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你不等於你的心智
情緒: 身體對心智的反應
那麼關於情緒呢?我覺得自己受情緒擺佈的時間,更勝於受心智擺佈。
當我在使用心智一詞時,其意指的並非思維而已,還涵蓋了各種情緒、無意識的「心理─情緒」反應模式。情緒是在心智與身體交會時產生的,情緒是身體對心智的反應(你也可以說,情緒是你的心智在身體上的反映)。例如,當你對某人升起攻擊的念頭或敵意時,身體就會累積稱為「憤怒」的能量,這時,你的身體會處於備戰狀態;而當你認為自己受到生理或心理上的威脅,這念頭會讓你的身體收縮,產生「恐懼」的情緒。科學研究顯示,強烈的情緒甚至可以引起身體的生化反應,這些生化反應是情緒在生理或物質面向的呈現。我們並不總是能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但是透過觀照你的情緒,你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思維模式。
你愈認同於自己的思維、好惡、判斷與解釋,你就愈少以旁觀者的角色臨在,如此一來,情緒的驅力就會愈強大。如果你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你與情緒的連結被切斷,最終將會在純生理的層面上體驗到這些情緒,它將以疾病或症狀的方式呈現出來。近年來,已有大量文章探討此類議題,所以在此就不多做贅述。一道強烈的無意識情緒,有時會帶來看似意外的事故。例如,我觀察到,那些身上累積大量怒氣而不自知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到他人口頭或身體的攻擊,卻不明所以。這是因為他們散發的無形怒氣,會被同樣憤怒的人們無意識地接收到,從而觸發了這些人潛藏的怒氣。
如果你不太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可以先專注在身體的內在能量場上。從身體裡面去感受身體,這將可以讓你和自己的情緒產生連結。關於這點,我稍後會再做說明。
你說情緒是心智在身體上的反射,但有時候,它們兩者之間是衝突的,當心智說「往東」,身體卻偏要「往西」。
如果要知道你的心智在想什麼,身體永遠會給你最忠實的反映。觀照你的情緒,更精確地說,就是從裡面去感覺你的身體。如果心智和身體看似有衝突,說謊的一定是心智,說實話的一定是情緒。情緒不能告訴你「你是誰」,但能夠真實呈現你當時的心智狀態。當然,表層思維與無意識的心理歷程有衝突是很常見的。你目前也許還無法將覺知帶入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中,如同帶入思維中一樣,但那總會以情緒的方式反映在你身體上。運用這種方法觀照情緒,基本上就和之前提及的聆聽或觀看思維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思維存在腦中,而情緒卻有強烈的生理成分,是你可以透過身體感受到的。運用這個方法,你可以讓情緒如實展現,而不受其控制。你不再與情緒合為一體,你是觀察者,情緒是被觀察者。依照這種方法練習,所有存於你體內的無意識部分,都將被意識之光照亮。
你是說,觀照各種情緒就像觀照想法一樣重要嗎?
是的,你應該養成這樣的習慣,隨時問自己:「此刻,我內在有什麼樣的情緒?」這個問題將把你帶往正確的方向。但切記,千萬不要分析情緒,只要觀照它就好。把你的注意力向內聚焦,去感受情緒的能量。如果沒有情緒浮現,就把注意力更集中在身體的內在能量場上,那是進入本體的一扇大門。
情緒通常代表一種被放大和強化的思維模式,情緒負載著強烈的能量,所以,想觀察它一開始並不容易。情緒總是想辦法要控制你,而且都能如願以償,除非你有足夠的臨在意識。一般人們常會無意識地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此時,情緒會暫時取代「你」,一個建基於思考和情緒兩者之間的惡性循環於焉形成——它們相互餵養彼此。首先,思維把它自己強力反映在身體上形成情緒,然後情緒的振動頻率再餵養原本的思維模式,讓其執著於引起情緒的人事物,而這種執著又會帶給情緒更大的能量,如此循環不息。
基本上,所有的情緒都是來自同一個無分別性的原始情緒,這原始情緒起因於人們遺忘了:在名字和形相之外,自己究竟是誰。由於這原始情緒的本質如此無分別性,我們很難給它命名。「恐懼」可能是較為貼近的名稱,但除了不間斷的不安全感之外,這個原始情緒還包括了一種深沉的被遺棄感、不完整感。我想,我們可以簡單地找到一個與這原始情緒同樣無分別性的字眼——「痛苦」。心智之所以需要無休止地活動,主要就是想擺脫情緒上的痛苦。然而,不管心智多麼努力,效果都是短暫的,它只能暫時將痛苦掩蓋住。事實上,心智愈用力去除痛苦,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就會愈大。心智永遠也找不到解決這問題的辦法,它是不會容許你去找出辦法的,因為它自己就是罪魁禍首。這就好比一位警察局長犯下縱火案,那就別再指望他能查出縱火犯是誰了。
只要你與心智認同,就無法從痛苦中解脫。但如果你能將心智從權力的寶座上拉下來,本體就會自動現前,讓你明白它才是你的真實本我。
是的,我知道你接下來要問什麼。
我想問的是,難道愛與喜悅這類正面的情緒也是不好的嗎?
