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1 【03 又再一次抓錯重點】
 
雖然說你也就把意識的背景、把畫布隨時忘記,但真正奇妙的是,其實你也忘不了祂。別忘了,如果沒有這個意識的背景、沒有畫布,你連顏料都塗不上去。
 
其實,你在人間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經驗,從來沒有離開過祂,只是你不知道。然而,不知道的你,並不是這個最原始、沒有被污染過、沒有被扭曲過的「你」(大我、大你),而是頭腦投射出的小你。
 
這個頭腦投射出來的你,和大你不同。這個小你,本身是頭腦的產物,是一團念頭的組合,本身需要別的條件才能成立,隨時要受到限制和制約。
 
這個小你,跟我們每一個瞬間所觀察到的任何客體一樣。它有邊界、有限制、是一個框架。它會出生、也會死亡、會消逝。它是我們頭腦和五官所投射出來的印象。
 
你摸摸自己,摸到了臉、手臂,摸到了區分身體內外的皮膚。你有 170 公分的身高。你是男的或女的。你的長相、外貌。你帶著某一種氣質。
 
你這一生也從來沒有一件事是單獨的發生。每一件事,都依賴著前面有一件事來引發它,而它本身也會產生後果。
 
你打開冰箱拿水,喝了,會解渴。你到浴室洗臉,感覺清爽許多。你看電影時,會吃爆米花。你工作做不完,周末又得加班。車子里程數滿了,你不能再忘記送廠保養。有了孩子,你開始小心地記錄生活開銷。
 
你收到一封信,看到寄信人的名字,馬上想起上次的不愉快。你一看到同事的臉色,就知道人家對你有意見。主管誤會了你,才剛把你罵了一頓。每次開完會,總是胃痛,你開始定期做健康檢查。
 
探病回家,你想起孩子還小,也就決心要規律運動。你在電視上看到車禍的畫面,會叫其他人開車要小心。你開會時胸口一緊,你沒有告訴任何人,一個人夜裡上網查「胸悶 症狀」。收到同年齡的人的訃聞,你默默加買了保險,第一次想遺囑要怎麼寫⋯⋯
 
全部這一切,都有條件,而都受到限制、受到制約。這一切,都是在這個框架裡建立的。這就是你這一生認定是全部的你。你認定,這一生全部的可能也不過如此──會來、會走、會生、會死、會病、會老化。
 
這,就是你認為是自己的全部。這個你,會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物質,同時認為自己被眼前的物質守住。這個你,不光和它合一,認為自己被它困住,還會認為自己就是從眼前的物質延伸出來的。這種處境,是多麼荒謬可笑。
 
然而,大你、大我是不一樣的。它是還沒有產生作用、還沒有產生關聯前就有。它是獨立的存在。
 
大你、大我,是你可以輕輕鬆鬆承認、可以在的一種存有的觀念。最有意思的是,你有的大你,它其實並不受你觀察或體會的同一個限制!
 
這個觀念實在太重要,我可能需要再重複一次。
 
你或許沒有注意過,眼前所看到、所體會、感受、想得到的一切(你可以把這一切稱為人間),其實都是站在一種局限、相對的層面。甚至,眼前的東西或思考愈具體,也就愈讓你能夠注意和區隔。
 
不過,至於能觀察的這個體(你可以暫時把它稱為「主體」)則不受到同一個限制。它是無邊無際,隨時可以存在。
 
讓我再試著用另一個方法來說明:
 
你可以把觀察(五官透過捕捉資訊為你建立印象的機制)比喻成光的折射(refraction)──就像是透過一個稜鏡,把無限大的宇宙或無限的光捕捉下來,同時還扭曲光線前進的方向,來照明一個很小的範圍。
 
這種局部化的過程,和你隨時在運作的注意力是一樣的,把本來無限大、永恆、到處都有的整體,落成局部的一個小點。
 
你的注意本身就帶著一種類似光線折射的機制,而你是透過這樣的注意才可以建立眼前的世界。至於你注意不到的東西,比如說那個無限大的宇宙,也就自然落到背景。
 
如果用光線的折射來比喻你的注意,那麼,你觀察的機制,也就是五官和念頭二元對立的比較和對照,作用則是像稜鏡一樣──扭曲你的注意。
 
進一步,你自然會透過比較和對照,就像用畫筆在畫布上一個點一個點建立出一幅畫,把你注意到的東西、東西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來,而能夠從眼前的人、事、物取得一點意義。假如再加上念頭,去比較一個點的位置、它之前的位置、它未來的位置,也就這樣,對你,時間的觀念就出來了。
 
