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79特價2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三章 快速的步調,缺失的注意力

可惜的是,現代人其實隨時處在注意力渙散的狀態。

我們仔細觀察,現代資訊技術的突破,讓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在在做好幾件事。無論在講話、走路、寫字、吃飯,不是看著手機,就是在搜尋資訊或用訊息軟體和別人交流。頭腦的運作,一刻都沒有停過。

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儘管我們每個人都認為有點跟不上,卻又同時期待步調可不可以更快,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達到更高的效率。

就連看電視,一個畫面上都同時有好幾條跑馬燈,就好像把一個瞬間切割成好幾個,才配得上我們對快步調的期待。

這本身,自然會讓我們把無常和變化視為生活的主成分,而同時讓我們在現實中建立一個個虛構的架構,而每一個架構都彷彿有獨立的生命。

我在《真原醫》和「全部生命系列」曾經多次表達──這種快還要更快的步調,本身就是現代人最大的危機。讓我們不快樂,總是感覺到壓力或是不知哪裡來的沉重感,好像隨時背著一種負擔。這種不快樂的現象,甚至蔓延到年輕的一代,即使很年輕的孩子都有注意力缺乏和躁鬱症的問題。

這種更快的步調,其實是相當近代的產物,人類演化多年來的架構沒辦法適應。畢竟,種種快步調的反應,當初只是為了生存而留下的「打或逃」本能,本來只是短期的應對。沒想到人類發展到現在,這種快步調的反應,反而變成我們隨時的常態。

步調快,還不是主要的問題。問題在於,它同時帶來念頭快速的轉變,以搭配感官在世界運作所收到的資訊。透過念頭,頭腦隨時創出一個虛的現實。這些不斷在動的印象,頭腦來不及處理,本身也就不斷的帶來壓力。

我在之前的作品,也用相當多篇幅來表達──頭腦受到壓力或危機,自然轉到肉體上,帶來不安,帶來萎縮。

所以,讓注意力集中而專注,是我們最需要的一堂功課。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守住的感官愈多,通常愈能幫助守住注意力。

其實一般所談的「定」的功夫,都離不開時-空,更離不開感官。「定」或「專注」的功夫,是透過感官才可以運作。

再說清楚一點,一般所談的「定」或專注,是透過感官的運作或「動」來捕捉資訊,而進入一個「不動」、寧靜或合一,才有「定」好談。懂了這些,自然可以把感官當作一個專注的門戶。如果我們懂得從多重感官著手,例如同時耳朵聽,加上眼睛觀想、鼻子聞、口腔的體會、皮膚的觸覺,反而更容易達到專一。

重點是,不要同時產生念頭。

所以,一般專注的練習,會透過重複的動作(例如朗讀、呼吸)讓念頭不容易起伏。

也因為如此,多年來,我常常與朋友分享如何教小孩子讀經。不光是因為讀經可以讓孩子接觸大聖人的觀念,而讓這些大智慧落到腦海。此外,由於讀經同時運用多重感官來集中注意力,對腦部發展的活化,有不可思議的作用。

透過朗誦,其實是教孩子學會掌握耳根的聽、嘴巴的發聲、眼睛閱讀的觀、集體共振的觸覺,把注意力守住。透過重複的朗誦,不容易產生念頭。

所以,我過去不斷地提醒家長和教師,不需要為孩子解釋經典的意義。因為任何解釋,是落在一個念頭的範圍。

最多只要透過朗誦,讓古人的話落到心裡。

最不可思議的是,讀經的孩子,不光是學習能力提升,靈感也被強化。我親眼見到許多小孩子自然在藝術、文學、科學、數學領域有特殊的表現。

有意思的是,就是古人留下來的這麼簡單的方法,透過千萬個小孩子,可以驗證這裡所談的原理。

相信你讀了前兩章,已經體會到,我這本書所談的,倒不是這方面的專注,更不是強調要怎麼以各種方法透過多重感官去切入。剛好相反,這裡所要談的是──希望你我用這方面的知識和練習作為基礎,也就是透過一般的靜坐,而可以跳一大步,帶來意識徹底的轉變。

怎麼徹底轉變?這一點,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轉達。

*結語

我從《真原醫》開始,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有那麼多的作品一本一本出來。這一點,不能說超乎我的規劃,因為從來沒有過規劃。甚至,連《真原醫》也從來不是為了出版而寫,最多是為了一些病苦的朋友,利用零碎時間整理的一些提醒。後來,是透過《天下雜誌群》殷發行人的鼓勵,才成為一本書。

《靜坐》也是如此,最多是過去演講的一些紀錄。

至於「全部生命系列」的寫作,最多是進入寧靜,讓生命帶著我,讓一體帶著我走。每一句話都是透過這種寧靜、無思無想的狀態,以口述傳達出來的。可以這麼說,從一開始到現在,我沒有刻意想寫過一本書,也沒有特意想在這世界留下一本作品。最多,我只能告解──我是一位醫師、科學家。而我過去在人間用的工具,最多也只是醫學和科學。從不認為我個人有資格把「全部生命系列」寫出來,更不認為留下那麼多篇章,可能起到任何帶動的作用。

想想,我從小就在國外長大。最流利的語言不是英文就是葡萄牙文,中文只有小學一年級或幼稚園的程度。所以,我說沒有資格寫這些書,不是故作謙虛,而是連語言表達的能力都沒有。最有趣的是,連這些作品,即使有些有英文原稿,我也從來沒有動念想要出版英文本。