真正的愛與喜悅離不開人的本然狀態,也就是人與本體合一的狀態。每當思緒之流中出現間隙,我們就有可能瞥見愛、喜悅,或是一剎那的深度平安。對多數人來說,這樣的間隙只是驚鴻一瞥,或意外碰上的。當你目睹極致美麗的事物,體能發揮到極限,或身處極大危險之際,心智會倏然「無言」被一片寂靜籠罩。在此寂靜裡,存在著微妙而強烈的喜悅、愛和內在平安。
這樣的時刻通常極為短暫,你很快又會被心智噪音(即思考)給淹沒。在你尚未擺脫心智箝制之前,愛、喜悅、內在平安無法源源不絕地湧現。但這三者並非我所稱的情緒,它們存在於一個比情緒更深的層次。正也因此,你需要去全然感受自己的情緒,才能進一步感受到比情緒更深的東西。「情緒」一詞源自拉丁文emovere,意指「帶來困擾」,情緒的本義乃是「困擾人的東西」。
情緒: 身體對心智的反應
那麼關於情緒呢?我覺得自己受情緒擺佈的時間,更勝於受心智擺佈。
當我在使用心智一詞時,其意指的並非思維而已,還涵蓋了各種情緒、無意識的「心理─情緒」反應模式。情緒是在心智與身體交會時產生的,情緒是身體對心智的反應(你也可以說,情緒是你的心智在身體上的反映)。例如,當你對某人升起攻擊的念頭或敵意時,身體就會累積稱為「憤怒」的能量,這時,你的身體會處於備戰狀態;而當你認為自己受到生理或心理上的威脅,這念頭會讓你的身體收縮,產生「恐懼」的情緒。科學研究顯示,強烈的情緒甚至可以引起身體的生化反應,這些生化反應是情緒在生理或物質面向的呈現。我們並不總是能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但是透過觀照你的情緒,你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思維模式。
你愈認同於自己的思維、好惡、判斷與解釋,你就愈少以旁觀者的角色臨在,如此一來,情緒的驅力就會愈強大。如果你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你與情緒的連結被切斷,最終將會在純生理的層面上體驗到這些情緒,它將以疾病或症狀的方式呈現出來。近年來,已有大量文章探討此類議題,所以在此就不多做贅述。一道強烈的無意識情緒,有時會帶來看似意外的事故。例如,我觀察到,那些身上累積大量怒氣而不自知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到他人口頭或身體的攻擊,卻不明所以。這是因為他們散發的無形怒氣,會被同樣憤怒的人們無意識地接收到,從而觸發了這些人潛藏的怒氣。
如果你不太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可以先專注在身體的內在能量場上。從身體裡面去感受身體,這將可以讓你和自己的情緒產生連結。關於這點,我稍後會再做說明。
你說情緒是心智在身體上的反射,但有時候,它們兩者之間是衝突的,當心智說「往東」,身體卻偏要「往西」。
如果要知道你的心智在想什麼,身體永遠會給你最忠實的反映。觀照你的情緒,更精確地說,就是從裡面去感覺你的身體。如果心智和身體看似有衝突,說謊的一定是心智,說實話的一定是情緒。情緒不能告訴你「你是誰」,但能夠真實呈現你當時的心智狀態。當然,表層思維與無意識的心理歷程有衝突是很常見的。你目前也許還無法將覺知帶入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中,如同帶入思維中一樣,但那總會以情緒的方式反映在你身體上。運用這種方法觀照情緒,基本上就和之前提及的聆聽或觀看思維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思維存在腦中,而情緒卻有強烈的生理成分,是你可以透過身體感受到的。運用這個方法,你可以讓情緒如實展現,而不受其控制。你不再與情緒合為一體,你是觀察者,情緒是被觀察者。依照這種方法練習,所有存於你體內的無意識部分,都將被意識之光照亮。
你是說,觀照各種情緒就像觀照想法一樣重要嗎?
