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給自己的聰明留點「愚蠢」的空間
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一句警句良言,它時刻告誡著人們:不要聰明過頭,不要自以為聰明,不要不懂得為自己的聰明留一點「愚蠢」的空間。
1、不把事情做得太絕,是一門人生必修學分
10秒鐘速讀讚
做人何必把自己逼到牆角。
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
懂得替人著想,會獲得別人對你的感恩。
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顆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刀,會割傷使用它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絕對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幣一樣具有它的兩面性,這就告誡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太絕對,要給自己和他人留有餘地。
鋪築路面,每到一定的距離,便要留下「餘地」,以免路面發生膨脹;建築樓群,要留有一些空地給綠樹,給陽光,給花草,給空氣;書面的「留白」,是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含蓄表揚,是給人留下繼續進取的餘地。保護隱私,是給心靈留一份隱秘的餘地;保守批評,是給人留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如何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使之有空間有時間去領悟、去思索、去創新,則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智慧。
給自己留點空間:
留有餘地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卻能決定成敗。汪中求在《細節的魅力》中寫道:「一心渴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跡,而甘於平淡,認真地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就是細節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後的驚喜!」給自己和別人留有一絲餘地吧,不要總把事情做的太絕。
三國時期,蜀軍大舉南征,諸葛亮問馬謖怎樣才能平定南蠻造反。馬謖說蠻人反覆無常,必須令其心服才行,諸葛亮覺得這話很有道理。
諸葛亮七次生擒孟獲,最後卻又放了他。有人會說,他傻,費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才抓到了他,最後卻「放虎歸山」!
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就會覺得他不傻,諸葛亮不僅給自己留下了餘地,同時也給了孟獲一條退路,深諳用人之道的諸葛亮知道,要想讓一個人才,心甘情願地為國效力,就要讓他心悅誠服地降伏。
果然,在第八次擒住孟獲後,他終於甘心歸降認輸,當最後一次諸葛亮要放孟獲回去時,孟獲便不肯走了,而且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這樣一來,不但南中叛亂被很快平定,而且諸葛亮不留一兵一卒,南中社會仍能保持安定。更有意思的是,孟獲其人在後來也擔任了蜀漢的御史中丞,孟獲手下的一些將領還參加了諸葛亮領導的北伐,諸葛亮也留下了一段傳世的佳話。
佛家有「心善如水」一說,著名作家劉墉曾在他的書中寫道:「人們往往驚異於太陽的熱力,而腳下的大地卻有著更令人驚奇的熱量。天沒暖,大地先暖,所以許多的花才能破冰雪綻放;人情不暖,內心先暖,所以我們能夠在塵世做一劑清流。」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往往能替別人考慮,因此,也時常為他人留下餘地,也許他會因為這樣而失去一些名利或財物,但他卻獲得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對方的感恩!
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太過理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生存於這個世界,所追求的不僅僅是人生的價值、巨大的財富和美麗的容貌,還有更重要的家人、朋友和愛人。
如果一個人總是過於理智地去處理他身邊的每一件事,縱使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同時他又會失去更為重要的,後者的價值顯然是無法與前者相提並論的。試著用感性一點的辦法去對待身邊的問題吧,這不會讓你損失掉什麼,相反地,你甚至有可能會收穫一份別人無法獲得的幸福!
2、凡事懂得留有餘地,才不會找不到下台階
10秒鐘速讀讚
當你伸手打了別人耳光的同時,也打了自己的耳光。
你認為不對的東西,不一定都是不對。
不要把話說的太滿,為自己預留一個下台階。
人生在世,不要試圖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該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冷靜地去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一些事情,以便能有足夠的條件和迴旋餘地,採取機動的應變措施。
