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猶太人三長處:正向、厚臉皮、正向厚臉皮

讓我們設想以下這三種狀況,或許你會發現這些事你全都碰過。

狀況一:
你來到自己專業領域內的大會,或是商業活動。你被公司派來,或是自己主動前來。你對自己設下的主要目標之一(如果費用是自己出的話,當然更不能空手而回),就是拓展人脈。也就是說,你要盡量多認識一些人,並找出潛在的顧客或事業夥伴。
但現實是:
你大部分時間都站在場邊或咖啡攤附近,整天坐在講堂的同一個座位上,談話對象是跟你一起來的人,或你已經認識的人。
狀況二:
你正在跟顧客談生意。顧客非常投入其中,搞不好這次會面還是他安排的。你熱情洋溢的介紹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希望這次會面就談成生意。
但現實是:
談到一半,顧客說了這類的話:「對我來說太貴了」、「我沒興趣」、「我之後再回覆你」、「好吧,再聯絡」,讓這次的會面整個洩氣。
會談結束,你有苦說不出,顯然生意沒談成。於是你自問:「到底是怎麼了?我哪裡做錯了嗎?」
狀況三:
你在一群聽眾面前演講,分享你專業領域內的寶貴內容。有些聽眾非常投入,而當你講完之後,你想提供他們一些額外的活動,例如諮詢、研討會、購買你的產品與服務,或交換聯絡方式。
但現實是:
到了最後一刻,你擔心自己假如向聽眾兜售商品,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所以你沒有鼓勵聽眾採取行動。
你離開講堂,自我感覺良好,卻沒有顯著的成果與後續發展。
這三個狀況有什麼共同點?

1. 這三個狀況中,你都沒有完全理解它們的潛力──無論是個人還是事業層次──結果就是你沒得到任何成果。
2. 這三個狀況中,你都立刻正當化自己的行為,找藉口說服自己為什麼不採取不同的行動(而不是說服對方)。
3. 你沒有鼓勵任何人行動!

如果你想要推銷東西,你就要驅策自己,真心提供這些東西。你要知道,這件事沒有人會幫你!(而且你自己的個人特色、產品與服務內容,也沒有人比你更清楚。)

門口接待員與餐廳服務生的差別在哪裡?

全球各地的商學院都曾教過一種兩難局面:
假設你管理一家公司,必須雇用一位業務員、基層經理或重要的員工。你有兩個選項:

第一,你可以雇用「高貴駿馬」──這種人處事圓融,非常擅長自己會做的事,卻無法或不願意做其他事,也不打算嘗試超乎他能力之外的事。
第二,你也可以雇用「野馬」──這種人很難管理與控制,但是熱情洋溢、動力十足,什麼事都肯做,就算這件事不屬於他的責任或職權。

你想雇用哪一種員工?
根據各項針對全世界大型企業的研究,大多數的管理者都會選擇高貴駿馬,因為他們較有紀律、容易管理、比較不渴望升遷。他們不太主動,也不會逾越自己的職權。
簡言之,這就是不想惹事的主管心中最理想的員工,尤其對公部門或大公司來說。
但我有非常不同的看法。
如果我是主管,必須挑選員工的話,我一定會選野馬。
我希望員工與團隊成員在適當時刻挑戰我、批評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們有過人的熱情與精力,這樣我就不必每天花時間激勵與說服他們,為什麼要為我努力工作?
而業務員更是如此。
為了銷售成功,你必須要有「正向厚臉皮」(positive chutzpa,按:某些猶太人使用的意第緒語,原指有些惱人的態度)──拿起電話向別人推銷的能力、一再纏住對方的意志力,以及主動跟陌生人攀談的動力。
「高貴駿馬」絕對不肯做這些事,因為這不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做這種事會不舒服;他們不知道怎麼做;他們無法承受被拒絕。然而這些事「野馬」都肯做,因為他們有動力做任何能獲致成功的事!
你去一家豪華餐廳吃飯,接待員會在門口迎接你,但進去之後是服務生在服務你。
你知道接待員跟服務生差在哪裡嗎?
接待員是高貴駿馬,服務生是野馬。
接待員不會向你賣東西,他們的工作就是微笑(通常也要打扮得體),帶領客人進餐廳。他們不需要向你賣東西,因為你都已經來到餐廳門口了。
有時他們甚至會變成「業績殺手」(sales repellents),讓本來已經來到門口的人掉頭離去,前往下一間餐廳(因為接待員沒有迅速現身,或微笑得不夠)。
那麼服務生呢?
服務生是有本事的業務員,因為他們的小費就是看本事而定。他們會鼓勵你點比較貴的品項,一再問你是否需要多點什麼,而且你每點一道菜,他們都會推薦可以搭配的套餐或飲料。簡言之,他們費盡心思想讓你花更多錢,當然也要確保你滿意餐點與服務。
所以,下次你要雇用員工、經理、業務員或甚至外包人員的時候,我建議你選擇野馬。