當然,點和點之間的每個角落,因為注意不到、抓不到、沒辦法體會到、無從比較起,也就自然會把它當作空白。你只要懂了這樣的比喻,可能也自然體會到──對任何東西的觀察,不光受到注意力折射的作用,它本身也完全被觀察的機制或工具(稜鏡或這裡講五官和念頭)框架起來了。
 
在這種限制之下,還要探討這一生究竟是自由或不自由──這種議題,對你其實沒有意義。畢竟,你可以體會到的現實本身就已經不是自由的。它是透過條件才可以聚合,又怎麼可能組合出自由的人生?
 
儘管如此,這個議題還是反映了一個重點,也就是說,從每一個角落,不管是虛的或不虛的,真實到頭來還是會現身,還是會露出祂自己。
 
這句話含著一把寶貴的鑰匙,讓我再用個比喻來切入。
 
「真實會露出祂自己」這句話要表達的是,不管你是不是忘記了真實,你所遇到的每一個客體,本身已經在為你反映它是怎麼來的,或者說,它已經告訴你它是怎麼被顯現出來的。
 
一個客體的存有,本身已經在反映它成形的機制。
 
就好像你看一幅很美的畫或去欣賞一場演出,因為畫很美、劇情很精彩,你可能會忘記這幅畫其實只是顏料在畫布上的組合,而戲只是舞台上的演出。
 
但是,你忘記了畫布和舞台,並不代表它們不存在。畫布和舞台其實還在。只是你的注意力被它所包容的內容帶走,被畫作的美或戲劇的情節給迷住了。
 
既然,畫布和舞台隨時存在,沒有不在過。你只要把注意放鬆回來,那麼,一直在背景裡的畫布或舞台,也就隨時會從你的注意露出來。你就是想把畫布忘記,想把舞台忘記,對它也沒有影響。然而,如果沒有它們,你根本沒有這幅畫、這場戲可以談。
 
你懂了這一點,也自然可以體會到過去所講的:人生的每一個經過、每一個角落都是出口。
 
當然,你讀到這裡大概也理解了,雖然我用「出口」這個詞,倒不是為了讓你透過注意或是意識的轉變從人生「跳出來」。
 
其實,你也跳不出來。
 
你最多也只能把原本的注意放過。
 
本來你的注意完全擺在客體,把注意放鬆回來,讓它輕輕轉回來,你反而才突然可以體會到,原來,觀察的人或主體一直在背景。
 
也就這樣子,你的頭腦突然回轉過來,而你可能發現自己進入了一條沒有路的路。接下來,對你,最有意思的,不是眼前不斷改變、會生會死的客體,反而是後面輕輕鬆鬆可以觀察的主體。真沒想到,這個不動的主體,竟然比各種不斷變動的客體還更有趣。也就這樣子,你會發現,就連外頭的客體,包括物質,也就是從頭腦延伸出來的。
 
其實,要體會到這些,倒不是把你的注意擺到哪些學問、某一種法或某一個神聖的象徵。反而只要放過眼前的事,把原本盯著客體不放的焦點退回來,也可以說是把你投注在上頭的注意解散。
 