世界是複雜而多變的,不論誰都不應該僅憑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見,自以為是地為某件事做出決定,即便是某些自以為擁有超高智慧的人,也應該為自己留下一片餘地,以供自己有迴旋的空間,否則,就非常容易讓別人抓住自己的把柄。
給自己留點空間:
《菜根譚》說:「路留一步,味讓三分。」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路徑窄處,留一步於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要給人留有餘地,多為他人想想,這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每個人都必須要遵循的方向。
十八世紀九十年代的某一天,在法國的一個小城盧里亞克,一塊巨石從天而降,巨大的響聲把居住在這裏的加斯可尼人嚇了一大跳。尤其令人驚異的是,這塊石頭把加斯可尼人教堂旁邊的屋子砸了一個大窟窿。市民們目睹了這一切,紛紛認為這塊破壞了他們寧靜的怪石,絕對來歷不明。
而且,他們以為這塊石頭可能還會飛上天去,為了防止它「逃走」,就給巨石鑿了個洞,用鐵鏈鎖起來,然後把鐵鏈鎖在教堂門口的大圓柱上。最後市民們又透過決議,要寫一封信給法國科學院,請求派科學家來研究這塊怪石。盧里亞克市的市長證實了市民們在信上所寫的事實,並且還在上面簽了自己的名字,同時還派專員把這封信送往巴黎。
當巴黎的法國科學院的人員宣讀盧里亞克這封來信的時候,突然有人在人群當中爆發出了一陣哄哄的笑聲,有的人甚至笑得前仰後倒,還有人連眼淚都笑出來了,有些科學家帶著嘲笑的口氣說:「哈哈,加斯可尼人是最愛吹牛皮的,今天他們向我們報告天上落下巨石,過幾天他們還會來報告天上又掉下五噸牛奶,外加一千塊美味的帶血牛排……」
在笑夠了之後,他們以科學院的名義做出了決定,對加斯可尼人的撒謊和盧里亞克市市長的愚蠢表示遺憾,同時號召所有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要被這樣荒誕不經的報告所迷惑。後來,經過一些科學家們的認真而又謹慎的實地調查,最終確認那的確是一塊從太空中掉下來的隕石碎塊。
對於這樣的事情,到底是誰有科學頭腦,是誰更愚蠢、可笑呢?歷史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公正的答案。
對於那些不給自己留有一定餘地的人在嘲笑了別人之後,豈知,也把自己的短見暴露給了別人,在伸手打了別人耳光的同時,也打了自己的耳光。
總之,我們不論是說話還是辦事都要做到留有餘地,千萬不要把事情做絕,這樣自己才會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收放自如,以便日後更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
同時也要懂得給別人留有餘地,不論我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要把別人往絕路上推,如果能夠做到如此,那麼事情的結果對雙方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3、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在今天做明天的打算
10秒鐘速讀讚
做事情要有長遠打算,要徹底地做到未雨綢繆,讓自己有事先準備的空間和時間。
你必須學習「第二專長」甚至是「第三專長」,讓自己擁有立於不敗之地的空間。
春秋時期,馮諼是齊國孟嘗君門下的一個食客,很懂得深謀遠慮。一天,孟嘗君命他到自己的封地薛地去收稅款。
馮諼出發之前問孟嘗君:「收了稅款之後,要買些什麼東西回來?」
孟嘗君回答道:「看看家裏缺少什麼,隨便帶點什麼吧!」
馮諼到了薛地以後,對於能夠交得起稅款的人就按規定收稅,交不起稅款的人就當場免去了他的稅,借據也當場燒掉。老百姓非常高興,齊呼「孟嘗君萬歲!」,發誓以後一定要好好效忠孟嘗君。
馮諼回來以後,把事情的經過向孟嘗君如實稟報,並告訴孟嘗君他收回來的是老百姓的心,比稅款要高貴得多。孟嘗君聽了馮諼的話,儘管十分氣憤,然而木已成舟,也只好作罷。
過了一年之後,孟嘗君被齊王罷免了職務,滿懷失意地回到薛地。令孟嘗君驚訝又感動的是,薛地的老百姓竟然夾道歡迎他回來,這使孟嘗君受傷的心靈得到了撫慰,他最後終於明白了當初馮諼的舉動是多麼充滿智慧。
馮諼對孟嘗君說:「公子,不要高興太早。現在,薛地已經成了你的根據地,然而這遠遠不夠。俗話說:『狡兔三窟』才能保全性命,公子現在只有一個巢穴,應該儘快挖掘出另外兩個,方可稱為上策。」
孟嘗君深深地感覺到馮諼說得的確有理,因此,也就派他去辦這件事。
馮諼去晉見了魏惠王,在魏惠王面前將孟嘗君大肆吹噓了一番說:「如此傑出的人物,如果哪個國家能夠重用他,一定能夠馬上繁榮起來。」
魏惠王相信了馮諼的話,決定任命孟嘗君做大將軍。齊王聽到消息後,心想像孟嘗君這樣的人才,怎能落到別國人的手裏,因此,他便馬上派使者把孟嘗君重新請回來,任命他做宰相。
同時,馮諼還勸孟嘗君:「現在請齊王把他祖先的宗廟建到薛地。」齊王的宗廟建好了之後,馮諼高興地對孟嘗君說:「公子現在擁有齊、魏、薛三個根據地,可以高枕無憂了。」
後來,孟嘗君果然一生都過著十分安定的生活。
馮諼替孟嘗君所擘畫的「狡兔三窟」之策,實際上就是為孟嘗君的自身留了一條後路,也就是為孟嘗君預留了餘地,亦就是即使孟嘗君失勢,仍然可以退居封邑,從而保住自己的財產性命。
給自己留點空間:
知名生理學家弗里奇說:「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當你選擇了一條路的時候,是否還在為第二條路、第三條路做準備?你準備好了嗎?
