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獨自承擔養家和育兒的責任,和老公也相敬如冰……我活得好痛苦。」
你是不是把自己當成「全世界最可憐的人」了?
【引言:這是一位結婚十年、有著雙寶的偽單親媽媽。這位女性哭訴自己一肩挑起育兒和家計,承受著家庭和工作雙重巨大壓力,老公又漠不關心,讓她非常傷心痛苦。當初未婚懷孕、帶球下嫁,如今悔不當初,跟老公之間有著難以溝通的鴻溝,導致她陷入困局。】
Q:
我是結婚十年的職業婦女,兒子一個十歲,一個七歲。插畫家老公在二寶出生前,從沒給過生活費,二寶出生後,一個月頂多給三十萬元(約七千兩百元台幣)生活費。很多時候就連這麼一點生活費都不給,我沒問過他詳細原因,搞不清楚他是心情不好,還是沒錢。這點錢光是付大寶的補習班學費就沒了,幾乎所有生活費都由我負責。
我基本上是個「偽單親媽媽」。平日五天,老公送孩子上學兩天,其餘三天是我和鄉下的娘家媽媽輪流照顧。娘家媽媽拖著病體,特地從鄉下上來顧孫子,不給孝親費就算了,起碼該說聲「謝謝」吧。老公嘴上說會看著辦,卻一直絕口不提,我們常常因為這件事吵起來。
我每天忙工作焦頭爛額,還有個差勁的上司。孩子生病要請假早退,都得看上司的臉色,甚至週日也要加班,才能保住工作。
老公週五晚上會照顧孩子,週六不知道上什麼課,總是一早就不見人影,很晚才進門。在家時養尊處優,躺沙發看電視耍廢。最近連每週例行的打掃都不做了。三餐到飯點就要吃,晚了就衝我發脾氣,說麵包是零食,堅持正餐就是要吃飯。吵架時,老公還會口無遮攔地對兒子說:「你們命不好,遇到這種媽媽,算你們可憐」之類的話。
最近,我時時刻刻都在考慮離婚。我跟老公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當初因未婚懷孕就急著結婚,還不夠了解彼此便展開婚姻生活。同住一個屋簷下後,我發現老公的個性不是普通的差,我們常常一週講不到一句話,問他「我對你來說算什麼」,他只會回答「嗯」。做錯事也絕不道歉。幾年前開始,每句話都以數落我娘家的不是收尾。孩子們生病,就說我給他們吃錯東西、怪家裡太髒,我真的超級火大。上週一,我拜託老公帶得流感的二寶去醫院,他反怪我沒先商量,自作主張就預約掛號,結果我們大吵一架。我每天要送兩個兒子上學,又要去上班。像這種一點都不體諒我的廢物老公,真的太討人厭了。
我們之間溝通不良,對話少的可憐,兩個人也都不想努力。育兒和工作兩頭燒的我再也撐不下去了。再這樣下去,我好像會把工作的壓力發洩到孩子身上,我不想變成這樣糟糕的媽媽,正在考慮要不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我沒有喘息的時間,老公對我不聞不問……生為女人是一種原罪嗎?我正在接受天譴嗎?要怎麼做才能擺脫痛苦?
A:
「把自己當成是悲劇女主角,只會加深痛苦。」
「要怎麼做才能擺脫痛苦?」看起來問的是解決方法,實則不然。這位女性正在哭訴自己的痛苦:「我很累。沒有比我更可憐的人了」。不過,「對。你真的很辛苦。你是全世界最可憐的人」這種充滿憐憫與同情的答案,真的是她想要的嗎?
當然不是。
人在生氣的時候,會用這股情緒力量做出破壞關係的行動。又叫做「悲劇主角症候群」,搖身一變成了小說裡的悲情受害者,急著揭對方的短,攻擊對方的錯誤,氣得顧不了大局。但是,這種做法真的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嗎?
這位女性需要練習如何準確傳達自己的意思,後面會一一針對這位女性的言語習慣問題去說明。在此之前,必須先覺察到「真正帶給我痛苦的是什麼?」,這位女性的痛苦根源是什麼呢?