這也只是你唯一需要做的。
 
書摘2 【15意識場的科學】
 
關於意識這個主題,你現在也可能已經發現,其實沒有一個科學可談的。
 
「科學」這兩個字,在這裡最多只能算是比喻。
 
所謂的科學,一定要有一個主題,而讓你需要一些「客觀」的測量方法去面對它。任何的主題與方法,本身還是落在客體的層面,還在相對的地盤裡作業。
 
至於我在這裡所談的意識科學,坦白說,是一種沒有科學的科學、沒有哲學的哲學、沒有知識的知識。
 
這樣的意識科學,並不屬於客觀的層面,而完全是屬於主觀的範圍。這主觀的科學,是要透過你、我每一個人親自去體會、去驗證。
 
但是,我相當有把握,未來幾百年、甚至幾千、幾萬年後,這些話都會被驗證出來,而且透過親自驗證而得到確認的人只會愈來愈多。早晚,這樣的人會變成大多數。
 
當然,這也是我對未來的人的期待。
 
然而,不管怎麼說,用人類的工具,要探討意識是不可能的。相對地,意識場,反而是可能著手的層面。是這樣,我才會把意識場或高速的螺旋場的概念在這裡就先拋出來。
 
未來的人,最多是把這些場和其他物質的觀念做一個結合。他們從場和物質的轉換或互動中,會發現相當多的規律和原則。這些原則,對物理學家而言,也就是所謂的自然律。光是這本身,就足以建立一套科學,從而影響到各種科技,改變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舉例來說,透過這套科學,可能會研發出你目前想不到的未來工具,包括瞬間移動、瞬間傳送(teleportation)和其他物質的轉變或改善。只是,無論這些進展多麼新奇,意識場或高速螺旋場畢竟還只是在意識的下游,本身不可免地還是落在物質的層面。
 
物質,任何物質,包括場,其實還是離不開頭腦的層面。它本身還是由頭腦延伸出來,離不開你二元對立的聰明。客體好像存在,也只是因為頭腦把它變成真的。它們好像會生會死,主要還是因為頭腦觀察這些客體、這些東西,是透過一種會生起、會消失的機制(也就是二元對立)所建立的。是這樣,它看的東西,當然會來也會走。
 
如果你還是想給物質或意識場一個本質,別忘了,物質、意識場還是離不開意識的懷抱。它們的本質,說到底還只是意識。
 
樣樣,好像都在借用意識的存在來存在。
 
物質和意識場,都是意識組合的,是藉由意識才可能成立。甚至,沒有意識,也就無法成立。
 
換一個方式來形容,就好像是從無限大的意識借一點「原料」,來製造出客體一個個的存有。是這樣,任何客體,還是隨時會把真實的部分洩露出來。
 
這麼說,你也不用在別的地方找意識。任何地方都不用去找。因為你往哪裡找,都是同一個意識。
 
科學的發展,最多也只是從名相的分別展開。然而,未來意識的科學會超過這個範圍,而進入一種無色無形的層面。人類自然會發現,全部的名相,都是從物質延伸出來的。意識除了自己以外,沒有其他的東西。名相,最多是暫時的現實。然而,意識不需要二元對立,就可以理解一切,包括自己。
 
這一點,對你的頭腦也許是最難理解的。
 
不需要頭腦,意識可以體會到自己,這才是唯識的核心價值。
 
此外,包括我在「全部生命系列」所談的,透過這種意識場科學的探討,將來也有一部分現象可以得到驗證。
 
比如說,前面提過你其實是更大、永恆的生命,是透過 人類的機制才會落到所謂的地球(而且是上頭的某一個小角落)、做某一件事、承擔某一種身分或責任。
 
在你還沒有投入之前,站在覺、知、在,你的潛能其實是無限。可供你選擇的可能,本身也是無限的。
 
但是,只要你下了一個決定,要投入某一個空間、某一件眼前的事、某一個身分⋯⋯也就這樣,你已經把這個人生不斷地守住、再固定,而更進一步只鎖住其中某一個點。
 
就好像在原本無窮無盡可能的路徑裡,你選擇了一個,也就只好這麼繼續走下去。
 
無論你選了什麼,數不清的其他可能、甚至數不完的眾生、各種生命無數的覺察能力,其實是同時存在。而且,這種多重的存有,完全在一個統一的場裡面發揮作用。
 
這一點對於我們目前的腦,是太不可思議,是根本想不到的觀念。然而未來的意識場研究,自然會把它證明出來。此外,物理學家一直以來,始終化解不了量子力學和牛頓力學之間的矛盾。畢竟,你我在眼前的世界確實體會不了量子的現象。是這樣,物理學家還需要刻意去區分量子世界和牛頓世界的不同。
 
然而從意識場的科學切入,這個矛盾也就消失了。量子力學和牛頓力學,其實沒有差異。最多只是觀察角度不同。
 
你可能還記得,我之前曾經和你談過量子世界和牛頓世界。在這裡,我也就不再多說。畢竟,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一次,我是透過文字希望帶你進入體驗的層面,而不是再一次為你分析一套學問。
 