這個過程,是我認為最不可思議的一個悖論──讓生命帶著我走,讓我以此身心可以見證無數的奇蹟。包括這一本又一本的作品轉達出來的速度,與帶出來的進展。

我記得自己當時還相當年輕。約莫不到三十歲時,最多曾經浮出一個念頭,希望有一天可以寫下《未來的人》(The Future Man)。當時,這本書在腦海雖然已經完全成形,我心裡也明白,即使寫出來,也沒有一個人可以理解、可以看懂。有意思的是,從一開始到現在的這幾本書,好像都在為《未來的人》鋪路,做為一座通往它的橋梁。

有時,我也跟自己開玩笑,也許到最後,連那本書都不用寫了。這一生要完成的,也該完成了。至於完成什麼,其實都不重要,最多只是讓這個身體完成它這一生來想完成的事。

仔細觀察,《真原醫》是從身心,也就是從「有」看著這個世界。最多只是把身心做一個整合,希望你我每一個人回到均衡。在失衡的狀態下,一個人想修行,是不可能的,因為隨時都會被身心的不均衡給拉扯,而難以體會生命更深的層面。

即使進入了《靜坐》,以及「全部生命系列」《全部的你》、《神聖的你》、《螺旋舞》、《不合理的快樂》,都還是從一個「做」或「有」的範圍來看整體──我在這幾本書稱之為一體(Oneness)。也就是以二元對立的語言,從相對、局限,去探討絕對和無限。

雖然我在作品中一直反覆強調,這兩個範圍是在不同的意識軌道。從相對和局限,不可能跨到絕對和無限。但是,我總是認為現代人夠聰明,足以理解完整的意識譜。才會承擔「可能說不清楚」的風險,把古人完整的意識法門轉達出來。值得玩味的是,從《我是誰》開始,到《集體的失憶》、《落在地球》和這本書《定》,逐漸地,已經自然移動角度,從二元對立轉到一體。

就好像──如果一體可以講話,它會說什麼?

文字,透過頭腦,會造出悖論;但是,變成了聲音,對心,反而是甘露。

透過聲音,我可以直接指向心。

因為文字本身是靠理性的邏輯去理解,自然帶來它自己的限制。而聲音是跟我們的生命場最接近,本身最容易達到共振。所以,除了這些書,我又同時完成了一系列的音聲作品,從《等著你》、《重生》、《你.在嗎?》,到《光之瑜伽》、《真實瑜伽》、《呼吸瑜伽》。

不光是這些作品,我還透過讀書會、音頻,不斷地作為這些作品的補充。希望透過這些轉達,直接穿透心,幫助你我做更深的理解。

我用這樣的手法,是希望消失任何可能的矛盾,消除聖人的經典留下來的悖論,或說你我一般人對聖人和經典的誤解和爭議。假如你我認真去探討這幾本書的訊息,自然會發現,所謂的矛盾或悖論,最多只是站在不同的意識軌道,在談同一件事。

我們一般人守住一般的意識狀態,最多只能站在「有」去看「空」或生命的一切。然而,聖人隨時可以從「有」到「空」、到一體,也可以從「空」或一體回到「有」。

所謂的矛盾,是我們二元對立的腦才體會到的。其實,站在聖人的角度,他最多只是活出他的自由,而不受到任何制約的限制。我們用一個二元對立的框框想把大聖人、一體意識去框住來理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他在哪一個角度在談同一件事。

他已經老早從人間的二元對立跳出來。然而,活在這個人間,他也可以用二元對立在對話。

覺得混淆、有矛盾的,是我們。

假如你可以聽進這些話,並深入探討「全部生命系列」前幾本書所談的意識科學,我很有把握,接下來,任何的經典,你都可以讀懂。

也許你原本並沒有接觸多少經典,是因為覺得這些古人的話美則美矣,但和自己的生命不相關。然而,透過這些書,再加上你個人實際去練習、去實修,會突然發現:古人的經典不光和你我的生命息息相關,甚至是你我這一生最好的朋友,隨時讓我們從人間走出來一條路。此外,談到「定」,我雖然在這本書引用了許多佛教的觀念,那也只是因為佛教相當重視定,而最先提出「定」的觀念。但是,我在這裡所談的,其實和宗教不相關,最多只是探討生命的科學。

講得再直接一點,我透過「全部生命系列」這幾本書,是想表達「唯識」的科學。也許有一天,我能有機會對唯識的科學──未來最重要的一門生命之學,再進一步說明。

我會用「唯識」這兩個字來總括「全部生命系列」,也是表達我對未來佛(彌勒佛)、未來基督最高的敬意。雖然這些觀念和宗教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反過來說,也離不開宗教或任何領域。

過去,唯識是最難懂的一門學問。就我之前所讀過的論述來看,我並不認為它們足以充分表達這門學問的獨到之處。然而,我認為這個時點和百千年前留下那些論述的情況不同。因為,人類的聰明已經發達到一個地步,絕對有資格理解。只是目前還缺乏妥當的解釋。

同樣地,我也有信心,現代人已經足以理解「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假如我們可以透過人間的聰明,去理解這些作品所想表達的生命的一體或全部,那麼也就證明了──頭腦可以成為人類最寶貴的工具,承載我們通往解脫。

最後,我想再提醒一點:這些作品,其實一點都不抽象。假如我們能好好地去探討所表達的觀念,而可以讓這些話落在自己的生活中,我相信,你我都會得到徹底的轉變,這一生接下來會完全不同。

至於不同在哪裡,只等著你我親自去體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