一打二無後援,實質上是一家之主的職業婦女。按理說會埋怨孩子的出現,但並非如此,顯然這位女性是有責任感的人。儘管沒有愛情,但這位女性內心還是期待創造自己的幸福婚姻。看得出來這位女性跳過了婚姻最重要的部分就閃婚了。別說對婚姻生活的準備,這是一段彼此既沒愛情也沒信任基礎的婚姻,只剩下交易行為。因為沒有愛情的基礎,婚後更容易因為婚姻生活與育兒而心累,一打二的辛苦更是不在話下。許多人會問「要怎麼樣好好相愛?」,但談戀愛和婚姻完全是不同層次的問題。
「因為自己的錯誤選擇,悔不當初,無論如何也逃離不了這座名為『自我厭惡』的監獄。」這位女性的哭訴,不正是一座自我厭惡和悔不當初的牢獄嗎?放棄自己的人生,選擇結婚生子令她苦不堪言,再加上沒人在乎她因為孩子而放棄了人生,找不到能同理她的人更加深了她的痛苦。當時的她沒預料到,自己的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未來,而且這種看不到出口的未來也不是短期內就能結束的。
人們在過度疲憊的時候,為了平復心情,會啟動理智化防禦機制,企圖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將其囚禁於合理化的城堡。還有,通常人們受傷就會把自己關入負面認知的世界中,用極端的負面角度剖析對方的言行舉止、背後意圖,以及遭遇到的一切。這個自我主觀的痛苦世界就是「自我厭惡和後悔的牢獄」。
這位女性想對自己結婚生子的選擇負起責任。可是,無論她多麼拚命掙扎,再也承受不住這份沉重的責任了。雖然她任勞任怨地帶孩子,但成為假性單親,當然會覺得累。如果和老公離婚,明擺著自己得一肩扛起家庭生計和育兒的責任,而當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又是另一種痛苦。無論是結婚前墮胎、或是不結婚,或是現在離婚,她都無法從痛苦裡自由。
像這樣,這位女性進退維谷,一籌莫展,不得不回頭埋怨自己當初做的選擇。那一瞬間,她陷入了自我厭惡的牢獄。她說不定夢想著能回到某個特定時間點,或是睡到一半醒來,希望這一切都只是一場夢。但是,現實從來不曾改變,於是她自怨自艾,覺得全世界最悲慘的人就是我,她被困在自我憐憫的泥沼中動彈不得,以致看不清真實的情況,不斷地憤怒抱怨,把別人當成垃圾桶。
處於這種痛苦的人,經常夢想有朝一日,「碰!」一聲就能換個老公。新老公要嘛很會賺錢,要嘛心裡只有我。可是,這不啻是天方夜譚。那麼,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形,究竟該怎麼做才好呢?
「不要把希望放在孩子或老公身上,希望是自己給自己的。」
雖然很難,但我建議她不要再把未來人生的希望,寄託在孩子或老公身上,請從改變自己做起。第一步就是原諒十年前的自己,必須用和現在不一樣的方式向老公表達痛苦,我建議試著這樣說:「我後悔我當時的選擇。雖然很對不起孩子們,但我偶爾會忍不住埋怨他們。我很不滿意你做的事,也很傷心,但你卻一點也不理解我的痛苦。這讓我很鬱悶。我真正希望的是,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能適時地伸出手。」怨己怨人不是不可以,但那樣做,對自己有什麼好處?把困境解釋為「我是受害者,對方是加害者」,如此一來,就不需要改變自己,樂得輕鬆,還會得到別人的同情:「是啊,你真的很慘」,或是「那個人太過分了吧」。
這位太太得先放鬆心情,盡可能去做以「自我原諒」和「自愛」為主題的諮商,也建議簡單記錄每天的情緒和期望。每天寫下自己和老公的優點、一件感恩的事也不錯。要是寫老公的優點覺得太勉強,就先從寫自己的優點和感恩日記開始。
「掙脫會摧毀關係的『都是他的錯』的言語習慣。」
另外,這位女性對老公有「慣性否定」的傾向。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就是像這位女性連問也不問,就逕自把「猜測」當做「定論」:「老公可能是心情不好,才不給生活費」。不給生活費就直接問對方為什麼不給生活費,男人不問是不會主動說的。
除此之外,老公平日五天中,有兩天送孩子們去上學,為什麼太太不給予肯定跟讚美呢?老公一週一次的打掃,為什麼講個一副沒什麼大不了的樣子?不是這位女性天生刻薄,她原本是不擅拒絕別人要求的人,是因為被傷了心,所以才會變了樣。
這位太太說自己工作繁忙,看來工作能力相當出色。一個總是很獨立的人,實則有著一顆依賴他人的心,無法拒絕別人提出的要求,事事都說好。這類人都擁有高敏感直覺,只要看一眼就能領會。這類人生氣受傷時,就會把情況套入自己寫好的劇本裡加以分析,就像這位太太說自己「遇到差勁的上司」一樣。這類人會因一次的偏見,主觀解讀對方所有情況,加上這類人說話時,會以自己的想法為前提,主導話題方向,壓根不相信對方的話。所以,和這種對自己判斷深信不疑的人交往是最可怕的。