你再研究下去或參下去,自然會注意到,跟其他的科學不同在於,只有透過意識的科學,你才會自然得到歡喜。它隨時隨地指出路標,帶你回家,帶你回到意識海。
 
相對地,任何現在人間的領域(不只科學,而是包括你想得到的任何一個領域或專業),最多是在你頭腦本身的阻礙上再額外加一層(甚至多層)的障礙。這一來,反而提高了回家的難度。
 
你可以期待,唯識或意識的科學,將來一定會變成主流的學問,而成為未來的顯學。有一天,它會比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社會學、哲學⋯⋯任何一個領域都更重要。它會整合人類所有的學問,徹底確實地將人類的知識合一。接下來,人類的發展,當然會完全不同。
 
是從那時候,人類才真正進入光明的黃金時代。這個趨勢,是誰都擋不住的。
 
哪怕短時間內,你我可能遇到數不完的災難,遭受一個比一個更大的衝擊。但是,話說回來,每一個所謂的打擊,最多也只是個恩典,會讓你的注意從表面的形相和物質移開,甚至徹底地回轉到心。
 
也就這樣子,自然會加快人類整體的演化。
 
書摘3 【22 愛,意識轉變的力量】
 
哪怕已經讀到這裡,或許你還是會認為這一生要切入唯識的重點,是相當難的。
 
但是,坦白講,這其實比什麼都簡單。
 
如果你希望有一個基礎,可以讓你用在每一個方法上。那麼,也就是愛。
 
到這裡,你或許會問,守住大你、大我,或知、覺、在,不就已經站在意識門口了?為什麼還要談愛?愛的作用,又在哪裡?
 
你可能還記得,感受是比念頭更深的層面。我過去也不斷提到,修行一定要從感受著手。畢竟,對你我最難過關的,最多也只是種種的感受、樣樣的創傷、心裡各種的糾結。然而,在感受中,對我們最有吸引力的,就是愛。你仔細觀察,你這一生最想取得的,也就是愛。愛,又是我們整體的本性,當然可以作為一個吸引的工具。
 
坦白說,任何角度,都可以把你帶回意識的門口。對意識來說,都不成為問題。你也時常聽到我說:回到意識或意識海,是唯一我們可以稱為是愛、是歡喜、是快樂、又是寧靜的狀態。
 
畢竟各種狀態好壞的分別,其實還是從人間的「缺」或說不圓滿的錯覺才延伸出來的。一個自認為和整體隔離的小我或小你,自然離不開這種不圓滿的錯覺,總會覺得自己還少了什麼。然而從不足去著手,也只會繼續強化這種隔離。
 
既然如此,而既然每個人(包括你、我)都想要愛,你也就可以把意識當作你想要合一、想找到的愛。只有用愛,才能貫通任何表面上的分離。
 
對你,用這樣正向的情感切入,或許比較容易帶動。就這樣,你的修行也只是──透過愛來找到愛。
 
當然,你會想問:站在意識的角度,如果一切都是意識,祂還需要去愛一個目標,或成為一個被愛的對象嗎?
 
是的,意識,沒有個人的層面。意識沒有目的,也沒有動機想干涉任何東西。意識不會去沾任何客體或人間的事情。任何好像「有」的東西,都還是從祂延伸出來的,最多,也只是反映祂自己。
 