競爭者的辦公室就在顧客的辦公室前面,你會怎麼做?

2015年上半年,我替一間銀行(它是我諮詢服務的對象)舉辦講座,聽眾都是各分行的經理。
在我的講座開始之前,銀行的行銷副總裁(以前是分行經理)先講了一段開場白,提到每家分行都必須增加企業帳戶的數量。
這位行銷副總裁談到每家分行都要招攬新的企業客戶,然後問分行經理說:「你們有多少人的分行是坐落於商業中心?」
約有一半的聽眾舉起手來。
接著是另一個問題:「你們有多少人的分行是坐落在辦公大樓?」
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舉起手來。
再來又一個問題:「有人的分行是設在大型商場的嗎?」
剩下的人全都舉手了。
副總裁最後問道:「過去一年來,有沒有人走出分行去看看附近的企業,認識它們,再向它們介紹你們的分行?」
居然沒人舉手。這令我大吃一驚。
為什麼?
因為人們經常把行銷與銷售想得很複雜,所以談到相關技能時,他們覺得「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有些「複雜的機制」會影響顧客,所以你需要極為複雜的「創意思考」。
但事實是,大多數情況都比你想像得簡單很多。以下是你真正需要的東西:

1. 主動。
2. 勤奮。
3. 私人交情。

請想像以下情境:分行經理有一天離開分行,花幾小時四處逛逛,然後「闖進」附近的企業,手拿宣傳素材跟企業老闆談談。
這位經理要花多少成本?
他什麼都沒花。沒有差旅費,宣傳素材是現有的,就連「浪費」掉的時間也極少。
可是當這位經理四處逛逛、稍微「問候」一下這些企業的時候,會產生什麼效果?銀行會瞬間變成活生生的人。分行不再只是孤零零的坐落在一處,而是真正對你的企業有興趣,願意跟你談談,甚至連地點都離你很近,你想什麼時候去都可以。
或許有些企業沒有興趣或時間跟這位經理談話,就算談了,他們也可能不會來這間分行。
然而就統計上來說,分行經理假如造訪了好幾十家、幾百家企業,他一定會招攬到一些客戶的(長、短期皆有)。
附帶一提,行銷副總裁跟我的看法一致。他告訴分行經理說,當他還是分行經理的時候,並沒有社群媒體,不可能利用網路行銷,所以分行經理必須踏破鐵鞋、挨家挨戶的拜訪分行附近的公司,認識潛在客戶、傾聽他們的需求,再鼓勵他們移駕到「隔壁」的分行。
躲在辦公桌與電腦螢幕後面,只處理主動前來分行的人,然後坐等總部主管、廣告商與媒體上的廣告,提供線索幫你增加分行的開戶數──這樣當然輕鬆省事很多。但事實上,即使在數位時代(或者說,正因為是數位時代),企業與人們都還是能感受到私下接觸、主動拜訪、面對面談話的誠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