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開始的幸福迴圈
在說任何話之前,我們都必須體悟到一件事:「每個人都是值得被愛的、有價值的。」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不論對方是否與你意見相左,或說了多麼傷人的話,你都能保有基本的尊重。
我曾是特殊教育的第一線老師,教過有聽覺障礙、智力障礙、腦性麻痺、自閉症的學生,以及多重障礙者。這群孩子因為某些身心缺損缺乏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大人的協助。儘管如此,他們仍具有某些發展潛能。和這些孩子相處久了之後,我才明白,有些時候我們只看到表面的障礙,卻忽略了如果我們能夠打開心門,從「心」練習說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永遠有更多的可能。
對等的互動,才能有良好的溝通
溝通時,我們往往因對方的角色和身分不同,而改變遣詞用字與說話的語氣。但是不管對方是我們的上司或下屬、父母或子女,都要以尊重的心態相待。
我曾在教師節前夕請一群大學生回想從小到大,在求學時期印象最深刻的老師,並說明原因。原本我的用意是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讓他們學習感謝生命中的貴人。但令我驚訝的是,居然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表示,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用言語傷害過他們的老師。於是我開始思考,是什麼樣的教育環境,造成這樣的結果?
雖然大多數的老師在教學崗位上都很認真、誨人不倦,希望能夠幫助學生成長。但或許我們所接受的教育觀念是「愛之深,責之切」,許多父母都會說:「我是為你好,寧可你現在恨我,也不要以後埋怨我。」老師們也經常用責備的方式期許學生在課業上有所進步;加上他們在教室中掌握了專業權及管教權,很容易失去對等、尊重與同理心,不慎說出傷害學生的話而不自知。
例如,當調皮吵鬧的學生突然很安靜地寫功課時,老師會說:「你今天怎麼那麼安靜,吃錯藥啦!要不要看醫生?」「哎喲,失戀了啊?今天怎麼這麼乖?如果每天都失戀,我們班就可以保持安靜了!」類似這種「貶損他人自尊的語言」很多,像是充滿批評和蔑視地說:
●「其他同學都可以去打球,但我就是不准你去操場打球,你沒資格出去玩。」
●「作業忘了帶?那有沒有忘記吃飯啊?還是你連腦袋也忘了帶來學校?」
●「你的腦袋好新,是不是都沒用過啊?」說話的人不知不覺地把「行為」和對方的「個性」畫上等號,而說出一些貶低對方的話。聽者會覺得自己的自尊被「踐踏」了,好像自己是不值得被在乎、被看得起的。只因為做了一件錯事就全盤皆錯,變成一無是處的人。
另一種貶損自尊的言語更糟糕,就是「向上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例如:
●「你連這個都不會?我家五歲的兒子都會!」
●「你怎麼考得那麼差,比小丹還糟糕耶!」
●「隔壁班有十幾個同學一百分,你們班呢?」
在成長經驗中一直被拿來和別人比較的話,有些人會形成一種負面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3:「我本來就是差勁的」「別人都是敵人」「我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那些人」「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長大之後,他們不是變得憤世嫉俗,就是過度自卑。
和對方站在同一陣線
