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龜兔賽跑的職場人生,最後為何烏龜會贏?
你也是「努力派」的信徒嗎?
自己費盡心思,熬夜寫成的企劃書,居然輕易地被上司打槍了。那個人的企劃書不過是早上靈光一閃,順手寫下,卻獲得極大的盛讚。
「咦!為什麼?」「明明我都這麼努力了!這完全不公平!」這樣的事時有所聞。
你不眠不休地蒐集資料,拚命努力,也下了許多功夫。自認努力的程度絕對不輸給任何人。都這麼努力了,一定能好好地展現出成果。然而,主管卻連理都不理你,淨是稱讚你的競爭對手。
這究竟是為什麼?我也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摸不著頭緒,感到非常難受。
在我辭去工作、自己開公司後,曾經有過這麼一段往事。當時,我還只是個菜鳥心理諮商師,心想著若自己只是守株待兔,客人一定不會上門。於是我全心全意地努力著,不但架設官方網站,還每天拚命寫部落格,製作EDM招募讀者,就是為了扎扎實實地宣傳自己的存在。
在舉辦研討會時,為了讓更多人參加,我盡可能將費用訂得便宜一些。我心想:「扣除必要成本之後,賺得可真少啊!不過,賠本也沒差啦!」
為了拉抬人氣,我還嘗試進行優惠大放送:「現在參加的話,就能獲得○○禮物!」「只要參與這次研討會,你也能變得○○喔!」
即使如此,還是發生過當天會場空無一人的慘況。這讓我的眼前陷入一片黑暗,不自覺地想:
「果然,還是要把參加費用調整得更低一些才行啊」
「還是要有更多優惠才行啊」
「我應該更努力加強宣傳才行啊」。
總而言之,我是一個從上班族時代開始,就只知道努力不懈的人。簡直像是「努力派」的狂熱信徒,覺得「努力的人=成功」、「不努力的人=失敗」,如此給自己,也給其他人貼上標籤。
因此,那時我深信客人不上門,都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
「斷食」成契機,從此看法大轉變
我的想法之所以產生決定性改變,關鍵是去了「斷食道場」。
當時的我,比現在胖十一公斤。因為我實在是很愛吃東西,覺得只要不進食就沒有體力。一旦體力變差,就想不出好點子,工作也一定不會順利。
我老是說服自己:「吃這件事,對人類真的很重要啊!」後來才知道,這一切都只不過是自我安慰。
有過經驗的人一定明白,當斷食一開始,那可真是痛苦。身體像是不斷吶喊著:「快給我食物!只要血糖值下降,我就會頭好痛,而且覺得噁心,身體也動彈不得……。」
但這可是「斷食道場」,想當然爾,除非你逃走,否則無論怎麼呼喊,都不會有食物出現。
「啊啊,我不行了。再這樣下去,我會死掉……。」
不過想也知道,人才不會因為這種程度的斷食就死掉。
據說在每一個人的身體裡,都蘊藏著強韌的DNA,讓我們得以熬過冰河時期、戰爭、飢荒等沒有食物的時代。簡單來說,我們的肉體其實是能夠適應飢餓狀態的,為了因應沒有食物可吃的情況發生,身體有一套先將脂肪儲存下來的機制。因此,一旦沒有食物供給,只要使用已經存在體內的脂肪即可。只不過是少吃一些,人不會這麼容易就沒命。
「給我食物!」之所以會在內心產生這樣的吶喊,都是明明「已經有了」卻當作「沒有」,想要將養分儲存起來讓自己安心罷了。
「因為我喜歡吃東西啊」、「不吃的話,就沒有體力嘛」。說出這些話,都不過只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而產生的藉口。身體裡已經有必要的養分,所以不需要多餘的營養,就算不吃也無所謂。
當我突破痛苦極限時,忽然明白這個道理。因為接受了這個事實,身體一點痛苦也沒有,我的體重便順利地降了下來。
好不容易達到這個境界,我體內的某種開關就在那一瞬間,「喀!」地一聲啟動了。
即使什麼都不做,你也有價值!