馮諼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一定要有長遠打算,要做到未雨綢繆。人們常說:「有時常思無時」、「有備無患」也都指的是這樣的道理。
我們仔細地想一想,是否為自己的將來做過一些準備呢?如果你什麼也不去做,只是一味地擔憂,抱怨的話,那麼可悲的命運就自然會降臨到你的頭頂上。
相反,如果你一直在為自己今後的生活做準備,做長遠的打算,那麼你就不會為以後的生活而感到害怕了,因為,你早已經準備好了應對的方法。
未來的社會並不是沒有機遇,也不是機遇變少了,而是人們對生活的品味升高了。過去,我們提倡要「做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現在社會已經需要我們「做一行,愛兩行,學三行」了,也就是只有多學習各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甚至是「第三專長」,讓自己在職場跟孟嘗君一樣「狡兔三窟」,才能在未來激烈社會的競爭當中,讓自己擁有立於不敗之地的空間。
4、退一步不只給別人生存空間,也給自己喘息的時間
10秒鐘速讀讚
「不留餘地」就像是一把雙面刃,用好了雖然可以傷敵,若失手則會傷己。
人若想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就必須要使自己腳底下的空間,寬闊一些。
清末時期的重臣曾國藩是一位十分善於包容別人的人,他主張為人處世要「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在待人接物的時候,多為對方留出一點餘地。
對於身處廟堂高位的曾國藩來說,其四周趨炎附勢之徒一定不會少,也不乏有熱衷於宦途,卻又故作清高的所謂「大儒」。然而,曾國藩卻依然將他們接納下來,備加禮遇。
當時,許多人都對曾國藩如此的舉動感到十分不解,其中便有一個叫李鴻裔的年輕人,雖然多次向曾國藩諫言,曾國藩卻依然如故,並不多加解釋。一日,李鴻裔在曾國藩的文案上看到一名大儒寫的一篇文章《不動心說》,文中為了標榜自己的清高,寫了這麼兩句:「將吾置於二八佳人之側,問吾動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動;又使吾置於紅藍大頂之旁,問吾動高爵利祿之心否乎?曰:不動。」
李鴻裔為了譏諷這個言不由衷的大儒,信筆在文章的後面題道:「二八佳人側,紅藍大頂旁,知心都不動,只想見中堂。」題罷之後,便揚長而去。
當晚,曾國藩看到了這篇文章和李鴻裔所題的字,立刻命人將李鴻裔召來訓之:「雖然這些人多為欺世盜名之徒,言行不能坦白如一,但他們之所以還能夠獲得豐厚的待遇,憑藉的正是這些虛名。可是你一定要揭露他們,使他們失去了衣食的來源,那麼他們對你的仇恨,絕對不是言語之間就可以化解的,那麼你不是自取禍端嗎?」
李鴻裔聞聽此言之後,不禁汗顏,到了後來終於明白了曾國藩如此做的意圖,從此之後,便開始注重「內斂」。
人的腳所踏踩過的地方,不過幾寸大小,可是在咫尺寬的山路上行走時,很容易跌落於山崖之下,道理很簡單,那就是因為腳的旁邊,已經沒有了餘地。
給自己留點空間: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句話「身後有餘望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意思是說人們風光時,凡事要留下餘地,否則,一旦身陷困境,想回頭就難了。
對於喜歡「仰天大笑出門去」的年輕人來說,謹言慎行,多為對方留下一些餘地,對於為人處世是很重要的。餘地是相互的,留給別人的同時,也留給了自己。
每天上下班交通高峰時,公車總會出現混亂,雖說車廂中間原本還有很大的空間,但先上車的人站在門口,卻沒有為後面的人留下餘地,不肯向裏面挪動一步,後面的人因為趕時間,緊抓車門,吃力的往裏面擠,結果,車門關不上了,大家誰也走不了。如果前面的人多走一步,為後面的人留點餘地,大家既可以很快的上車,也不會耽誤時間,豈不皆大歡喜?
有時,留有餘地也要講究分寸,餘地留的過多就是保守了。
三國時的諸葛亮伐魏時,為了給自己萬一兵敗留下餘地而取道祁山,結果六次皆敗,最後飲恨五丈源。假如他能聽取魏延的意見,冒一次險取道四川,也許歷史上「三國歸晉」的說法將會被改寫。
秦朝末期項羽的楚軍滅秦時,項羽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分餘地,渡河後破釜沉舟,燒廬舍持三日糧。結果這正激發了戰士們的鬥志,大家奮力一搏,一舉將當時不可一世的秦帝國打的一敗塗地,最終宣布了秦朝殘酷統治的結束,楚霸王也就一戰成名。
由此可見,我們凡事應多思考,留一些餘地,這樣不僅是為他人留下餘地,同時也為自己留下轉圜的空間,不過「餘地」這個分寸的拿捏,還是需要我們自己掌握,也就是拿捏的好,就會變成最後滅秦的項羽,拿捏的不好,即會成為最後飲恨五丈源的諸葛亮。
5、腳下有餘地,才能讓自己「進可攻、退可守」
10秒鐘速讀讚
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為自己留下一定的餘地,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話不可說滿,事不能做絕,給自己留餘地,才能進退自如,才有足夠迴旋空間。
✅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就是說上天都會為每個人留有一定的轉機,留有選擇的餘地。
「不留餘地」,很輕描淡寫的四個字,卻透露出一種殺機。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內容大概是說,在大森林裏,居住著許許多多的動物,狼算是其中最狡猾的。一天,在山腳下有個洞,各種動物都由此通過,狼非常高興,牠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獲到各種的獵物。
於是,牠堵上洞的另一端,等待動物們來送死。第一天的時候,有一隻山羊經過,狼趕忙追上前去,羊拚命逃竄。突然,羊找到了一個可以逃生的小偏洞,便從小偏洞倉皇逃竄,狼很生氣地把小洞堵死了,心想,下次就再也不會功敗垂成了吧!