「被尊重是每個人最重要的需求」是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當你說的話讓對方覺得受到尊重,溝通之門就打開了。其實要表達同樣的意思,可以這樣說:
●「你今天很安靜,看起來很專心,讓老師很開心!」(不必刻意強調他平常多麼吵鬧。)
●「我們約定好的,沒有完成作業的同學,就不能出去打球。我必須說到做到,你也是。你把作業寫完時,老師一定讓你出去。」
●「你沒有帶作業,老師很困擾,這樣我就不能批改你的作業,不知道你哪些地方不會?」
●「你可以先自己多想想,有什麼問題都歡迎來問我。」
●「你今天考得不理想,應該也不好受,什麼原因讓你考壞了呢?有什麼老師可以幫忙的?」
要讓孩子覺得,你和他是站在同一條陣線的,你們不是敵人,而是夥伴。這也是為什麼每學期的第一堂課,我一定會先告訴學生:「你學不會,是我的責任。」「這是我的手機號碼,不要擔心打擾阿丹老師,被你打擾是我的工作。幫你解決問題,是我的價值。」
「在這堂課中,你和我都是主角,你和我都是無價之寶,都有無限潛能。讓我們一起發揮努力和創意,一起成長,一起度過這充實快樂的十八週。」
每當我真誠地說完這些話,可以感受到臺下學生看我的眼神充滿了信任,幸福的氛圍也開始在教室滋長。
一張千元紙鈔
有一次上課時,我拿出一張嶄新的千元大鈔,問臺下的學生:「我想把這張千元鈔票送給其中一位同學,想要的請舉手!」超過一半的學生都把手舉得高高的,嘴裡還大聲地喊著:「我要!我要!」頁數 3/5
接著我說:「但是在給你們之前,先得這樣做……」當著大家的面,我把鈔票揉成一團,再問:「想要這張千元鈔票的請舉手!」
大部分的同學依然賣力地舉著手,喊著:「給我!給我!」
接下來我把那張縐成一團的紙鈔踩在腳下踐踏一番,這張千元大鈔變得又縐又髒了。
我再問:「誰還要這張千元大鈔?」
你猜得沒錯,原本舉手的同學並沒有放下,他們還是熱情地喊著:「給我!給我!」
這群學生很聰明,他們知道千元大鈔磨損後仍然可以買東西,還是有一千元的價值。
每個人就像這張千元鈔票,都值得被愛、值得被關懷。不管我們經歷了什麼挫折、做過什麼錯事、是否被討厭、被孤立,身為人的價值都是不會改變的。這也是「習慣領域學說」的核心價值:
●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等待被激發。
● 每個人都同樣需要被尊重。
不管面對誰,如果我們能看見對方生命中美好的部分,給予最大的尊重,就能完成良好的溝通。當我們在心態上保有尊重和同理心,溝通路上的障礙就少了一大半,並且啟動「幸福的迴圈」了!
一旦啟動幸福迴圈,對方也會同樣使用尊重、對等的方式對待你。因為人類的互動有一通性,叫「相互回報」(reciprocity)。特別是在人際溝通時,我們隨時會去判斷感受對方的態度,而選擇對應的態度去說話。當對方態度是尊重真誠的,我們就自然會用尊重真誠的說話方式;當你誠懇且有技巧地表達自己想說的話之後,對方感覺到你的誠意,也會給予正向的回應,使你感覺到被尊重,又回到迴圈的開始,兩人的關係就會一直正向地提升,越來越好。
溝通的重要基礎,在於彼此尊重。只有打從心底把彼此放在同等的地位,進行對話,才可能啟動正向的說話迴圈。
問對問題,開啟好話題
當你不知道要說什麼的時候,使用轉換發語權,是不錯的方法。你可以嘗試問對方一個對方感興趣的問題,然後認真地聽他說。
Bob是我的朋友之中最會傾聽的人,和他說話真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他平常很喜歡寫詩,在一次詩人的聚會中,他剛好和一位頗負盛名的女詩人坐在一起。但卻因為緊張,不知道該聊些什麼才好?於是,他運用了「轉換發語權」的技巧,引導對方多說話。首先他拋出了一個很棒的問題:「妳覺得是什麼原因讓妳的書這麼受歡迎?(動機式提問)」於是這位女詩人開始訴說自己認真寫作及遇到伯樂的過程。而Bob只是專注傾聽,時而點頭、時而微笑。後來他又問:「如果有晚輩希望像妳一樣成為名詩人,妳會給他什麼建議(連結式提問)?」女詩人也大方地分享自己的見解。
這樣侃侃而談了半小時後,她告訴Bob:「和你談話真是開心!你真是一位談話高手,讓我不知不覺說了這麼多。」