另外,這位太太還得注意這些會毀掉關係的說話習慣,又名「都是他的錯」:
• 把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
• 斤斤計較「是」非得失
• 強迫「他」人
• 推卸自己「的」責任
• 處處愛比較、挑「錯」誤
這類話語最常出現在情緒受到傷害、自我需求和請求遭受挫折的時候。當你愈常用這種方式說話,愈容易陷進負面情緒,喪失滿足自我需求的能力。這位太太習慣把自己失敗的責任轉嫁給他人,亦即,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在她的手上,而在他人手上。「我」之所以傷心,不是因為「我的」需求沒得到滿足,是因為老公有意的差勁行為,所以把安撫「我」受傷感情的責任,推到老公的頭上。
最終,這位太太需要的是原諒自己、和自己和解、審視自己,恢復重新愛人的能力。這樣一來,才能好好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學習好好表達內心,是她接下來真正該做的事。
【諮商師想跟你說】
女人生氣疲憊的時候,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把自己當成悲劇裡的女主角,恣意創作內容,口不擇言攻擊他人,不僅破壞關係也深陷自我厭惡的地獄,卻無法自拔。
這時候容易脫口說出:把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斤斤計較「是」非得失、強迫「他」人、推卸自己「的」責任、處處愛比較、挑「錯」誤等話語─一言以蔽之,「都是他的錯」。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正確請求協助,並且好好接受別人的幫助,以擺脫泥沼。
你是不是把自己當成「全世界最可憐的人」了?
【引言:這是一位結婚十年、有著雙寶的偽單親媽媽。這位女性哭訴自己一肩挑起育兒和家計,承受著家庭和工作雙重巨大壓力,老公又漠不關心,讓她非常傷心痛苦。當初未婚懷孕、帶球下嫁,如今悔不當初,跟老公之間有著難以溝通的鴻溝,導致她陷入困局。】
Q:
我是結婚十年的職業婦女,兒子一個十歲,一個七歲。插畫家老公在二寶出生前,從沒給過生活費,二寶出生後,一個月頂多給三十萬元(約七千兩百元台幣)生活費。很多時候就連這麼一點生活費都不給,我沒問過他詳細原因,搞不清楚他是心情不好,還是沒錢。這點錢光是付大寶的補習班學費就沒了,幾乎所有生活費都由我負責。
我基本上是個「偽單親媽媽」。平日五天,老公送孩子上學兩天,其餘三天是我和鄉下的娘家媽媽輪流照顧。娘家媽媽拖著病體,特地從鄉下上來顧孫子,不給孝親費就算了,起碼該說聲「謝謝」吧。老公嘴上說會看著辦,卻一直絕口不提,我們常常因為這件事吵起來。
我每天忙工作焦頭爛額,還有個差勁的上司。孩子生病要請假早退,都得看上司的臉色,甚至週日也要加班,才能保住工作。
老公週五晚上會照顧孩子,週六不知道上什麼課,總是一早就不見人影,很晚才進門。在家時養尊處優,躺沙發看電視耍廢。最近連每週例行的打掃都不做了。三餐到飯點就要吃,晚了就衝我發脾氣,說麵包是零食,堅持正餐就是要吃飯。吵架時,老公還會口無遮攔地對兒子說:「你們命不好,遇到這種媽媽,算你們可憐」之類的話。
最近,我時時刻刻都在考慮離婚。我跟老公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當初因未婚懷孕就急著結婚,還不夠了解彼此便展開婚姻生活。同住一個屋簷下後,我發現老公的個性不是普通的差,我們常常一週講不到一句話,問他「我對你來說算什麼」,他只會回答「嗯」。做錯事也絕不道歉。幾年前開始,每句話都以數落我娘家的不是收尾。孩子們生病,就說我給他們吃錯東西、怪家裡太髒,我真的超級火大。上週一,我拜託老公帶得流感的二寶去醫院,他反怪我沒先商量,自作主張就預約掛號,結果我們大吵一架。我每天要送兩個兒子上學,又要去上班。像這種一點都不體諒我的廢物老公,真的太討人厭了。
我們之間溝通不良,對話少的可憐,兩個人也都不想努力。育兒和工作兩頭燒的我再也撐不下去了。再這樣下去,我好像會把工作的壓力發洩到孩子身上,我不想變成這樣糟糕的媽媽,正在考慮要不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我沒有喘息的時間,老公對我不聞不問……生為女人是一種原罪嗎?我正在接受天譴嗎?要怎麼做才能擺脫痛苦?