是的,你應該養成這樣的習慣,隨時問自己:「此刻,我內在有什麼樣的情緒?」這個問題將把你帶往正確的方向。但切記,千萬不要分析情緒,只要觀照它就好。把你的注意力向內聚焦,去感受情緒的能量。如果沒有情緒浮現,就把注意力更集中在身體的內在能量場上,那是進入本體的一扇大門。
情緒通常代表一種被放大和強化的思維模式,情緒負載著強烈的能量,所以,想觀察它一開始並不容易。情緒總是想辦法要控制你,而且都能如願以償,除非你有足夠的臨在意識。一般人們常會無意識地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此時,情緒會暫時取代「你」,一個建基於思考和情緒兩者之間的惡性循環於焉形成——它們相互餵養彼此。首先,思維把它自己強力反映在身體上形成情緒,然後情緒的振動頻率再餵養原本的思維模式,讓其執著於引起情緒的人事物,而這種執著又會帶給情緒更大的能量,如此循環不息。
基本上,所有的情緒都是來自同一個無分別性的原始情緒,這原始情緒起因於人們遺忘了:在名字和形相之外,自己究竟是誰。由於這原始情緒的本質如此無分別性,我們很難給它命名。「恐懼」可能是較為貼近的名稱,但除了不間斷的不安全感之外,這個原始情緒還包括了一種深沉的被遺棄感、不完整感。我想,我們可以簡單地找到一個與這原始情緒同樣無分別性的字眼——「痛苦」。心智之所以需要無休止地活動,主要就是想擺脫情緒上的痛苦。然而,不管心智多麼努力,效果都是短暫的,它只能暫時將痛苦掩蓋住。事實上,心智愈用力去除痛苦,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就會愈大。心智永遠也找不到解決這問題的辦法,它是不會容許你去找出辦法的,因為它自己就是罪魁禍首。這就好比一位警察局長犯下縱火案,那就別再指望他能查出縱火犯是誰了。
只要你與心智認同,就無法從痛苦中解脫。但如果你能將心智從權力的寶座上拉下來,本體就會自動現前,讓你明白它才是你的真實本我。
是的,我知道你接下來要問什麼。
我想問的是,難道愛與喜悅這類正面的情緒也是不好的嗎?
真正的愛與喜悅離不開人的本然狀態,也就是人與本體合一的狀態。每當思緒之流中出現間隙,我們就有可能瞥見愛、喜悅,或是一剎那的深度平安。對多數人來說,這樣的間隙只是驚鴻一瞥,或意外碰上的。當你目睹極致美麗的事物,體能發揮到極限,或身處極大危險之際,心智會倏然「無言」被一片寂靜籠罩。在此寂靜裡,存在著微妙而強烈的喜悅、愛和內在平安。
這樣的時刻通常極為短暫,你很快又會被心智噪音(即思考)給淹沒。在你尚未擺脫心智箝制之前,愛、喜悅、內在平安無法源源不絕地湧現。但這三者並非我所稱的情緒,它們存在於一個比情緒更深的層次。正也因此,你需要去全然感受自己的情緒,才能進一步感受到比情緒更深的東西。「情緒」一詞源自拉丁文emovere,意指「帶來困擾」,情緒的本義乃是「困擾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