其實Bob整晚所說的話可能不超過五十個字,他所做的只是鼓勵對方多說話而已。但是,光運用「轉換發語權」這個技巧,就讓彼此的對話過程變得愉快。
如何轉換發語權,告別冷場
● 鎖定目標:挑一個彼此感興趣的問題。例如在喜宴上可以談談彼此認識新人的過程,在研討或發表會上可以談論對方正在做的研究等等。
● 真心稱讚:如果你對對方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可以在問句中加一些真誠的讚美,例如「我有聽過朋友提過你呢!我很好奇當初你怎麼會想要做這個專案?」或是「我讀過你寫的書,我最喜歡第二章談到的貓抓老鼠的例子,我還想知道……」
● 具體肯定:也許你會擔心剛見面就稱讚對方,會不會讓人有假假的感覺?其實,只要你具體地說出喜歡對方的某個優點或做過的某件事,對方通常都會被你的真誠打動。
● 動機式提問:如果你希望對方多說一點,可以用「為什麼」來開頭,因為這通常牽涉到他的行事作風或價值觀核心。一般人如果被「戳」到這個點,往往就能侃侃而談。
● 連結式提問:問句可以串連兩人之間的關係,例如:「我嘗試過要寫作,可是常常半途而廢,你都是怎樣堅持下去的?」或為彼此共同關心的事情創造話題:「結果後來那個案子怎麼樣了?」簡單地說,就是讓對方感覺到:「原來我在乎的事情,你也在乎!」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次我到南京演講,在歡迎宴(鎖定目標)上遇到一位協助聾啞學校設計電腦程式的工程師,他知道我曾是特殊教育老師,便說:「劉教授,請問在臺灣,妳們怎麼幫聽障學生做聽覺的電腦化管理呢?」我向他坦承自己離開聾校已經超過十年,對於他的問題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只說到這裡,兩人的交集很可能就此打斷。我決定試試「發語權轉換」的技巧,於是問他:「聽說你幫這間聾校設計了很棒的程式(真心稱讚、具體肯定),是怎麼辦到的?」他馬上眉飛色舞地向我說明這套系統如何經過千辛萬苦研發出來,足足講了十分鐘。
我又問他:「當時怎麼會想要開發這個系統呢?」(動機式提問)他又滔滔不絕地說了十分鐘。最後我問:「那未來你想要怎麼做呢?」這時他的眼睛更是為之一亮,開心地和我分享,想要把這套系統擴展到社區的健康管理。雖然從頭到尾,我只是負責聆聽,他仍然很滿意那天的「交流」。一直到餐會結束,他都意猶未盡,還熱情地邀我去他的辦公室觀摩目前正在開發的軟體。
有些時候,問問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求」一個答案,而是「聽見」對方,表達對他的興趣。大部分的人都喜歡分享,樂於說出自己得意或有興趣的事,當對方願意傾聽,就會覺得很開心。
掌握主動權
有些人可能會問:「如果對方說話真的很無聊,引不起興趣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要視情況而定。畢竟有些場合你想逃之夭夭卻跑不了,也有些時候是「一開始很無聊,後來越聊越有趣」。如果你覺得這個場面令人緊張,記得掌握「主動」;當你越是畏畏縮縮,對方越想要來關心你,結果就陷入「被動」、「被追問」的狀態。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不妨禮貌地跟對方說聲謝謝,適時結束話題。
但是,也要注意提問後對方的態度。有些人來喝喜酒,就是想默默吃東西,不喜歡有任何交集;或是來到宴席之前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這時你的搭話就會變成一種負擔。因此,使用轉換發語權技巧時,還要搭配「察言觀色」。若是對方的表情或肢體出現退縮,或是一開始就只顧著滑手機,跟你說話時心不在焉,往往透露了「我不想說話」的訊息,這時候就不要再強人所難。
害怕說話冷場嗎?試試「轉換話語權」的技巧吧!