第二天,有一隻兔子路過,狼連忙起身奮力追捕,結果,兔子找到了洞的側面更小一點的洞,並從小洞口逃生。於是,狼又把類似大小的洞都堵上,還心想,這下子,別說羊,就是與兔子大小個頭接近的狐狸、雞、鴨等小動物也都跑不掉。
第三天,跑來了一隻松鼠,狼馬上飛奔過去,追得松鼠上竄下跳。最終,松鼠還是從洞頂上的一個通道跑掉。狼為此非常氣憤,於是,牠一氣之下堵塞了山洞裏的所有窟窿,把整個山洞堵得水泄不通,堵完後,還對自己這個「萬無一失」的措施,非常滿意。
然而,在第四天的時候,突然來了一隻老虎,狼嚇壞了,拔起腿來就跑。老虎當然也窮追不捨,而狼在山洞裏面跑來跑去,可是苦於沒有出口,以至於無法逃脫,最後,這隻狼被老虎吃掉了。
上述這個故事,主要是在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凡事懂得留有餘地,如果你不給別人留有餘地,自己也將沒有了出路。
給自己留點空間:
如果碰到南牆也不回頭,那只能算是愚蠢的執著,只能說是笨拙地執迷不悟,是一種極其危險的行為。
做事為自己留點餘地,也是解脫自己的一種方式。有些時候,為了一件毫無意義的小事,雙方爭論得面紅耳赤,這個時候,只要有一個人懂得說一句「開個玩笑嘛,何必當真?」這就完全可以熄滅雙方的「戰火」,最後,誰也不會因此而受到傷害,大家依舊和以前一樣友好。
「留有餘地」也可稱作是一種修養,是完善自我的一種方式,把話講得有些彈性,讓別人聽起來感到舒服,做起事來有一個靈活的安排,從而輕輕鬆鬆的做人,坦誠地和別人相處。
在韓非子的《說林.下篇》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復也,則事寡敗已。」
上述這段話的白話意思就是說,工藝木雕所需要注意的要領,首先在於鼻子要大,眼睛要小,因為,鼻子雕刻大了,還可以改小,如果一開始便刻小了,那麼以後想要改大,就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補救了。同樣的道理,初刻眼睛的時候要小,小了還可以加大。如果剛開始雕刻時,就把眼睛弄的很大,那麼後面也就無法縮小了。
俗話說得好:「家有餘糧,日子好過;日有餘用,生活安逸,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句話告訴我們,享受人生,要懂得留點餘地,制定計畫,同樣也需要留點餘地。
流水有迴旋的餘地,才會減少災難;江河有漲落的餘地,才不至氾濫成災,留有餘地,才能萬事做到均衡、對稱與和諧。總之,人在社會,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學會留有餘地。
6、不要把事情做的太過或不夠,要做到恰到好處
10秒鐘速讀讚
做人做事恰如其分,不要過度悲觀,但也不能過度樂觀。
無論做事還是做人,要把握好分寸,不能過頭,也不能不到位。
做人做事像時鐘一樣,重點不是走得快,而是要走得準。
在人的一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是分寸。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學問。因此,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恰如其分,把握好了做人做事的分寸,在一定程度上講,也就是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
顓孫師和卜商君是子僵平時最敬重的人,有時竟分不出哪個更令自己敬佩一些。有一天,子僵向老師孔子求教,他問:「顓孫師和卜商君哪個更好些呢?」孔子說:「顓孫師做事好到過分,卜商君做事常常達不到本來的要求。」
子僵說:「您這麼說,是顓孫師好些了?」
孔子說:「過分和達不到是一樣的,做事恰到好處,才是最好。」
做事情,不是做過了頭,就是做得不到位,而且不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裏,這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
其實,這裏的全部奧妙就在一個「度」上。「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內部規律,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確的。
要達到「度」的要求,並不是件難事,只要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基礎上反覆實踐,「度」也就在你的手中了。
古人說過一段話,譯成白話是這樣的: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為自己留下幾分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這樣造物主就不會忌恨我,鬼神也不會傷害我;如果事業上過度要求完美,功業上要求登峰造極,那麼即使其內不會發生內亂,也必然為此而招來禍患。
給自己留點空間:
在樹與樹之間,留有間隔,才能長的茂盛粗壯,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避免雙方之間的摩擦與糾紛。