意識最多是圓滿,是全部,是沒有維度的維度。樣樣都是祂,祂最多是圓滿,自然沒有什麼認為值得干涉。祂不會拒絕愛,也不會拒絕被愛。
 
意識,一無所缺。愛,最多也只是反映祂自己。
 
對你,要進入意識,隨時守住愛,是練習最好的工具。
 
真正的愛,也只是突然體會到意識是圓滿,是一切。
 
如果還要談愛,那麼,意識也只是愛,只是愛著愛自己的全部,而沒有任何拒絕。
 
你完全明白了這一點,接下來,你活在人間,自然隨時知道真正愛的對象是意識。不管你的生活再怎麼忙碌、外在環境為你帶來多少衝擊,你始終不會忘記你真正愛的對象。
 
這個愛,是大愛。
 
你愛祂,祂愛你。
 
這是唯一重要的事實。
 
對你這個在愛中的人,無論面對什麼困難,這個愛的場帶來的力量,也自然會帶著你去克服、去度過這個世界。
 
你完全知道,你愛的對象並不在這個人間。
 
你愛的,是自己,是意識。
 
你是意識延伸的。
 
你愛的,是自己這個意識的意識。
  
										雖然說你也就把意識的背景、把畫布隨時忘記,但真正奇妙的是,其實你也忘不了祂。別忘了,如果沒有這個意識的背景、沒有畫布,你連顏料都塗不上去。
其實,你在人間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經驗,從來沒有離開過祂,只是你不知道。然而,不知道的你,並不是這個最原始、沒有被污染過、沒有被扭曲過的「你」(大我、大你),而是頭腦投射出的小你。
這個頭腦投射出來的你,和大你不同。這個小你,本身是頭腦的產物,是一團念頭的組合,本身需要別的條件才能成立,隨時要受到限制和制約。
這個小你,跟我們每一個瞬間所觀察到的任何客體一樣。它有邊界、有限制、是一個框架。它會出生、也會死亡、會消逝。它是我們頭腦和五官所投射出來的印象。
你摸摸自己,摸到了臉、手臂,摸到了區分身體內外的皮膚。你有 170 公分的身高。你是男的或女的。你的長相、外貌。你帶著某一種氣質。
你這一生也從來沒有一件事是單獨的發生。每一件事,都依賴著前面有一件事來引發它,而它本身也會產生後果。
你打開冰箱拿水,喝了,會解渴。你到浴室洗臉,感覺清爽許多。你看電影時,會吃爆米花。你工作做不完,周末又得加班。車子里程數滿了,你不能再忘記送廠保養。有了孩子,你開始小心地記錄生活開銷。
你收到一封信,看到寄信人的名字,馬上想起上次的不愉快。你一看到同事的臉色,就知道人家對你有意見。主管誤會了你,才剛把你罵了一頓。每次開完會,總是胃痛,你開始定期做健康檢查。
探病回家,你想起孩子還小,也就決心要規律運動。你在電視上看到車禍的畫面,會叫其他人開車要小心。你開會時胸口一緊,你沒有告訴任何人,一個人夜裡上網查「胸悶 症狀」。收到同年齡的人的訃聞,你默默加買了保險,第一次想遺囑要怎麼寫⋯⋯
全部這一切,都有條件,而都受到限制、受到制約。這一切,都是在這個框架裡建立的。這就是你這一生認定是全部的你。你認定,這一生全部的可能也不過如此──會來、會走、會生、會死、會病、會老化。
這,就是你認為是自己的全部。這個你,會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物質,同時認為自己被眼前的物質守住。這個你,不光和它合一,認為自己被它困住,還會認為自己就是從眼前的物質延伸出來的。這種處境,是多麼荒謬可笑。
然而,大你、大我是不一樣的。它是還沒有產生作用、還沒有產生關聯前就有。它是獨立的存在。
大你、大我,是你可以輕輕鬆鬆承認、可以在的一種存有的觀念。最有意思的是,你有的大你,它其實並不受你觀察或體會的同一個限制!
這個觀念實在太重要,我可能需要再重複一次。
你或許沒有注意過,眼前所看到、所體會、感受、想得到的一切(你可以把這一切稱為人間),其實都是站在一種局限、相對的層面。甚至,眼前的東西或思考愈具體,也就愈讓你能夠注意和區隔。
不過,至於能觀察的這個體(你可以暫時把它稱為「主體」)則不受到同一個限制。它是無邊無際,隨時可以存在。
讓我再試著用另一個方法來說明:
你可以把觀察(五官透過捕捉資訊為你建立印象的機制)比喻成光的折射(refraction)──就像是透過一個稜鏡,把無限大的宇宙或無限的光捕捉下來,同時還扭曲光線前進的方向,來照明一個很小的範圍。
這種局部化的過程,和你隨時在運作的注意力是一樣的,把本來無限大、永恆、到處都有的整體,落成局部的一個小點。
你的注意本身就帶著一種類似光線折射的機制,而你是透過這樣的注意才可以建立眼前的世界。至於你注意不到的東西,比如說那個無限大的宇宙,也就自然落到背景。
如果用光線的折射來比喻你的注意,那麼,你觀察的機制,也就是五官和念頭二元對立的比較和對照,作用則是像稜鏡一樣──扭曲你的注意。
進一步,你自然會透過比較和對照,就像用畫筆在畫布上一個點一個點建立出一幅畫,把你注意到的東西、東西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來,而能夠從眼前的人、事、物取得一點意義。假如再加上念頭,去比較一個點的位置、它之前的位置、它未來的位置,也就這樣,對你,時間的觀念就出來了。
當然,點和點之間的每個角落,因為注意不到、抓不到、沒辦法體會到、無從比較起,也就自然會把它當作空白。你只要懂了這樣的比喻,可能也自然體會到──對任何東西的觀察,不光受到注意力折射的作用,它本身也完全被觀察的機制或工具(稜鏡或這裡講五官和念頭)框架起來了。
在這種限制之下,還要探討這一生究竟是自由或不自由──這種議題,對你其實沒有意義。畢竟,你可以體會到的現實本身就已經不是自由的。它是透過條件才可以聚合,又怎麼可能組合出自由的人生?
儘管如此,這個議題還是反映了一個重點,也就是說,從每一個角落,不管是虛的或不虛的,真實到頭來還是會現身,還是會露出祂自己。
這句話含著一把寶貴的鑰匙,讓我再用個比喻來切入。
「真實會露出祂自己」這句話要表達的是,不管你是不是忘記了真實,你所遇到的每一個客體,本身已經在為你反映它是怎麼來的,或者說,它已經告訴你它是怎麼被顯現出來的。
一個客體的存有,本身已經在反映它成形的機制。
就好像你看一幅很美的畫或去欣賞一場演出,因為畫很美、劇情很精彩,你可能會忘記這幅畫其實只是顏料在畫布上的組合,而戲只是舞台上的演出。
但是,你忘記了畫布和舞台,並不代表它們不存在。畫布和舞台其實還在。只是你的注意力被它所包容的內容帶走,被畫作的美或戲劇的情節給迷住了。
既然,畫布和舞台隨時存在,沒有不在過。你只要把注意放鬆回來,那麼,一直在背景裡的畫布或舞台,也就隨時會從你的注意露出來。你就是想把畫布忘記,想把舞台忘記,對它也沒有影響。然而,如果沒有它們,你根本沒有這幅畫、這場戲可以談。
你懂了這一點,也自然可以體會到過去所講的:人生的每一個經過、每一個角落都是出口。
當然,你讀到這裡大概也理解了,雖然我用「出口」這個詞,倒不是為了讓你透過注意或是意識的轉變從人生「跳出來」。
其實,你也跳不出來。
你最多也只能把原本的注意放過。
本來你的注意完全擺在客體,把注意放鬆回來,讓它輕輕轉回來,你反而才突然可以體會到,原來,觀察的人或主體一直在背景。
也就這樣子,你的頭腦突然回轉過來,而你可能發現自己進入了一條沒有路的路。接下來,對你,最有意思的,不是眼前不斷改變、會生會死的客體,反而是後面輕輕鬆鬆可以觀察的主體。真沒想到,這個不動的主體,竟然比各種不斷變動的客體還更有趣。也就這樣子,你會發現,就連外頭的客體,包括物質,也就是從頭腦延伸出來的。
其實,要體會到這些,倒不是把你的注意擺到哪些學問、某一種法或某一個神聖的象徵。反而只要放過眼前的事,把原本盯著客體不放的焦點退回來,也可以說是把你投注在上頭的注意解散。
這也只是你唯一需要做的。
書摘2 【15意識場的科學】
關於意識這個主題,你現在也可能已經發現,其實沒有一個科學可談的。
「科學」這兩個字,在這裡最多只能算是比喻。
所謂的科學,一定要有一個主題,而讓你需要一些「客觀」的測量方法去面對它。任何的主題與方法,本身還是落在客體的層面,還在相對的地盤裡作業。