也許你會問:「所以,斷食和努力之間有什麼關聯嗎?」是的,兩者之間大有關聯。接下來終於要進入正題了。
那時正舉辦研討會的我,認為參加費必須盡可能便宜,而且還要加上很多划算的優惠才行。對此,我仔細思考了一番,這些完全都是以「如果不便宜、沒有優惠,就不會有任何人對我的研討會感興趣」為前提。儘管已經盡力宣傳,結果卻反而像是自己在對外宣告:「若是不便宜也沒有優惠,這個研討會就沒有價值。」
「等等!」我心想:「難道我就真的這麼沒有價值嗎?」這和斷食理論是同樣的道理,明明身體已經有了必要的養分,自己卻吃得太多;明明養分已經足夠,自己卻不安地認為,要再吃更多。
那時候的我以為,若不是報名費便宜、有優惠,也沒有多做努力宣傳的話,自己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但其實不是這樣的。自己的價值,不是已經存在了嗎?明明已經有價值,不需要那麼做也能受到相當程度的認同,卻還是要再做得更多一點,在表面附加各式各樣的價值嗎?
於是,我下定決心改變想法──即使昂貴、一點優惠也沒有,我的研討會也有價值!我抱著實驗的心態,將接下來的研討會費用加倍,而且完全沒有任何優惠資訊,只以簡單的方式通知。結果讓人瞠目結舌,活動當天,現場竟然滿滿的都是人,人數甚至是前次研討會的三倍,一轉眼就座無虛席。有句話叫「莫名其妙」,就是在說這種事吧。
究竟發生什麼事?我只不過是不努力而已。然而,我卻突然得到了回報。
半杯水的恐懼
在那之前,我總是對自己毫無自信。
持續工作了十九年,獲得了升遷,也擁有許多部下。至於薪水,更是相當不錯。即使如此,我的自卑感並沒有消失。
說到底,都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關係。若是自己稍微被稱讚、升遷到較高的位置,還是會覺得自己「還差得遠」、「能力還是不足」,那份欠缺感始終陰魂不散。
有個知名的比喻叫「杯中之水」,就是在說這個道理。明明杯中的水有一半之多,卻焦躁地認為「只有」一半,於是忍不住一直想要往裡頭添加。這就是當時的我,覺得自己就是還不行、還不夠。因此,才會如此聚精會神地、拚了命地努力。
現在正在努力著的你,不也是這樣嗎?
想要被稱讚。
想要被認同。
想要取悅他人。
但,那卻是──
不想被說沒用。
不想被說真是個無聊的傢伙。
不想被說,比預料中還不擅長工作。
這些難道不是自卑感的另一面嗎?難道不覺得,自己就是那種「不努力就得不到認同」的人嗎?即使犧牲自己的時間,也願意加班;即使取消與朋友、情侶或家人的約會,假日也去工作;要是被拜託做什麼,不說「不要」,也絕不草率行事。
但是,再怎麼努力也無法令人滿足,無法得到認同。不僅如此,有些人還毀損了心靈和身體,破壞了家庭關係和友誼,將自己的人生弄得一團糟。我當時就是這樣,所以非常瞭解這一切。
「我是不努力就得不到認同的人」要不要試著改變這個思維呢?
首先,就從改變這個想法開始吧。
你的價值由你來決定
只要你內心抱持著不努力就得不到認同的想法,你終究無法得到認同。這和我剛剛提到的研討會是相同的道理。
若你有這樣的想法,就代表自己的程度只有這樣而已。面對這樣的人,其他人不可能會給予「你真不錯」的稱讚。
用咖啡杯來打個比方:「這個咖啡杯爛透了,造型普通,顏色和花樣也好老氣,真討厭!」如果你這麼說,周遭的人也會說:「對呀,好爛喔!」所以,對於這個你討厭的咖啡杯,就算是摔破了,他們也不痛不癢。「你很討厭它不是嗎?那破了也沒差吧?」大家都這麼想,自然不會珍惜這個咖啡杯。
相反地,即使是同一個咖啡杯,若你對杯子讚譽有加:「這個咖啡杯很不錯吧!顏色和造型都很棒,我最喜歡了!」又會如何呢?周遭的人也會跟著稱讚:「對呀,好棒喔!」因為是你珍惜的咖啡杯,大家也會留意不弄壞它,小心地對待。
也就是說,若你不給自己好的評價,人們也不會給你好的評價;若你不珍惜自己,人們也不會珍惜你。就是這麼簡單。你之所以會有「明明已經很努力,為什麼卻得不到認同」的疑問,是因為你認為自己是個「不努力就得不到認同的人」,僅此而已。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他們卻不明白?」如此怨懟旁人,就和自己說出「我討厭這個咖啡杯」,而當他人吹毛求疵地表示「確實差強人意」時,自己卻又惱羞成怒,是一樣的道理。然後,被怒氣波及的對方可能還會感到困惑:「可是,剛剛是你說自己還差得遠,所以我才會覺得你的能力還不夠。」