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一個高潮的到來預示著一個低潮的即將開始,在追求事業與功業盡善完美的同時,你有可能就會發現許多不足與遺憾。從另一個角度講,功業不求滿盈,留有餘地,也是一種處世的方法,比如錢財的累積,求多求盡,有可能讓自己成為守財奴。
一百多年以前,西方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個帶有幾分幽默給人啟示的故事:
一艘輪船觸礁之後,在海上漂泊了很長一段時間,供給馬上就要耗盡,仍然不見其他船隻的蹤影。眼看著得救無望,船上的人不免著急。這時一個悲觀的船員陷入絕望之中,他驚恐萬分,總是高聲叫嚷,這一下子我們大家全完了,誰也活不成了,我們早晚都要被魚吃掉。
這個悲觀者一天要嘮叨好幾次,終於引起了公憤,被惹怒的眾船員七手八腳把他丟進了大海!悲觀者死後,這個面臨危難的輪船並未得到預期的平靜,因這時又出現了一位樂觀者,重拾喋喋不休的鼓噪,只不過他叫嚷的全是樂觀的話題,比如他說,我們一定會得救的,因為我們還有幾十塊餅乾,而一塊餅乾可以維持一個人一週的生命……眾船員發現,聽這種樂觀的鼓噪心情顯得更加的糟糕,因此,把這位樂觀者也和前一位悲觀者一樣丟進了大海。
這樣,輪船才恢復了寧靜,沒有了那兩個討厭的傢伙,到了後來輪船終於得救了。
這個故事,事隔了多年卻仍然在人們的心中鐫銘不滅,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故事透過幽默的誇張,說出一個聽後人人皆能接受、而不聽則很難全察的道理。
這個道理就是生活中存在一個把握分寸的問題,處理的好,能使生活和諧圓融,處理的不好,縱然不至於被「丟進大海」,也一定會導致不良的結果,輕則受到謾罵,重則自毀口碑,或者使之功敗垂成。
7、給自己的聰明留點「愚蠢」的空間
10秒鐘速讀讚
聰明過頭,不給自己的聰明留點「愚蠢」的空間,反而是一種真正的愚蠢。
自以為聰明的人,不讓自己有出錯的空間,因此,才會讓自己活得這麼累。
一般來說,過於聰明的人並非是快樂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於同樣的事情,這些人常常會考慮得更多一些,不懂得為自己留點喘息的空間。
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一句警句良言,它時刻告誡著人們:不要聰明過頭,不要自以為聰明,不要不懂得為自己的聰明留一點「愚蠢」的空間。
1、不把事情做得太絕,是一門人生必修學分
10秒鐘速讀讚
做人何必把自己逼到牆角。
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
懂得替人著想,會獲得別人對你的感恩。
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顆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刀,會割傷使用它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絕對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幣一樣具有它的兩面性,這就告誡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太絕對,要給自己和他人留有餘地。
鋪築路面,每到一定的距離,便要留下「餘地」,以免路面發生膨脹;建築樓群,要留有一些空地給綠樹,給陽光,給花草,給空氣;書面的「留白」,是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含蓄表揚,是給人留下繼續進取的餘地。保護隱私,是給心靈留一份隱秘的餘地;保守批評,是給人留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如何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使之有空間有時間去領悟、去思索、去創新,則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智慧。
給自己留點空間:
留有餘地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卻能決定成敗。汪中求在《細節的魅力》中寫道:「一心渴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跡,而甘於平淡,認真地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就是細節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後的驚喜!」給自己和別人留有一絲餘地吧,不要總把事情做的太絕。
三國時期,蜀軍大舉南征,諸葛亮問馬謖怎樣才能平定南蠻造反。馬謖說蠻人反覆無常,必須令其心服才行,諸葛亮覺得這話很有道理。
諸葛亮七次生擒孟獲,最後卻又放了他。有人會說,他傻,費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才抓到了他,最後卻「放虎歸山」!