至於我在這裡所談的意識科學,坦白說,是一種沒有科學的科學、沒有哲學的哲學、沒有知識的知識。
這樣的意識科學,並不屬於客觀的層面,而完全是屬於主觀的範圍。這主觀的科學,是要透過你、我每一個人親自去體會、去驗證。
但是,我相當有把握,未來幾百年、甚至幾千、幾萬年後,這些話都會被驗證出來,而且透過親自驗證而得到確認的人只會愈來愈多。早晚,這樣的人會變成大多數。
當然,這也是我對未來的人的期待。
然而,不管怎麼說,用人類的工具,要探討意識是不可能的。相對地,意識場,反而是可能著手的層面。是這樣,我才會把意識場或高速的螺旋場的概念在這裡就先拋出來。
未來的人,最多是把這些場和其他物質的觀念做一個結合。他們從場和物質的轉換或互動中,會發現相當多的規律和原則。這些原則,對物理學家而言,也就是所謂的自然律。光是這本身,就足以建立一套科學,從而影響到各種科技,改變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舉例來說,透過這套科學,可能會研發出你目前想不到的未來工具,包括瞬間移動、瞬間傳送(teleportation)和其他物質的轉變或改善。只是,無論這些進展多麼新奇,意識場或高速螺旋場畢竟還只是在意識的下游,本身不可免地還是落在物質的層面。
物質,任何物質,包括場,其實還是離不開頭腦的層面。它本身還是由頭腦延伸出來,離不開你二元對立的聰明。客體好像存在,也只是因為頭腦把它變成真的。它們好像會生會死,主要還是因為頭腦觀察這些客體、這些東西,是透過一種會生起、會消失的機制(也就是二元對立)所建立的。是這樣,它看的東西,當然會來也會走。
如果你還是想給物質或意識場一個本質,別忘了,物質、意識場還是離不開意識的懷抱。它們的本質,說到底還只是意識。
樣樣,好像都在借用意識的存在來存在。
物質和意識場,都是意識組合的,是藉由意識才可能成立。甚至,沒有意識,也就無法成立。
換一個方式來形容,就好像是從無限大的意識借一點「原料」,來製造出客體一個個的存有。是這樣,任何客體,還是隨時會把真實的部分洩露出來。
這麼說,你也不用在別的地方找意識。任何地方都不用去找。因為你往哪裡找,都是同一個意識。
科學的發展,最多也只是從名相的分別展開。然而,未來意識的科學會超過這個範圍,而進入一種無色無形的層面。人類自然會發現,全部的名相,都是從物質延伸出來的。意識除了自己以外,沒有其他的東西。名相,最多是暫時的現實。然而,意識不需要二元對立,就可以理解一切,包括自己。
這一點,對你的頭腦也許是最難理解的。
不需要頭腦,意識可以體會到自己,這才是唯識的核心價值。
此外,包括我在「全部生命系列」所談的,透過這種意識場科學的探討,將來也有一部分現象可以得到驗證。
比如說,前面提過你其實是更大、永恆的生命,是透過 人類的機制才會落到所謂的地球(而且是上頭的某一個小角落)、做某一件事、承擔某一種身分或責任。
在你還沒有投入之前,站在覺、知、在,你的潛能其實是無限。可供你選擇的可能,本身也是無限的。
但是,只要你下了一個決定,要投入某一個空間、某一件眼前的事、某一個身分⋯⋯也就這樣,你已經把這個人生不斷地守住、再固定,而更進一步只鎖住其中某一個點。
就好像在原本無窮無盡可能的路徑裡,你選擇了一個,也就只好這麼繼續走下去。
無論你選了什麼,數不清的其他可能、甚至數不完的眾生、各種生命無數的覺察能力,其實是同時存在。而且,這種多重的存有,完全在一個統一的場裡面發揮作用。
這一點對於我們目前的腦,是太不可思議,是根本想不到的觀念。然而未來的意識場研究,自然會把它證明出來。此外,物理學家一直以來,始終化解不了量子力學和牛頓力學之間的矛盾。畢竟,你我在眼前的世界確實體會不了量子的現象。是這樣,物理學家還需要刻意去區分量子世界和牛頓世界的不同。
然而從意識場的科學切入,這個矛盾也就消失了。量子力學和牛頓力學,其實沒有差異。最多只是觀察角度不同。