你之所以得不到認同,是因為你並沒有認同自己。
「咦?所以全都是我不好嗎?」
沒錯。你的價值,應該由你自己決定。
不要再堅信「只要努力,就能被認同」
讀到這裡,可能會有些人冷靜下來開始嘀咕:
「可是,我又沒什麼厲害之處……。」
「因為我不管做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馬上就膩了……。」
「而且我超喜歡在家裡無所事事……。」
「加上求職考試也失敗了……。」
「記憶力又不好……。」
「嗯嗯,還有……。」
就這樣,那些關於自己「不厲害」的理由,忍不住越想越多了。
這就是典型的努力派。他們既認真,又有強烈的成長意識,所以才會忍不住自己給自己「很差勁」的評價。正因為自己如此差勁,才會認為不努力就得不到認同。
造成這個情形的其中一個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在童年時期,被父母以讚美養育成人的關係。或許你會覺得,以讚美來教養孩子,不是一件好事嗎?的確,讚美本身的立意是好的,但讚美方式才是問題所在。
「考試考得很好呢」、「整理得好乾淨呀」、「有好好向人打招呼,好棒喔」,就像這樣,許多父母都是以「你努力,我就稱許」、「你做得好,我就誇獎」這樣的方式,進行有條件的讚美。這樣的記憶,在我們的心中留下強烈的印象。
考試得一百分,會被稱讚,但如果拿了九十分,父母就會露出看起來很可惜的表情。
「這樣啊。果然我不努力是不行的。」
「要是不努力,就會被媽媽討厭!」
這種恐懼的心情「啪」地附著在體內,即使長大成人也擺脫不了。想被認同,所以不停往前跑;被認同了好開心,所以繼續往前跑。然後,害怕哪一天不再被認同,所以無法停下自己的腳步。
無論努不努力;即使失敗或出了點小差錯,如果父母能夠無條件地對我們說:「你好棒」,給予滿滿的認同感,或許我們就不需要一直努力,直到如此筋疲力盡。
不過,這終究只是理想中的情況。在現代社會中生存,多數父母都會對孩子傳遞「加油!」的訊息。當我們將這段回憶挖掘出來,就只能感嘆它已經成了一道陰影,即使怪罪父母也沒有意義。
既然如此,就從現在開始,由你自己無條件地給予自己滿滿的認同感。
「就算不努力,我也很棒!」只要這麼想就行了。
龜兔賽跑的職場人生,最後為何烏龜會贏?
你也是「努力派」的信徒嗎?
自己費盡心思,熬夜寫成的企劃書,居然輕易地被上司打槍了。那個人的企劃書不過是早上靈光一閃,順手寫下,卻獲得極大的盛讚。
「咦!為什麼?」「明明我都這麼努力了!這完全不公平!」這樣的事時有所聞。
你不眠不休地蒐集資料,拚命努力,也下了許多功夫。自認努力的程度絕對不輸給任何人。都這麼努力了,一定能好好地展現出成果。然而,主管卻連理都不理你,淨是稱讚你的競爭對手。
這究竟是為什麼?我也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摸不著頭緒,感到非常難受。
在我辭去工作、自己開公司後,曾經有過這麼一段往事。當時,我還只是個菜鳥心理諮商師,心想著若自己只是守株待兔,客人一定不會上門。於是我全心全意地努力著,不但架設官方網站,還每天拚命寫部落格,製作EDM招募讀者,就是為了扎扎實實地宣傳自己的存在。
在舉辦研討會時,為了讓更多人參加,我盡可能將費用訂得便宜一些。我心想:「扣除必要成本之後,賺得可真少啊!不過,賠本也沒差啦!」
為了拉抬人氣,我還嘗試進行優惠大放送:「現在參加的話,就能獲得○○禮物!」「只要參與這次研討會,你也能變得○○喔!」
即使如此,還是發生過當天會場空無一人的慘況。這讓我的眼前陷入一片黑暗,不自覺地想:
「果然,還是要把參加費用調整得更低一些才行啊」
「還是要有更多優惠才行啊」
「我應該更努力加強宣傳才行啊」。
總而言之,我是一個從上班族時代開始,就只知道努力不懈的人。簡直像是「努力派」的狂熱信徒,覺得「努力的人=成功」、「不努力的人=失敗」,如此給自己,也給其他人貼上標籤。