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就會覺得他不傻,諸葛亮不僅給自己留下了餘地,同時也給了孟獲一條退路,深諳用人之道的諸葛亮知道,要想讓一個人才,心甘情願地為國效力,就要讓他心悅誠服地降伏。
果然,在第八次擒住孟獲後,他終於甘心歸降認輸,當最後一次諸葛亮要放孟獲回去時,孟獲便不肯走了,而且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這樣一來,不但南中叛亂被很快平定,而且諸葛亮不留一兵一卒,南中社會仍能保持安定。更有意思的是,孟獲其人在後來也擔任了蜀漢的御史中丞,孟獲手下的一些將領還參加了諸葛亮領導的北伐,諸葛亮也留下了一段傳世的佳話。
佛家有「心善如水」一說,著名作家劉墉曾在他的書中寫道:「人們往往驚異於太陽的熱力,而腳下的大地卻有著更令人驚奇的熱量。天沒暖,大地先暖,所以許多的花才能破冰雪綻放;人情不暖,內心先暖,所以我們能夠在塵世做一劑清流。」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往往能替別人考慮,因此,也時常為他人留下餘地,也許他會因為這樣而失去一些名利或財物,但他卻獲得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對方的感恩!
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太過理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生存於這個世界,所追求的不僅僅是人生的價值、巨大的財富和美麗的容貌,還有更重要的家人、朋友和愛人。
如果一個人總是過於理智地去處理他身邊的每一件事,縱使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同時他又會失去更為重要的,後者的價值顯然是無法與前者相提並論的。試著用感性一點的辦法去對待身邊的問題吧,這不會讓你損失掉什麼,相反地,你甚至有可能會收穫一份別人無法獲得的幸福!
2、凡事懂得留有餘地,才不會找不到下台階
10秒鐘速讀讚
當你伸手打了別人耳光的同時,也打了自己的耳光。
你認為不對的東西,不一定都是不對。
不要把話說的太滿,為自己預留一個下台階。
人生在世,不要試圖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該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冷靜地去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一些事情,以便能有足夠的條件和迴旋餘地,採取機動的應變措施。
世界是複雜而多變的,不論誰都不應該僅憑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見,自以為是地為某件事做出決定,即便是某些自以為擁有超高智慧的人,也應該為自己留下一片餘地,以供自己有迴旋的空間,否則,就非常容易讓別人抓住自己的把柄。
給自己留點空間:
《菜根譚》說:「路留一步,味讓三分。」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路徑窄處,留一步於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要給人留有餘地,多為他人想想,這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每個人都必須要遵循的方向。
十八世紀九十年代的某一天,在法國的一個小城盧里亞克,一塊巨石從天而降,巨大的響聲把居住在這裏的加斯可尼人嚇了一大跳。尤其令人驚異的是,這塊石頭把加斯可尼人教堂旁邊的屋子砸了一個大窟窿。市民們目睹了這一切,紛紛認為這塊破壞了他們寧靜的怪石,絕對來歷不明。
而且,他們以為這塊石頭可能還會飛上天去,為了防止它「逃走」,就給巨石鑿了個洞,用鐵鏈鎖起來,然後把鐵鏈鎖在教堂門口的大圓柱上。最後市民們又透過決議,要寫一封信給法國科學院,請求派科學家來研究這塊怪石。盧里亞克市的市長證實了市民們在信上所寫的事實,並且還在上面簽了自己的名字,同時還派專員把這封信送往巴黎。
當巴黎的法國科學院的人員宣讀盧里亞克這封來信的時候,突然有人在人群當中爆發出了一陣哄哄的笑聲,有的人甚至笑得前仰後倒,還有人連眼淚都笑出來了,有些科學家帶著嘲笑的口氣說:「哈哈,加斯可尼人是最愛吹牛皮的,今天他們向我們報告天上落下巨石,過幾天他們還會來報告天上又掉下五噸牛奶,外加一千塊美味的帶血牛排……」
在笑夠了之後,他們以科學院的名義做出了決定,對加斯可尼人的撒謊和盧里亞克市市長的愚蠢表示遺憾,同時號召所有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要被這樣荒誕不經的報告所迷惑。後來,經過一些科學家們的認真而又謹慎的實地調查,最終確認那的確是一塊從太空中掉下來的隕石碎塊。
對於這樣的事情,到底是誰有科學頭腦,是誰更愚蠢、可笑呢?歷史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公正的答案。
對於那些不給自己留有一定餘地的人在嘲笑了別人之後,豈知,也把自己的短見暴露給了別人,在伸手打了別人耳光的同時,也打了自己的耳光。
總之,我們不論是說話還是辦事都要做到留有餘地,千萬不要把事情做絕,這樣自己才會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收放自如,以便日後更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
同時也要懂得給別人留有餘地,不論我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要把別人往絕路上推,如果能夠做到如此,那麼事情的結果對雙方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3、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在今天做明天的打算
10秒鐘速讀讚
做事情要有長遠打算,要徹底地做到未雨綢繆,讓自己有事先準備的空間和時間。
你必須學習「第二專長」甚至是「第三專長」,讓自己擁有立於不敗之地的空間。
春秋時期,馮諼是齊國孟嘗君門下的一個食客,很懂得深謀遠慮。一天,孟嘗君命他到自己的封地薛地去收稅款。
馮諼出發之前問孟嘗君:「收了稅款之後,要買些什麼東西回來?」
孟嘗君回答道:「看看家裏缺少什麼,隨便帶點什麼吧!」
馮諼到了薛地以後,對於能夠交得起稅款的人就按規定收稅,交不起稅款的人就當場免去了他的稅,借據也當場燒掉。老百姓非常高興,齊呼「孟嘗君萬歲!」,發誓以後一定要好好效忠孟嘗君。
馮諼回來以後,把事情的經過向孟嘗君如實稟報,並告訴孟嘗君他收回來的是老百姓的心,比稅款要高貴得多。孟嘗君聽了馮諼的話,儘管十分氣憤,然而木已成舟,也只好作罷。
過了一年之後,孟嘗君被齊王罷免了職務,滿懷失意地回到薛地。令孟嘗君驚訝又感動的是,薛地的老百姓竟然夾道歡迎他回來,這使孟嘗君受傷的心靈得到了撫慰,他最後終於明白了當初馮諼的舉動是多麼充滿智慧。
馮諼對孟嘗君說:「公子,不要高興太早。現在,薛地已經成了你的根據地,然而這遠遠不夠。俗話說:『狡兔三窟』才能保全性命,公子現在只有一個巢穴,應該儘快挖掘出另外兩個,方可稱為上策。」
孟嘗君深深地感覺到馮諼說得的確有理,因此,也就派他去辦這件事。
馮諼去晉見了魏惠王,在魏惠王面前將孟嘗君大肆吹噓了一番說:「如此傑出的人物,如果哪個國家能夠重用他,一定能夠馬上繁榮起來。」
魏惠王相信了馮諼的話,決定任命孟嘗君做大將軍。齊王聽到消息後,心想像孟嘗君這樣的人才,怎能落到別國人的手裏,因此,他便馬上派使者把孟嘗君重新請回來,任命他做宰相。
同時,馮諼還勸孟嘗君:「現在請齊王把他祖先的宗廟建到薛地。」齊王的宗廟建好了之後,馮諼高興地對孟嘗君說:「公子現在擁有齊、魏、薛三個根據地,可以高枕無憂了。」
後來,孟嘗君果然一生都過著十分安定的生活。
馮諼替孟嘗君所擘畫的「狡兔三窟」之策,實際上就是為孟嘗君的自身留了一條後路,也就是為孟嘗君預留了餘地,亦就是即使孟嘗君失勢,仍然可以退居封邑,從而保住自己的財產性命。
給自己留點空間:
知名生理學家弗里奇說:「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當你選擇了一條路的時候,是否還在為第二條路、第三條路做準備?你準備好了嗎?