在說任何話之前,我們都必須體悟到一件事:「每個人都是值得被愛的、有價值的。」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不論對方是否與你意見相左,或說了多麼傷人的話,你都能保有基本的尊重。
我曾是特殊教育的第一線老師,教過有聽覺障礙、智力障礙、腦性麻痺、自閉症的學生,以及多重障礙者。這群孩子因為某些身心缺損缺乏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大人的協助。儘管如此,他們仍具有某些發展潛能。和這些孩子相處久了之後,我才明白,有些時候我們只看到表面的障礙,卻忽略了如果我們能夠打開心門,從「心」練習說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永遠有更多的可能。
對等的互動,才能有良好的溝通
溝通時,我們往往因對方的角色和身分不同,而改變遣詞用字與說話的語氣。但是不管對方是我們的上司或下屬、父母或子女,都要以尊重的心態相待。
我曾在教師節前夕請一群大學生回想從小到大,在求學時期印象最深刻的老師,並說明原因。原本我的用意是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讓他們學習感謝生命中的貴人。但令我驚訝的是,居然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表示,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用言語傷害過他們的老師。於是我開始思考,是什麼樣的教育環境,造成這樣的結果?
雖然大多數的老師在教學崗位上都很認真、誨人不倦,希望能夠幫助學生成長。但或許我們所接受的教育觀念是「愛之深,責之切」,許多父母都會說:「我是為你好,寧可你現在恨我,也不要以後埋怨我。」老師們也經常用責備的方式期許學生在課業上有所進步;加上他們在教室中掌握了專業權及管教權,很容易失去對等、尊重與同理心,不慎說出傷害學生的話而不自知。
例如,當調皮吵鬧的學生突然很安靜地寫功課時,老師會說:「你今天怎麼那麼安靜,吃錯藥啦!要不要看醫生?」「哎喲,失戀了啊?今天怎麼這麼乖?如果每天都失戀,我們班就可以保持安靜了!」類似這種「貶損他人自尊的語言」很多,像是充滿批評和蔑視地說:
●「其他同學都可以去打球,但我就是不准你去操場打球,你沒資格出去玩。」
●「作業忘了帶?那有沒有忘記吃飯啊?還是你連腦袋也忘了帶來學校?」
●「你的腦袋好新,是不是都沒用過啊?」說話的人不知不覺地把「行為」和對方的「個性」畫上等號,而說出一些貶低對方的話。聽者會覺得自己的自尊被「踐踏」了,好像自己是不值得被在乎、被看得起的。只因為做了一件錯事就全盤皆錯,變成一無是處的人。
另一種貶損自尊的言語更糟糕,就是「向上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例如:
●「你連這個都不會?我家五歲的兒子都會!」
●「你怎麼考得那麼差,比小丹還糟糕耶!」
●「隔壁班有十幾個同學一百分,你們班呢?」
在成長經驗中一直被拿來和別人比較的話,有些人會形成一種負面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3:「我本來就是差勁的」「別人都是敵人」「我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那些人」「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長大之後,他們不是變得憤世嫉俗,就是過度自卑。
和對方站在同一陣線
「被尊重是每個人最重要的需求」是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當你說的話讓對方覺得受到尊重,溝通之門就打開了。其實要表達同樣的意思,可以這樣說:
●「你今天很安靜,看起來很專心,讓老師很開心!」(不必刻意強調他平常多麼吵鬧。)
●「我們約定好的,沒有完成作業的同學,就不能出去打球。我必須說到做到,你也是。你把作業寫完時,老師一定讓你出去。」
●「你沒有帶作業,老師很困擾,這樣我就不能批改你的作業,不知道你哪些地方不會?」
●「你可以先自己多想想,有什麼問題都歡迎來問我。」
●「你今天考得不理想,應該也不好受,什麼原因讓你考壞了呢?有什麼老師可以幫忙的?」
要讓孩子覺得,你和他是站在同一條陣線的,你們不是敵人,而是夥伴。這也是為什麼每學期的第一堂課,我一定會先告訴學生:「你學不會,是我的責任。」「這是我的手機號碼,不要擔心打擾阿丹老師,被你打擾是我的工作。幫你解決問題,是我的價值。」
「在這堂課中,你和我都是主角,你和我都是無價之寶,都有無限潛能。讓我們一起發揮努力和創意,一起成長,一起度過這充實快樂的十八週。」
每當我真誠地說完這些話,可以感受到臺下學生看我的眼神充滿了信任,幸福的氛圍也開始在教室滋長。
一張千元紙鈔
有一次上課時,我拿出一張嶄新的千元大鈔,問臺下的學生:「我想把這張千元鈔票送給其中一位同學,想要的請舉手!」超過一半的學生都把手舉得高高的,嘴裡還大聲地喊著:「我要!我要!」頁數 3/5
接著我說:「但是在給你們之前,先得這樣做……」當著大家的面,我把鈔票揉成一團,再問:「想要這張千元鈔票的請舉手!」
大部分的同學依然賣力地舉著手,喊著:「給我!給我!」
接下來我把那張縐成一團的紙鈔踩在腳下踐踏一番,這張千元大鈔變得又縐又髒了。
我再問:「誰還要這張千元大鈔?」
你猜得沒錯,原本舉手的同學並沒有放下,他們還是熱情地喊著:「給我!給我!」
這群學生很聰明,他們知道千元大鈔磨損後仍然可以買東西,還是有一千元的價值。
每個人就像這張千元鈔票,都值得被愛、值得被關懷。不管我們經歷了什麼挫折、做過什麼錯事、是否被討厭、被孤立,身為人的價值都是不會改變的。這也是「習慣領域學說」的核心價值:
●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等待被激發。
● 每個人都同樣需要被尊重。
不管面對誰,如果我們能看見對方生命中美好的部分,給予最大的尊重,就能完成良好的溝通。當我們在心態上保有尊重和同理心,溝通路上的障礙就少了一大半,並且啟動「幸福的迴圈」了!
一旦啟動幸福迴圈,對方也會同樣使用尊重、對等的方式對待你。因為人類的互動有一通性,叫「相互回報」(reciprocity)。特別是在人際溝通時,我們隨時會去判斷感受對方的態度,而選擇對應的態度去說話。當對方態度是尊重真誠的,我們就自然會用尊重真誠的說話方式;當你誠懇且有技巧地表達自己想說的話之後,對方感覺到你的誠意,也會給予正向的回應,使你感覺到被尊重,又回到迴圈的開始,兩人的關係就會一直正向地提升,越來越好。
溝通的重要基礎,在於彼此尊重。只有打從心底把彼此放在同等的地位,進行對話,才可能啟動正向的說話迴圈。
問對問題,開啟好話題
當你不知道要說什麼的時候,使用轉換發語權,是不錯的方法。你可以嘗試問對方一個對方感興趣的問題,然後認真地聽他說。
Bob是我的朋友之中最會傾聽的人,和他說話真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他平常很喜歡寫詩,在一次詩人的聚會中,他剛好和一位頗負盛名的女詩人坐在一起。但卻因為緊張,不知道該聊些什麼才好?於是,他運用了「轉換發語權」的技巧,引導對方多說話。首先他拋出了一個很棒的問題:「妳覺得是什麼原因讓妳的書這麼受歡迎?(動機式提問)」於是這位女詩人開始訴說自己認真寫作及遇到伯樂的過程。而Bob只是專注傾聽,時而點頭、時而微笑。後來他又問:「如果有晚輩希望像妳一樣成為名詩人,妳會給他什麼建議(連結式提問)?」女詩人也大方地分享自己的見解。
這樣侃侃而談了半小時後,她告訴Bob:「和你談話真是開心!你真是一位談話高手,讓我不知不覺說了這麼多。」