因此,那時我深信客人不上門,都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
「斷食」成契機,從此看法大轉變
我的想法之所以產生決定性改變,關鍵是去了「斷食道場」。
當時的我,比現在胖十一公斤。因為我實在是很愛吃東西,覺得只要不進食就沒有體力。一旦體力變差,就想不出好點子,工作也一定不會順利。
我老是說服自己:「吃這件事,對人類真的很重要啊!」後來才知道,這一切都只不過是自我安慰。
有過經驗的人一定明白,當斷食一開始,那可真是痛苦。身體像是不斷吶喊著:「快給我食物!只要血糖值下降,我就會頭好痛,而且覺得噁心,身體也動彈不得……。」
但這可是「斷食道場」,想當然爾,除非你逃走,否則無論怎麼呼喊,都不會有食物出現。
「啊啊,我不行了。再這樣下去,我會死掉……。」
不過想也知道,人才不會因為這種程度的斷食就死掉。
據說在每一個人的身體裡,都蘊藏著強韌的DNA,讓我們得以熬過冰河時期、戰爭、飢荒等沒有食物的時代。簡單來說,我們的肉體其實是能夠適應飢餓狀態的,為了因應沒有食物可吃的情況發生,身體有一套先將脂肪儲存下來的機制。因此,一旦沒有食物供給,只要使用已經存在體內的脂肪即可。只不過是少吃一些,人不會這麼容易就沒命。
「給我食物!」之所以會在內心產生這樣的吶喊,都是明明「已經有了」卻當作「沒有」,想要將養分儲存起來讓自己安心罷了。
「因為我喜歡吃東西啊」、「不吃的話,就沒有體力嘛」。說出這些話,都不過只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而產生的藉口。身體裡已經有必要的養分,所以不需要多餘的營養,就算不吃也無所謂。
當我突破痛苦極限時,忽然明白這個道理。因為接受了這個事實,身體一點痛苦也沒有,我的體重便順利地降了下來。
好不容易達到這個境界,我體內的某種開關就在那一瞬間,「喀!」地一聲啟動了。
即使什麼都不做,你也有價值!
也許你會問:「所以,斷食和努力之間有什麼關聯嗎?」是的,兩者之間大有關聯。接下來終於要進入正題了。
那時正舉辦研討會的我,認為參加費必須盡可能便宜,而且還要加上很多划算的優惠才行。對此,我仔細思考了一番,這些完全都是以「如果不便宜、沒有優惠,就不會有任何人對我的研討會感興趣」為前提。儘管已經盡力宣傳,結果卻反而像是自己在對外宣告:「若是不便宜也沒有優惠,這個研討會就沒有價值。」
「等等!」我心想:「難道我就真的這麼沒有價值嗎?」這和斷食理論是同樣的道理,明明身體已經有了必要的養分,自己卻吃得太多;明明養分已經足夠,自己卻不安地認為,要再吃更多。
那時候的我以為,若不是報名費便宜、有優惠,也沒有多做努力宣傳的話,自己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但其實不是這樣的。自己的價值,不是已經存在了嗎?明明已經有價值,不需要那麼做也能受到相當程度的認同,卻還是要再做得更多一點,在表面附加各式各樣的價值嗎?
於是,我下定決心改變想法──即使昂貴、一點優惠也沒有,我的研討會也有價值!我抱著實驗的心態,將接下來的研討會費用加倍,而且完全沒有任何優惠資訊,只以簡單的方式通知。結果讓人瞠目結舌,活動當天,現場竟然滿滿的都是人,人數甚至是前次研討會的三倍,一轉眼就座無虛席。有句話叫「莫名其妙」,就是在說這種事吧。
究竟發生什麼事?我只不過是不努力而已。然而,我卻突然得到了回報。
半杯水的恐懼
在那之前,我總是對自己毫無自信。
持續工作了十九年,獲得了升遷,也擁有許多部下。至於薪水,更是相當不錯。即使如此,我的自卑感並沒有消失。
說到底,都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關係。若是自己稍微被稱讚、升遷到較高的位置,還是會覺得自己「還差得遠」、「能力還是不足」,那份欠缺感始終陰魂不散。
有個知名的比喻叫「杯中之水」,就是在說這個道理。明明杯中的水有一半之多,卻焦躁地認為「只有」一半,於是忍不住一直想要往裡頭添加。這就是當時的我,覺得自己就是還不行、還不夠。因此,才會如此聚精會神地、拚了命地努力。
現在正在努力著的你,不也是這樣嗎?