你可能還記得,我之前曾經和你談過量子世界和牛頓世界。在這裡,我也就不再多說。畢竟,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一次,我是透過文字希望帶你進入體驗的層面,而不是再一次為你分析一套學問。
你再研究下去或參下去,自然會注意到,跟其他的科學不同在於,只有透過意識的科學,你才會自然得到歡喜。它隨時隨地指出路標,帶你回家,帶你回到意識海。
相對地,任何現在人間的領域(不只科學,而是包括你想得到的任何一個領域或專業),最多是在你頭腦本身的阻礙上再額外加一層(甚至多層)的障礙。這一來,反而提高了回家的難度。
你可以期待,唯識或意識的科學,將來一定會變成主流的學問,而成為未來的顯學。有一天,它會比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社會學、哲學⋯⋯任何一個領域都更重要。它會整合人類所有的學問,徹底確實地將人類的知識合一。接下來,人類的發展,當然會完全不同。
是從那時候,人類才真正進入光明的黃金時代。這個趨勢,是誰都擋不住的。
哪怕短時間內,你我可能遇到數不完的災難,遭受一個比一個更大的衝擊。但是,話說回來,每一個所謂的打擊,最多也只是個恩典,會讓你的注意從表面的形相和物質移開,甚至徹底地回轉到心。
也就這樣子,自然會加快人類整體的演化。
書摘3 【22 愛,意識轉變的力量】
哪怕已經讀到這裡,或許你還是會認為這一生要切入唯識的重點,是相當難的。
但是,坦白講,這其實比什麼都簡單。
如果你希望有一個基礎,可以讓你用在每一個方法上。那麼,也就是愛。
到這裡,你或許會問,守住大你、大我,或知、覺、在,不就已經站在意識門口了?為什麼還要談愛?愛的作用,又在哪裡?
你可能還記得,感受是比念頭更深的層面。我過去也不斷提到,修行一定要從感受著手。畢竟,對你我最難過關的,最多也只是種種的感受、樣樣的創傷、心裡各種的糾結。然而,在感受中,對我們最有吸引力的,就是愛。你仔細觀察,你這一生最想取得的,也就是愛。愛,又是我們整體的本性,當然可以作為一個吸引的工具。
坦白說,任何角度,都可以把你帶回意識的門口。對意識來說,都不成為問題。你也時常聽到我說:回到意識或意識海,是唯一我們可以稱為是愛、是歡喜、是快樂、又是寧靜的狀態。
畢竟各種狀態好壞的分別,其實還是從人間的「缺」或說不圓滿的錯覺才延伸出來的。一個自認為和整體隔離的小我或小你,自然離不開這種不圓滿的錯覺,總會覺得自己還少了什麼。然而從不足去著手,也只會繼續強化這種隔離。
既然如此,而既然每個人(包括你、我)都想要愛,你也就可以把意識當作你想要合一、想找到的愛。只有用愛,才能貫通任何表面上的分離。
對你,用這樣正向的情感切入,或許比較容易帶動。就這樣,你的修行也只是──透過愛來找到愛。
當然,你會想問:站在意識的角度,如果一切都是意識,祂還需要去愛一個目標,或成為一個被愛的對象嗎?
是的,意識,沒有個人的層面。意識沒有目的,也沒有動機想干涉任何東西。意識不會去沾任何客體或人間的事情。任何好像「有」的東西,都還是從祂延伸出來的,最多,也只是反映祂自己。
意識最多是圓滿,是全部,是沒有維度的維度。樣樣都是祂,祂最多是圓滿,自然沒有什麼認為值得干涉。祂不會拒絕愛,也不會拒絕被愛。
意識,一無所缺。愛,最多也只是反映祂自己。
對你,要進入意識,隨時守住愛,是練習最好的工具。
真正的愛,也只是突然體會到意識是圓滿,是一切。
如果還要談愛,那麼,意識也只是愛,只是愛著愛自己的全部,而沒有任何拒絕。
你完全明白了這一點,接下來,你活在人間,自然隨時知道真正愛的對象是意識。不管你的生活再怎麼忙碌、外在環境為你帶來多少衝擊,你始終不會忘記你真正愛的對象。
這個愛,是大愛。
你愛祂,祂愛你。
這是唯一重要的事實。
對你這個在愛中的人,無論面對什麼困難,這個愛的場帶來的力量,也自然會帶著你去克服、去度過這個世界。
你完全知道,你愛的對象並不在這個人間。
你愛的,是自己,是意識。
你是意識延伸的。
你愛的,是自己這個意識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