馮諼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一定要有長遠打算,要做到未雨綢繆。人們常說:「有時常思無時」、「有備無患」也都指的是這樣的道理。
我們仔細地想一想,是否為自己的將來做過一些準備呢?如果你什麼也不去做,只是一味地擔憂,抱怨的話,那麼可悲的命運就自然會降臨到你的頭頂上。
相反,如果你一直在為自己今後的生活做準備,做長遠的打算,那麼你就不會為以後的生活而感到害怕了,因為,你早已經準備好了應對的方法。
未來的社會並不是沒有機遇,也不是機遇變少了,而是人們對生活的品味升高了。過去,我們提倡要「做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現在社會已經需要我們「做一行,愛兩行,學三行」了,也就是只有多學習各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甚至是「第三專長」,讓自己在職場跟孟嘗君一樣「狡兔三窟」,才能在未來激烈社會的競爭當中,讓自己擁有立於不敗之地的空間。
4、退一步不只給別人生存空間,也給自己喘息的時間
10秒鐘速讀讚
「不留餘地」就像是一把雙面刃,用好了雖然可以傷敵,若失手則會傷己。
人若想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就必須要使自己腳底下的空間,寬闊一些。
清末時期的重臣曾國藩是一位十分善於包容別人的人,他主張為人處世要「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在待人接物的時候,多為對方留出一點餘地。
對於身處廟堂高位的曾國藩來說,其四周趨炎附勢之徒一定不會少,也不乏有熱衷於宦途,卻又故作清高的所謂「大儒」。然而,曾國藩卻依然將他們接納下來,備加禮遇。
當時,許多人都對曾國藩如此的舉動感到十分不解,其中便有一個叫李鴻裔的年輕人,雖然多次向曾國藩諫言,曾國藩卻依然如故,並不多加解釋。一日,李鴻裔在曾國藩的文案上看到一名大儒寫的一篇文章《不動心說》,文中為了標榜自己的清高,寫了這麼兩句:「將吾置於二八佳人之側,問吾動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動;又使吾置於紅藍大頂之旁,問吾動高爵利祿之心否乎?曰:不動。」
李鴻裔為了譏諷這個言不由衷的大儒,信筆在文章的後面題道:「二八佳人側,紅藍大頂旁,知心都不動,只想見中堂。」題罷之後,便揚長而去。
當晚,曾國藩看到了這篇文章和李鴻裔所題的字,立刻命人將李鴻裔召來訓之:「雖然這些人多為欺世盜名之徒,言行不能坦白如一,但他們之所以還能夠獲得豐厚的待遇,憑藉的正是這些虛名。可是你一定要揭露他們,使他們失去了衣食的來源,那麼他們對你的仇恨,絕對不是言語之間就可以化解的,那麼你不是自取禍端嗎?」
李鴻裔聞聽此言之後,不禁汗顏,到了後來終於明白了曾國藩如此做的意圖,從此之後,便開始注重「內斂」。
人的腳所踏踩過的地方,不過幾寸大小,可是在咫尺寬的山路上行走時,很容易跌落於山崖之下,道理很簡單,那就是因為腳的旁邊,已經沒有了餘地。
給自己留點空間: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句話「身後有餘望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意思是說人們風光時,凡事要留下餘地,否則,一旦身陷困境,想回頭就難了。
對於喜歡「仰天大笑出門去」的年輕人來說,謹言慎行,多為對方留下一些餘地,對於為人處世是很重要的。餘地是相互的,留給別人的同時,也留給了自己。
每天上下班交通高峰時,公車總會出現混亂,雖說車廂中間原本還有很大的空間,但先上車的人站在門口,卻沒有為後面的人留下餘地,不肯向裏面挪動一步,後面的人因為趕時間,緊抓車門,吃力的往裏面擠,結果,車門關不上了,大家誰也走不了。如果前面的人多走一步,為後面的人留點餘地,大家既可以很快的上車,也不會耽誤時間,豈不皆大歡喜?
有時,留有餘地也要講究分寸,餘地留的過多就是保守了。
三國時的諸葛亮伐魏時,為了給自己萬一兵敗留下餘地而取道祁山,結果六次皆敗,最後飲恨五丈源。假如他能聽取魏延的意見,冒一次險取道四川,也許歷史上「三國歸晉」的說法將會被改寫。
秦朝末期項羽的楚軍滅秦時,項羽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分餘地,渡河後破釜沉舟,燒廬舍持三日糧。結果這正激發了戰士們的鬥志,大家奮力一搏,一舉將當時不可一世的秦帝國打的一敗塗地,最終宣布了秦朝殘酷統治的結束,楚霸王也就一戰成名。
由此可見,我們凡事應多思考,留一些餘地,這樣不僅是為他人留下餘地,同時也為自己留下轉圜的空間,不過「餘地」這個分寸的拿捏,還是需要我們自己掌握,也就是拿捏的好,就會變成最後滅秦的項羽,拿捏的不好,即會成為最後飲恨五丈源的諸葛亮。
5、腳下有餘地,才能讓自己「進可攻、退可守」
10秒鐘速讀讚
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為自己留下一定的餘地,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話不可說滿,事不能做絕,給自己留餘地,才能進退自如,才有足夠迴旋空間。
✅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就是說上天都會為每個人留有一定的轉機,留有選擇的餘地。
「不留餘地」,很輕描淡寫的四個字,卻透露出一種殺機。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內容大概是說,在大森林裏,居住著許許多多的動物,狼算是其中最狡猾的。一天,在山腳下有個洞,各種動物都由此通過,狼非常高興,牠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獲到各種的獵物。
於是,牠堵上洞的另一端,等待動物們來送死。第一天的時候,有一隻山羊經過,狼趕忙追上前去,羊拚命逃竄。突然,羊找到了一個可以逃生的小偏洞,便從小偏洞倉皇逃竄,狼很生氣地把小洞堵死了,心想,下次就再也不會功敗垂成了吧!