想要被稱讚。
想要被認同。
想要取悅他人。
但,那卻是──
不想被說沒用。
不想被說真是個無聊的傢伙。
不想被說,比預料中還不擅長工作。
這些難道不是自卑感的另一面嗎?難道不覺得,自己就是那種「不努力就得不到認同」的人嗎?即使犧牲自己的時間,也願意加班;即使取消與朋友、情侶或家人的約會,假日也去工作;要是被拜託做什麼,不說「不要」,也絕不草率行事。
但是,再怎麼努力也無法令人滿足,無法得到認同。不僅如此,有些人還毀損了心靈和身體,破壞了家庭關係和友誼,將自己的人生弄得一團糟。我當時就是這樣,所以非常瞭解這一切。
「我是不努力就得不到認同的人」要不要試著改變這個思維呢?
首先,就從改變這個想法開始吧。
你的價值由你來決定
只要你內心抱持著不努力就得不到認同的想法,你終究無法得到認同。這和我剛剛提到的研討會是相同的道理。
若你有這樣的想法,就代表自己的程度只有這樣而已。面對這樣的人,其他人不可能會給予「你真不錯」的稱讚。
用咖啡杯來打個比方:「這個咖啡杯爛透了,造型普通,顏色和花樣也好老氣,真討厭!」如果你這麼說,周遭的人也會說:「對呀,好爛喔!」所以,對於這個你討厭的咖啡杯,就算是摔破了,他們也不痛不癢。「你很討厭它不是嗎?那破了也沒差吧?」大家都這麼想,自然不會珍惜這個咖啡杯。
相反地,即使是同一個咖啡杯,若你對杯子讚譽有加:「這個咖啡杯很不錯吧!顏色和造型都很棒,我最喜歡了!」又會如何呢?周遭的人也會跟著稱讚:「對呀,好棒喔!」因為是你珍惜的咖啡杯,大家也會留意不弄壞它,小心地對待。
也就是說,若你不給自己好的評價,人們也不會給你好的評價;若你不珍惜自己,人們也不會珍惜你。就是這麼簡單。你之所以會有「明明已經很努力,為什麼卻得不到認同」的疑問,是因為你認為自己是個「不努力就得不到認同的人」,僅此而已。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他們卻不明白?」如此怨懟旁人,就和自己說出「我討厭這個咖啡杯」,而當他人吹毛求疵地表示「確實差強人意」時,自己卻又惱羞成怒,是一樣的道理。然後,被怒氣波及的對方可能還會感到困惑:「可是,剛剛是你說自己還差得遠,所以我才會覺得你的能力還不夠。」
你之所以得不到認同,是因為你並沒有認同自己。
「咦?所以全都是我不好嗎?」
沒錯。你的價值,應該由你自己決定。
不要再堅信「只要努力,就能被認同」
讀到這裡,可能會有些人冷靜下來開始嘀咕:
「可是,我又沒什麼厲害之處……。」
「因為我不管做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馬上就膩了……。」
「而且我超喜歡在家裡無所事事……。」
「加上求職考試也失敗了……。」
「記憶力又不好……。」
「嗯嗯,還有……。」
就這樣,那些關於自己「不厲害」的理由,忍不住越想越多了。
這就是典型的努力派。他們既認真,又有強烈的成長意識,所以才會忍不住自己給自己「很差勁」的評價。正因為自己如此差勁,才會認為不努力就得不到認同。
造成這個情形的其中一個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在童年時期,被父母以讚美養育成人的關係。或許你會覺得,以讚美來教養孩子,不是一件好事嗎?的確,讚美本身的立意是好的,但讚美方式才是問題所在。
「考試考得很好呢」、「整理得好乾淨呀」、「有好好向人打招呼,好棒喔」,就像這樣,許多父母都是以「你努力,我就稱許」、「你做得好,我就誇獎」這樣的方式,進行有條件的讚美。這樣的記憶,在我們的心中留下強烈的印象。
考試得一百分,會被稱讚,但如果拿了九十分,父母就會露出看起來很可惜的表情。
「這樣啊。果然我不努力是不行的。」
「要是不努力,就會被媽媽討厭!」
這種恐懼的心情「啪」地附著在體內,即使長大成人也擺脫不了。想被認同,所以不停往前跑;被認同了好開心,所以繼續往前跑。然後,害怕哪一天不再被認同,所以無法停下自己的腳步。
無論努不努力;即使失敗或出了點小差錯,如果父母能夠無條件地對我們說:「你好棒」,給予滿滿的認同感,或許我們就不需要一直努力,直到如此筋疲力盡。
不過,這終究只是理想中的情況。在現代社會中生存,多數父母都會對孩子傳遞「加油!」的訊息。當我們將這段回憶挖掘出來,就只能感嘆它已經成了一道陰影,即使怪罪父母也沒有意義。
既然如此,就從現在開始,由你自己無條件地給予自己滿滿的認同感。
「就算不努力,我也很棒!」只要這麼想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