點。我們台塑就靠這一點吃飯。」

他所謂「成本分析,要追根究柢,分析到最後一點」,指的就是他念茲在茲的單元成本分析。

台灣一般企業使用的是單位成本,他們把單位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業務量範圍和時間範圍內,其總額不隨業務量變化而變化的成本,譬如:工廠租金、機器折舊、廣告費用等;而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相反,是指在相關範圍內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的成本,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僅僅分析到此為止。

王永慶認為,成本分析只做到單位成本,既不夠深入,又不夠徹底,無論如何都必須分析到影響成本因素的最根本處,也就是要做到單元成本的分析。

何謂單元成本呢?以財務費用為例,就應該再細分為原料的財務費用,製造的財務費用,成品的財務費用,營業的財務費用。如果只以財務費用為單位成本,那麼分析工作勢必無法再深入。

王永慶說:「構成一項產品的單元成本可能有數千種,每一種都有它發生變化的不同因素,我們要追蹤現狀是否合理。只有這樣徹底地將有關問題無分鉅細一一列舉出來檢討改善,才能建立一個確實的標準成本。」

台灣知名的企管教授陳定國,曾經服務於美國台塑J-M公司多年。根據他的深入觀察,王永慶講究的單元成本是「剝五層皮」,是層層深入分析,連生產一磅塑膠管要幾分錢的電費、水費、工資等,都要仔細計算出來。

其實,單元成本的精髓就在:經由層層計算成本的過程中,找出各種人、事、物各方面的不合理處,再設法加以改善,使其合理化。

這是從「單元成本方析」去求根源。

從上述的分析即可確定,「求根源」是王永慶經營企業的中心思想。這也是他留給中國人最寶貴的遺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