第二天,有一隻兔子路過,狼連忙起身奮力追捕,結果,兔子找到了洞的側面更小一點的洞,並從小洞口逃生。於是,狼又把類似大小的洞都堵上,還心想,這下子,別說羊,就是與兔子大小個頭接近的狐狸、雞、鴨等小動物也都跑不掉。
第三天,跑來了一隻松鼠,狼馬上飛奔過去,追得松鼠上竄下跳。最終,松鼠還是從洞頂上的一個通道跑掉。狼為此非常氣憤,於是,牠一氣之下堵塞了山洞裏的所有窟窿,把整個山洞堵得水泄不通,堵完後,還對自己這個「萬無一失」的措施,非常滿意。
然而,在第四天的時候,突然來了一隻老虎,狼嚇壞了,拔起腿來就跑。老虎當然也窮追不捨,而狼在山洞裏面跑來跑去,可是苦於沒有出口,以至於無法逃脫,最後,這隻狼被老虎吃掉了。
上述這個故事,主要是在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凡事懂得留有餘地,如果你不給別人留有餘地,自己也將沒有了出路。
給自己留點空間:
如果碰到南牆也不回頭,那只能算是愚蠢的執著,只能說是笨拙地執迷不悟,是一種極其危險的行為。
做事為自己留點餘地,也是解脫自己的一種方式。有些時候,為了一件毫無意義的小事,雙方爭論得面紅耳赤,這個時候,只要有一個人懂得說一句「開個玩笑嘛,何必當真?」這就完全可以熄滅雙方的「戰火」,最後,誰也不會因此而受到傷害,大家依舊和以前一樣友好。
「留有餘地」也可稱作是一種修養,是完善自我的一種方式,把話講得有些彈性,讓別人聽起來感到舒服,做起事來有一個靈活的安排,從而輕輕鬆鬆的做人,坦誠地和別人相處。
在韓非子的《說林.下篇》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復也,則事寡敗已。」
上述這段話的白話意思就是說,工藝木雕所需要注意的要領,首先在於鼻子要大,眼睛要小,因為,鼻子雕刻大了,還可以改小,如果一開始便刻小了,那麼以後想要改大,就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補救了。同樣的道理,初刻眼睛的時候要小,小了還可以加大。如果剛開始雕刻時,就把眼睛弄的很大,那麼後面也就無法縮小了。
俗話說得好:「家有餘糧,日子好過;日有餘用,生活安逸,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句話告訴我們,享受人生,要懂得留點餘地,制定計畫,同樣也需要留點餘地。
流水有迴旋的餘地,才會減少災難;江河有漲落的餘地,才不至氾濫成災,留有餘地,才能萬事做到均衡、對稱與和諧。總之,人在社會,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學會留有餘地。
6、不要把事情做的太過或不夠,要做到恰到好處
10秒鐘速讀讚
做人做事恰如其分,不要過度悲觀,但也不能過度樂觀。
無論做事還是做人,要把握好分寸,不能過頭,也不能不到位。
做人做事像時鐘一樣,重點不是走得快,而是要走得準。
在人的一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是分寸。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學問。因此,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恰如其分,把握好了做人做事的分寸,在一定程度上講,也就是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
顓孫師和卜商君是子僵平時最敬重的人,有時竟分不出哪個更令自己敬佩一些。有一天,子僵向老師孔子求教,他問:「顓孫師和卜商君哪個更好些呢?」孔子說:「顓孫師做事好到過分,卜商君做事常常達不到本來的要求。」
子僵說:「您這麼說,是顓孫師好些了?」
孔子說:「過分和達不到是一樣的,做事恰到好處,才是最好。」
做事情,不是做過了頭,就是做得不到位,而且不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裏,這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
其實,這裏的全部奧妙就在一個「度」上。「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內部規律,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確的。
要達到「度」的要求,並不是件難事,只要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基礎上反覆實踐,「度」也就在你的手中了。
古人說過一段話,譯成白話是這樣的: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為自己留下幾分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這樣造物主就不會忌恨我,鬼神也不會傷害我;如果事業上過度要求完美,功業上要求登峰造極,那麼即使其內不會發生內亂,也必然為此而招來禍患。
給自己留點空間:
在樹與樹之間,留有間隔,才能長的茂盛粗壯,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避免雙方之間的摩擦與糾紛。
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一個高潮的到來預示著一個低潮的即將開始,在追求事業與功業盡善完美的同時,你有可能就會發現許多不足與遺憾。從另一個角度講,功業不求滿盈,留有餘地,也是一種處世的方法,比如錢財的累積,求多求盡,有可能讓自己成為守財奴。
一百多年以前,西方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個帶有幾分幽默給人啟示的故事:
一艘輪船觸礁之後,在海上漂泊了很長一段時間,供給馬上就要耗盡,仍然不見其他船隻的蹤影。眼看著得救無望,船上的人不免著急。這時一個悲觀的船員陷入絕望之中,他驚恐萬分,總是高聲叫嚷,這一下子我們大家全完了,誰也活不成了,我們早晚都要被魚吃掉。
這個悲觀者一天要嘮叨好幾次,終於引起了公憤,被惹怒的眾船員七手八腳把他丟進了大海!悲觀者死後,這個面臨危難的輪船並未得到預期的平靜,因這時又出現了一位樂觀者,重拾喋喋不休的鼓噪,只不過他叫嚷的全是樂觀的話題,比如他說,我們一定會得救的,因為我們還有幾十塊餅乾,而一塊餅乾可以維持一個人一週的生命……眾船員發現,聽這種樂觀的鼓噪心情顯得更加的糟糕,因此,把這位樂觀者也和前一位悲觀者一樣丟進了大海。
這樣,輪船才恢復了寧靜,沒有了那兩個討厭的傢伙,到了後來輪船終於得救了。
這個故事,事隔了多年卻仍然在人們的心中鐫銘不滅,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故事透過幽默的誇張,說出一個聽後人人皆能接受、而不聽則很難全察的道理。
這個道理就是生活中存在一個把握分寸的問題,處理的好,能使生活和諧圓融,處理的不好,縱然不至於被「丟進大海」,也一定會導致不良的結果,輕則受到謾罵,重則自毀口碑,或者使之功敗垂成。
7、給自己的聰明留點「愚蠢」的空間
10秒鐘速讀讚
聰明過頭,不給自己的聰明留點「愚蠢」的空間,反而是一種真正的愚蠢。
自以為聰明的人,不讓自己有出錯的空間,因此,才會讓自己活得這麼累。
一般來說,過於聰明的人並非是快樂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於同樣的事情,這些人常常會考慮得更多一些,不懂得為自己留點喘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