A:
「把自己當成是悲劇女主角,只會加深痛苦。」
「要怎麼做才能擺脫痛苦?」看起來問的是解決方法,實則不然。這位女性正在哭訴自己的痛苦:「我很累。沒有比我更可憐的人了」。不過,「對。你真的很辛苦。你是全世界最可憐的人」這種充滿憐憫與同情的答案,真的是她想要的嗎?
當然不是。
人在生氣的時候,會用這股情緒力量做出破壞關係的行動。又叫做「悲劇主角症候群」,搖身一變成了小說裡的悲情受害者,急著揭對方的短,攻擊對方的錯誤,氣得顧不了大局。但是,這種做法真的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嗎?
這位女性需要練習如何準確傳達自己的意思,後面會一一針對這位女性的言語習慣問題去說明。在此之前,必須先覺察到「真正帶給我痛苦的是什麼?」,這位女性的痛苦根源是什麼呢?
一打二無後援,實質上是一家之主的職業婦女。按理說會埋怨孩子的出現,但並非如此,顯然這位女性是有責任感的人。儘管沒有愛情,但這位女性內心還是期待創造自己的幸福婚姻。看得出來這位女性跳過了婚姻最重要的部分就閃婚了。別說對婚姻生活的準備,這是一段彼此既沒愛情也沒信任基礎的婚姻,只剩下交易行為。因為沒有愛情的基礎,婚後更容易因為婚姻生活與育兒而心累,一打二的辛苦更是不在話下。許多人會問「要怎麼樣好好相愛?」,但談戀愛和婚姻完全是不同層次的問題。
「因為自己的錯誤選擇,悔不當初,無論如何也逃離不了這座名為『自我厭惡』的監獄。」這位女性的哭訴,不正是一座自我厭惡和悔不當初的牢獄嗎?放棄自己的人生,選擇結婚生子令她苦不堪言,再加上沒人在乎她因為孩子而放棄了人生,找不到能同理她的人更加深了她的痛苦。當時的她沒預料到,自己的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未來,而且這種看不到出口的未來也不是短期內就能結束的。
人們在過度疲憊的時候,為了平復心情,會啟動理智化防禦機制,企圖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將其囚禁於合理化的城堡。還有,通常人們受傷就會把自己關入負面認知的世界中,用極端的負面角度剖析對方的言行舉止、背後意圖,以及遭遇到的一切。這個自我主觀的痛苦世界就是「自我厭惡和後悔的牢獄」。
這位女性想對自己結婚生子的選擇負起責任。可是,無論她多麼拚命掙扎,再也承受不住這份沉重的責任了。雖然她任勞任怨地帶孩子,但成為假性單親,當然會覺得累。如果和老公離婚,明擺著自己得一肩扛起家庭生計和育兒的責任,而當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又是另一種痛苦。無論是結婚前墮胎、或是不結婚,或是現在離婚,她都無法從痛苦裡自由。
像這樣,這位女性進退維谷,一籌莫展,不得不回頭埋怨自己當初做的選擇。那一瞬間,她陷入了自我厭惡的牢獄。她說不定夢想著能回到某個特定時間點,或是睡到一半醒來,希望這一切都只是一場夢。但是,現實從來不曾改變,於是她自怨自艾,覺得全世界最悲慘的人就是我,她被困在自我憐憫的泥沼中動彈不得,以致看不清真實的情況,不斷地憤怒抱怨,把別人當成垃圾桶。
處於這種痛苦的人,經常夢想有朝一日,「碰!」一聲就能換個老公。新老公要嘛很會賺錢,要嘛心裡只有我。可是,這不啻是天方夜譚。那麼,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形,究竟該怎麼做才好呢?