其實Bob整晚所說的話可能不超過五十個字,他所做的只是鼓勵對方多說話而已。但是,光運用「轉換發語權」這個技巧,就讓彼此的對話過程變得愉快。
如何轉換發語權,告別冷場
● 鎖定目標:挑一個彼此感興趣的問題。例如在喜宴上可以談談彼此認識新人的過程,在研討或發表會上可以談論對方正在做的研究等等。
● 真心稱讚:如果你對對方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可以在問句中加一些真誠的讚美,例如「我有聽過朋友提過你呢!我很好奇當初你怎麼會想要做這個專案?」或是「我讀過你寫的書,我最喜歡第二章談到的貓抓老鼠的例子,我還想知道……」
● 具體肯定:也許你會擔心剛見面就稱讚對方,會不會讓人有假假的感覺?其實,只要你具體地說出喜歡對方的某個優點或做過的某件事,對方通常都會被你的真誠打動。
● 動機式提問:如果你希望對方多說一點,可以用「為什麼」來開頭,因為這通常牽涉到他的行事作風或價值觀核心。一般人如果被「戳」到這個點,往往就能侃侃而談。
● 連結式提問:問句可以串連兩人之間的關係,例如:「我嘗試過要寫作,可是常常半途而廢,你都是怎樣堅持下去的?」或為彼此共同關心的事情創造話題:「結果後來那個案子怎麼樣了?」簡單地說,就是讓對方感覺到:「原來我在乎的事情,你也在乎!」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次我到南京演講,在歡迎宴(鎖定目標)上遇到一位協助聾啞學校設計電腦程式的工程師,他知道我曾是特殊教育老師,便說:「劉教授,請問在臺灣,妳們怎麼幫聽障學生做聽覺的電腦化管理呢?」我向他坦承自己離開聾校已經超過十年,對於他的問題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只說到這裡,兩人的交集很可能就此打斷。我決定試試「發語權轉換」的技巧,於是問他:「聽說你幫這間聾校設計了很棒的程式(真心稱讚、具體肯定),是怎麼辦到的?」他馬上眉飛色舞地向我說明這套系統如何經過千辛萬苦研發出來,足足講了十分鐘。
我又問他:「當時怎麼會想要開發這個系統呢?」(動機式提問)他又滔滔不絕地說了十分鐘。最後我問:「那未來你想要怎麼做呢?」這時他的眼睛更是為之一亮,開心地和我分享,想要把這套系統擴展到社區的健康管理。雖然從頭到尾,我只是負責聆聽,他仍然很滿意那天的「交流」。一直到餐會結束,他都意猶未盡,還熱情地邀我去他的辦公室觀摩目前正在開發的軟體。
有些時候,問問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求」一個答案,而是「聽見」對方,表達對他的興趣。大部分的人都喜歡分享,樂於說出自己得意或有興趣的事,當對方願意傾聽,就會覺得很開心。
掌握主動權
有些人可能會問:「如果對方說話真的很無聊,引不起興趣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要視情況而定。畢竟有些場合你想逃之夭夭卻跑不了,也有些時候是「一開始很無聊,後來越聊越有趣」。如果你覺得這個場面令人緊張,記得掌握「主動」;當你越是畏畏縮縮,對方越想要來關心你,結果就陷入「被動」、「被追問」的狀態。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不妨禮貌地跟對方說聲謝謝,適時結束話題。
但是,也要注意提問後對方的態度。有些人來喝喜酒,就是想默默吃東西,不喜歡有任何交集;或是來到宴席之前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這時你的搭話就會變成一種負擔。因此,使用轉換發語權技巧時,還要搭配「察言觀色」。若是對方的表情或肢體出現退縮,或是一開始就只顧著滑手機,跟你說話時心不在焉,往往透露了「我不想說話」的訊息,這時候就不要再強人所難。
害怕說話冷場嗎?試試「轉換話語權」的技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