「不要把希望放在孩子或老公身上,希望是自己給自己的。」
雖然很難,但我建議她不要再把未來人生的希望,寄託在孩子或老公身上,請從改變自己做起。第一步就是原諒十年前的自己,必須用和現在不一樣的方式向老公表達痛苦,我建議試著這樣說:「我後悔我當時的選擇。雖然很對不起孩子們,但我偶爾會忍不住埋怨他們。我很不滿意你做的事,也很傷心,但你卻一點也不理解我的痛苦。這讓我很鬱悶。我真正希望的是,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能適時地伸出手。」怨己怨人不是不可以,但那樣做,對自己有什麼好處?把困境解釋為「我是受害者,對方是加害者」,如此一來,就不需要改變自己,樂得輕鬆,還會得到別人的同情:「是啊,你真的很慘」,或是「那個人太過分了吧」。
這位太太得先放鬆心情,盡可能去做以「自我原諒」和「自愛」為主題的諮商,也建議簡單記錄每天的情緒和期望。每天寫下自己和老公的優點、一件感恩的事也不錯。要是寫老公的優點覺得太勉強,就先從寫自己的優點和感恩日記開始。
「掙脫會摧毀關係的『都是他的錯』的言語習慣。」
另外,這位女性對老公有「慣性否定」的傾向。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就是像這位女性連問也不問,就逕自把「猜測」當做「定論」:「老公可能是心情不好,才不給生活費」。不給生活費就直接問對方為什麼不給生活費,男人不問是不會主動說的。
除此之外,老公平日五天中,有兩天送孩子們去上學,為什麼太太不給予肯定跟讚美呢?老公一週一次的打掃,為什麼講個一副沒什麼大不了的樣子?不是這位女性天生刻薄,她原本是不擅拒絕別人要求的人,是因為被傷了心,所以才會變了樣。
這位太太說自己工作繁忙,看來工作能力相當出色。一個總是很獨立的人,實則有著一顆依賴他人的心,無法拒絕別人提出的要求,事事都說好。這類人都擁有高敏感直覺,只要看一眼就能領會。這類人生氣受傷時,就會把情況套入自己寫好的劇本裡加以分析,就像這位太太說自己「遇到差勁的上司」一樣。這類人會因一次的偏見,主觀解讀對方所有情況,加上這類人說話時,會以自己的想法為前提,主導話題方向,壓根不相信對方的話。所以,和這種對自己判斷深信不疑的人交往是最可怕的。
另外,這位太太還得注意這些會毀掉關係的說話習慣,又名「都是他的錯」:
• 把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
• 斤斤計較「是」非得失
• 強迫「他」人
• 推卸自己「的」責任
• 處處愛比較、挑「錯」誤
這類話語最常出現在情緒受到傷害、自我需求和請求遭受挫折的時候。當你愈常用這種方式說話,愈容易陷進負面情緒,喪失滿足自我需求的能力。這位太太習慣把自己失敗的責任轉嫁給他人,亦即,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在她的手上,而在他人手上。「我」之所以傷心,不是因為「我的」需求沒得到滿足,是因為老公有意的差勁行為,所以把安撫「我」受傷感情的責任,推到老公的頭上。
最終,這位太太需要的是原諒自己、和自己和解、審視自己,恢復重新愛人的能力。這樣一來,才能好好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學習好好表達內心,是她接下來真正該做的事。
【諮商師想跟你說】
女人生氣疲憊的時候,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把自己當成悲劇裡的女主角,恣意創作內容,口不擇言攻擊他人,不僅破壞關係也深陷自我厭惡的地獄,卻無法自拔。
這時候容易脫口說出:把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斤斤計較「是」非得失、強迫「他」人、推卸自己「的」責任、處處愛比較、挑「錯」誤等話語─一言以蔽之,「都是他的錯」。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正確請求協助,並且好好接受別人的幫助,以擺脫泥沼。